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不是权臣?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

一、 “权臣”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的情况下,掌握国家大权,并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臣子。

“权臣”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因为他们的权力可能超出了臣子的正常范畴,甚至可能压制君主,架空皇权,最终导致权力滥用或国家动荡。一些典型的权臣,如汉朝的霍光、曹操(在汉末)、魏国的司马懿等,都曾有过辅佐幼主或控制朝政的经历,并被后世赋予了“权臣”的标签。

二、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与权力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受托孤之重,成为刘禅的托孤大臣。当时刘禅年幼,而蜀汉政权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稳定局势。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对刘备的忠诚,几乎一人承担了蜀汉的全部政务。

他担任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负责国家的一切决策和执行。从内政的改革、经济的恢复,到军事的征伐、外交的协调,无一不经他之手。他选拔人才、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诸葛亮是否符合“权臣”的定义?

从某些方面来看,诸葛亮确实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许多君主。这使得一些人认为他符合“权臣”的定义。

1. 权力的高度集中:
丞相制的高度强化: 诸葛亮担任丞相,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这在当时的制度下是罕见的。他不仅是行政首脑,在很多时候也对军事和司法的最终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志》记载,蜀汉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表明他几乎掌控了所有大小事务的决定权。刘禅也确实对他极为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2. 对君主的辅佐与引导:
托孤大臣的特殊身份: 诸葛亮受刘备临终托孤,肩负着辅佐幼主的重任。在君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丞相代行君主的部分职能,是当时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刘禅的循循善诱: 诸葛亮并非一味压制刘禅,而是尽力教导他、引导他。他在《出师表》中提到的“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询于忠贤也”等话语,也表明他并非没有希望刘禅能够亲政。
不僭越的政治智慧: 尽管权力巨大,诸葛亮在名分上始终保持着臣子的身份,没有僭越君主的地位。他从未表现出谋朝篡位、取而代之的野心。

四、 区分“权臣”与“贤相”的关键点

要判断诸葛亮是否为权臣,需要更深入地分析他行使权力的动机、方式以及对国家的影响。

动机: 诸葛亮的权力欲望并不强,他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刘备的遗愿,兴复汉室。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方式: 他行使权力时,注重法治和规矩,努力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他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制度约束。例如,他对蜀汉军政制度的改革,如在北伐中推行屯田制度,都体现了他的远见和务实。
对国家的影响: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但诸葛亮的执政稳定了国家,恢复了经济,提升了民生。他的北伐虽然未能成功统一中国,但维持了蜀汉的独立,为后来的姜维等人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对君主的态度: 诸葛亮对刘禅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的。他不仅在政治上辅佐,在个人生活上也关怀备至。即便刘禅有时候会犯错,诸葛亮也尽量温和地纠正,而非严厉斥责或排挤。

五、 历史评价的侧重点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绝大多数都是正面且高度赞扬的。

《三国志》评价: 陈寿称赞诸葛亮“识治之良才”,“治戎以严,整边以信,时然后行,不务专意,故能无败。” 这表明陈寿认为诸葛亮并非独断专行,而是审时度势。
后世追捧: 在民间和许多文人墨客眼中,诸葛亮是智慧、忠诚的化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有艺术加工,但其形象也主要集中在智慧和忠诚上,而非野心勃勃的权臣。

六、 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诸葛亮视为权臣?

之所以有些人会认为诸葛亮是权臣,主要在于:

权力的绝对集中: 忽略了当时蜀汉的特殊情况和诸葛亮的托孤身份,只看到了他权力的大小。
对“权臣”定义的简单化: 将所有掌握巨大权力的臣子都简单归类为权臣,而忽略了权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实际效果。
与后世权力斗争的对比: 将诸葛亮与后世那些权力斗争失败或滥用权力的权臣进行对比,认为凡是权力过大的臣子都有潜在的危险。

结论:

