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哪个皇帝最昏庸?

回答
要说清朝哪位皇帝最“昏庸”,这其实是个挺棘手的问题,因为“昏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性,而且每位皇帝执政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都不同,简单粗暴地评判容易失之偏颇。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位在许多历史评价中被认为执政能力相对较弱,且留下了不少令人诟病之处的皇帝,那么咸丰皇帝,也就是奕詝,倒是常常会被提起。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看看为什么咸丰皇帝会被放在这个位置上。

首先,政治上的摇摆不定和缺乏主见,这是咸丰皇帝身上一个比较突出的毛病。虽然他即位之初,也曾雄心勃勃,想要一改朝政,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比如肃顺、端华等人。他身边也有像倭仁这样恪守儒家传统的清流官员,也有像文祥这样更具改革意识的大臣。然而,问题在于,咸丰皇帝似乎很难真正下定决心,究竟要走哪条路,倚重哪一派。

他一方面希望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另一方面又深受传统“满洲贵族”利益集团的掣肘。当遇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或者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的时候,他往往显得优柔寡断,甚至为了安抚某些人而做出妥协,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效率低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待太平天国和外国侵略的态度,虽然他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但朝廷内部的分歧和自身的犹豫,使得应对策略常常显得被动和仓促。

其次,军事上的无能和依赖他人,这是直接导致清朝在咸丰时期遭遇重大危机的关键原因。咸丰皇帝即位后不久,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夹击。国内,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捻军也开始抬头;国外,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最终打到了北京城。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咸丰皇帝在军事上的表现可以说乏善可陈。他并非没有想过亲自领兵,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留在了北京,然后又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在调动军队、指挥作战方面,他更多的是依靠中央集权的层层批示和指挥,但这种效率低下且充满掣肘的体系,根本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局势。很多时候,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地方官吏身上,比如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就是在中央政府失去有效控制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曾国藩后来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但这也恰恰暴露了中央决策和执行上的真空。

再说生活上的放纵和不修边幅,虽然这不能直接等同于政治上的昏庸,但它反映了一个统治者在精神状态上的颓废,也对他的执政能力产生了间接影响。咸丰皇帝自幼受到帝王教育,但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在位期间,吸食鸦片成瘾,生活也相当奢侈放纵。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消耗了他的精力和意志。

想象一下,一个皇帝,白天还在处理国家大事,晚上却沉溺于鸦片,甚至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亲自处理一些紧迫事务,这怎能不让朝政变得混乱?他最终病死在热河行宫,也与他晚年纵情声色、吸食鸦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有着直接关系。一个身体和精神都无法保持健康活力的皇帝,又如何能有效应对那个时代的巨大风暴呢?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城破”和“圆明园大火”这两件大事,虽然直接的指挥者是英法联军,但作为国家元首,咸丰皇帝对这场国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决断和勇气,反而选择了逃跑,将首都留给了敌人。这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无疑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士气的一次沉重打击。而他所谓的“御驾亲征”,最后也只是仓皇逃往热河,最终客死他乡,这种结局也让许多人心寒。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咸丰皇帝在某些方面的努力。他看到了王朝衰败的危机,也尝试过一些改革措施,比如重用汉臣,试图打破满汉隔阂。他发布的《改定宗室不准擅用官钱并不得借贷私债》谕旨,虽然执行效果有限,但也说明他试图约束宗室的奢靡。然而,这些零散的尝试,最终都未能挽救清朝于危难之中,反而因为他的犹豫、软弱和最终的逃离,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最昏庸”,咸丰皇帝确实因为他在国家面临空前危机时,表现出的政治上的摇摆、军事上的无力、生活上的放纵以及最终的逃跑而成为一个常被提及的代表。他的统治时期,是清朝从内部开始出现严重动摇,外部遭受列强侵略的关键时期,而他个人的执政特点,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注脚,留下了许多令人叹息的痕迹。

说到底,评价一位皇帝是否“昏庸”,是看他在位期间,国家是走向繁荣还是衰败,人民是安居乐业还是饱受苦难。从这个角度看,咸丰皇帝执政的清朝,正是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更深的泥潭,这使得他在很多历史评价中,都显得不够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最昏庸的皇帝非同治皇帝莫属,可惜他死得早,否则非严重拉低清朝皇帝的平均分不可。

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礼部尚书祁寯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编修李鸿藻教授汉文,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教授满文。有这么多名宿教授,同治同学却学得很不理想。看看老师怎么说的吧。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开始,在咸丰朝获状元,同治朝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读书。他写的《翁同龢日记》就说到了同治帝16岁时的读书情况。

正月初七:“晨读极散,因极陈(极陈,极力上言)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颔之而已,照常退。”

初九:“读甚散,敷衍而已。”

二十九日:“……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折尤不着力,真无可如何也!”

