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所有能长期统治的大一统王朝里,清朝是不是最没有骨气和最昏暗的?

回答
要评价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否“最没有骨气”和“最昏暗”,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命题,因为它涉及到价值判断和历史标准的选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其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无疑留下了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遗产,也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

如果我们把“骨气”理解为抵御外侮的决心、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统治者在面对危机时的担当和勇气,那么清朝的某些时期和某些表现,确实会让人产生“没骨气”的观感。

首先,从“入关”和早期统治来看,清朝的统治者并非没有“骨气”。作为来自关外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征服拥有强大汉族文化的明朝,并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步巩固了对中国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能力、政治手腕和策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然都有其局限性,但至少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抵御沙俄入侵(如尼布楚条约)等方面,还是体现了一定的“骨气”和作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清朝的统治集团,特别是到了乾隆晚期和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期,其“骨气”的缺失就显得尤为明显了。

1. 面对外敌入侵的屈辱与妥协:

鸦片战争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是清朝“没骨气”最集中的体现。当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清朝统治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镇压国内的起义,而不是如何有效抵御外敌。虽然有林则徐这样试图抗争的人物,但最终的决策层却倾向于妥协和退让。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割据、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享有治外法权,这无疑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巨大损害。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及为了维持统治而选择的妥协,在许多人看来就是“没骨气”。
甲午战争的惨败: 清朝在军事上投入了巨资,组建了北洋水师,然而在与日本这个同样是从闭关锁国走向明治维新,但却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对手较量中,清朝军队一溃千里。最终不仅丧失了朝鲜,还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巨额款项。这场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也让人们看到了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无能和“没骨气”。

2. 统治阶层的腐败与保守:

僵化的制度与思想: 清朝后期,政治体制日益僵化,官僚体系腐败滋生,买官卖官、贪污腐败成为常态。统治阶层沉溺于享乐,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麻木不仁。他们维护的是自身统治的稳定,而非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的未来。
“天朝上国”的遗老遗少心态: 尽管事实证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但许多清朝的官员和士大夫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对西方文明持排斥和鄙视的态度。他们不愿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宁愿固守陈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没骨气”,是对变革和进步的畏惧。
慈禧太后的一系列决策: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她的决策对清朝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时刻,她也表现出了一些维护统治的决心,但总体而言,她的统治充满了保守、权谋和对西方势力的惧怕。例如,她支持义和团,这种盲目的排外行为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更苛刻的《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危机。她对戊戌变法的镇压,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后一次机会,这种保守和顽固,也可以视为一种“没骨气”的表现,因为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 “昏暗”的体现:

如果说“骨气”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和行动,那么“昏暗”则可以理解为统治的黑暗、文化的压抑以及人民生活的苦难。

文字狱的严酷: 清朝在文化上实行严酷的文字狱,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其统治的思想和言论,都进行无情的镇压。这极大地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的创新,使得中国社会在文化和思想层面走向了停滞和保守。许多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身家性命不保,这无疑是统治“昏暗”的体现。
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 尽管清朝前期有一些相对开明的君主,但后期,尤其是在镇压起义和面对外国侵略时,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往往采取更为残酷的手段。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其本身也存在复杂性,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对统治的不满。清朝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时,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残暴,这使得社会长期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
闭关锁国与信息隔绝: 尽管并非完全闭关,但清朝后期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严重不足,也拒绝与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这种信息隔绝和战略上的短视,使得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加剧了与世界的差距。当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上飞速发展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昏暗”。

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比较:

将清朝与其他大一统王朝进行比较,例如汉朝、唐朝、宋朝等,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昏暗”和“没骨气”的侧面。

汉朝: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展现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雄心。虽然也有其残酷的一面,但总体而言,汉朝在抵御外族入侵和开拓民族疆域上,具有鲜明的“骨气”。
唐朝: 唐朝是公认的开放、包容的盛世。在对外关系上,唐朝展现出了自信和气度,与周边国家有着广泛的交流。虽然也有安史之乱等危机,但其整体的帝国气象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性,与清朝后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宋朝: 宋朝在军事上虽然常受外敌困扰,但其在科技、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辉煌。宋朝的士大夫阶层,虽然在面对军事压力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但其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坚守,以及在技术上的创新,并非“昏暗”或“没骨气”所能简单概括的。可以说,宋朝在文化上的“骨气”是相当强的,尽管军事上有所不足。

结论:

