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处死李严?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算是委以重任了。

然后,再看李严犯的错。李严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在夷陵之战后,因为担忧汉中无人驻守,擅自撤兵,导致他本该作为后继支援的部队没有及时到位。这一下,可把诸葛亮气得够呛。按军法,这可是要命的罪过。而且,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又假传圣旨,说刘备已经病危,催促诸葛亮赶紧回师,这更是直接干扰了北伐大计,罪加一等。

按理说,这两桩罪,加上他那点小心思,诸葛亮想弄死他,那是有的是理由。可为什么他没下狠手呢?

第一, 政治考量大于个人恩怨。 诸葛亮这个人,那是出了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问题,从来不只是看眼前的对错,而是着眼于整个大局。当时蜀汉虽然立国,但实力毕竟不如曹魏,跟东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李严虽然犯了错,但他毕竟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手里还有兵权,在荆州一带也有一些根基。

你想啊,要是诸葛亮直接把李严杀了,表面上是替天行道,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动荡。比如,李严的部下会不会有什么反应?他在军中会不会落下“功臣被无故加害”的名声?这些对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惨败,急需稳定和团结的蜀汉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团结的后方,而不是一个因为内部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局面。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更温和、更政治化的处理方式。

第二, 给刘备留面子,也给自己留后路。 李严是刘备亲自提拔重用的人物,刘备在世的时候,对李严是相当信任的。虽然刘备走了,但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在处理李严的事情上,也要顾及到刘备的面子。毕竟,这涉及到刘备的用人眼光和识人之明。直接处死李严,多少有点打刘备的脸的意思。

而且,诸葛亮也清楚,一旦他把李严这个级别的官员杀了,后面接手的官员会不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觉得诸葛亮杀伐太重,以后自己也会步李严的后尘?这种寒蝉效应,对于诸葛亮想要依靠文武百官来治理蜀汉,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诸葛亮选择的是贬谪,让他去管理永安,这个地方虽然重要,但远离了权力中心,也算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退场方式。

第三, “罪不至死”的策略性运用。 诸葛亮处理李严,采取的是“杖责一百,免官,赐闲职”的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죄不至死”的策略。罪犯的罪行确实不轻,但如果直接处死,未免过于严厉,而且刚才说了,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但如果只是小惩大诫,又不足以震慑其他潜在的犯错者,也无法对得起北伐的损失。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李严的罪行定位在“失职”、“罪责难逃”,但又没有上升到“叛逆”、“谋反”的层面。这样一来,既可以惩罚李严,让他失去权力,又不至于将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免官之后,让他去永安,这个位置,你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无所谓,正好可以让他“闲”在那里,眼不见心不烦。

第四, 防范于未然,而不是斩草除根。 诸葛亮虽然贬了李严,但他并没有把他逼到绝境,让他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让他去永安,这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守卫着蜀汉的东大门。这说明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李严这样有经验的将领来镇守边疆的。与其把他逼死,不如让他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同时也要看管好他。而且,诸葛亮也明白,如果把李严逼得太狠,万一他狗急跳墙,或者跟其他不满诸葛亮的人勾结,反而会给蜀汉带来更大的麻烦。

所以,诸葛亮不是不想杀李严,而是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不杀”比“杀”更符合蜀汉当时的利益。他采取的是一种怀柔与制约并存的策略,既要惩罚错误,又要顾全大局,还要为未来留有余地。这正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之处,也是他“安汉”之策的体现。他不是一个喜欢滥杀无辜的人,但他也绝不会因为一时的感情用事而毁掉蜀汉的大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他,诸葛亮用心公平,劝诫分明的缘故。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马谡违令在前逃亡在后,就算他与诸葛亮情同父子也难逃一死,这是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的典型

李严则是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的代表:

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认罪态度良好,重罪也会得到宽释,李严没学马谡,又遇到的是诸葛亮,自然捡回一条命。

廖立和李严这二位为啥觉得诸葛亮会给自己重新做官的机会,而别人不能?

不就是因为只有诸葛亮执法公平,不夹杂私怨么。

就李严要分益州,要给好处才听调这种做派,又犯下重罪,在曹魏、孙吴哪里不是个死?

说到底是人治,只要天子(权臣)没意见,杀头诛族不过等闲,指望着天子(权臣)跟你照本宣科有点理想了。没网罗罪名,没落井下石,没翻旧账,真以为按照程序来就杀不了李严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父子,权倾朝野,却从未有半分篡权之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深思熟虑、多方面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诸葛亮个人的品德、对刘备的忠诚、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自身的战略眼光等多角度进行剖析。一、 坚守“知遇之恩”与报答之心诸葛亮最初并不显赫,他只是一个隐居隆中的书生,过着“躬.............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的一些争议点。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力求讲得透彻,也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在小说里被描绘成“神机妙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运筹帷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