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又可以宣读圣旨?

回答
在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识字”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识字”是两码事。而且,这背后牵扯着皇权、宦官制度以及信息传递的复杂逻辑。

要说为什么太监既不允许“识字”又可以宣读圣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儿误会了。严格来说,并非所有太监都被禁止识字,而且能够宣读圣旨的太监,那更是经过了层层筛选,绝非普通太监能胜任。

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

一、 关于“不允许识字”的误解:

咱们得承认,在古代,识字率不高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底层民众中。太监作为宫廷的“家奴”,很多人的出身也并不高贵,所以早期或者基层太监确实可能存在不识字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帝就愿意让所有太监都是文盲。原因很简单:

宫廷事务的需要: 皇宫是个庞大的机构,涉及很多文件、账册、奏折的处理。即使是传达命令,也需要一定的书面记录和核对。如果一个太监连字都认不得,如何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如何能处理宫廷内务?
皇帝对信息控制的考量: 皇帝当然希望能够控制信息的传播,但他同样需要有能够理解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完全禁止太监识字,反而会增加皇帝对其他部门(比如翰林院)的依赖,这可能不是皇帝乐见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允许识字”的说法呢?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有限度的识字”或者“不许过分精通”的策略,原因如下:

防止篡夺权力或干政: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皇帝最忌惮的就是臣子(包括宦官)因为学识渊博而挑战皇权。如果太监因为识字而掌握了过多的信息,并且能够独立思考,甚至通过文字拉拢朝臣,那对皇权将是巨大的威胁。历史上有太多宦官因为权力过大而祸国殃民的例子,聪明的皇帝自然会防范于未然。
维护宦官的“工具”属性: 皇帝用太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自己的“顺从的工具”。如果太监过于聪明,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可能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奴才”。限制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助于保持他们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区分不同阶层的太监: 在庞大的宦官群体中,也分三六九等。像司礼监、御马监等重要机构的太监,他们接触的事务更核心,自然需要一定的识字能力。而那些在后宫打扫卫生、伺候起居的普通太监,或许识字与否并不那么重要。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大多数太监被限制了识字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那些不涉及核心权力的小太监。但能够进入核心部门、负责重要事务的太监,是会被培养识字的。

二、 为什么宣读圣旨的太监必然识字:

宣读圣旨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它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关乎国家大政。能够担当这个职责的太监,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往往是:

经过严格挑选和培养的: 能够被选拔出来宣读圣旨的太监,首先要通过层层考核,包括品性、忠诚度、以及最重要的——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圣旨的内容。这其中,识字能力是基础中的基础。
“近臣”中的佼佼者: 宣读圣旨的太监,通常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被称为“近臣”。他们往往是司礼监(明朝)、中书省(唐朝)等权力核心部门的骨干。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就需要大量的文书处理,所以身处其中的太监自然需要识字。
精通“口才”与“文字”的结合: 宣读圣旨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还需要有恰当的语气、节奏和威严。这就要求太监不仅能看懂圣旨上的文字,还要懂得如何用声音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得淋漓尽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受旨”的特权: 能够直接“受旨”宣读圣旨,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些人往往是宦官中的“精英”,他们被皇帝信任,并且被允许接触到代表皇权的书面文件。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现代公司里,普通员工可能只需要认识几个常用字,用来签个到、填个表格。但如果是总裁的秘书,她不仅要认识所有字,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处理公司核心文件,甚至理解合同条文。

三、 宦官制度与信息传递的逻辑:

再深入一点看,宦官制度本身就是皇帝为了绕过可能腐败或拥有独立思想的官僚体系,而建立起来的直接服务于皇权的“私人秘书”和“执行者”群体。

信息不经过官僚体系: 皇帝的旨意,通过宦官直接传达,可以避免被文官集团截留、歪曲或抵制。这是皇帝加强集权的重要手段。
宦官成为信息中转站: 因此,作为信息中转站的宦官,自然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需要能够接收来自皇帝的指示(可能以书面形式),然后准确地传达给接收方(可能是朝臣,也可能是地方官员)。
司礼监的权力: 在明朝,司礼监就是宦官权力最大的机构之一。司礼监的太监负责批阅奏折(“票拟”),虽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但司礼监的意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皇帝的判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识字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总结来说:

古代的太监并非普遍不允许识字。而是权力核心的太监是需要识字的,并且被培养识字,以满足服务皇帝和传递皇权信息的需求。而绝大多数普通太监,则可能被限制了识字的深度,以防止他们因为知识而产生不该有的野心和权力。

宣读圣旨的太监,正是那些被皇帝信任、拥有较高识字能力、并且经过特殊培养的宦官精英,他们是皇权在信息传递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他们识字,才能理解圣旨的内容;他们宣读,才能将皇权意志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这是一种权力运作和信息控制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许多人眼里的古代,就只有古代的极个别片段,我很好奇题主是不是看到朱元璋不许太监识字,就连百度都懒得看,直接来提问了……

题主知不知道明代的内书堂是给谁教书的啊?