因此,如果以“抵御外侮的决心”、“民族气节的坚守”、“政治上的开明与革新”以及“思想文化的自由与活力”等标准来衡量,那么清朝,特别是其晚期,确实在“骨气”和“昏暗”的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清朝统治者的战略失误、政治腐败、文化保守以及面对危机时的妥协与退让,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并非否定清朝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的贡献,但将其放在整个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其晚期的“没骨气”和“昏暗”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说清朝是“最”没有骨气和最昏暗,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每个王朝都有其复杂的历史和不同层面的评价。但是,从其统治的结束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屈辱和国家衰败来看,清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教训的王朝,其某些方面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昏暗”和“没骨气”。它是一个从辉煌走向衰败,并且在衰败过程中暴露了其统治本质局限性的典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人士大夫的气节是建立在道德正确的基础上,而满清时期的汉族官员在传统儒家的角度属于大节已亏,为异族侵略者效力,天然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所谓为民请命什么不过是自欺欺人给自己一个借口罢了。
民族矛盾是异族统治的最大矛盾,这个矛盾直接体现就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互相矛盾。
而对汉族官员来说,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是相对安全的办法,国家外敌和满清其实并无不同。这也是清末东南互保,慈禧对全世界宣战硬拖汉族官员一起下水的理由。
所以清朝作为异族统治,对汉人来说本来就是至暗时刻,骨气什么都是自欺欺人。


作者:幻十郎
链接:zhihu.com/question/33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长地久终不死

user avatar

有大怂在呢

清朝还真算不上


衮衮诸公们把张叔夜偷袭金兵的计划偷偷告诉了金兵,就怕把金兵打走了,我们投降派就没用了!

金兵是没打下汴梁!没打下汴梁!就打下一面城墙,然后打不进去了~!

然后衮衮诸公们就送皇帝送金银送女人送一切!

把金兵送走了!!!



宋朝:金兵破汴梁,衮衮诸公们殉节的只有一个李若水(某儒家爱好者又列举了几个殉国的,我一看职务,武将········);元兵破临安,无人殉节;崖山,殉节的只有一个陆秀夫;最后有个宁死不降的文天祥,在大都就义。卖国求荣的倒是不少,张邦昌刘豫杜充,当内应的则有秦桧万俟谢。


明朝:卢象升和孙承宗很有名就不说了。崇祯自尽后,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

南明史可法、马士英、陈子龙、祁彪佳、徐汧,刘宗周、黄道周、冯梦龙、钱肃乐、夏完淳、何腾蛟、瞿式耜......最后则是光辉的张煌言。

元朝一味进行高压统治,却不搞文字狱,正是因为他们见识了宋朝文人的软骨头,觉得对其统治没什么威胁。而清朝则高压和怀柔并举,顺康雍乾四世进行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字狱(时间长度世界第一),正是他们征服过程中看了太多明朝文人(不管有名还是无名)的骨气和节义。



如果说,明朝的衮衮诸公们虽然无能,但是气节还是有的话

那大怂是既无能,又没有气节


不过我们看史书,元史的233卷忠烈卷,和清代的

你会发现,衮衮诸公们面对汉人,那是打完城墙打巷战,打完巷战守屋子,守不住了就自杀

面对蛮夷,利马跪舔···

有一个叫南有崖山北有新会。实际上新会比崖山壮烈的多

崖山面对蛮夷,自尽!跳海!

新会面对汉人,吃人也要守住!李定国在城下围攻两月,不能破城,渐入困境。想用炮轰,新会居民纷纷站到城墙上,晋王默然叫停,想垒土,新会居民纷纷去挖土,晋王默然,停止····

最后吃了人,守住了成,晋王黯然退散

清军来了,新会立刻把积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粮食送给清军,女人也纷纷送上·············

为什么,因为李定国是好人,你拼死反抗他也不会屠城,你让百姓去阻拦他也不会杀人。清朝不是啊,他们真的会杀人···

常说蛮夷畏威不怀德

可儒家,成功的把国人驯化成了蛮夷··


我经常说,一个平民百姓,日常纳税,养活衮衮诸公,打仗了还要多纳税,还要服兵役

那么,国家亡了,他投降,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而衮衮诸公们呢,平常拿着百姓的钱风花雪月,打败了就喊匹夫有责···自己躲在后边,等到匹夫们被打败了,自己留辫子参加清朝的科举参加的比谁都快···



清朝是一个殖民政权,研究的是拿中国的命去续清朝的命

不参与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