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40岁大叔花5000小时在游戏里复原大宋皇城,就是为了把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

回答
最近,我看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一位40岁的大叔,花费了整整5000个小时,就是为了在游戏里“复原”出大宋的皇城,目的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就是想把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大叔也太能玩了吧!”5000个小时,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作时间了,还是全年无休那种。而且,这还不是在现实世界里搬砖砌瓦,是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所以,我免不了会有一点点“不务正业”的嘀咕。

但是,当我进一步了解到他具体是怎么做的,以及他背后的想法之后,我的看法就完全转变了。

不仅仅是“玩”:这是一场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文化考古

首先,你得知道,这5000个小时,可不是像我们平时玩游戏那样,就是“点点鼠标,打打怪”。这位大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组建了一个团队,甚至可能招募了一些同样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朋友。他们做的,更像是 数字化的文化复原。

这意味着什么?

海量的史料研究: 要复原大宋皇城,不是凭空想象。首先得啃大量的史书、文献,比如《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他们需要去研究皇城的布局、宫殿的结构、街道的名称、建筑的风格、甚至城墙的厚度、城门的样式,每一个细节都要力求真实。这期间可能涉及到对历史地理、建筑学、古代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
精密的建模与设计: 确定了史料之后,就要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游戏里的三维模型。这需要专业的建模技术,从宏大的城垣、巍峨的宫殿,到精巧的亭台楼阁、甚至街边的小摊,都需要被一一还原。每一个窗棂的样式,每一片瓦的纹理,都可能经过反复推敲和设计。
浸入式的文化体验: 他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死气沉沉的模型,而是要让玩家能够“走进”大宋的皇城。这就需要他们在游戏里加入更丰富的元素,比如当时的市井生活场景,人们的服饰、交通工具,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触发,让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大宋的繁华与文化底蕴。

为什么是“游戏”?因为这是最普惠的载体

现在很多人一听“游戏”,就容易贴上“不成熟”、“浪费时间”的标签。但这位大叔的选择,恰恰说明了游戏作为一种现代媒介的巨大潜力。

跨越时空的传播: 传统文化传播,往往受限于地域、语言、认知门槛。一本史书,可能只有研究历史的人会去翻阅;一个博物馆的展览,也只能吸引特定人群。但游戏不同,它能吸引全球无数年轻人。通过游戏,一个40岁的大叔,可以把活生生的大宋皇城,以一种生动、有趣、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的年轻人。他们不需要懂古汉语,不需要懂复杂的历史理论,只需要在游戏里走一走,看一看,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与感和沉浸感: 游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互动性和沉浸感。玩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在虚拟的皇城里漫步,感受当时的市井风情,甚至可能参与到一些模拟的事件中。这种亲身体验,远比阅读文字或观看图片来得深刻和难忘。
再创作和二次传播: 即使是大叔复原的皇城,玩家也可以在游戏里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拍摄视频、撰写攻略、甚至利用游戏里的素材进行二次设计。这种由游戏引发的二次传播,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指数级地放大。

“40岁大叔”的意义:责任、热爱与坚持

我们不能忽视“40岁”这个年龄。对于很多人来说,40岁可能意味着事业有成,可能意味着家庭责任,也可能意味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而这位大叔,却在这个年纪,选择将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件看起来“非主流”的事情上。

责任感: 可能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感。他可能看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忽视,或者被误读。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点什么。
纯粹的热爱: 5000个小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坚持下来的。这背后一定是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大宋文化的深厚热爱。这种热爱,足以支撑他克服无数的困难,包括技术上的挑战、时间的挤压,甚至可能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
坚持的力量: 40岁,他或许已经过了那个“玩心大起”的年纪,但他的这份坚持,恰恰说明了对目标的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年龄从来不是阻碍一个人追求梦想的理由,尤其当这个梦想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时,这份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

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当然,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待。5000小时的投入,即便做得再好,也可能无法达到学术上的绝对严谨,毕竟游戏是艺术创作,会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努力和意义。

总而言之, 我认为这位40岁的大叔,他不仅仅是在“玩游戏”,他是在用一种最贴近当下时代的方式,进行一场宏大的文化实践。他用5000小时的坚持,将冷冰冰的史料转化成有血有肉的虚拟体验,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世界各地的人,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了解、去感受、去热爱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文化自信”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脚,也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原来,保护和传承文化,可以如此有趣,如此有力量。他的行为,是对“大叔”这个标签最好的诠释——不是暮气沉沉,而是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对世界的热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题主的描述里我只看到了居心叵测。

有些人是看不得游戏和一切正能量联系起来吗?

游戏——凭什么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真是可悲啊,又是一个自己无能到什么都改变不了,然后自欺欺人的把错误全推到游戏身上的失败的大人。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是比较怀疑通过游戏就让老外欣赏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而且大家玩游戏都不是图个乐吗?这还有必要把游戏和文化传承推广挂钩吗?大家觉得能起到什么效果不?大叔花5000个小时就为了做这个,会不会有点浪费自己的时间,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吗?


