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 理由如何。?

回答
评价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正面”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角度,而且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正面”,另一方定性为“负面”。更恰当的做法是,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性质、目标、行为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 清朝:一个统治了两个半世纪的王朝

清朝,一个由东北满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中国约268年(16441912)。在评价它是否“正面”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制度与统治:
统一与巩固: 清朝前期,通过一系列战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灭了南明残余势力,并击败了准噶尔汗国,将新疆纳入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角度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央集权: 清朝延续并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但也可能扼杀了地方的活力和创造性。
腐败与衰败: 到了晚清,政治腐败、官僚体系僵化,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大幅下降。这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民族政策: 清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满族享有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同时,他们也通过一些政策来安抚和笼络其他民族。

经济与社会:
“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闭关锁国与落后: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土地兼并与民生: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问题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底层民众的生活依然艰辛。

文化与思想:
汉化政策: 清朝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吸收了汉族文化,并推行“汉化”政策,使得满汉文化得以融合。
文化专制: 清朝也存在严重的文化专制,如文字狱,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的发展。
科技停滞: 与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的飞速发展相比,清朝中国的科技进步极为缓慢。

对外关系:
被动挨打: 晚清时期,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屡屡失败,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和领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清朝最严重的“负面”表现。
维护疆域: 尽管晚清孱弱,但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清政府也进行过一些抵抗,如收复新疆、抵抗日本等。

从“正面”角度看清朝: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疆域的完整,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期创造了相对繁荣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从“负面”角度看清朝:

晚清的腐败、衰败导致了国家的贫弱和民族的屈辱。
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文化专制压制了思想自由。

二、 太平天国: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清朝晚期爆发的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在评价它是否“正面”时,我们同样需要从多方面审视:

政治目标与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天下一家”的“太平天国”。这从反抗压迫、追求政治变革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是一个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土地改革纲领,旨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
洪秀全的宗教与政治混合: 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洪秀全自称天王,其政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既是其动员群众的手段,也带来了其政治上的局限性。

社会改革措施:
禁赌、禁娼、禁鸦片: 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实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如禁烟、禁赌、禁止缠足等,试图建立一个符合其宗教理想的社会。
男女平等(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担任官职,甚至组建女营。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相当超前的。
圣库制度: 实行“圣库制度”,强调财产公有,平均分配。这是一种带有共产主义萌芽的经济制度,但实践中存在很多困难和弊端。

军事行动与战争:
广泛的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中国南方十几个省份,规模空前,给了腐朽的清朝统治沉重打击。
残酷的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镇压过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战争的残酷性是其不容回避的“负面”影响。
内部倾轧: 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也曾发生过严重的权力斗争和清洗,如“天京事变”,削弱了其自身力量。

局限性与失败:
宗教狂热与政治不成熟: 过度的宗教狂热和对政治的理解不成熟,导致其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时存在很多问题。
脱离实际的经济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虽然理想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并且与太平天国后期实际的军事经济需求产生了矛盾。
未能赢得广泛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支持: 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其难以获得大多数汉族士大夫的认同,而这部分群体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正面”角度看太平天国:

对清朝的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显示了人民反抗压迫的力量。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改革纲领,反映了农民对公平的渴望。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改革,如禁赌、禁娼、有限的男女平等。
其革命性对后来的辛亥革命等产生了影响。

从“负面”角度看太平天国:

战争的残酷性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制度的局限性削弱了其力量。
其政权未能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统治秩序,最终走向失败。

那么,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

这个问题无法简单回答“谁更正面”,因为评价的标准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如果以“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为标准: 清朝在前期,尤其是在统一中国、巩固疆域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正面”作用。而太平天国作为一场旨在推翻现有政权的起义,其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动荡和冲突。

如果以“是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社会公平”为标准: 太平天国提出的土地改革和一些社会改革措施,比清朝晚期的统治更直接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诉求和对更公平社会的向往。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在思想和目标上具有更强的“进步性”或“革命性”。