综合来看,将诸葛亮简单地定义为“权臣”可能过于片面和狭隘。

虽然他确实掌握了蜀汉极大的权力,甚至一度“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但他的行为动机是辅佐幼主、兴复汉室,而非个人野心。他行使权力的方式谨慎且以法度为基础,并且始终保持着臣子的身份,未曾僭越。他对刘禅的辅佐也尽心尽力,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智慧。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诸葛亮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稳定和发展蜀汉政权,而 履行了极高权力的忠诚大臣和贤相。他虽然集权,但其权力是为国家和君主服务的,并且他的行为并未违背“臣子”的本分,也未对蜀汉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北伐未能成功,但这更多是国力所限)。

所以,我们更应该将诸葛亮理解为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忠诚的辅政大臣,而不是一个居心叵测的权臣。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在拥有巨大权力的同时,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初心,为蜀汉的存续奋斗终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权臣,葛贼是一个权倾天下数十年,家产只有田十五顷,桑树八百株的权臣,满意了吧!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下次不会黑葛大爷的生活作风问题吧?

说什么“但他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忠臣,还不如说是权臣。在蜀汉政权的后期,他的掌权结果是弊大于利。”

“按理说诸葛亮外出南征时, 便应把后方政事交李严 。但诸葛亮根本没这样做”

“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诸葛亮的成功路上有很多垫脚石, 李严只是其中之一 。”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葛贼去世后,一个愣头青曾经向后主上表过类似三位学者的睿智言论,结果他很荣幸成为面瓜一生的刘禅唯二诛杀的大臣之一。敢污蔑我相父,反了你了,拿我当白痴啊,当我们都眼瞎吗?

这是有多想不开,玩玩文字游戏捕风捉影,非要从秦桧立场上去分析岳飞,非要从王司徒角度去分析诸葛亮,这难道不是跪的时间长了觉得站着的人都是怪物吗?

这不是新时代的莫须有吗,凡事皆有可能呗!

这是一个弄权欺主的人

你忍心这样说吗?

看着他,对他说一遍。


咱们能论迹不论心吗?

诸葛亮和岳飞这两个人格、能力、忠诚在正史上用放大镜都找不到污点,你说他们是共产党人的楷模,党中央都觉得脸上有光

牛到连盟友敌人都要膜拜,牛到政敌诬陷只能整“莫须有”罪名才能扳倒,牛到成为武庙十哲的钉子户。

连司马懿司马炎祖孙三代都服的人,你有什么不服的啊!

结果到破了知乎,不是怀疑忠诚就是怀疑智商,不是怀疑智商就是人格,我们这些人还要轮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洗地,累不累啊!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一些人是利己主义,总觉得其他人都跟他一样。境界不同,莫要多谈,毕竟诸葛亮的追求已经普通人大不相同了。

有必要挖空心思抹黑这样一个生前身后,无可挑剔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别具一格,为自己的错误寻找无聊的安慰吗?唉,其实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是吧!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财米油盐,爱恨情仇是大多数的。

但像掌控天下,依旧吃斋念佛如道衍和尚;功成名就照样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如两位周公。这样的人也是存在的,也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及的。

就像海瑞那样,为官清廉,私德无可挑剔,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实在找不到缺点,就要编造海瑞杀女的谣言,累不累啊。文天祥已经舍身取义了,还要指责他不顾女儿妻子,只为后世留名,损不损啊。

权倾朝野,大权独揽,在换皇帝比换发型还频繁的魏晋南北朝,葛贼竟然还忠心辅佐幼主搞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一定有问题,为什么他不像别人一样篡权,虚伪!

且以蜀国一州之地对抗天下的三分之二,导致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让八日破孟达,百日平辽东,拥有幽并雍凉四州精骑的司马老儿成了缩头乌龟,玩出千里请战。当时中国的精兵出自哪里,不知道啊,除了丹阳精兵都在魏国了,战绩呢!

