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讨论诸葛亮的问题,下面的答案大多是在批儒,我真是替诸葛亮感到委屈。)
1、诸葛亮不是大儒
“治何经典”确实是衡量“大儒”的标准之一,而且汉儒多专治一经,诸葛亮作为“季汉”的丞相,当然可以适用这一标准。他既然不治儒家经典,也就谈不上“大儒”。
不过,儒学自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儒”的标准自然也会随之改变。自唐太宗开始以22名“先儒”从祀孔庙之后,这一名单屡经添补和裁撤,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儒”标准之变迁的体现。没有这种变迁,诸葛亮怎么可能在雍正二年混进孔庙呢?
当然,雍正的意见我们不一定就得认。所有从祀孔庙的先儒,大抵分为三类:一是传经之儒如郑玄,诸葛亮自然不属于此类;二是传道之儒如韩愈,诸葛亮也不曾宣扬孔孟之道;三是行道之儒如陆贽,靠的是符合儒家理念的治理功业,而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可是一点都不儒家。可以说,他在这批人里完全是一个异类。
总之,不论按照何种标准,诸葛亮都不是“大儒”。
2、衍圣公和儒家有什么关系?
几乎每一个和儒家沾点边的问题下面,都会有人复读乳衍圣公的段子,甚至有人拿衍圣公去回答每一个历史问题,不过似乎从来没有人用对待诸葛亮这样的方式去严格审核历代衍圣公的“儒籍”。
按照“治何经典”的标准,不知道有哪位衍圣公留下了“羽翼经传”的作品?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孔府档案》,第四集据说是介绍了历代衍圣公的儒学成就,我点进去一看,也不过是有几个工诗善画之辈,唯一称得上经学家只有没当过衍圣公的孔继汾,而且还因言获罪被抓了起来。而“传承道统”的标准显然更难达到,那都得是引领儒学革命的大宗师。若论治理功业,治一县百里之地勉强也能算数,可惜历代曲阜知县不仅多数只知道盘剥,而且也从不是衍圣公嫡系。
如果说,雍正将诸葛亮塞进孔庙从祀先儒之列,是为了将其作为一个驱策臣子鞠躬尽瘁的忠君典范,诸葛亮本人并不符合大儒的标准,所以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将诸葛亮视为儒家的一份子,诸葛亮的功业再伟大也安不到儒家头上——
那么同样的,历代皇帝将孔子后裔封为“褒成侯”“宗圣侯”“衍圣公”只是为了把他们当做尊孔崇儒的牌坊,那么他们又何德何能直到今天仍然厕身“儒家”之列,他们的劣迹和儒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3、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并非真实的诸葛亮
一群人复制粘贴“舌战群儒”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免令人发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实际上是对他形象的扭曲。文学作品这样处理无可厚非,但本题难道不是讨论历史上的诸葛亮吗?
舌战群儒的故事是虚构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而其中出自孔明之口的话,自然也不能反映诸葛亮的思想。单说这句话: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显然完全不是汉末的人能够说得出来的,此时“忠君爱国”在儒家思想中远没有后世那么重要,更不可能成为“君子之儒”的标准。这句话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生活在元明之际的罗贯中的价值观。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靠的也从来不是“舌战群儒”这样的战绩,细究这段辩论,除了气势十足、应对灵活之外,也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思想,沉迷于此而到处扣“小人儒”的帽子,不仅是对儒家的误解,也是对诸葛亮的误解。
参考阅读:
贴三国志里两段话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杂言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弟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立德立功立言都全了啊。已经不朽了。
我反对说得中国崛起和儒家无关一样。
连黑社会都知道“一句好话加一把枪。”
硬实力是1,软实力是后面的零。
中华的硬实力从哪里来?高度的社会组织化、坚硬的文化内核、柔软的文化包容能力。
在这方面,儒家和其他百家一起进行了行政技术实践。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儒家则是处在把其他百家吊起来打的水平。
儒比法、墨、道,更适合成为扩张的世界帝国的意识形态。世界帝国一定需要一个这样可以去和他族吹牛逼的意识形态。就像今天美国人说的民主一样。
而且释、道的补充作用,法的实践作用,只有围绕一个包容又固执的核心价值才有意义。
不管吸收了你多少,我还是我。这一点非常重要。
说回诸葛亮。
面对蜀汉复杂的内部形式,他鲜明的拔高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调调——恢复汉室!
当时任何反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人。只能说“汉室不可复兴”。是不能也,非不对也。
无论内外,当时的人没有一个拿出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意识形态建设。
今天有些不懂历史细节的马后炮,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
可是事实是魏以广袤的土地,长期被诸葛亮压制。诸葛亮进军路线上并没有足够的常驻人口兵员来对付他。所谓“千里无鸡鸣”。这是汉末北方的现实状况。是包括曹魏在内的一批“英豪”反复杀伐造成的悲剧。他们不把人当人,百姓不过是某种资源。
而刘备崛起,恰恰在于“仁义著于四海”,把人当人。
所以才有千古难得的君臣遇合。
质疑这两君臣的问题在知乎可谓月经。次次被知友打脸,却春风吹又生。
刘备装了一辈子好人,诸葛亮骗了千古好名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