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的一些争议点。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力求讲得透彻,也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真实。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在小说里被描绘成“神机妙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大前提的。

关于“七擒七纵”:

为什么诸葛亮不直接杀了孟获?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考量,而且“七擒七纵”更像是一种政治手腕,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

1. 稳定南方,巩固后方:
当时蜀汉的国力相对魏、吴来说是比较弱的,诸葛亮深知“偏安一隅,积草屯粮,君臣以期万全”的战略。南蛮地区虽然不及中原富庶,但其地理位置却非常关键。一旦南方不稳定,后方就有可能被南蛮袭扰,甚至成为曹魏、孙吴攻击蜀汉的突破口。
南蛮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直接武力镇压,即使把孟获杀了,也未必能长久平定。历史上,南蛮叛乱也是时有发生。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愿意归附、稳定统治的局面,而不是一个被武力压服但随时可能再次反叛的地区。

2. 争取民心,收服人心:
“七擒七纵”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收服南蛮各部族的首领,尤其是孟获。孟获在南蛮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如果诸葛亮直接杀了孟获,即便名义上占领了南蛮,也很难让当地的百姓心服口服。
“擒”的是孟获这个人,“纵”的是孟获所代表的南蛮势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释放和劝降,诸葛亮向南蛮各部展示了他的仁德和宽容,同时也向他们证明了蜀汉政权的强大和不可战胜。这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
每一次孟获被擒,诸葛亮都以礼相待,询问其原因,甚至开诚布公地谈论治理之道。这种姿态,远远比直接的屠杀更能打动人心。当孟获在第七次被擒时,他彻底被诸葛亮的才能和仁德所折服,发自内心地归降,并且承诺“永不复反”。这样的结果,远比杀掉孟获更能带来长久的和平。

3. 战略考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虽然小说里描述了“多少兵卒死于交战”,但实际上,“七擒七纵”的过程,诸葛亮也并非完全不顾士兵的生命。每一次战斗,诸葛亮都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并且是迫使孟获屈服,而不是赶尽杀绝。
如果一开始就采取灭绝性的打击,固然可以迅速结束战斗,但也会耗费大量的蜀汉兵力和物资,并且可能导致南蛮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经济凋敝,难以成为蜀汉的税赋和兵源补充地。

4. 树立蜀汉的“正统”形象:
诸葛亮代表的是汉室正统,他的行动需要体现出“仁义之师”的风范,以区别于其他只知征伐掠夺的军阀。通过“七擒七纵”,他向天下人展示了蜀汉的政治成熟度和道德优越性。

关于“火烧藤甲军”:

“火烧藤甲军”这一情节,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最大、最容易被诟病的地方,也确实“损阴德”。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也能看到其背后的一些“合理性”(当然,这里的合理性是基于小说设定和诸葛亮角色塑造的角度,不代表赞同这种行为)。

1. 藤甲的特殊性与南蛮的顽固:
小说中描述藤甲是由一种特殊的藤蔓编织而成,油浸水渍,坚韧无比,刀枪不入,甚至能防火。这是一种小说作者为了增加情节戏剧性而设定的特殊材质。
南蛮地区,尤其是某些部落,确实有其独特的作战方式和装备。藤甲军的出现,象征着南蛮部落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对蜀汉统治的抵触。
诸葛亮面临的不仅仅是孟获,还有其他桀骜不驯的南蛮部落。藤甲军是其中一支非常棘手的部队,常规的刀枪剑戟很难对付,火攻也因为藤甲的特性而效果甚微(小说中的描述)。

2. “攻心”策略的极端运用:
诸葛亮在前面已经通过“七擒七纵”对孟获及其核心部族进行了“怀柔”和“收服”。但对于一些死硬分子,特别是那些被煽动或本身就不愿意归附的部落,他可能需要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震慑他们,彻底打消他们的反抗念头。
“火烧藤甲军”是在诸葛亮已经基本掌握了南蛮局势,孟获也已归降的前提下发生的(至少在小说情节上是这样),这次行动的对象并非是所有南蛮人,而是其中一支拒绝归降、且战斗力极强的部队。
诸葛亮设计了一个陷阱,将藤甲军引入毒泉和火攻之中。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战术,利用地形和火势,对藤甲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3. “以毒攻毒”的策略:
虽然从人道主义角度看,“火烧藤甲军”非常残忍,但从军事角度,诸葛亮是在面对一种非常规且难以对付的敌人时,被迫采取了非常规的战术。如果放任藤甲军继续存在,他们可能成为其他反叛势力的依靠,对蜀汉的长期统治造成威胁。
小说中也暗示了,藤甲军的制造和使用,也涉及到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漠视,诸葛亮某种程度上是“以毒攻毒”。

4. 小说作者的塑造手法:
我们需要认识到,《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一角色时,既要表现他的智慧和仁德,也要体现他作为一名军事家所必需的果断和决绝。
“火烧藤甲军”这一情节,极大地增强了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话色彩。它展示了诸葛亮不仅能以德服人,也能在必要时以雷霆手段瓦解敌人。
同时,这个情节也为后世留下了“阴谋家”或“不择手段”的讨论空间,使得诸葛亮这个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而非一个脸谱化的“圣人”。

总结一下:

诸葛亮不直接杀孟获,是为了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稳定南方、收服人心、巩固后方。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的结合,侧重于“攻心”和“长治久安”。

而“火烧藤甲军”则是在特定战役中,面对特殊敌人时采取的一种极端但有效的战术,其目的是彻底消除军事威胁,巩固胜利果实。虽然情节残酷,但也是小说作者为了凸显角色能力和剧情需要而设计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去评判古代军事家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行为。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常态,而他的目标,是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开辟道路。虽然“火烧藤甲军”确实显得“损阴德”,但它也是诸葛亮在小说中作为一位全能型战略家,面对严峻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另一面”。

希望这样的讲述,能让你对诸葛亮的这些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布什把伊拉克暴打一通留下了萨达姆,之后虽然萨达姆经常跟美国不对付,但是伊拉克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且美国的影响力没有削弱。

小布什把伊拉克暴打一通后把萨达姆处死了,结果伊拉克就再也没有安生过,而且美国在当地的利益和影响力也大为受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的一些争议点。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力求讲得透彻,也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在小说里被描绘成“神机妙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运筹帷幄的.............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