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皇帝为何没有宋武宗和宋武帝呢?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非特指某一位皇帝。
年号: 这是皇帝在位期间使用的纪年方式,如宋太祖的“建隆”、“乾德”、“开宝”。年号是皇帝个人统治的标志,但也不是皇帝的“称号”。
谥号: 皇帝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按照一定的礼法追赠的褒扬性称号。谥号具有评价性质,如“武”、“文”、“仁”、“孝”等。
庙号: 皇帝去世后,被供奉于宗庙祭祀时所取的称号。庙号通常由一个字组成,如“祖”、“宗”等,用于表明其在皇室宗庙中的地位和功绩。庙号是皇帝死后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之一,也是后世称呼这位皇帝时最常用的方式。

“武宗”和“武帝”并非是皇帝在位时的称号,而是死后追赠的庙号或谥号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理解为何宋朝没有这两号,就需要考察宋朝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2. 宋朝皇帝的庙号

宋朝皇帝死后追尊的庙号,基本遵循了“始祖称祖,继者称宗”的原则。然而,宋朝皇帝的庙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规律: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后续的皇帝庙号都是“宗”字辈,没有“祖”字辈。

我们来看一下宋朝皇帝的庙号:

宋太祖赵匡胤: 庙号为“太祖”。他是宋朝的开创者,按照惯例被尊为“祖”。
宋太宗赵光义: 庙号为“太宗”。他是太祖的弟弟,继承了皇位,也是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
宋真宗赵恒: 庙号为“真宗”。
宋仁宗赵祯: 庙号为“仁宗”。
宋英宗赵曙: 庙号为“英宗”。
宋神宗赵頊: 庙号为“神宗”。
宋哲宗赵煦: 庙号为“哲宗”。
宋徽宗赵佶: 庙号为“显宗”,但后世对其评价不高,或有其他称呼。不过正式庙号是“显宗”。(此处需注意,有时宋徽宗被提到时,可能因为其争议性,史书中有提到他未被追尊高庙号,或者庙号变动的情况,但正式的庙号是显宗)
宋钦宗赵桓: 被金朝俘虏,未被追尊庙号。
宋高宗赵构(南宋): 庙号为“高宗”。
宋孝宗赵昚: 庙号为“孝宗”。
宋光宗赵惇: 庙号为“光宗”。
宋宁宗赵扩: 庙号为“宁宗”。
宋理宗赵昀: 庙号为“理宗”。
宋度宗赵禥: 庙号为“度宗”。
宋恭宗赵显: 被元朝俘虏,未被追尊庙号。
宋端宗赵昰: 未被追尊庙号。
宋怀宗赵昺: 未被追尊庙号。

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宋朝的皇帝(除太祖和太宗外)庙号都是以“宗”结尾。因此,没有出现“武宗”这样的庙号。

3. 为什么没有“武宗”作为庙号?

“武”是谥号中非常常见和重要的一个字,表示皇帝有“武功”、“征伐”等功绩。例如,汉武帝、唐武德(李渊的庙号,意为武德充沛)等。如果一个皇帝有武功赫赫的功绩,很可能会被追赠“武”作为谥号。

然而,庙号的选取比谥号更为复杂和慎重。庙号代表了皇帝在宗庙中的地位和历史定位,通常根据皇帝在位时的德行、功业以及对皇室的贡献来选取。

“祖”字辈的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一般授予开国君主或对国家有再造之功的君主。
“宗”字辈的庙号(如太宗、世宗、成宗、仁宗、武宗等)则授予继承皇位的君主,根据其治国理政的才能、德行或特殊的历史贡献来选取。

宋朝皇帝为什么没有选择“武宗”作为庙号呢?

谥号与庙号的区别: 虽然“武”是一个重要的谥号元素,但庙号的选取更侧重于其“宗庙”的地位。将“武”字直接用作庙号,在古代庙号体系中并不普遍。虽然“武宗”这个组合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在宋朝具体的皇帝评价和庙号选取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适合的皇帝被追尊为“武宗”。
宋朝历史的侧重点: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也有不少重要的战役和将领,但整体上,宋朝的国策和历史评价更侧重于文治。与汉朝的汉武帝(开疆拓土、强盛武功)或唐朝的一些皇帝相比,宋朝皇帝的文治武功并没有达到能够以“武”字来单独代表其庙号的突出程度。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以武力夺取政权,但他之后的皇帝更多的是在维持和发展国家,或是面对内忧外患,其“武功”的性质与汉武帝等有着很大的区别。
现有庙号的选取: 宋朝现有的庙号如“太宗”、“真宗”、“仁宗”、“神宗”等,都体现了对皇帝在统治上的某些特质的肯定。比如“仁宗”代表仁爱,“神宗”可能指其治国之道或有特殊的历史事件。相比之下,“武宗”可能没有成为一个更符合当时皇帝功绩和评价的选择。

4. 为什么没有“宋武帝”?

