问题

《老炮儿》是否在美化暴力?

回答
《老炮儿》这部电影是否美化暴力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影片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艺术表达以及观众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老炮儿》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美化暴力,但其对暴力的呈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复杂性,可能在某些方面引起观众对暴力的“理解”甚至“共鸣”,而这是否算“美化”则见仁见智。

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片对暴力的呈现方式:

纪实与戏剧化的结合: 影片在表现冲突时,采用了相对写实和有力的镜头语言,比如冯小刚饰演的“六爷”与小飞一伙的肢体冲突,以及最终发生在冰湖上的决战。这些场景并非血腥猎奇,而是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决心、愤怒和老派的江湖规矩。动作设计上,虽然有打斗,但更多的是一种力量的对抗和尊严的捍卫,而非纯粹的杀戮。
情绪驱动的暴力: 影片中的暴力更多是人物情绪的爆发,是角色在特定情境下,为了维护尊严、解决恩怨而采取的极端手段。例如,小飞因为被侮辱而组织人手,六爷为了女儿和兄弟而出头。这种暴力是角色内心活动的具象化,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和展现人物性格。
规矩与规则的碰撞: 影片中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老炮儿”与“新一代”在行为方式、价值观上的碰撞。小飞代表着新时代的不讲规矩、金钱至上,而六爷则代表着老一代的江湖规矩、情义和道义。在这种背景下,暴力成为他们解决分歧、确立地位的手段,影片试图通过展现这种碰撞来反思社会变迁。

二、人物塑造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六爷的悲情英雄形象: 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落魄但有情有义的“老炮儿”形象。六爷的暴力行为,在影片的语境下,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体现,是对尊严和道义的坚守。他并非为了纯粹的破坏或伤害而暴力,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挽回失落的颜面。这种对角色的同情和理解,可能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甚至认同他的行为。
反派人物的动机: 小飞及其父亲虽然代表着一种“不讲道理”的势力,但影片也试图展现他们的逻辑。小飞的跋扈和暴力,源于他被宠坏的成长环境和对力量的迷信。理解这些动机,虽然不能为他们的暴力行为开脱,但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戏剧冲突,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为纯粹的恶。
情境的合理性: 影片将暴力置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情境中,即老旧的生活方式与新旧社会规则的冲突。在某些观众看来,当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失效时,暴力可能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尤其是在维护个人尊严和家庭利益时。

三、为何有人认为影片“美化”了暴力:

对暴力的浪漫化: “老炮儿”身上所带有的江湖气、义气、重情义等特质,在与现代社会的疏离感相结合时,容易被观众解读为一种浪漫化的英雄主义。当这种英雄主义通过暴力来展现时,观众可能会因为对角色的喜爱而忽视暴力的本质。
观众的情感投射: 许多观众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不公和无奈感到压抑,而影片中六爷的抗争,即使是以暴力的方式,也可能成为观众情感的一种宣泄和投射。对这种情感的满足,可能会让观众对其中的暴力行为产生更积极的评价。
缺乏对暴力后果的深入描绘: 虽然影片最终六爷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但对于暴力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对受害者的具体痛苦描绘,可能不如对施暴者动机和行为的刻画来得深入。这可能导致观众更多地关注“谁是谁非”,而不是暴力的残酷性本身。
“正义”与暴力的界限模糊: 在影片的戏剧逻辑中,六爷的很多暴力行为被置于一种“反抗不公”的语境下,从而模糊了“正义”与“暴力”的界限。当观众认同六爷的“正义”时,就更容易接受其暴力手段。

四、影片是否“美化”暴力的辩证思考:

“美化”是主观的解读: 暴力是否被美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自身的价值观和对影片的解读。有观众认为影片是对一种逝去时代江湖道义的挽歌,暴力是这种道义的必然载体;也有观众认为影片是在宣扬一种落后的暴力思维。
艺术创作的必要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来展现人物和主题。完全去除暴力元素,可能无法触及影片想要探讨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影片选择了一种方式来呈现暴力,但这种呈现是否是“美化”,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艺术手法和其所传达的意义来判断。
反思与警示: 尽管影片中有暴力场面,但其最终导向的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六爷的牺牲也并非带来“胜利”。这种结局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警示意味,暗示了暴力解决问题的局限性和代价。影片更像是在展现一种困境,而不是鼓吹暴力。

