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最让你恶心的行为是什么?

回答
要说清朝最让人“恶心”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挺个人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和价值观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触动很多人、带来深重痛苦,并且带有一定“令人不适”意味的行为,那我觉得“文字狱”和随之而来的“思想钳制”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

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很多细节,可能不直接是“恶心”这两个字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压抑、恐惧和对人性的扭曲。但那种被无形之手扼住喉咙,连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氛围,确实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恶心。

文字狱,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文字而起的牢狱之灾。但这远不止是字面上的“文字”,它更深层的是对思想的审查和扼杀。清朝,特别是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了一个顶峰。你想啊,一个朝代,为了巩固统治,竟然到了需要对书本、对诗词、对歌赋进行“字字斟酌”,甚至“望文生义”来找出“反清”的证据的地步,这本身就已经很荒谬了。

具体来说,这种行为有多“恶心”?

首先,其荒谬和牵强附会到了极致。 很多时候,所谓的“罪证”简直是无中生有,或者说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比如,某位文人写了一首诗,里面提到了“明月”二字,在狱卒或者说有心人的眼里,这“明月”就可以被解读成“大明月”,暗示着对明朝的怀念。再比如,有人写了“桃李”二字,这“桃”就能被曲解成“逃”,而“李”就成了“李自成”,连起来就是“逃离李自成”,这又成了“反清复明”的证据。更离谱的,还有因为书里有个“明”字,就说作者是在“明朝”的书里写“反清”的内容。这种解释,别说理智了,连基本的常识都顾不上,纯粹是为了找到一个借口,达到惩治的目的。

其次,它带来的恐惧是无所不在的。 当一个社会,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创作自由被剥夺,最纯粹的文字表达都可能成为罪证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是一种人人自危的氛围。写什么?怎么写?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触犯了某个敏感的“禁忌”。久而久之,很多人可能就选择沉默,或者写一些毫无营养、歌功颂德的空话套话。这种自我审查,比直接的镇压可能更具毁灭性,因为它扼杀了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火花。

再者,它揭示了统治者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脆弱。 一个真正强大的政权,不需要如此小心翼翼地去防范几个读书人的文字。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尤其是在早期,他们对汉族知识分子的疑虑一直存在。文字狱的泛滥,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贼心虚”——担心自己统治的正当性受到挑战。为了“安抚”这种不安,他们选择了最粗暴、最野蛮的方式。

举几个具体例子,更能体会其中的“恶心”:

吕留良案: 这是最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一。吕留良是一个江南的书生,他的一些著作被认为是“倡言悖逆,充斥妖言”。他的后代,和他一起编校著作的人,甚至和他有过书信往来的人,都被牵连,牵连者达数十万人之多。吕留良本人早就去世了,但他的尸骨被挖出来鞭尸,他的子孙被斩首,他的著作被焚毁。这简直是将“诛九族”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而且是将过去时态的著作都翻出来算账。
戴名世案: 戴名世的《南山集》里,有文章称赞南明政权,并有“提拔”南明官员的说法。在清朝看来,这就是“拥护”前朝,是“反清”的证据。结果,戴名世被判处斩立决,他的著作被禁毁,参与编辑出版的人也受到了严惩。
金瓶梅案: 尽管《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和清朝建立有一定的时间差,但在清朝,由于其内容涉及皇室秘闻,也受到了封禁和严查。一些被认为是在“影射”清朝皇帝的书籍,无论是不是真的,都有可能被定罪。