如果以“政治文明和制度的成熟度”为标准: 清朝虽然存在腐败和专制,但其政治制度相对成熟(尽管在晚期走向僵化)。太平天国在政治制度上,尤其是在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政策的实践性等方面,则显得较为粗糙和不成熟。

如果以“对国家发展的长期影响”为标准: 清朝的晚期衰败和对外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而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所提出的改革思想和展现出的反抗精神,对后来的革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总结来说:

清朝是一个庞大的、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统治政权。它在早期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疆域扩张有贡献,但晚期则因腐败、落后和对外战争的失败,成为民族苦难的制造者。
太平天国是一场反抗现有统治的农民起义。它在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平方面具有进步意义,其纲领和口号也体现了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但它也因战争的残酷、内部的混乱和政策的局限性而走向失败。

所以,与其问“哪个正面”,不如说:

清朝的“正面”在于其作为国家机器的统一性和疆域的完整性(早期)。
太平天国的“正面”在于其作为反抗力量的革命性、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以及对后世的启发。

历史的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到它们各自的复杂性、功过是非,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非黑即白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遵循冉天皇的教诲,谁就合法。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太平天国是正面的。

最近一百多年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界,抑或是民间,对太平天国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仅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在数以百计的著名太史专家中,仅有郭廷以等极少数人对太平天国持否定态度。

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原始文献,大多由清朝官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外国人提供的。其作者从立场上看大多是敌视太平军的,当然不会刻意说洪秀全等人的好话。可是学者们在大量阅读那些文献以后大都会化身为“长毛粉”,甚至会沦为“太平天国的遗民”。

从主流评价来看,太平天国确实一直是被认可的。


以下文字出自范文澜先生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太平军和清军的不同形象。

曾国藩出境作战,感到三个困难:

第一,太平军作战勇敢,“愈剿愈多。愈击愈悍”,湘军死伤极重,锐气挫损。曾国藩乃提倡兽性来报复泄愤,“振作士气”。例如兴国、大冶战斗,获俘虏一百三十四名,“一概剜目凌迟”;九江成外获俘虏十二人,立即“凌迟枭示”;又生擒十三人,“就地挖目凌迟”;武昌成外太平军新兵战败,“带回七百余人,全数斩决”。崇阳战斗擒获七十余人,杀死祭阵亡将士,祭毕,令兵勇割人肉生吞。在曾国藩兽性示范下,湘军的残忍是从古少有的。例如一八六二年七月(同治元年七月),湘军攻破宁国府,“大呼直入东门,……一律斩薙无遗”。过了两个月,还是“城内外尸骸狼藉,无人收埋”(《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贼匪逊湘军的残暴,野兽逊湘军的贪婪,贼匪兼野兽,才是湘军的真面貌。谭嗣同描绘这个真面貌说:湘军以戮民为义,城邑“一经湘军之所谓克复,借搜缉捕匪为名,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也”(《仁学》卷下)事实上湘军攻破一城,就是屠灭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谓“城破时,百物同归于尽”(《批示徽州知府刘传祺禀》),就是全城生命财产,顿时化为乌有。

第二,人民拥护太平军,敌视满清。许多记载都说:“民贼合一”,“民不恨贼而恨兵”,“贼如梳(没收富贵人财产),兵如蓖(无所不取)”。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岳州以下直至金陵数千里,小民蓄发纳贡,习为固然,虽经谕令薙发,而乡民狐疑观望。官军稍有挫衄,则四面皆贼,饷道易断(《水师搜剿襄河续获大胜摺》)。又说: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要结之术,百姓不甚怨贼,不甚惧贼,且有甘心从逆者。官兵过境,无物可供买办,无人可为向导(《水师小胜并陈近日剿办情形摺》)。派出探兵,多被乡民擒杀(《陈明邻省援兵协饷片》、《曾国华殉难三河镇摺》)。于是曾国藩的兽性发泄到人民身上,纵兵烧杀抢掠,残留的人民强迫薙发,作为投顺大标记。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史》称太平军纪律严明,沿途破坏大多为清军所为,责英国援助清军为不义。容闳《西学东渐记》对太平军、“官军”曾作公平的记载,他说:“居民对太平军较为信用,商不辍业,农不辍耕,无荒凉景象。而太平军对人民,亦未闻有虐待事,相处甚得。”又说:“运河(江南运河)两旁之田,皆已荒芜,草长盈尺,满目蒿莱,绝不见稻秧麦穗。旅行过此者,设不知其中真象(指清军烧杀破坏),必且以是归咎于太平军之残暴,殊不知官军之残暴实无以愈于太平军。以予等沿途所见,太平军对于人民,皆甚和平,又能竭力保护,以收拾人心,其有焚掠肆虐者,治以极严之军法。”就是曾国藩在同治二年《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里也承认:太平军“禁止奸淫”,“听民耕种”,“民间耕获,与贼各分其半”,“傍江人民亦且安之若素”。南京攻破以后,太平军还是“民心未去”(《复陈逆酋李秀成正法片》)。他为要取得胜利,乃大烧大杀,做到“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他见长发人便杀,实际就是见人便杀,强令中国人民当满洲贵族的奴隶。

