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位大神能叫一下宋朝的行政区划吗?为何州的数量如此多?

回答
宋朝的行政区划,那可真是个庞大而细致的体系,而且州的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治理逻辑。想当年,要弄明白这套体系,恐怕也得费点心思。

宋朝的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到地方的脉络

要理解宋朝的行政区划,咱们得从最高层往下看。它基本上是“一府”(或一路)之下设“州”,州之下再设“县”。但这个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间还有一些重要的过渡和调整。

1. 中央层面:
中书省和门下省(初期),后来合为中书门下省(即宋初的宰相机构): 这是最高的行政和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管理百官等。
枢密院: 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跟中书门下省形成“二府”并立的局面,权力相互制约。
三司(盐铁、户部、度支): 负责全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2. 一级行政区划:路 (Lù)
这是宋朝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行政划分层级。它的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省”,但又有所不同。
“路”的出现: 在唐朝,地方主要的行政单位是“道”。宋朝沿袭了唐朝的“道”,但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更好地管理庞大而分散的疆域,特别是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宋太祖时期开始设立“路”。
“路”的功能: “路”最初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实体,而是监察区和军事区划。朝廷派遣“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官员(合称“三司使”或更早的“监司”)巡察各地,负责财政、司法和民政事务的监察与管理。这些监察区划逐渐固定下来,并演变成了行政区划的概念。
“路”的数量: 宋朝的“路”数量也不是固定的,一直在增减调整。到北宋中期,大致有“京东”、“京西”、“陕西”、“淮南”、“江南”、“荆湖”、“两浙”、“福建”、“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关内”、“永兴军”、“河东”等十几个路。之后又根据需要增加了新的路,例如“梓州路”、“潼川路”、“夔州路”、“兴元路”合并为“川峡路”,之后又细分,增加了“四川路”。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失陷,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叫“路”? 这个名字也很形象,取的是“巡行道路,考察政绩”的意思,强调了其作为监察和行政管理功能的流动性。

3. 二级行政区划:州、府、军、监 (Zhōu, Fǔ, Jūn, Jiān)
这是“路”下面的主要地方行政单位。
州: 是最普遍的称谓。
府: 一般是京城附近,或者经济文化繁荣、人口稠密的地区,地位比普通州更高。比如开封府、洛阳府、杭州府等。
军: 通常设置在战略要地或少数民族聚居区,带有军事性质。例如“泸州”后来改为“泸川军”。
监: 多设置在边境、重要的盐场、矿产地等,具有特定的经济或军事管理职能。比如“明州定海监”。
这些单位的隶属关系: 州、府、军、监都隶属于“路”。

4. 三级行政区划:县 (Xiàn)
县是基础的行政单位,在宋朝是地方基层政权的重要载体。每个州、府、军、监下面都会管辖若干个县。
县的分类: 县也有大小之分,比如“望县”(人口多,政务繁重)、“赤县”(首都附近大县)、“阔县”(疆域广)。

5. 四级行政区划:镇、乡、都、保 (Zhèn, Xiāng, Dū, Bǎo)
在县以下,还有更细致的划分,用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和治安维护。
镇: 是重要的商业集镇,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功能,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小县。
乡: 是主要的农业聚居区。
都: 主要用于军事屯田区域的划分。
保: 是一种户籍和治安管理的单位,将民户按户数和丁口编组,互相联保。

为什么宋朝的“州”数量如此之多?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宋朝行政区划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宋朝的“州”数量远超唐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州”数量最多的时期之一。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政治考量: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州”的重新设置与升格: 宋朝建立伊始,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地方的势力,其中就包括大量增设“州”,特别是将一些原先的郡、县、羁縻州等升格为州。
“州”的行政地位提升: 州官(刺史)的权力被大大限制,军权、财权都被转移到中央派出的“监司”手中。将一个区域升格为“州”,就意味着这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立的州级官员,但这位官员的权力受到更直接的中央制约。
分散权力: 设立更多的州,意味着每个州管辖的范围相对缩小,人口和财税也随之分散。这样一来,任何一个地方的州,都难以形成足以威胁中央的势力。地方官员的权力被“架空”或“分割”,主要权力集中在中央任命的监察官手中,而监察官的权力又受到另一套体系的制约。

2. 经济发展与基层治理的需求。
农业生产的繁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也显著增长。这意味着需要更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
商业的活跃: 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贸易空前发达。许多新兴的商业城镇迅速崛起,人口聚集,经济活动也更加密集。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区域,将其设立为“县”或直接升格为“州”(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升格为州更多是政治原因),成为一种必然。
基层管理的细化: 增加“州”的数量,也方便了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和征税。一个庞大、分散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州”,更容易进行有效的户籍登记、赋税征收和徭役分配。

