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晓松针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不是过分了?

回答
高晓松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过分”,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结合高晓松的言论内容、其评价的出发点和角度,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来综合分析。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高晓松的评价内容及其核心观点

高晓松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化评论者和知识普及者,在多个场合,尤其是在他的《晓说》等节目中,对诸葛亮进行过评价。虽然他的具体言论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其核心观点通常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庸才”或“被神化”的说法: 这是高晓松最常被提及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的能力被后世极大地夸大了,他本人并没有达到“才绝千古”的程度,甚至可以用“庸才”来形容。他认为诸葛亮的一些战略和计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普通甚至有些幼稚的。
过多的政治斗争和权谋: 高晓松倾向于强调诸葛亮作为丞相,在三国后期,其主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处理内部政治矛盾和对外战争。他认为诸葛亮过于沉迷于权力斗争和政治算计,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 虽然高晓松不否认诸葛亮勤勤恳恳,但他认为这种“鞠躬尽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选择了“蜀汉模式”的政治道路,以及北伐失利的必然结果。他有时会将其解读为一种“体制的奴隶”或“命运的玩偶”,而非完全自主的选择。
与“三国演义”的区分: 高晓松经常强调要区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认为小说极大地美化了诸葛亮,使其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他认为如果脱离了小说的滤镜,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奇。
强调“历史的必然性”: 高晓松的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历史决定论色彩,他认为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包括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诸葛亮虽然尽力,但无法改变大势。

二、 高晓松评价的出发点和角度

理解高晓松的评价,需要认识到他评价的出发点和视角:

“反套路”、“反权威”的表达习惯: 高晓松以其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著称,他喜欢挑战大众认知和传统偶像,用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此来吸引听众和引发思考。
基于“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考量: 他的评价更侧重于从现实政治、军事策略和资源分配等角度去审视诸葛亮。他更关注诸葛亮的选择是否“有效”、“理性”、“有成果”,而不是其“忠诚”、“勤勉”等道德品质。
对“过度神化”的警惕: 作为一位知识普及者,高晓松非常警惕对历史人物的过度神化,他认为这会扭曲历史真相,不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文学与历史的界限模糊: 尽管他强调要区分历史和小说,但他本人的解读方式有时也难以完全摆脱文学色彩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三、 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与争议点

历史学界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高晓松的某些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可能忽略或片面化了某些方面:

诸葛亮的杰出之处:
卓越的政治才能: 历史学家普遍承认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他主政期间,蜀汉内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他颁布的律令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战略蓝图,在当时条件下是极具前瞻性的。
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非无敌): 诸葛亮在军事上并非战无不胜,但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擅长阵法、攻心、后勤保障,并且在几次重要的战役中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优秀的治理者: 他在民生、法律、税收等方面都有建树,被誉为“治世之能臣”。
道德典范: 即使是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也承认诸葛亮的“忠诚”、“勤勉”和“廉洁”等品德,这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价值观。

高晓松评价可能“过分”的地方(历史学界的反驳或补充):
将诸葛亮局限于“庸才”是过于简单化: 即使考虑到历史条件和蜀汉的国力限制,诸葛亮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相当突出的。用“庸才”来形容,是对其政治、军事、治国才能的否定,这与史实不符,也与大量史料记载相悖。
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治国理政必然伴随着政治斗争和权谋。作为丞相,处理朝堂内外事务,平衡各方势力,是其职责所在,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沉迷于权谋”。他的政治手腕,在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鞠躬尽瘁”的曲解: 将诸葛亮的勤政看作是“体制的奴隶”,忽略了其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对刘备父子的忠诚。他的奋斗,是基于他自身的政治理念和对汉室复兴的信念,也包含了他对个人政治理想的追求。
北伐失利的复杂性: 北伐失利的具体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蜀汉国力有限、后勤补给困难、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诸葛亮自身的一些战略选择失误等。将所有失败归咎于诸葛亮个人的能力不足,过于片面。例如,他出师未捷,许多战略设想未能实现,而他病逝后,蜀汉的军事实力确实有所下降。
对“神化”的回避并非全盘否定: 尽管要区分历史与小说,但对诸葛亮的尊敬和对其才能的认可,不等于“神化”。历史学界普遍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贡献和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高晓松的评价,有时过于强调“反神化”而忽略了其历史真实价值。

四、 总结:是“评价过分”还是“角度独特”?