第三,湘军是贼匪组织,目的在抢掠,抢饱了就“思飏”,就是说想逃散。咸丰四年,曾国藩对咸丰帝报告攻破武汉以后的情形说:“水师抢船太多,私匿藏货,破城以后,水陆弁勇各获财物,颇有饱则思扬*之意”(《水师搜剿襄河续获大胜摺》)。田家镇战斗“各勇夺获贼船至五百余号之多,彭玉麟恐船只太多,争夺贻误,又恐众勇饱则思飏,遂将夺回之船,一并焚之”(《官军攻破田家镇烧尽逆船收复蕲州摺》)。这还不是强盗争赃的图画这算是“抱道君子,赫然奋怒以卫吾(孔、孟)道”(《讨粤匪檄》)?曾国藩要巩固军队,乃用一暗一明两个办法。暗的办法就是纵兵殃民。例如湘军驻扎石埭城,绅士们间接向他们诉苦说:“兵勇拆毁房屋,以作柴薪;捉去归民,为伊搬运;所有店铺,被兵勇辈占居买卖;更有夫役人等,借名砍伐竹木,而实攫取室中器物;城乡内外,房屋完全者百无一二;如此横行,以致归民有官兵不如长毛之叹”(《石埭绅蓍致在省诸绅书》)。这是平时驻军的情况,战时杀掠算作军功,谁敢向他诉苦呢?他在事情无可掩蔽的时候,训斥军官一顿,表示维持“纪律”和“声誉”。明的办法是虚报战功。凭他善于做文章,把湘军写得战无不胜,一方面取得满清皇帝的信任,一方面笼络饱则思飏的军心。湘军保至三品以上的军官,不下数万人(《陆军借补小缺请饬部核议片》),使这些人贪利又贪官,升官无止境,贪利也无止境,继续留在军营当贼匪。也有整营的官和勇,抢饱了不愿打仗,曾国藩只好全营解散,另招一群“深山穷谷寒苦之民”来补充。湘军始终依靠“贪”“残”维持它的“战斗力”。


反映太平军爱护百姓、清军残虐民众的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


《咸同广陵史志》记载,太平军退出扬州时,未焚房屋,公私财务尽弃于城中,可清军进城后就大肆焚掠,把屠刀架到难民的头上,杀良冒功比比皆是。

范文澜先生说:“事实上湘军攻破一城,就是屠灭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谓‘城破时,百物同归于尽’。”不但曾国藩是这样,就连左宗棠这样近来形象颇佳的历史人物在屠戮民众方面也是不遑多让(左宗棠对汉人是非常狠的,详细内容见下面的链接《历史上哪位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那么,太平军表现如何呢?

翼王石达开在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当地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提及“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繁华古城苏州被清军烧成灰烬,忠王李秀成着力恢复生产活动,在天国统治下苏州经济发展迅速。



到底谁应对战争人口损失负责?