3. 历史沿革与民族政策的融合。
继承与发展: 宋朝在行政区划上并非完全从零开始,它继承了唐朝以来的一些行政单位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羁縻州的转化: 在与少数民族接壤的地区,唐朝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名义上归属中央,但实际自治程度很高。宋朝在这些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将一些羁縻性质的州或部落酋长区,转变为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的州。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州”的数量。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宋朝对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采取了设立“羁縻州”、“羁縻户”、“土司”等方式进行管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地区也被纳入了相对常规的“州”的行政体系。

4. 制度设计的创新与演变。
“路”的出现与作用: “路”的设立,以及派遣监察官(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到路一级进行巡察,实际上是在“州”之上又增加了一个监督和协调的层级。而这套制度的运作,也促使了“州”的界定和数量的变化。
“州”的行政与监察职能分离: 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职能和监察职能的分离。州的长官(如刺史)主要负责本州的行政事务,而路级的监察官员则负责跨州的监察和协调。这种设计,使得“州”的设立更为灵活,也更容易形成数量上的膨胀。

举例说明:

比如,唐朝时可能只有一个较大的“郡”或“州”,管辖范围很大。到了宋朝,同样的区域可能被拆分成好几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而一个“路”的转运使可以同时管辖好几个州的财政。

再比如,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如果放在唐朝可能只是一个县里的“镇”,但在宋朝繁荣起来后,就可能被升格为“州”或者一个独立的“军”。

总结:

宋朝“州”的数量如此之多,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其统治者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更有效的中央集权、更精细化的基层治理、以及更灵活的边疆民族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结果。它既是唐末五代以来政治动荡的“后遗症”,也是宋朝政治智慧和制度创新的体现。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宋朝为何能够在一系列内忧外患中,仍然保持相对强大的经济和文化活力。这套复杂的行政区划,也是研究宋朝历史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宋朝州的数量

宋朝州的数量,前后不同时期是不一样多的,按《宋史·地理志》说,是“宣和四年,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意思就是说1122年的时候北宋有254个州。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对不上具体开列名单的。

案学界考证,太平兴国四年,宋朝有10府、261州、34军、14监。
咸平二年,宋朝有9府、256州、48军、4监。
天禧四年,宋朝有11府、253府、46军、5监、1关。
元丰八年,宋朝有14府、242州、37军、4监。
宣和五年,宋朝有39府、247州、51军、4监。
绍兴十二年,宋朝有15府、141州、26军、3监、1关。
嘉定元年,宋朝有27府、131州、32军、2监、2关。
端平元年,宋朝有34府、133州、33军、2监、1关。

此后宋蒙战事频繁,端平前后收复的唐邓息蔡宿亳徐海等州接连陷落,四川府州军监也在蒙古军的攻击之下纷纷迁治山城,统计数字实难计算。

2、宋朝州的对应今天的级别

简单的可以把州和今天的地级市对应起来看,面积大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3、宋代州的上级单位

宋代州之上有个统州单位叫“路”,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后细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徽宗宣和年间收复燕云大半以后,分天下为京畿、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军、秦凤、两浙、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北、荆湖南、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燕山府、云中府这二十六路。

此后靖康之变宋室南迁,秦-淮以北不复为宋所有,京畿、京东东、京东西、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军七路悉数入金,秦凤路的阶岷成凤四州改属利州路,京西北路的信阳军改属荆湖北路,大宋天下五去其三。

4、宋朝一个州管几个县

不一定,有多有少,从不管县的,到管一个县,到管十个县的都有。

秦凤路的西宁州不管县。
广南东路的梅州管1县(程乡县)。
广南西路的藤州管2县(镡津、岑溪)。
夔州路的恭州管3县(巴县、江津、壁山)。
潼川府路的资州管4县(盘石、资阳、内江、资川)。
利州路的巴州管5县(化城、恩阳、曾口、难江、通江)。
江南东路的信州管6县(上饶、弋阳、玉山、贵溪、铅山、永丰)。
福建路的泉州管7县(晋江、南安、同安、永春、清溪、德化、惠安)。
两浙路的越州管8县(山阴、会稽、嵊县、诸暨、余姚、上虞、崤山、新昌)。
两浙路的杭州管9县(钱塘、仁和、於潜、余杭、富阳、盐官、昌化、新城、临安)。
江南西路的虔州管10县(赣县、安远、雩都、虔化、信丰、瑞金、石城、兴国、会昌、虔南)。
荆湖南路的潭州管11县(长沙、湘潭、益阳、湘乡、醴陵、浏阳、攸县、宁乡、衡山、湘阴、安化)。
福建路的福州管12县(闽县、侯官、福清、连江、永泰、长溪、长乐、古田、罗源、闽清、宁德、怀安)。

此外,京兆府管14个县,东京开封府管16县,北京大名府管17个县,西京河南府管18县,可见宋朝辖州区划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所辖也是有军、监、县、寨、城、堡、关不一,永兴军路绥德军下管14寨、17堡、2城、1关共计34个单位,实属异类。

至于每个州下辖多少户、每个户有多少人口?那就更难统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