最要命的是,用兵是葛贼最不擅长的,所以只能打成那样。陈寿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人家擅长治国家,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搞发明,玩书法,写文章,识天文,知地理,这才是本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把梦阳、陕西理工大学陈小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院罗开玉都是历史界的权威,这些学者教授对诸葛亮的夺权做法和态度持负面观点。

所以下面这些人对几位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

刘备、刘禅两位领导对各位教授深表赞同。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司马家族、战略无双的刘晔、算无遗策的贾诩,敌对阵营也深表赞同。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蜀汉众官员也各位教授深表赞同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彭羕: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吕凯: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讬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东吴盟友也深表赞同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王羲之、杜牧、苏东坡、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等粉丝对各位教授的观点也深表赞同。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伊周之徒也。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朱棣: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以上这些教授你们是很牛,

但抱歉,比你们更牛的人表示不服啊!

user avatar

从行为上讲诸葛亮当然是权臣,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的政治、军事均执掌于丞相府,权力肯定是集中在诸葛亮手里。不过诸葛亮这个权臣,是力挽狂澜的权臣;就其个人而言,即是践行理想,也是无奈之举;关键在于刘备留下的摊子实在是太烂了。

蜀汉政权一直有三组矛盾,一是土客矛盾,刘备、诸葛亮都是外地人,甚至刘焉都不是益州本地人;他们都带来了外来的利益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瓜分了本地人的利益,不受当地豪族喜欢。二是道统的冲突(学术矛盾),刘备是郑玄一派,诸葛亮是荆州学派,都是古文经学,主张“兴复汉室”;益州学派属于今文学派,主张“代汉当涂高”,从根子上反对继续当大汉的臣子了。三是阶级矛盾,三国始于黄巾起义,本质上是底层百姓和下层士人活不下去了,对豪门、学阀的抗争;刘备的元从基本上都是游侠(关羽)、小豪强(张飞、赵云)、底层士人(简雍)以及刘备从底层提拔上来的(陈到、魏延、黄忠);其他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无论是荆州人还是益州人,都是豪门、学阀,二者之间的斗争是历史的大势。

刘备生前,可以用它高超的政治手腕,非凡的人格魅力,把这几组矛盾摆平。但核心还是因为他亲自执掌的元从掌握了军权,汉中王所有的军队都掌握在元从手里。政府里面重用荆州人(诸葛亮)和东洲人(李严),用土客矛盾来压制益州人;学术上也是用荆州人来压制益州学派。形成了元从笑看荆州人、东洲人、益州人在土客、学派两个矛盾上斗出狗脑子的平衡局面。

然后从关羽失荆州到夷陵之战,刘备的元从近乎全灭。蜀汉的平衡手没有了,上面那三组矛盾一起炸裂。

这里面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学术矛盾。益州这个地方山水隔绝,在东汉末年一直流行今文经学,就是董仲舒那一派,讲“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而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是古文学派的郑学一统天下了,讲的是章句之学,在古文里面寻找微言大义。

东汉末年益州有个大学者杨厚,号称“蜀中孔子”,有学徒三千人,三国时期益州的学者基本都可以看做是他的徒子徒孙。他的著名言论是“汉三百五十年之厄”,汉朝只有三百五十年,之后就要灭亡。之后是谁呢?他的弟子周舒“代汉当涂高,当涂高者,魏也”,这个周舒说这话的时候,黄巾起义还没发生呢。杨厚的另一个弟子董扶,是劝刘焉入蜀的那个,“益州有天子气”就是他说的。刘备时期,蜀中最有名的士人是杜琼、杜微、秦宓、周群等人,前三人都师从于杨厚的弟子任安,周群是周舒的儿子。三人在具体观点上略有不同,但根本观点都一样,不折腾。刘备北伐汉中,周群反对;刘备伐吴,秦宓反对;这两个人算是支持刘备的。杜琼、杜微就根本不想和刘备政权有瓜葛,杜薇是坚决不在蜀汉任职,哪怕诸葛亮亲自去请也不来;杜琼的官方观点是“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就是说“魏代汉”是天意,那魏是谁?魏就是曹,所以曹魏就是天命、天意。