军纪以外,太平天国在治理水平上也是可圈可点的。

降低赋税,积极发展工商业,力图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所作为。





清廷税收是天国的十倍以上,这个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太平天国管辖区贸易量达到历史顶峰,是清廷的7倍。



和闭目塞听的清朝官员相比,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开明得多,眼界更开阔,更富有锐意进取的精神。




扩展阅读,其中有很多资料。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被满清污蔑为长毛的太平天国比满清文明不止一筹。

英国人伶俐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写道:

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辨、斜服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畸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同时,使中国人感到陶醉的闭关自守、迷信鬼神和妄自尊大,也经常激起了欧洲人的嘲笑和轻视。可是,在太平军中间,除了面貌之外,所有这些都已绝迹,甚至于他们的面貌似乎也有所改善;也许这是由于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缘故吧。


太平军和清政府奴役下的中国人之间的员突出的,最使外国人注意的对照,就是他们的外貌及装饰的截然不同。中国人向来被认为是面目愚蠢、装饰恶劣的民族;而使面容变丑的剃发不能不说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满清政府奴役下的任何一个中国人的面部都表现了蠢笨,冷淡,没有表情,没有智慧,只有类似半狡猾半恐惧的奴隶态度,他们的活力被束缚,他们的希望和精神被,压抑被摧毁。太平军则相反,使人立刻觉得他们是有智慧的,好钻研的,追求知识的。的确,根据双方不同的智力才能来看,——再不能有比这更显著的区别,——要说他们是同一国家的人,那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太平军是聪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们的自由风度 特别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见被鞑靼人所征服的中国人的奴颜婢膝;但是太平军纵使面对死亡,也表现了自由人的庄严不屈的风度。

“经过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每到一地,我总是尽量跟本地人相处在一起。我发现他们都深深痛恶当前的统治者。一般人都把残酷、凶狠、口是心非归之于中国人的天性,其实这多半是由于邪恶的清廷政府所造成的。这些人从婴儿时代起,就习惯于流血和酷刑的惨象.正象他们的祖先在最近两世纪中被鞑靼征服者所屠杀的惨象一样。统治者的无穷迫害使他们麻木不仁,堕落退化;剃发的奴隶标记使他们带着不自然的烙印;横恣暴虐的专制制度摧毁了并贬抑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生命财产完全操在最卑鄙最无人心的官吏手里,操在只有贿赂可以动心的审判官手里;凡是反叛异族皇帝的非正义统治的人,按律是“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稍涉嫌疑就被砍头,牵连在反叛案件里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如果中国人沾染了通常是被压迫的弱小者所凭借的狡猾和欺诈,又有什么奇怪呢? ”

“太平军起义前,中国的情况是极其可悲的:两百年来的暴 /政压迫,显然消灭了这个国家的一切善良高贵的品德,满清人入侵的恶劣影响似乎完成了对于中国人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全部破坏。”

  “这样,清廷政府的排外政策还有什么奇怪呢?闭关自守是清政府的救星;他们的确知道他们的权力是建立在汉族奴隶的软弱愚昧和迷信退化之上。”

  “满洲人的血腥统治,他们的暴虐腐朽,他们篡夺中国王位的非法手段,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自由和正义总是通过反抗暴虐统治而取得进展的,伟大的人民领袖也许是今天的叛徒,可是明天他们得到了成功他们就要成为时代的英雄和爱国者。”

  “满洲统治者的这种残忍暴行继续了很多年,凡太平军所到之地,都浸透了无辜者的鲜血:不但参加革命者的家属全被屠戳,而且成千上万的人都以嫌疑处死。我们难道不记得野蛮的钦差大臣叶名琛的夸口么?仅在广东一省,他在一个月之内就杀了七万人以上!这些人都是和平的乡民,他们并没有犯任何罪(因为当时太平军距离广东很远),甚至也不知道株连他们的亲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只是一个清廷官吏的屠杀成绩,试想:一批一批戴花领拖尾巴的清廷屠夫,将要冷酷无情地屠杀多少生命?这批屠夫从来不敢在战场上抗拒太平军,纵使在深沟高垒之内,倘无外国人帮助也不敢抵御太平军,现在他们却被派来对这些男人的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家属, 滥施可怕的报复行为了。”