如果从“历史学界普遍认知”和“客观史实”的角度来看,高晓松将诸葛亮形容为“庸才”或“过分沉迷权谋”的说法,很可能被认为是“过分”的。 因为这低估了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和治理方面的实际贡献,也未能全面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所做出的选择。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如果从“观点创新”和“引发思考”的角度来看,高晓松的评价也具有其价值。 他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用一种更批判、更现实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听众跳出“粉丝滤镜”,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他的“反神化”论,能够提醒人们区分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保持批判性思维。

关键在于,他的评价是否能够得到历史学界基本事实的支撑,或者是否仅仅是一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极端化解读。

总而言之,高晓松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带有他个人鲜明风格的“批判性解读”或“解构式评价”。 他确实指出了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以及被后世“神化”的现象,但他在“反神化”的过程中,可能为了突出其个人观点,而对诸葛亮的许多功绩和历史作用进行了过度贬低或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分”和片面。

一个更平衡的评价,应该是在承认诸葛亮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的同时,避免极端化的标签,并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诸葛亮谨小慎微,内政有余,军事又谨慎,无奇谋,没进展,还欺负刘禅年幼。

你不觉得这句话很矛盾的吗?诸葛亮既然谨小慎微,为什么会做出欺君的事情?何况刘备选择诸葛亮为托孤大臣不就是看重诸葛亮做事谨慎吗?

《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 诸葛亮带刀斧手面见刘禅

来来来,你告诉我《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里哪里有记载诸葛亮带兵面见刘禅。如果有,我就把这些书吃了。

《袁子》: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如果诸葛亮有欺负刘禅,蜀汉官民怎么会对诸葛亮不疑?


3.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做曹操二号。

诸葛亮确实独揽军政大权,但不是要做曹操第二。

《三国志 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 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魏略》甚至记载: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刘备临死前就已经把国家交给了诸葛亮,并让自己的儿子刘禅信任诸葛亮。同年诸葛亮就被刘禅封了候,允许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幕僚班底。第二年又领了益州牧,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蜀汉大小事都由诸葛亮处理。因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是经过刘备父子同意的。

然诸葛亮也就仅此而已了,后来李严劝诸葛

亮加九赐、称王,都被诸葛亮义正言辞地决绝。曹操呢?他不仅加九赐,称魏王,还杀皇后、妃子和大臣。诸葛亮可一点都没做这些事,李世民还夸诸葛亮在处理人事上很公平。

《诸葛亮集》:诸葛亮集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资治通鉴 唐纪》:(李世民)上谓房玄龄等曰:“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窜廖立、李严于南夷,亮卒而立、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如是乎!高颎为隋相,公平识治体,隋之兴亡,系颎之存没。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


4.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 20 年也没为他立庙,君臣关系也差。

我想请问之前有哪个皇帝会在臣子去世后为他立庙的?功臣最多也就配太庙,比如隔壁的曹魏就有配享武(曹操)庙二十六功臣。诸葛亮如果立了庙,就变成曹操和司马懿。按高晓松的逻辑,曹操和刘协;司马懿和曹芳关系都非常好咯。

后来刘禅妥协,在诸葛亮的墓旁立了庙。站在皇帝的角度已经跟够意思了。


5.从高晓松的话来看,似乎认为诸葛亮除了治国还可以,也就没有什么本事。殊不知,诸葛亮最大的成就就是保住蜀汉。

《襄阳记》: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user avatar

谢邀。

之前已经对高晓松的三国史水平做过点评——就是一坨翔。貌似没必要再重复鉴定了罢?

琅邪杨文理:如何看待高晓松对安阳曹操墓的质疑?