杜琼的学生谯周就更厉害了,谯周也号称蜀中孔子,甚至比他的祖师杨厚更厉害;同时他也是刘禅太子的老师。他的学术观点和他的师承一致,甚至更赤裸裸,公开宣传“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这是说因为刘备叫备,是完成的意思;刘禅叫禅,是禅让的意思,从名字上就知道,蜀汉二世而亡。然后在要不要北伐的国策上,公开在朝堂的柱子上写“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众大都是说曹魏,意思是曹魏有天命,刘禅注定是亡国之君,复兴汉室?复个毛线。(陈寿是谯周的弟子,上面这些都载于三国志)。

最后劝刘禅投降的,就是这个谯周,是益州人的旗帜。

所以咱们能很清楚的看出来,益州学派的政治观点一直很清楚。汉当灭,魏当兴;复兴汉室是没有前途的,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折腾,等天命来了之后,默默接受就可以了。你想想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刘备、诸葛亮,看到益州学派是这个鸟样子,心中是一个什么心态;那是相当的爆炸。

可除了心态爆炸外,益州人还有个特征,就是有钱、实力强。益州有金石之利,就是矿产资源多,是以关中、洛阳为中心的两汉政权最重要的矿产资源补充地;西汉的邓通就是靠垄断益州的铜矿,成了有钱的象征。《后汉书》对于蜀地的描述是“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东汉末年,蜀地遭了灾,成都豪族赵温“遭岁大饥,散家粮以振穷饿,所活万余人。”当地的豪族实力强劲,随随便赈个灾,就能“活”万余人,比朝廷还有钱。

两汉的中原人一直认为益州是边缘地区,对当地的政治干预较少,益州的豪族垄断当地经济、政治地位的时间相当的早,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可以看做是当地豪族推出来的代表。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在益州并不剧烈,益州的豪族恰好躲过了这波打击。于此同时,益州人的学阀和豪族合流的时间早,门阀的影响力非常强,豪族提供经济和武力支撑,学阀提供政治保护伞;他们一起垄断了益州的官场、商业、农业甚至人口。这点甚至早在东汉中期就完成了;杨厚那三千弟子就是这一成果的体现。

到了刘备时期,他的敌人就是政治上不支持兴复汉室、经济上不愿意分享的益州豪强。刘备手里有兵,还可以用刀子说话,就像东洲人也是用刀子讲话的。诸葛亮时期,手里已经没有兵了,益州的豪强其实已经无人可制了。

诸葛亮怎么办?怎么挽救危如累卵的蜀汉政权?他先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办学、团结士人。诸葛亮除了是政治家外,还是“名士”,是荆州士人的代表。由此他执政的第一件大事是办教育,目的有二,一是确认自己的基本盘,亲近士人,二是推广古文经学,蜀汉办学教的都是古文经学,不教益州学;用这个来冲淡益州学派对本地豪强的影响。古文经学崇尚复古,天然就有复兴汉室的学术倾向。只有古文经学压倒益州学派,蜀汉在思想上才能统一,然后才有可能聊复兴汉室、北伐;如果任由益州学派继续掌握话语权,复兴汉室、北伐根本不可能,而诸葛亮和荆州派这些外地人,也没有理由执掌蜀汉的政权。

这个政策早在刘备时期就在做的,“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闻。”这里面的许慈、胡潜、孟光是郑玄学派,来敏和刘禅第一任老师尹默是荆州学派,可见主管蜀汉教育的,一水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一个都没有。当时蜀汉的高官许靖、刘巴也都是古文学派(这两个货是名士,名满天下的那种,但是对刘备也是若即若离,但人家有名,在刘备当汉中王的诏书里面许靖是司徒排第二,刘巴是这一时期的尚书令,都比诸葛亮官大)。诸葛亮延续了这个政策,一直用荆州学派来压制益州学派。