这些例子,仅仅是冰山一角。文字狱的泛滥,导致了无数读书人的生命被摧毁,他们的思想和才华被埋没。它营造了一种“万马齐喑”的文化环境,让中国社会的思想活力大大衰减。

所以,当提到清朝“最恶心的行为”时,我认为文字狱及其背后代表的对思想的极端压制和对个体生命的肆意践踏,是一种最令人齿冷、最令人反感的表现。它不是那种直接的、物理上的“恶心”,而是一种更深层、更腐蚀人心的“恶心”——对文明、对人性、对自由表达的根本性蔑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了一百多年还有这么多孝子贤孙出来招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朝最让人“恶心”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挺个人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和价值观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触动很多人、带来深重痛苦,并且带有一定“令人不适”意味的行为,那我觉得“文字狱”和随之而来的“思想钳制”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很多细节,可能不直接是“恶心”这两.............
  • 回答
    谈及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太多太多,难以尽数。但若要说最让我难忘的,并非是某个朝代更迭的轰轰烈烈,也不是某位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深深触动我的细节——康熙帝对天花病毒的恐惧与斗争。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毕竟人们通常更关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重大事件。然.............
  • 回答
    穿越回1840年,成为清朝皇帝,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局面。如果是我,我能有多大的把握“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权衡利弊、制定策略的严峻问题。我的回答是:有一定把握,但绝非易事,成功与否取决于策略的精准度、执行的力度以及运气。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详细策略和思考.............
  • 回答
    清朝末年,国门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所谓的“自由贸易”并非公平的你情我愿,而是带着殖民掠夺性质的强制性开放。在这种不平等条约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外国商人服务的买办。他们在中国境内代理外国商品销售、采购中国土特产、提供信息咨询等,确实赚取了巨额财富,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股特殊力量。然而,这些买办的成功,并.............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要评价清朝入主是否让中国摆脱了“黑暗的明朝”并更快进入“稳定和平的时代”,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解读和对“黑暗”与“稳定和平”的定义。历史研究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层次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末年的情况。说明朝是“黑暗的”,主要是从其统治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
  • 回答
    皇太极,这位被誉为“大清之父”的人物,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他承袭努尔哈赤的基业,完成了后金的蜕变,将大金改名为大清,奠定了即将横扫华夏的坚实基础。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皇太极的存在感似乎有些“飘忽”,不像他父亲努尔哈赤那样威猛霸气,也不像他儿子顺治那样“情深深雨濛濛”,更不如他孙子康熙那样气吞山河.............
  • 回答
    明粉和清粉之间的争论,说到底是中国历史爱好者群体内部的一种观点分歧和情感投射,其核心在于如何评价这两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王朝。要让这种“互黑”现象有所缓和,甚至停止,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引导。以下是一些比较详细的探讨,希望能提供一些思路,让这篇文章显得更具人情味,而非AI冷冰冰.............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周世宗柴荣,这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常常被后人提起,尤其是与“最有作为”、“毫无黑点”、“三不朽”等溢美之词联系在一起。要评价一位皇帝是否“最有作为”,乃至是否能称得上“三不朽”,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来审视。“最有作为”: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我们首先要明确,周世宗所处的.............
  • 回答
    关于宋朝到清朝,陕甘汉人是否一直是“最优质”的兵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陕甘地区长期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居民在很多时期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精锐士兵,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
  • 回答
    如果真能魂穿大清,这事儿可就大了去了。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想做的事太多,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肯定得想办法让自己活得舒坦点,毕竟穿越不是去受罪的。我得找个合适的身份,不能太出挑,也不能太底层。我想,做个小地主或者小商人,日子过得滋润,又能有点闲钱和时间,这最符合我的心意。关键是,得有知识,有.............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要评价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否“最没有骨气”和“最昏暗”,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命题,因为它涉及到价值判断和历史标准的选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其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无疑留下了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遗产,也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如果我们把“骨气”理解为抵御外侮的决心、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统.............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要说清朝哪位皇帝最“昏庸”,这其实是个挺棘手的问题,因为“昏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性,而且每位皇帝执政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都不同,简单粗暴地评判容易失之偏颇。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位在许多历史评价中被认为执政能力相对较弱,且留下了不少令人诟病之处的皇帝,那么咸丰皇帝,也就是奕詝,倒是常常会被提.............
  • 回答
    清朝皇帝痴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皇帝的感情生活,往往被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以及官方史书的修饰渲染得格外曲折离奇,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辨别。但若论及“痴情”,我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清朝皇帝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得明确,什么是“痴情”。搁在普通人身上,痴情.............
  • 回答
    清朝文字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令人扼腕的现象,常常被提及,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要判断它是否“最”黑暗,需要一个相对的视角,将它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动荡、压迫的时期进行比较。但无论如何,文字狱的出现,确实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上的一大阴影,其残酷程度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把一个老掉牙的设备塞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里,能不能运行,还得看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清朝穿越到秦朝,能不能把那秦军给“吊打”了。首先,咱们得把这“最衰弱的清朝”给具象化一下。我猜您说的“最衰弱”,应该是指晚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或者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垂帘听政,.............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