有图为证,各位自行感受一下即可:

诸葛亮甲士百余人带刀上殿防阿斗、诸葛亮大战曹爽、诸葛亮发明孔明灯说明军事能力歇菜,还有啥费祎等群臣奏请立庙阿斗不许,捎带上刘玄德火烧新野、赵子龙救阿斗纯属虚构。

按说这都是原地爆炸级的基本错误,谈三国史的出一个就该没脸见人了,他老人家张口就是一串,还人五人六的蜜汁自信,难怪脸大如斗,所谓相由心生,古之人诚不我欺。

咋说哩?数历史发明,还看高胖。

user avatar

谢邀。


华人,按对诸葛亮的了解程度,我个人意见,可以这么划。

——完全没听说过诸葛亮的。

——对诸葛亮的了解限于一些民间印象的,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气死周瑜”、“诸葛亮摇羽毛扇”、吃诸葛烤鱼的。

——对诸葛亮的了解限于游戏、漫画、影视剧及其他二次元改编的。

——熟悉《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小说形象甚是了解的读者。

到此,可以画一条线。

所以以此划线,是因为诸葛亮的民间印象、二次元改编等,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即,一个坐四轮车摇羽扇,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写过《出师表》的智慧象征。


以下一级是:

——读过《三国志》正史,或通过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五六七八手史料,了解过一点历史上诸葛亮的。

这一个级别里,特别容易出翻案诸葛亮的人。

他们面向的对象通常不是学术界,而是大众;他们所翻的案,或曰要打倒的对象,未必是正史里的诸葛亮,而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那个诸葛亮。

他们的卖点,通常是“来来来我告诉你,历史上的诸葛亮跟你们印象中可不一样啦!”

但是为了强调这个“可不一样啦”的差异化,他们会抓住一些句子来贬低诸葛亮——翻案文章嘛,大多如此。如果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里的诸葛亮不是一个好法”,显然不够骇人听闻嘛。

当然只贬诸葛亮是不够的。自然要把某几位其他谋士其他将军捧上天,以彰显诸葛亮滥得虚名,常年被无知者揄扬,只有老夫我洞察一切才能翻案来还历史人物清白;而你们这些重复历史的都是被官方史书洗脑了的……


再下一类,是:

——读过《三国志》正史,了解裴注,知道陈寿某些写给晋国看的皮里阳秋文字具体是啥意思,对诸葛亮有相对全面了解的。

到这个程度,一般不太会刻意去抹黑诸葛亮了。因为明白“正史里诸葛亮与小说里诸葛亮不是一个强法,但都很强”。

倘若了解到这个程度,还会去抓住片言只字,“我来告诉你诸葛亮跟你们印象中不一样,可糟糕啦”的,那就是故意找话题了——或曰,不是没读过书,而是故意读歪了。


推而广之,各色夸大其词的“我来揭秘一个历史上真实的XXX”,其实都在利用人的逆反心理,利用少年人的叛逆期,对已有一切知识的质疑态度,恨不得对一切已有形象都一把推倒,再踏上一万只脚的心情。

所以这种寻章摘句找片言只字来搞固有形象以便乘机翻案的受害者,又不止于诸葛亮了。

user avatar

这算什么?跟这位比比,小巫见大巫而已。

有请老梁!

来看看“知识渊博”的老梁是如何为你讲述一个“真实”的诸葛亮的?

上来就告诉你了,诸葛亮的一切都是浮云。

注意大前提,老梁要给大家还原“历史真实的诸葛亮”

一开始讲的虽然也有不少错,但还不算太离谱,主要就是告诉观众历史上诸葛亮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干的。

然后老梁开始为大家讲述”真实“的诸葛亮到底干了什么?

等……等会儿,不是要讲“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吗?怎么”舌战群儒“”骂死王朗"”柴桑吊孝“都成历史真事儿了?老梁你看的是哪个平行宇宙的历史?

接下来老梁开始为大家分析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梁讲述自己的治国韬略。

看老梁说的,原来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治国啊。

在老梁这,”真实“的诸葛亮同时包揽了演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演义姜维的九伐中原。

老梁将蜀汉灭亡的责任一股脑推给诸葛亮,连邓艾灭蜀汉都能追根溯源到诸葛亮那,佩服。

老梁为大家讲述对诸葛亮人品的看法。

老梁讲述为何后世尊崇诸葛亮。

看了这些,你还觉得高晓松过分吗?

user avatar

小学二年级肄业的人能评价莎士比亚或者曹雪芹吗?

看不懂高数书的人有资格评价爱因斯坦吗?


高晓松不是评价过分的问题,他是压根没资格评价诸葛亮。智商差距太大了。

靠嘴皮子忽悠吃饭而已,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胡说八道特立独行怎么吸粉和吃饭呢?