确认了基本盘之后,诸葛亮就开始建设政治班底。诸葛亮的用人倾向是士人,除了士人以外,诸葛亮很少用其他出身的人。他的策略就是对士人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凡是投靠了荆州学派的士人,都能够获得提拔。在他的丞相府里面,全部都是士人,经学家;甚至姜维,都是郑学家。包括之前明确反对蜀汉政权的杜微,诸葛亮也屡次去请,就是通过团结士人,在蜀汉内部统一思想。

诸葛亮用官位把当时的士人绑在了他的利益集团里面;但是要当官,就要换思想,不能学益州学,只能学荆州学,实在不行郑学也行,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这个,诸葛亮的团队是当时颇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在诸葛亮的治下,他用两汉的办学、察举的旧制度,实现了类似科举的选拔制度;打破了原本被益州门阀垄断的人才选拔体系。维系了较为公平的人事制度,这在当时是很厉害的。

第二件是政治改革,搞宫中府中一体化。这个咱们都学过,《出师表》明确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个很厉害的改革政策,是在团结士人的基础上,搞复古改革,给士人集团一个政治理想。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基本上垄断了政府(府中);但是宫里面一直插不了手,而皇帝也历来喜欢用宫中来制衡府中,直到明朝、清朝都是如此,明朝的东西厂、司礼监都是宫中;清朝的八旗,名义上都是皇帝的奴隶,是部落制和宫廷制度的诡异组合。

而在士人看来,东汉的问题就在于皇帝总拿内廷来制衡外朝,宦官和外戚都是内廷的一部分;这两个都是坏人,总是坑害士人,他们是东汉衰退的根源。(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士人自己才是东汉衰退的原因,但是他们不可能反对自己)。

宫中府中一体化,就是士人掌握内廷,皇帝身边全都是“士人”,这是多么牛逼的事情!!!哪怕崇祯年间的“众正盈朝”,宫里面也还是有掌权太监的。诸葛亮时期就是没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你看诸葛亮连宫里的事情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哪有太监、外戚什么事。诸葛亮完美实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历史上也是独一份。

三是集权。上面两个政策,团结了当时还比较相信儒学的“士人”,实现了士人的政治抱负(士人掌权)和政治理想(宫府一体)。还有个作用是试图分化益州的豪强和学阀的结合,接下里就是要从他们那里榨取利益,来养活新的利益集团了。当时益州的情况就是门阀垄断了经济、教育、权利,每个郡县都有自己的豪族,那么为了打破这个利益集团,就需要集权。

诸葛亮最难的就是在这里。前面两个政策,都是从皇权上割肉,士人不心疼,豪族也不心痛;集权这个就是利益之争了,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甚至蜀汉高层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托孤大臣李严就不同意。按照刘备的设计,诸葛亮执掌政府,军权其实在李严这里;我们前面提到,刘备的军队就两块:元从和东州降人,元从基本上灭了,李严就是东州人的代表,东州人在历史上帮助刘璋破灭过益州人的造反,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因此在诸葛亮-李严时期,诸葛亮手里面是没有军队的。

但李严这个人,对“兴复汉室”的兴趣没那么大,他实际上想做一个武装豪族。当时诸葛亮是益州牧,执掌中央;李严长期不在成都混,带着部队在江州一代驻留,要求把周围几个郡划给他,新成立一个巴州,他要当巴州刺史此时,益州的核心一共就是巴郡和蜀郡两个地方,合着这是要分家的节奏。然后暗搓搓希望诸葛亮受“九赐”,诸葛亮接受了,他也可以跟上;诸葛亮答复如果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别说“九赐”,“十赐”都没问题,给他怼回去了。

李严这个人是有野心的,他的同乡陈震对诸葛亮说李严“腹有鳞甲”,心中有武装割据、当土皇帝的想法。李严是过分了一点,但他的倾向性,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甚至符合当时的道德观。两汉宣传“孝”,那就必须要为家族考虑。那怎么才能叫孝呢?就要找地方广置田地,多生孩子,然后扶持宗族,把子孙都送去当官,门第兴旺;不然怎么称作“孝”呢。那作为高级公务员,就得为家族考虑,选拔的时候照顾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就是当时的官僚现状。

