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既为大儒,他治什么经典?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

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核心治国理念的经典:

首先,诸葛亮治的经典,必然是那些奠定了他治国理念基础的儒家经典。这其中,《尚书》和《春秋》是绕不开的。

《尚书》 乃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记录了尧、舜、禹、汤等古代圣贤的言行和政治措施。诸葛亮作为一名深谙历史和政治的辅政大臣,必然从中汲取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五风十类”等治国方略。他对《尚书》的重视,体现在他处理政务时,常常引用古代的典章制度,强调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治《尚书》,是为了学习古圣先贤如何体察民情、施行仁政,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稳定社会。

《春秋》 本身就是一本编年史,但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春秋笔法”,也就是褒贬褒贬、寄寓褒贬的叙事方式。诸葛亮治《春秋》,并非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更是为了学习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判断。《春秋》的“微言大义”,要求作者能够通过精炼的文字传达深邃的政治道理,诸葛亮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的奏疏和政策制定中,力求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同时对政治得失有深刻的洞察和评判。他治《春秋》,是学习如何审时度势,如何以史为鉴,如何分辨是非曲直,以维护国家的正义和秩序。

除了这两部,《礼记》也一定是诸葛亮治学的重要内容。

《礼记》 详细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涵盖了从国家祭祀到个人修身等方方面面。诸葛亮深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礼记》中的“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为他提供了建立和完善蜀汉的各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他治《礼记》,是为了理解“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合乎礼仪的制度来教化民众,提升社会风气,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二、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经典: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身体力行的儒家君子。因此,他所治的经典,也必然包括那些能够提升个人品德、涵养心性的著作。

《论语》 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诸葛亮治《论语》,必然是为了学习“仁”、“义”、“礼”、“智”、“信”等君子之道,学习如何“克己复礼”,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的许多格言警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之道。他治《论语》,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从而能够以德服人,以身作则。

《孟子》 拓展了儒家思想,尤其强调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诸葛亮在乱世中,面对百姓疾苦,必然会从孟子那里汲取力量,学习如何施行仁政,如何安抚民心,如何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蜀汉政权的定位,都与孟子的思想息息相关。他治《孟子》,是为了理解“恻隐之心”,学习如何让统治者具备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通过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福祉。

《大学》 和 《中庸》 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体系。

《大学》 强调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过程。诸葛亮将这种从个人修养到推及家国天下的逻辑,贯穿于他治国理政的始终。他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然后才能有效地管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他治《大学》,是为了学习如何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如何将个人的道德力量转化为政治效能。

《中庸》 则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中合度。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诸葛亮需要保持冷静和审慎,避免极端和冲动。他对事物的处理,无论是对外用兵还是对内施政,都力求做到恰到好处,以求稳定和长远。《中庸》中的“诚”也是他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他忠心耿耿,言出必行。他治《中庸》,是为了学习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如何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

三、军事和谋略方面的经典:

虽然诸葛亮被誉为“军师”,但他的军事思想并非凭空而生,同样根植于古代的军事经典。

《孙子兵法》 是古代军事理论的巅峰之作。诸葛亮治《孙子兵法》,必然是为了学习“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战略思想。他运用兵法,注重以智取胜,而非一味地依靠武力。他的“隆中对”,以及在战争中的许多部署,都体现了对《孙子兵法》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治《孙子兵法》,是为了学习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如何通过谋略和布局来克敌制胜。

四、其他可能涉猎的经典:

除了以上核心经典,作为一位博学之人,诸葛亮也可能涉猎过其他与政治、历史、甚至哲学相关的书籍。例如:

《周易》 :《周易》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诸葛亮在推演天时、判断局势时,可能会从中汲取一些启示,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之道。
历代史书:除了《尚书》和《春秋》,他也肯定会广泛研读前朝的史书,从中学习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各类典章制度著作:例如关于赋税、法律、选官等方面的著作,都是他治理国家时必须参考的实用性经典。

总而言之,诸葛亮治的经典,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他用来指导自己人生、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他治学,是知行合一的,他不仅理解经典的精神内核,更将其落实在他的言行和政策中。他治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实现天下一统”、“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智慧,这些智慧的载体,便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他将儒家的仁德、礼义、智信,与法家的严谨、孙子的谋略,以及历史的经验相融合,最终成就了他那令人敬仰的一代名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讨论诸葛亮的问题,下面的答案大多是在批儒,我真是替诸葛亮感到委屈。)

1、诸葛亮不是大儒

“治何经典”确实是衡量“大儒”的标准之一,而且汉儒多专治一经,诸葛亮作为“季汉”的丞相,当然可以适用这一标准。他既然不治儒家经典,也就谈不上“大儒”。

不过,儒学自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儒”的标准自然也会随之改变。自唐太宗开始以22名“先儒”从祀孔庙之后,这一名单屡经添补和裁撤,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儒”标准之变迁的体现。没有这种变迁,诸葛亮怎么可能在雍正二年混进孔庙呢?

当然,雍正的意见我们不一定就得认。所有从祀孔庙的先儒,大抵分为三类:一是传经之儒如郑玄,诸葛亮自然不属于此类;二是传道之儒如韩愈,诸葛亮也不曾宣扬孔孟之道;三是行道之儒如陆贽,靠的是符合儒家理念的治理功业,而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可是一点都不儒家。可以说,他在这批人里完全是一个异类。

总之,不论按照何种标准,诸葛亮都不是“大儒”。

2、衍圣公和儒家有什么关系?