二月初八:“课题‘重农贵粟’,诗题‘东风已绿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且虚字亦不顺,复逐字拆开讲过,仍凑泊而成数段,未毕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16岁的皇帝读书就是这样。简直羞杀清朝之前诸帝,他实在很有当昏君的潜质啊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需银1000万两。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同治不听。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开工。而越来越多的大臣反对同治这一做法。三月二十四日,奕訢、奕譞、景寿等共同上疏劝谏,仍不听。

七月十六日,开始忍耐并出了两万两报效银的恭亲王也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附议此折的还有10多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该折提出了一系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读了折子上几行字,便勃然大怒,说了好些低水平的话:“我停工何如?尔等尚有何哓舌?”奕訢又提出一些问题,同治帝大怒,说:“如此位让尔何如?”奕訢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谓“微行”是指他便装到宫外寻秦楼楚馆。同治帝开始矢口否认,待奕訢说出时间、地点和人证,才无话可说。

同治帝对奕訢怀恨在心,写了一道朱谕,革掉他一切职务。九月二日又改为只将他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朱谕,革去惇王奕誴、醇王奕譞、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讷彦谟诂、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军机大臣奕訢、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等10人的职务。慈禧太后尽管与奕訢有矛盾,但她还不想马上就把奕訢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这个上谕,说:“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一个十八岁的皇帝,也不算小了,但他在处理政事,处理大臣时却如此任性妄为,不管不顾,完全没有一点手腕,更没有政治智慧,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如同完全不懂事的中二少年一般,非昏君而何!

user avatar

光绪。

意图弑母,十恶不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朝哪位皇帝最“昏庸”,这其实是个挺棘手的问题,因为“昏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性,而且每位皇帝执政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都不同,简单粗暴地评判容易失之偏颇。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位在许多历史评价中被认为执政能力相对较弱,且留下了不少令人诟病之处的皇帝,那么咸丰皇帝,也就是奕詝,倒是常常会被提.............
  • 回答
    “清朝都是好皇帝,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深入历史研究的场合,常常能听到。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既不准确,也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满汉一.............
  • 回答
    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往往通过朱批(即皇帝对奏折、奏疏或政事的批示)表达个人治国理念、情感态度和政治意图。这些朱批内容丰富,展现了皇帝的个性、政治风格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对几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清朝皇帝及其朱批特点的详细分析: 1. 顺治帝(16431661年在位):佛学思想与道德训诫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在电视剧里,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常常将六部尚书描绘成纯粹的执行者。但实际上,明清两代的六部尚书,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管辖的领域内,是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的,并非事事都需要皇帝“圣旨”才能动。当然,这种自主权是有限度的,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具体的事务性质。咱们这就掰开了揉.............
  •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
  • 回答
    元朝和清朝在历史上都对中国的领土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两者在疆域扩张、边疆治理和现代中国版图形成中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疆域范围、边疆治理和现代影响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元朝(12711368年):统一中国与蒙古帝国的扩张1. 疆域范围 统一中国: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巅峰明朝和巅峰清朝,一个是奠定中华辽阔疆土的王朝,一个是实现中华大一统的王朝,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命门。非要比个高下,得从几个维度来扒一扒。一、 疆域与对外影响力: 巅峰明朝(大概在永乐、万历时期): 疆域: 明朝的疆域主.............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的深度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清晰地回答“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剥离情绪化的判断,回归到历史事实和影响的分析上。理解“文化破坏”首先,我们需要对“文化破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这里的“文化破坏”并非单指物质上的摧毁.............
  •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时代拉出来比惨,确实能看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要我说,真要是选,我宁愿在清朝末期,哪怕日子过得苦点,至少还能看到点“人样”。在原始部落那种环境下,那才叫真正的“惨”。咱们先说原始部落吧。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火药,没有枪炮,甚至连铁器都可能还没有。生活最基础的“衣.............
  • 回答
    评价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正面”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角度,而且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正面”,另一方定性为“负面”。更恰当的做法是,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性质、目标、行为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
  • 回答
    关于元朝和清朝时期,哪一个的屠杀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更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规模、性质以及长远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单凭“屠杀”二字去衡量历史的伤痕,未免过于片面。不过,如果聚焦于人口锐减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破坏这两个维度来审视,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梳理和对比。首先.............
  • 回答
    清朝和元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这两个王朝时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地位也经历了一些起伏。要说哪个时期汉人的地位更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总的来说,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更为压抑和边缘化,而清朝虽然也有民族歧视.............
  • 回答
    要说清朝的怡亲王和廉亲王哪个地位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轻易定论的,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影响力。不过,若论及亲王封号的尊贵程度和与皇室的血缘亲近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在清朝,亲王分为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儿子,即“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另一种是皇帝的兄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清朝封建社会权力分配和利益延续的核心。简单来说,一个更“好”的体系,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详细分析一下清朝宗室爵位世袭递降和功臣爵位世袭罔替各自的特点、优劣,以及它们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清朝宗室爵位世袭递降:一种“内卷”的继承模式我.............
  • 回答
    明朝和清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王朝,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也难免会生出“究竟哪个更好些?”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好”与“不好”往往取决于我们关注的维度和评判的角度。不过,我们可以.............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好问题!你想知道从唐朝到清朝这千百年间,到底是哪个省份人才辈出,状元最多的。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涉及到历史地理和科举制度,咱们得掰扯掰扯。要说哪个省状元最多,答案其实在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也有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口径。不过,如果综合来看,南方的省份,尤其是江浙一带,一直以来都是状元“出产大户”.............
  • 回答
    唐朝玄武门之变与清朝九子夺嫡,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权争夺事件,都伴随着血腥与政治斗争。但若论及惨烈程度,唐朝玄武门之变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残酷性上,要比清朝九子夺嫡更为惨烈。下面我将详细对比两者,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唐朝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背景: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太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