  “为了彻底消灭爱国情绪,满洲人强迫被征服的中国人剃去他们从古以来就作为珍爱装饰的长发,强迫他们垂辨,并采用鞑靼服装,违者处死。据说,宁死不肯忍受这种民族屈辱的人有千千万万。变更民族装束在一切征服手段中是最明显最能压制人的;这无疑是粉碎中国人民精神的有效方法。凡不肯忍受的就失去了头颅。”

“中国人在满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优裕阶级的住屋舒适而坚固。现在中国人已没有多少显著的财产,稍露财产迹象就成为政府官吏的勒索对象.从鞑靼人进入中国那天起,中国就不断地衰落下去,现在人民可以比作匍匐地上的牛马,有一天算一天地活着,最堕落的迷信使他们的智慧变得迟钝愚昧。中国在满清政府统治之下,各方面部显示了最悲惨的景象,一个民族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人的充分发展的景象。满洲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决定了三个方针:第一、强迫每个中国人剃发垂辫,违者以叛逆处死。第二、凡秘密结社者,作为叛国论.第三、清皇帝为了加深统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造反就行。”

  “在清王朝的进展和维持时期,惨道屠戮的牺牲者之多,是欧洲人从来所不能思议的,虽然根据清人入侵以来不断发生的人民反叛和对人民所施行的屠杀的确凿记载来判断,这些被毁灭的生命是从亚历山大到鉄木真以来历罕见的。满洲人的野蛮统治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残暴的酷刑,尤其施于反叛者的酷刑,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刑律,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中国最俊美的男人和女人只能在太平军行列中看到,这是奇怪的事实。这也许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服装和发式。” “妇女摆脱了缠足的恶习,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革,使他们在外貌上大为改善,和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人显出了巨大区别。”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他们(农民)都乐于留发,这是太平和自由的标记,跟满洲人及其强加在汉人身上的剃头蓄辩的奴隶标记恰成对照。” “在农村,村民们同样蓄了长发,在新政体下生活的非常愉快。”

  “中国的道德上的、社会上的和政治上的情况,几乎毫无希望地濒于险恶之境。全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宗教制度都极需要加以摧毁.改造、重建和更新。但是,要寻找能够担起这种任务的有效力量却又使人感到了茫然和丧.政府腐败,学者萎靡不振,上流社会卑鄙而懦弱,下层阶级则j忙于生存斗争,整个民族似乎都被缚住了手足。他们的道德力量陷于瘫痪,他们的智力才能陷于萎缩,他们的自由权利在专制淫威和荒淫无耻的势力之下被摧毁殆尽。政治上的腐朽暴虐,加以鸦片的流毒,磨灭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变成了无能的种族。但是在这种令人茫然沮丧的情况中,我们终于看到了目前的革命运动、革命的主要人物及其所达到的成就:看到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称的,我们要感谢上帝,使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值得称庆的情况.”

“太平军的行为则与之相反,他们的纪律的严明,成功的神速,以及对于人民的爱护,约束部属不得犯甚至在文明国家中也常有的各种罪,这一切措施都深深获得广大人民的爱戴。援军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切地方起义军,一切被暴虐专制所迫害的人们,一切不满异族统治的人们,一切燃烧着爱国之火的人们,都奔集到天王的旗下。”

user avatar

大清和英吉利一样,都是殖民者。

太平天国是反殖民斗争!

user avatar

国民党和日本人哪个正面?

肯定有人说都不正面。

可是教员选择了联蒋抗日啊。

user avatar

建议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和民国政府禁止诽谤太平天国令。

user avatar

我又来复读了

用《马克思主义》看待太平军图满城

①众所周知,民族概念的形成是很晚的。自清朝灭亡以来,中国各族之间携手共进一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既然普通人根本没有民族意识,那太平军整么可能以种族仇恨为动力,发动对另一群体的种族图沙呢?