几乎每一个和儒家沾点边的问题下面,都会有人复读乳衍圣公的段子,甚至有人拿衍圣公去回答每一个历史问题,不过似乎从来没有人用对待诸葛亮这样的方式去严格审核历代衍圣公的“儒籍”。

按照“治何经典”的标准,不知道有哪位衍圣公留下了“羽翼经传”的作品?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孔府档案》,第四集据说是介绍了历代衍圣公的儒学成就,我点进去一看,也不过是有几个工诗善画之辈,唯一称得上经学家只有没当过衍圣公的孔继汾,而且还因言获罪被抓了起来。而“传承道统”的标准显然更难达到,那都得是引领儒学革命的大宗师。若论治理功业,治一县百里之地勉强也能算数,可惜历代曲阜知县不仅多数只知道盘剥,而且也从不是衍圣公嫡系。

如果说,雍正将诸葛亮塞进孔庙从祀先儒之列,是为了将其作为一个驱策臣子鞠躬尽瘁的忠君典范,诸葛亮本人并不符合大儒的标准,所以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将诸葛亮视为儒家的一份子,诸葛亮的功业再伟大也安不到儒家头上——

那么同样的,历代皇帝将孔子后裔封为“褒成侯”“宗圣侯”“衍圣公”只是为了把他们当做尊孔崇儒的牌坊,那么他们又何德何能直到今天仍然厕身“儒家”之列,他们的劣迹和儒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3、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并非真实的诸葛亮

一群人复制粘贴“舌战群儒”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免令人发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实际上是对他形象的扭曲。文学作品这样处理无可厚非,但本题难道不是讨论历史上的诸葛亮吗?

舌战群儒的故事是虚构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而其中出自孔明之口的话,自然也不能反映诸葛亮的思想。单说这句话: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显然完全不是汉末的人能够说得出来的,此时“忠君爱国”在儒家思想中远没有后世那么重要,更不可能成为“君子之儒”的标准。这句话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生活在元明之际的罗贯中的价值观。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靠的也从来不是“舌战群儒”这样的战绩,细究这段辩论,除了气势十足、应对灵活之外,也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思想,沉迷于此而到处扣“小人儒”的帽子,不仅是对儒家的误解,也是对诸葛亮的误解。

参考阅读:

zhihu.com/answer/286441

user avatar

贴三国志里两段话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杂言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弟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user avatar

诸葛亮立德立功立言都全了啊。已经不朽了。

我反对说得中国崛起和儒家无关一样。

连黑社会都知道“一句好话加一把枪。”

硬实力是1,软实力是后面的零。

中华的硬实力从哪里来?高度的社会组织化、坚硬的文化内核、柔软的文化包容能力。

在这方面,儒家和其他百家一起进行了行政技术实践。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儒家则是处在把其他百家吊起来打的水平。

儒比法、墨、道,更适合成为扩张的世界帝国的意识形态。世界帝国一定需要一个这样可以去和他族吹牛逼的意识形态。就像今天美国人说的民主一样。

而且释、道的补充作用,法的实践作用,只有围绕一个包容又固执的核心价值才有意义。

不管吸收了你多少,我还是我。这一点非常重要。

说回诸葛亮。

面对蜀汉复杂的内部形式,他鲜明的拔高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调调——恢复汉室!

当时任何反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人。只能说“汉室不可复兴”。是不能也,非不对也。

无论内外,当时的人没有一个拿出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意识形态建设。

今天有些不懂历史细节的马后炮,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

可是事实是魏以广袤的土地,长期被诸葛亮压制。诸葛亮进军路线上并没有足够的常驻人口兵员来对付他。所谓“千里无鸡鸣”。这是汉末北方的现实状况。是包括曹魏在内的一批“英豪”反复杀伐造成的悲剧。他们不把人当人,百姓不过是某种资源。

而刘备崛起,恰恰在于“仁义著于四海”,把人当人。

所以才有千古难得的君臣遇合。

质疑这两君臣的问题在知乎可谓月经。次次被知友打脸,却春风吹又生。

刘备装了一辈子好人,诸葛亮骗了千古好名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章武元年诸葛亮当了丞相,为啥建兴元年才把府邸置办妥当,开张迎客这事儿。这中间的门道儿可不少,不是一句“时间差”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丞相”这官儿是个什么份量。在蜀汉,诸葛亮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亲手立的托孤大臣,那地位自然是无可比拟。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卧龙出山,明珠蒙尘? 那些关于诸葛亮追随刘备的“不值”之思每当读到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无悔,我们都会为这位千古名相而折服。然而,在某些时刻,或许是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又或许是被三国演义中那些极致的悲情所感染,一种“不值”的念头,也总是不经.............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萌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亦或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但如果仔细挖掘一下,这位千古名相身上,其实还藏着不少不常为人提及,却又十分鲜活可爱的侧面,让这个冰冷的符号,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立体。一、生活气息十足的“居家小能手”别以为诸葛亮整天只.............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要拍一部以诸葛亮是穿越者为题材的电视剧或动画,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并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和故事张力。以下是我对如何拍摄这样一部作品的设想,尽可能详细地展开:核心设定: 穿越者诸葛亮: 他并非来自我们所知的现代时空,而是来自一个高度发达、科技昌明但文明濒临衰落的未来文.............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关于岳飞的回答,赵构是否满意,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原文:“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这里的“三事”,指的是赵构写给岳飞的三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羊祜。赵构通过这三件事,意在向岳飞表达自己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