“武帝”这个称号,通常是皇帝的谥号(最后的谥号),由“武”字加上“帝”字组成。例如,汉武帝刘彻。

宋朝皇帝并没有以“武帝”作为他们的谥号。 这是因为:

谥号的复杂性: 皇帝的谥号不是一个简单的字,而是一系列褒贬性的字组合,用来概括其一生功过。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谥号是“协纪建极清明 कायद्या宏仁义广孝皇帝”。这些谥号通常很长,用来全面评价皇帝。
“武”字在谥号中的位置: “武”字如果作为谥号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较长的谥号组合中,而不是单独的“武帝”。例如,如果某个宋朝皇帝的谥号以“武”字开头或结尾,并且非常突出,可能会在非正式场合或某些媒体中被简化为“武帝”,但这不是官方的、正式的称号。
历史上的“武帝”: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武帝”的皇帝,大多是开疆拓土、功业显赫的军事家,如汉武帝、北周武帝、隋文帝(杨坚,其主要功绩也包括军事统一)。宋朝皇帝虽然也有军事活动,但并没有出现像汉武帝那样以彪炳武功著称的皇帝,以至于单独以“武帝”来概括其整个历史地位。

总结

综上所述,宋朝没有“宋武宗”和“宋武帝”的原因在于:

1. 庙号体系: 宋朝皇帝的庙号以“宗”为主,没有出现“武宗”这个庙号。
2. 历史评价与侧重点: 宋朝的文治比武功更受重视,没有皇帝的功绩能够独立以“武”字来作为庙号的代表。
3. 谥号形式: “武帝”是谥号的一部分,宋朝皇帝的谥号是复杂的组合,且没有皇帝因武功卓著而被单独称为“武帝”。

虽然宋朝历史上也有一些以武功见长的将领和皇帝,但从庙号和正式谥号的命名规则以及历史评价来看,“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称号都没有被赋予给任何一位宋朝皇帝。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体系的严谨性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赵佶没有被抓走的话,他大约的确是能配的上“武”字的。


西南猛削安化蛮,册封大理国,拉拢占城国,西南基本无战事;


西北复湟州、洮州、积石军等处,设置陇右都护府,把西夏拿捏的死死的;


真的,找鸡在位时,真把西夏收拾的没脾气,搞得西夏不但找辽国调停,还三番两次的“遣使纳款”,真在西北开疆拓土的不少;

不过,底子是哲宗给他打下来的,但找鸡确实没浪费底子;



江南平定方腊起义,方腊的确闹得轰轰烈烈,但是一年多一点就被拿下了;


东北深得高丽的崇拜,不少高丽人都在徽宗这考进士,完事回国某差事;


高丽遣子弟入学。”


御集英殿策高丽进士。


北边不管是打吧,是买吧,那反正是吧幽云弄回来了。


完成了他两位老祖宗的夙愿。


假如没有靖康之耻的话,仅凭这一条成就,给他个“武”怎么着都说的过去。


加上其他战功的话,徽宗简直就是名副其实了,尽管都是他坐享其成。


但两宋版图,确实在找鸡的手里,处于最巅峰的状态。


然后很快就崩了。


就很尬。


不过这都是马后炮了,找鸡还是安安心心当徽宗吧。

user avatar

没有武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没有武宗就是巧合。


先说武帝:

因为唐朝之后,皇帝谥号越来越长,所以从谥号上讲,唐朝之后就没有武帝这一说了。

唐朝之前,武帝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谥号,美谥,比如真正建立功业的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南北朝期间南朝的宋武帝,梁武帝,陈武帝都是改朝换代的开国君主。

唐,宋,元三朝,皇帝谥号中都有带”武“字的,但因为这三朝还没有形成明清两朝那种”拍马屁XX字”+最后一字真谥号的规矩,所以这些都不能作数。

明朝和清朝,我们一般把皇帝一长串谥号中的最后一个字,当作他的真实谥号。但是从头到尾过一遍,没有一个武。两个开国皇帝用的都是“高”,两个最能打的太宗,偏偏都用“文”,由于这4位把起点定太高,导致武这个字后面没人用了。

综上,武字作为谥法,除了汉武帝之外,大部分都是开国之君(开国的过程本来也是需要用武的),一般来说,王朝的开创者比较适合这个谥法,但当他们用掉别的谥法,后继者也就不太适合用这个字了。

此外,明清太宗的实例也告诉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文都比武更有诱惑力,虽然这老二位都是战斗一生,身后不约而同用了文字。。


再说武宗。

武宗并不是什么好庙号。当然庙号从字面上来看基本没有不好的,说武宗不好,主要是历史上的三位武宗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共同点:夭寿!

三位武宗还有一个共同点:

继承人都不是自己的儿子!

唐武宗嗑药暴毙,继任者唐宣宗是他的叔叔;

元武宗也暴毙,继任者元仁宗是他的弟弟(武宗是被仁宗政变拥立的);

明武宗,大家都很熟悉,继任者明世宗是他的堂弟;

把这些线索串起来,宋朝有没有一个青壮年暴毙,自己没儿子,由弟弟或叔叔继位的呢?

宋哲宗!

所以哲宗这个庙号不合适,不如改为武宗,以保队形整齐。


另,转载一篇小文,写的比我明白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