②太平军的口号是“誓屠八旗”而非“誓屠满虏”。要知道,八旗是由汉满蒙多民族糅合而成(依照清粉的观点,耿继茂、孔有德屠城是属于汉人屠汉人,那自然汉八旗也就是汉人咯)的而非一个民族。那八旗能代表整个满族吗?肯定不能。那些未入旗的满族没有铁杆庄稼,他们与汉人贫民一样的苦,一样的受八旗压迫。太平军才是他们的阶级兄弟,而太平军屠的是八旗而非这些未入旗的满族。这正契合了阶级史观“民族矛盾是可以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的观点

③八旗太君们坐享铁杆庄稼,他们不劳动却坐领俸给,这些俸给哪一文不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可知在生产关系中,八旗太君就是剥削者。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者的。

正所谓“一切民族矛盾的本质都是阶级矛盾”,结合以上三条,可知八旗不是汉民族的敌人而是底层汉族和底层满族共同的阶级敌人。图满城正是汉族农民对八旗剥削者进行阶级斗争极端化的一种表现。其性质与大西大顺太平军图汉族地主、士大夫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有大清的反动存在,太平当然正义了,如果没有大清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南北地域文化矛盾太平根本闹不了半个中国14年,撑死也就闹广东广西2个省,说不定都出不了金田村。当然,没有大清,搞不好我们还在某个汉人皇帝的统治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正面”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角度,而且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正面”,另一方定性为“负面”。更恰当的做法是,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性质、目标、行为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
  • 回答
    清朝时期,确实有不少官员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投奔或投降太平天国。这些人的身份、动机和经历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人是出于对清朝统治的不满,一些人是受到太平天国思想的吸引,还有一些人则是在战败后被迫投降。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一、前期官员的动摇.............
  • 回答
    1860年的清朝和1644年的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审视,确实能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层面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或预演。而将这相似之处归结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异同,则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痛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我们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相似之处.............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清朝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选择继续东征,这一举动对清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将太平天国的行为直接定性为“汉奸行为”,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派别的复杂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了个人利益或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兴衰之路充满了传奇与悲情。若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假设其内部没有分歧,东王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能够和谐共处,那么太平天国能否成功推翻清王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平天国的初期声势浩大,.............
  • 回答
    太平军与清军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战中确实都对平民造成了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动机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双方行为特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与清朝的矛盾1. 太平天国的兴起 1844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发动农.............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太平天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沿着他们设定的轨道前进,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那么中国的命运会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犹如一团迷雾,至今仍是无数史学研究者试图拨开的焦点。而太平天国本身,它的伟大与罪恶交织,它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也让它成为了一个难以简单用“好”或.............
  • 回答
    理解为什么那些来自遥远西方国家的“洋人”——主要是英国人、法国人,后来还有美国人——会选择在风雨飘摇之际扶持腐朽的清朝,而不是那个曾经一度席卷半个中国、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这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考量和复杂的政治判断,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刻得多。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首先,得聊聊洋人当时.............
  • 回答
    清朝灭亡于辛亥革命,而剿灭太平天国却用了数十载,耗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力量对比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性质、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辛亥革命的“灭亡”和太平天国被“剿灭”的性质不同。 .............
  • 回答
    太平天国若真能成功推翻清朝,那中国历史的面貌,恐怕会是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乃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巨变。政治格局的重塑:一个“天国”的诞生首先,最直接的变化便是清朝的覆灭。这将是自17世纪以来,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满族王朝的终结。取而.............
  • 回答
    作为一个清朝时期的普通老百姓,面临支持太平天国还是支持朝廷湘军的选择,这绝对是一个无比艰难且充满痛苦的抉择。没有谁能轻易地说出“我支持谁”,因为どちら(Dóchira 日语的“哪一方”)的选择都可能意味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甚至是生命的终结。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后世的视角,真正站在那个时.............
  • 回答
    太平天国若能成功推翻清朝,中国的历史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伴随着一套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路径的全面移植。首先,在政治体制上,太平天国奉行的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神权政治”。洪秀全自称天父之子、耶稣之弟.............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它对清朝统治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军事、经济到思想文化层面,都给予了清廷沉重的一击。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太平天国在这些方面如何动摇和摧毁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一、政治上的颠覆性挑战:建立平行统治,撕裂国家统一太平天国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政治打击,.............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