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岳飞的答案赵构满意吗?

回答
关于岳飞的回答,赵构是否满意,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原文:“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这里的“三事”,指的是赵构写给岳飞的三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羊祜。赵构通过这三件事,意在向岳飞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期望。

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他虽然是汉末的权臣,但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奠定了曹魏的基础。赵构提起曹操,可能是在暗示他自己也面临着复杂的局势,需要像曹操一样有手段和魄力。
诸葛亮: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以忠诚、智慧和鞠躬尽瘁而闻名。赵构提起诸葛亮,显然是在褒扬忠臣,鼓励岳飞效仿诸葛亮,尽忠报国。
羊祜: 羊祜是西晋初年的名将,他以仁爱和远见著称,成功地消除了东吴的威胁,为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赵构提起羊祜,可能是希望岳飞能够像羊祜一样,不仅有武略,还能以德服人,以安抚民心,为朝廷的稳定做出贡献。

岳飞在收到这三件事后,写下了自己的评价,即“跋其后”。关键在于他对这三人的评价。

“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这句话是核心。岳飞对曹操的评价是“奸贼而鄙之”,这表明岳飞对曹操的负面看法,认为其是奸诈小人,并对此表示鄙视。而“尤桧所恶也”则是点明了岳飞的这种评价,特别招致了秦桧的憎恶。

那么,赵构是否满意呢?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1. 从赵构的期望来看: 赵构希望通过这三件事引导岳飞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对待臣子方面。他提诸葛亮和羊祜,无疑是希望岳飞能忠诚、有远见。但他同时提到曹操,可能也包含着一种“不拘泥于道德,以成大事”的复杂考量,毕竟乱世出英雄,许多成功的君王和将领,其行为都并非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2. 岳飞的回答: 岳飞的回答,对诸葛亮和羊祜的评价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断,他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对这两位人物的正面评价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会更加肯定。然而,他对曹操的明确否定——“奸贼而鄙之”——则可能与赵构的某些潜在用意产生了偏离。

如果赵构期望岳飞能理解并实践“乱世枭雄”的某些手段, 那么岳飞对曹操的“奸贼”评价,就显得过于“迂腐”和“忠于旧章”。赵构可能认为岳飞在政治策略上不够圆滑,过于坚持纯粹的忠义,而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从“尤桧所恶也”可以看出,岳飞的评价触及了秦桧的痛处。 秦桧素来以“奸臣”形象著称,而他本人很可能对曹操这样的角色有某种认同,或者至少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曹操的做法是“成事”的必要手段。岳飞公开鄙视曹操,可能间接打击了秦桧一党的政治哲学和行为方式。

3. 赵构的反应: 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赵构对岳飞此番回答的“满意”与否。但是,我们可以从后续事件推测。岳飞最终是被秦桧等奸臣诬陷致死,而赵构对此非但没有阻止,反而默许甚至推动了这一进程。这层联系非常重要。

如果赵构对岳飞的回答非常满意,并且认同岳飞的价值观,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在岳飞遭受秦桧等人攻击时给予支持。
然而,事实是赵构后来疏远了岳飞,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这暗示了赵构的“满意”可能是有限度的,或者说,他对岳飞的忠诚和能力,最终敌不过他自身的犹豫、对秦桧等人的依赖,以及对宋朝社稷“苟且偷安”的渴望。

更进一步说,赵构可能并不完全满意。 为什么?

岳飞的过于“正直”: 岳飞对曹操的评价,虽然是出于他自身的道德原则,但可能在赵构看来,是对皇帝“敲打”和“引导”的一种“不领会”。赵构在给岳飞这三件事时,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他既希望岳飞成为忠臣,又可能在内心深处,对于如何稳固皇权、如何处理与强敌的关系,有着比岳飞更现实、甚至更“不择手段”的考量。岳飞对曹操的“鄙视”,恰恰与这种“不择手段”的潜在考量背道而驰。
触及了秦桧的利益: 岳飞的回答惹恼了秦桧,而秦桧是赵构倚重的大臣,是帮助赵构维持统治的重要力量。一个可能的情况是,赵构虽然不一定完全同意秦桧的某些做法,但他更需要秦桧来制衡岳飞,或者说,他更需要一个能够“配合”他“安逸”统治的大臣。岳飞的正直和对奸臣的批判,无形中构成了对秦桧一党的威胁,也可能构成了对赵构这种“苟安”心态的挑战。

总结来说:

我认为,赵构对岳飞的这个回答,最多只能算是“不完全满意”,甚至可以说是“不太满意”。

肯定之处: 赵构肯定会认可岳飞对诸葛亮和羊祜的忠义品质的推崇,这是他希望看到的。
不满意之处: 岳飞对曹操的“奸贼而鄙之”的评价,以及这种评价让秦桧“尤为恶之”,这些都可能让赵构感到不悦。赵构可能认为岳飞在政治智慧和策略上过于简单,没有领会自己“手书三事”背后更深层次的用意(比如,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某些“不齿”的手段也可能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岳飞的正直和对奸臣的鄙视,客观上激化了他与秦桧等人的矛盾,而赵构出于自身利益和统治需要,并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因此,岳飞的回答,虽然是出于忠诚和正直,但从政治博弈和君臣关系来看,并没有为他赢得赵构更进一步的信任和支持,反而可能加剧了赵构的疑虑,并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赵构对岳飞的“不满意”,并非源于岳飞不忠,而是源于岳飞的“过于忠诚”和“不够圆滑”,以及他无意中触动了赵构不愿触碰的政治敏感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构给的这封御书其实既不是多项选择也不是单项选择,就是闲着没事儿给亲近的大臣赐御书表示一下恩宠顺便秀秀自己的书法。这事儿赵构经常干而且赐给岳飞的御书尤其多,因为诸大将里只有岳飞“垂意文艺”还特别喜欢书法。赵构本人是很中意这个做派的武将的(另一个他宠信的武将刘錡也是这个风格:清廉恭谨私德好,文化水平高注重个人修养),所以多次给岳飞赐御书宸翰还赐了很多苏黄真迹。

具体到御书屯田三事,其背景是绍兴八、九年岳飞身兼营田使在襄汉一带搞屯田搞的挺好,给朝廷省了一部分粮草开支,于是赵构一高兴就下了奖谕诏外带写了三则古人搞屯田的业绩给岳飞作为勉励+嘉奖。至于为什么特地选了三个三国时期的人物,除了这三个人物本来就是当时议论屯田政策时常用的典故之外,很可能还因为赵构知道岳飞是三国粉(岳飞年轻时多次对人说过自己的愿望就是以后能“使后世书册上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相仿佛耳”;中年领军驻鄂州时还出钱大修过甘宁祠)+岳飞的屯驻地就是襄汉一带三国故地。

总之这本来就不是个选择题。但是岳飞有意借这个事情表明自己的志向外加试探赵构的意思,加上他自己是三国迷,所以写了个回帖而且还回的挺多。回帖之后赵构什么反应史无明载。但从御书屯田三事后赵构又赐岳飞“御书《裴将军舞剑赋》”来看,赵构应该是很满意的。因为《裴将军舞剑赋》中的很多语句,明显对应着岳飞回书中所提的“区区之志”,是肯定和激励的意思。

PS 赵构的这封御书和岳飞的回帖都存有原文,在中华书局版《鄂国金佗粹编续编》下册第1149页。看一下原文就能明白这其实就不是个考题了~

顺便再说一句,我看到有答案说赵构提的这三个人都是奸雄,所以岳飞只说一个有问题皇帝肯定不满意——这实在有点儿思路广了。不要说诸葛亮羊祜在当时的主流语境下都是忠臣贤臣的典范(绍兴年间赵鼎、廖刚、常同等名臣向赵构建议行屯田之策时都经常用这两个人作正面的典故),就是曹操当时官方的评价也很正面(对曹操评价不高的是宋代的民间评话)。赵构写这封御书屯田三事的原文,也同样是把三个人都作为正面典型写的。所以岳飞特地表示不爽曹操已经是有点儿题外发挥+向赵构表忠心了,要是再把其他两个也一并贬一顿。。这是要打官家和宰相大臣们的脸么?。。。

最后秦桧为什么不满,是因为秦桧本人是金人放归南宋的奸细,而他本人不但明白自己的这重身份,同时还顺带着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借着金人的威势和赵构一直想议和的心思坐稳相位以后,再图篡位(绍兴和议以后他就这么干了,只是天不假年挂在了赵构前面功亏一篑)。如此心怀鬼胎所谋者大,自然听风就是雨,怀疑岳飞骂曹操就是拐着弯骂他图谋不轨了。

不过秦桧此人本来疑心也重恨的人也多。绍兴八九年前后他最恨的几个人是赵鼎张浚吕颐浩,可能还有晏敦复翟汝文一帮人;武将里恨到不能忍的是韩世忠。对岳飞的这点不满其实在当时排不上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