总结来说:

《老炮儿》并未直接鼓吹或颂扬暴力,也没有将其描绘成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最佳途径。影片通过对人物命运、社会变迁的刻画,展现了暴力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根源及其悲剧性后果。

然而,由于影片成功塑造了有魅力的“老炮儿”形象,以及将暴力行为置于情义、尊严等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影片对暴力的呈现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同情”暴力行为的发生者。这种理解和同情,是否等同于“美化”,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取决于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可以说,《老炮儿》是一种对特定社会现象和人性困境的严肃探讨,它借助暴力来展现人物的挣扎与抉择,但其核心并非对暴力的赞美,而是对一种失落的价值观和时代变迁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的描绘。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暴力的残酷和无奈,也可以看到人物身上某种坚持的价值,而这两种感受的交织,构成了影片的复杂性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老炮儿”,那越来越多的人只会认为“娘炮儿”才是新常态。

昆汀,北野武,奥利弗斯通,伊斯特伍德老爷子还有吴宇森,刘伟强,在电影市场坚持暴力美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电影市场上有太多靡靡之音,太颓废化、小资化。若不用暴力冲击一下头脑,那男人的存在还有啥魅力,有啥意义?

其次,暴力美学并不是宣扬屠杀,宣扬黑暗。更多的是“以杀止杀,是朴素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佛祖慈悲,尚有雷霆一怒。适当的暴力是人类诞生至今,衍化出来的行为法则。在古代,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官府很多时候也默认这种复仇行为。

古代的侠客、武士、征伐,现代的好莱坞里的美国大兵,几乎都带有”牧羊犬“的性质。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在《美国狙击手》上借用爸爸教育儿子的话做了解释。

这世上的人分为三种:羊,饿狼和牧羊犬。有些人天真地以为,世上没有魔鬼,而当仇恨来到家门口时,他们无力自保,这些人就是绵羊。对立的存在,则是使用暴力的捕食者,这部分人信奉弱肉强食,他们如同饿狼,捕食弱小。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天性善良却被赋予猎杀的天赋,他们守护羊群,这一小部分人生来就是要直面豺狼的威胁,也就是牧羊犬。”

同样,做为成年人,我们当然要分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电影。什么是适当的暴力,什么是法治。

《水浒传》无疑是中国古代暴力美学的代表,它的主旨是“忠、义”,但是它确实有很多糟粕,比如无视法纪,投名状,打家劫舍,漠视妇女等。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汲取的精华,无非就是它藐视权贵,反抗精神与忠义精神。

孙悟空自从吴承恩书里写活他,到现在也差不多五百年了。齐天大圣美猴王为何让人们念念不忘,热爱崇拜?就是因为美猴王神力大过天,但是跟天仙佛界不是站一边。更像一个独来独往的精灵。孙悟空的棒子,就是暴力,但是打死的妖怪,砸碎的凌霄宝殿,都是肃清、反抗。

暴力美学美就美在它的主角是一群独行侠,能力超级,但是跟国家机器没有瓜葛,不代表政府去惩罚、去施暴。他代表内心的朴素正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独行侠,是一个具体的人,要么有名有姓,要么就被百姓安上一个姓名,更容易被口耳相传,传颂下去。

还有,暴力不需要美化,暴力就是暴力。只是有一些暴力在它发生以后,在人们的眼里,它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赞美的。

就拿咱们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被压迫的时间太久太久了。被以前和现在的统治者当做绵羊,当做韭菜。被欧美人当做东亚病人,被日本人叫支那猪。若没有暴力,没有反抗,那中国人如何真正翻身做主呢?若没有暴力,砸碎枷锁,如何真正做个大写的人呢?在中国做男人,更难。倘若内心不信仰暴力,如何在这艰难的世道,去争取,去创造?

现在中国是法治社会,而且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上层越来越淡漠暴力,更禁止个人使用暴力。暴力在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机器的专属。

更规范,或者说更专制,也就意味着更冷漠,更无趣。暴力是人的本能,抑制暴力,就是抑制天性。

他们让我做绵羊,薅我的羊毛,扒我的皮,吃我的肉,还要拿我的骨头去炖汤。我为何不能咬他们一口?就算咬不到他们,我把屠宰场拉的全是屎,也够他们恶心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