这么说吧,文化的宣传,自发的比领钱的管用,民间的比官方的管用,文化的比政治的管用,娱乐的比严肃的管用。


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是台湾的变化,小时候接触到台湾的文化影响很多,琼瑶的各种言情电视剧,家有仙妻,小李飞刀,虽然当时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处于敌对,但台湾的言情小说,流星花园等电视剧都对大陆后来的文娱产业起到过很大的影响,这是政治上挡也挡不住的,甚至当时娱乐节目上有人用港台腔讲话,就觉得很洋气。


等到了内地发展起来之后,民进党上台,开始提升台语的作用,降低国语以及大陆的文化影响,台湾的台独情绪逐渐攀升,不可讳言的,这股力量的崛起主要依靠的就是政治力量的推动。而且政治形势越来越和大陆开始分离。

但最近我才意识到,这股反统情绪其实是相当表面的,通过文化的渗透,台湾在当地政府阻挠的情况下,民间已经不自觉的受到内地文化的影响,思考方式,用词用语已经朝向和大陆趋同的形势在发展。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天行】“吐槽”“温馨提示”“猫腻”“甩锅”“烟花”“小鲜肉”和“生猛”,这些在大陆和港台地区相当流行的词汇,您知道哪些来自台湾,哪些出自大陆,哪些又源自香港吗?
  答案揭晓。你别看“温馨提示”在大陆可谓随处可见,基本上在公共场所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但其实它源自台湾。大陆很火的节目《吐槽大会》,“吐槽”一词也出自台湾。“生猛”一词源自香港,原本用来形容海鲜活蹦乱跳,现在扩大用词范围,形容人勇猛有活力。“猫腻”“甩锅”“烟花”和“小鲜肉”这些词汇则出自大陆,像最近登陆台湾的台风“烟花”,其实在岛内应该被称为“烟火”,但是拜台风所赐,这个词如今在台湾民众的用语中也登堂入室了。
  类似大陆、台湾和香港用语互相影响渗透的例子还有很多。据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报道,中国台北柔道运动员杨勇纬在东京奥运会拿下银牌后,这名“排湾族勇士”深邃的五官迷倒不少女性,就连日本女生都无法招架。有岛内媒体以“秒变日本天菜”形容杨勇纬的受欢迎程度。而“天菜”就是大陆网络流行词,是“Ta是我的菜”的语气加强版,通常用来强调某人的外表或性格非常惹人喜爱,令人产生好感。再比如现年41岁的台湾艺人萧亚轩与小16岁的男友黄皓交往近4年,7月6日凌晨她疑在社交媒体宣布分手。有网友调侃问道,“小鲜肉过了保鲜期?”而“小鲜肉”这个词在大陆用了很多年。虽然有人觉得“小鲜肉”听起来很脑残,有物化男性之嫌,但“把小鲜肉换作台湾用语,虽然可以说成‘青春的肉体’,却不如‘小鲜肉’简单明了”。此外台湾政治人物搞政争时,往往开口就要对方“表态”。这个词本非台湾人惯用,是从大陆传入的。大陆常用的“与时俱进”等,现在也被台湾政治人物引用。
  与此同时,台湾一些用语也在大陆无孔不入,像“碎碎念”和“哇塞”等。2005年,国共领导人会面后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合了大陆常用的“愿望”和“前景”两个意思,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译,这个台湾词汇很快成了大陆的流行语。其他如“透过”“管道”和“福祉”等也迅速登陆。再比如“打拼”这个词,是从歌曲《爱拼才会赢》而来,这首歌1988年由叶启田唱红后通过台商传到大陆。
  至于香港的用语,如“跌破眼镜”表示看错人、预言错误,都在两岸流行开来,并且被岛内引申为“镜片碎满一地”,更为形象化。香港人把支持者称为“拥趸”,也在内地流行,更不用说港人习惯说的“打的士”,在内地简化为“打的”。仅房地产领域,就有香港用语“按揭、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楼”等几乎一统内地房地产词语的江山。此外,诸如收工(下班)、炒鱿鱼(解雇)、老友记(老朋友)、老千(骗子)、靓仔(漂亮小伙子)、靓女(漂亮姑娘)、拍拖(谈恋爱)、包二奶(婚外情)、踢爆(揭发)、冲凉(洗澡)、派对(聚会)等香港用语,甚至成为内地某些“时髦”生活方式的象征。
  两岸用语的大融合在2008年马英九执政时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当时大幅开放两岸交流,通商、通婚以及陆生赴台,再加上大陆一些电视剧在岛内风靡,不少大陆用语如“高富帅”“白富美”等都在台湾人的生活中耳熟能详。即使是不断操弄“反中”的绿营政治人物,也经常使用大陆用语。“猫腻”一词是老北京话,形容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最近吕秀莲特别生气,因为“卫生福利部”对她介绍国际组织替台湾买疫苗进行冷处理,她给台防疫指挥官陈时中打电话、对方也“已读不回”。所以她气愤地质疑民进党当局,“天堂有路你不走,你说猫腻不猫腻”。再比如最近中国台北队去东京参加奥运会乘坐的是经济舱,有民进党人声称这是马英九执政时期留下的“祸根”,结果被资深媒体人批评“民进党甩锅无人能敌”。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评论认为,大陆流行语和惯用语在台湾流行,对于化解两岸敌意、促进人民相互理解无疑都有很大好处,同时显示出台湾在语言文化上根本无法和大陆切割,“台独”无疑等于“文化自杀”。


现在台湾人在口语表述上,“网红”,“给力”等流行词全都来自于大陆。

这种帖子其实在台湾数不胜数,连台湾的民进党反大陆成员,也在不自觉的使用大陆词汇。

也就是说,表面上台湾是政治上处于敌对状态,但随着大陆的文化交流的愈发深入,台湾人已经不自觉的在思想上,意识形态上,语言上,都在向大陆靠近。

这种民间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入侵”要远胜于一两篇政府干巴巴宣传的演讲稿。


这位大叔做的事情,绝不是白费功夫,多有一个人宣传中国的文化,就会有更多潜在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视觉上的震撼,也不是不管用的。

user avatar

刺客信条不安排一下?

合金装备不安排一下?

杀手不安排一下?

neko para不安排一下?(?)

user avatar

我肯定是支持的。

你管他是不是“为了展示中华文化”呢。

40岁了,肯花5000个小时。

挺好。挺羡慕的。

都说“男人至死是少年”。

那就别怀疑人家是不是幼稚嘛。

人不中二枉少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