益州豪族的经济利益,也都是在“孝”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孝”来的;在当时是没毛病的。要对抗这个趋势,就得把郡县的权利收到中央来,把一些陋习先堵住,斩断地方势力一直占国家便宜的手;这就得集权。

集权之后,利益全部归到了蜀汉中央政府;这个时候,执掌朝政的人也要“孝”啊,也要光大门楣啊,比如李严。诸葛亮干掉了李严,可他身边的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想法。诸葛亮能怎么办,妥协了,他之前搞得那些士人理想,就全是假的。在本地人看来,搞集权就变成了外地人打压本地人,利益被外地人哪去了,本地人根本不会买账;不妥协,内部的压力巨大。诸葛亮只能事必躬亲,同时保证核心团队的廉洁高效。他自己只有十五顷地,他的继任者蒋琬、费祎、姜维都不富裕。搞集权的利益,全部给了国家;这样才能维持蜀汉中央的正常运转。蜀汉就是靠着这一口理想主义吊着命呢。

通过上面这三个政策保,诸葛亮集中了权力,对国家是否有利却还不一定。之后的历史中,诸葛亮交出了非常漂亮的答卷。

在团结了士人、给士人构建了政治理想、分化了益州豪族之后;诸葛亮把改革的刀就切在了那些下层豪强身上。比如诸葛亮伐南中,就没有改变当地的政治格局,上层的豪族、蛮王都没有变,只是要求他们提供兵员和资金,以至于“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对益州北部也是一样,以北伐为名,要求豪族们提供兵员和资金。通过这个方式,诸葛亮重建了直属于蜀汉政权的中央军队;而且这个“征收人口”的政策成了蜀汉的制度;通过北伐,一次又一次从当地豪强那里榨取人力,补强中央直属的力量。后期的姜维也是用同样的政策,这也是当地势力反对北伐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点上,魏蜀吴三家的面对的问题很像,有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东晋时期,蜀国灭国的时候民23万户,94万口人,兵10万人,吏有近4万人;吴国灭国的时候民52万户,230万人,兵23万人;魏国灭国时期443万人,估计也有50万左右的兵。各国都有近10%的常备军,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不可能。而全国总共不到800万的人口数量,也非常诡异,东汉末年,兼并已经很剧烈了,尚且还有5000多万人口。三国末期,实际上距离最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已经有几十年了,三国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秩序,人口反而更少了。这非常反逻辑,那么可信的解释就是绝大部分人口被门阀们给吃掉了,是隐户,不用纳税也不归中央管。而真正归中央管的就是兵,屯田兵;这样才能解释那个诡异的动员比。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家,全部都在搞屯田。只有屯田兵,才是中央政府真正能够掌握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蜀汉的屯田难度更大一点,魏国是占据了精华地区,有大量可耕种的土地,只要搞到人力,就可以屯田;因此魏国每次打仗都要迁人口。吴国也是有土地,没人力,吴国屡次向山越和南蛮出手,就是要征收人力。蜀汉这里,是即没有土地,也没有人力;益州的土地都是有主的,汉中到是有,但是少。

诸葛亮从豪强那里弄来了人口,可还有个养活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诸葛亮破天荒的搞起了工商业,在中国历史上这也是独一份。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擅长搞技术,搞出了诸葛连弩、木流牛马之类的。这背后的含义是诸葛亮在扶持工商业,诸葛亮通过扶持蜀汉的冶铁、蜀锦等工商业,来补充中央财政先天不足的情况。从对工商业的重视程度来看,诸葛亮是个划时代的人才,蜀汉政权的经济性质,已经有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萌芽呢。