内书堂,明宦官学习之所。太祖定制,不许内侍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但未见只准用文盲为内侍的规定。其后又选通书算之小内史监典簿,掌文籍,与上述禁令矛盾。

《明通鉴》:“初,洪武间,太祖严禁宦官毋得识字。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书算小内史为之。又设尚宝监,掌御宝图书,皆仅识字,不明其义。”

所以即使是朱元璋时期命令太监不能识字,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太监不准识字,但是不禁止识字的人当太监。可以说是非常自相矛盾的命令了。(感觉史官也在用力给他圆场了……)

永乐时,许教官入内教内侍读书,选内使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学习。自此以为常制,

再加上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朱元璋的宦官不得干政也成了一纸空文。

宣宗即位后《明通鉴》记载:“始立内书堂,教习内官监也……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肿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所以人太监的老师们是翰林官好吧,师资力量吊打全国99%的普通人好吧,说人家不识字未免也太开玩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识字”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识字”是两码事。而且,这背后牵扯着皇权、宦官制度以及信息传递的复杂逻辑。要说为什么太监既不允许“识字”又可以宣读圣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儿误会了。严格来说,并非所有太监都被禁止识字,而且能够宣读圣旨的太监,那更是经过了层层.............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但前提是古代中国皇帝“大部分不喜太子”,这一点其实是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并非普遍的“不喜”。朱元璋或许是个极端例子,他确实对太子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控制欲,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皇帝不喜太子.............
  • 回答
    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古代太子之位多由长子而非宠爱决定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位的继承似乎总是围绕着“爱”与“不爱”展开,似乎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就能将太子之位传给谁。然而,仔细审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立爱不立长”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历史的敏感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太监”这个群体一概而论地贴上“不是好人”的标签,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历史上,当然也有尽忠职守、为国鞠躬尽瘁的太监,也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落得悲惨下场的太监。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太监.............
  • 回答
    古代设立太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着历史长河里头几千年的“宫廷规矩”和“政治生态”转了。为啥非得是太监,不能用正常的男人呢?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比咱想的要复杂得多。一、 防止后宫混乱,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这绝对是太监制度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想一想,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除了后宫嫔妃,那还能有谁?.............
  • 回答
    宫廷里为何独宠太监,不设女汉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性别偏好,而是涉及权力、安全、伦理,甚至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白,古代皇宫是个什么地方?它是皇帝的家,但更是国家权力的中枢。皇帝身边,尤其是后宫,那是寸土寸金的私密空间,关系到皇室血脉的延续,.............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你想啊,古代皇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皇帝派人来,那就是圣旨,是天命。将军就算再威风,在皇帝面前,他也只是个臣子,是人家赏你吃赏你穿,给你兵给你权。1. 权力根源的绝对不对等:首先,那个太监,虽然是个宦官,但他是皇帝的“眼睛”和“手”。他来,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是执行皇帝的命.............
  • 回答
    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太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安全与规矩的体系,并非简单地出于喜好,更不是说美貌的宫女就没有机会进入皇帝的视野。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细细道来:一、 权力的绝对掌控与“近臣”的特殊地位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的身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必然是能够完全掌控、绝对.............
  • 回答
    人们常常感觉古代的太后、妃子似乎总比皇帝活得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它们深深植根于古代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生存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太后”和“妃子”这两个身份的特殊性。她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政治环境所塑造的。当皇帝还是少年,甚至刚登基不久时,他的母亲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复杂因素的现象——为什么古人没有发明出我们今天熟知的铅笔。很多人觉得铅笔这玩意儿,不就是把石墨裹在木头里嘛,科技含量不高,古人难道就弄不出来?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铅笔”这个概念。咱们现在说的铅笔,核心是“石墨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古代文官士大夫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劝谏皇帝坚持立嫡长子为太子,甚至不惜冒着杀头的风险与皇帝据理力争,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政治、文化、家族、权力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相互交织的产物。这不仅仅是对“规矩”的遵守,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深层考量。一、“立嫡长子”的制度根源与文化认同:首先,“嫡长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古代后宫制度感到好奇的地方。的确,皇帝在位时拥有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但一旦皇帝驾崩,能够荣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享福的却只有一位,其余的嫔妃大多销声匿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礼仪和生存法则,并非简单地因为妃嫔们全部殉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嫔妃都会殉葬.............
  • 回答
    在古代,皇子出生时天有异象是否就能直接确立太子之位,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套复杂的政治、礼仪以及皇权传承的考量。简单地说,天有异象,对非长皇子而言,确实是极大的加分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非皇帝可以直接、独立地以此为依据就立他为太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两颗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在古人眼中,这绝非寻常景象。它如同撕裂了日常的帷幕,露出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力量的裂缝。对于古人来说,天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天象的变化,尤其是如此惊人的异象,必然与神意、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连。首先,从神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两颗太阳出现,最直接的联想便是神灵的显现。 神祇的愤怒.............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