这一切都搞定了,有钱、有兵、思想也统一了;诸葛亮才有北伐的可能。因此诸葛亮能出祁山、能压制住住魏国,已经是牛到不行了,不得不说他干的真实漂亮。哪怕是陈寿(和诸葛亮有私怨),也得这么评价“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诸葛亮的出身决定了他的立场是士人立场,也只能站在士人的角度解决问题。因此他只能缓和当时日益剧烈的阶级矛盾,而不是解决,他也解决不了。而从士人角度的看,诸葛亮是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改革派;这也是他能够收到这么多赞誉的重要原因。魏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郑学一统天下也代表着儒家学术僵化,传统的路子被证明失败了,新的方向谁也找不到,魏晋的士人信仰崩溃了,忙着嗑药、放浪形骸。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提出了一套新的政治理念,并且执行的还不错;可以说当时的人低估了诸葛亮的价值。古人老是提诸葛亮的忠贞,直到李德胜同志点评诸葛亮才说了真话“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诸葛亮强就强在理政。我在这个回答中提到过

文化传统决定了人的共识,国家、民族之类的政治实体恰好就是由人的共识决定的。中国在这个方面非常特殊,我们历来都相信“万物归一”“一贯之”;先秦各学派都有这种倾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喜欢构建“虚拟”的统一。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儒家讲“天人感应”都是把一切归因于一个虚拟的统一上面。“统一”这种思维倾向是咱们的文化传统。
同时,咱们又不怎么信鬼神,鬼神在咱们这里不是这个虚拟的统一,而是虚拟统一之下的一个“不可知”的实体;天生就具有人本主义的特质。比如孟子时期,天下学问“非杨即墨”,这两位的分歧就是杨朱主张“无君论”,君王不重要,“贵我轻物”,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同时不损害别人,“天下治矣”。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具有原始的共产主义倾向。无论杨墨,其思想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秩序、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概念,只不过实现路径不一样。而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也是基于这个。
这两种倾向,实际上必然导向大一统。既然君王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征伐是有害的,那么干脆只留一个君王不是正合适。那么政治体制就只能集权、大一统,所有权利都集中在帝王手里;“不让中间商赚差价”。集权之后,再架空他,“虚君”,整个社会都清净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治国思想,都超不过这个路径。本质就是文化上我们有“天人体系”和民本主义的二元,因为天人体系,所以得有君王、皇帝;因为有民本主义,君王皇帝也必须服从“虚拟的一统”。

中央集权和虚君是儒家知识分子对国家制度的最高追求,这是儒家不能说但是必须要做的微言大义。诸葛亮搞成了,士大夫治国在蜀汉不是政治理想,而是真实践行的治国政策;极大地提高了蜀汉的国力。在这个政治理想下,哪怕诸葛亮极大的压榨了益州豪族的利益,行的都是“苛法”,但“无怨者”;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在践行士人的政治理想,不是为了他自己,“畏而爱之”。那是佩服的不要不要的。在这个角度来说,说诸葛亮是权臣,那是说的太小了,太贬低诸葛亮了。

也有人说了,诸葛亮就不能像辅佐刘备那样,辅佐刘禅么?刘禅再搞中央集权就不行么?

可历史证明刘禅是真的不行。刘禅活了64岁,当了56年的皇帝,其中至少有20-30年是他亲自执掌国家政权的。他的执政手段并不是没有展现,他的行为表明,他是真的搞不定。

首先他的政治智慧就很低。刘禅执政后,立刻就抛弃了诸葛亮宫府一体的路子,走了回头路,还是用东汉那一套宦官、外戚执政;黄皓、陈祇是宫中的要人、诸葛瞻、张遵是外戚、镇守南中的霍弋是他太子府的要人。刘禅试图用这些人来玩权力平衡术,制衡府中。姜维和诸葛瞻原本都是诸葛亮的继承者,没有理念上的差异,却因为刘禅拙劣的权力平衡术,成了朝敌,两人争斗不休,蜀汉最后的灭亡和这有直接关系。总的来说,他在用非常平庸的办法来执掌政权。我们前面说了,这已经是被证明失败的政治路径,却成了刘禅执政的主要手段。因此会招致士人的普遍反对。士人集中火力攻击黄皓、陈祇,就是基于刘禅的政治倾向。

在具体的执政手段上,刘禅也犯了几个致命错误,一个是滥用名器,蜀汉后期的高级将领有大将军姜维、辅国大将军董厥、右大将军阎宇、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下面的重号将军应该还有一大堆,这些人不知道都有什么功绩,给了比开国元从们更厉害的名爵。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主动分散中央的权利,妄图用利益来赎买高级官僚,我们前面提过,这就是在挖他自己的根。第二个是不辩经,放任了对蜀汉政权非常重要的学术管理,让谯周,这个政治倾向明确反对蜀汉法统的益州学派人士,统一了蜀汉的学术思想。而刘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的风险,他让谯周当他太子的老师,而且颇为重用。邓艾兵临城下,益州人集体拒绝抵抗,刘禅落了一个被谯周逼迫投降的下场。

你看,刘禅根本就搞不定。蜀汉政权留给刘禅的是一个可以依靠政治理想就能动员的核心班子。哪怕内部有政治斗争,但无论是姜维、张翼、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黄崇(黄权之子)、李球(李恢侄子)、傅佥(傅彤之子),乃至于霍弋、罗宪、柳隐等等,他们都用生命和行动证明,他们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哪怕形势再危机也不会放弃。刘禅不仅不能团结这些人,反而让他们之间争斗不休,最后蠢到和他们谈利益。

这些人可惜了,蜀汉也可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架空刘禅的权臣”这一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解读,但主流观点认为,诸葛亮虽然集大权于一身,辅佐刘禅,但他并非“架空”刘禅,而是在尽心尽力地辅佐一位年幼且能力有限的君主,承担起国家重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何为“架空权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架空权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权力中心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智慧和战略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既有刘备的慧眼识珠和诚意邀请,更有诸葛亮自身的非凡才华和深谋远虑。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1. 初露锋芒,未遇明主: 隐居隆中,博览群书: 诸葛亮虽然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他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隐.............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都曾身居丞相之位,权倾朝野,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招致骂名,一个备受赞誉。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到他们的政治手段、个人品德、历史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与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曹操: 曹操崛起的时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明确一下,你提到的“巨大优势不胜男”这个词组,在历史语境下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和关羽、诸葛亮产生关联。我推测你可能是想问“关羽和诸葛亮是不是三国时期名气最大的两位将领/谋士?”或者是想表达他们两人各有怎样的巨大优势,并且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来深入聊聊.............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我脑子里立刻会冒出来一个词:“一体两面”。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的空泛说法,而是我实打实地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脑子里的真实感受。你说矛盾?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喜欢刘备的人,内心深处多半也藏着一股对诸葛亮式理想的向往,反之亦然。这两者.............
  • 回答
    王猛与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大臣,他们都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辅佐君主,建立不朽功勋。要将二人进行比较,并且判断谁更胜一筹,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的治国理念都有所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所处环境的差异首先,.............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高晓松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过分”,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结合高晓松的言论内容、其评价的出发点和角度,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来综合分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高晓松的评价内容及其核心观点高晓松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化评论者和知识普及者,在多个场合,尤其.............
  • 回答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说他“谨慎有余”,甚至联想到“养寇自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上很多争议点之一。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这个人自身的考量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养寇自重”这个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留着敌人,不将其彻底消灭,目的是.............
  • 回答
    “安居平五路”,这四个字出自诸葛亮《隆中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听起来波澜壮阔,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恐怕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小菜一碟”。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严密的步骤规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背景.............
  • 回答
    司马懿是否“除了指挥作战不如诸葛亮,其他方面的才能都远胜诸葛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对这两位历史巨人的核心认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他们的才能拆解开来,逐一分析,并且尽量抛开后世的文学渲染,回归史料。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指挥作战”这个评价本身就非常宽泛,而且“不如”二字往往带有很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