所以别当真,让他和他的粉丝开心就好了。

user avatar


我和高晓松历史水平的差距,也就差那么点儿人气了。

“大家好,这里太师奇谈,我是你们忠实的男友,仲颖。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董卓。

我们从小就学过董太师的作品,例如描写关东军残暴不仁的《蒿里行》,还有写与爱人的《貂蝉赋》……

user avatar

就说北伐的目的这一点,唐国强老师的理解比他强太多。

而且唐在节目里说了,诸葛亮受刘备知遇之恩和托孤重任,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独。


不光矮大紧,就是许多三国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人员对三国和三国人物的理解都不如唐,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军师。
可能他们都懂,但为了赚快钱吧,故意做一些出新出奇,博人眼球的东西,愿意安下心来做作品的人不多见了。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唐的这段见解有多么高深,至少他作为一个饰演过诸葛亮的演员也明白一些基础的东西。
而《晓说》作为一个受众比较广,而且是要专门做几期三国系列,居然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现在也许是流行对过去某些东西的一些反叛吧。


下边三张长图也许能说明点什么吧





恰饭时间…见谅

恰饭时间…

与在德国的弟弟合作代购奶粉,超市拿货,德国直邮,对于对货源有疑问的朋友,我们接受超市标记拍照视频,欢迎咨询哟。





user avatar

《论白起根本不会打仗》——作者,赵括。

user avatar

以前我觉得高晓松只是轻佻了一点。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人是不能黑的——诸葛亮、岳飞、于谦、海瑞。

黑这几个人,就是蠢或坏。

过去说,读出师表不流泪的,不是忠臣。

这个夸张了一点。

但是看过诸葛亮生平史料不肃然起敬的,可以确定无疑是坏。

但愿高真的只是轻佻了一点,随便翻翻就敢说了。

——————

我做个倡议。我们能不能就事论事,不要人身攻击。对高晓松也好,对历史人物也好,对网友也好。哪怕你觉得他的立场和你是敌对的,好好说话。即便真是汉奸卖国贼,该枪毙的。也不应受到与其罪行无关的折辱。更不要因为某些方面就否定掉这个人的一切。比如高晓松。别的不说,推动正版化,帮助中国娱乐产业走向世界这方面的工作值得肯定的。他说到底也是生意人。我们只要让他知道他的哪些胡说,我们是不买账的,就行了。现在不是抗战了,不用急着枪毙任何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过分”,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结合高晓松的言论内容、其评价的出发点和角度,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来综合分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高晓松的评价内容及其核心观点高晓松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化评论者和知识普及者,在多个场合,尤其.............
  • 回答
    办一个专门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文化管理类艺考培训机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别把它当成一般的“开店”,这更像是为孩子们搭建一个通往梦想的跳板。首先,定位是关键中的关键。你不可能什么都包,得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目标群体是高三学生,这群孩子面临着巨大的.............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家,关于是否应该实行群体免疫的讨论,尤其是针对病毒特点(如对老龄化人群影响大、传染率高但死亡率低、自我愈合率高)的分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为何中国未主动选择群体免疫作为主要策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将病毒.............
  • 回答
    华为高管余承东转发文章《一场针对华为的黑公关狂欢》,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当时也算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动作。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其背景、动机、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后续效应。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华为所处的境况。当时,华为正面临来自美国政府的一系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了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简单来说,并非所有补习班都只盯着小学、初中、高中这块“大蛋糕”,但确实,这三个阶段是目前市场上补习机构的绝对主力,而且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企业运作和行业壁垒。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是补习班的主力?这背后有几个非.............
  • 回答
    关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硕的学费、价值以及奖学金问题,我来为你详细解答一下,尽量还原真实的学习和经济考量。上财会计专硕学费为什么那么高?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硕的学费在全国范围内确实是处于较高水平的。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贵”来概括,而是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成本:1..............
  • 回答
    去年美国医院新冠感染人数破万,且美媒直指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应对。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到医疗物资的储备.............
  • 回答
    以色列的疫情数据确实牵动人心,尤其是在全民接种第三剂疫苗的情况下,日增病例数屡创新高,这一点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疫苗并非“万能药”。虽然疫苗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但它在预防感染方面的效果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的,尤其.............
  • 回答
    高晓松(高晓松,1969年出生)是中国著名的导演、编剧、演员、赛车手、作家,因2010年酒驾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此后他并未“倒下”,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继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中。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法律问题与后续处理 2010年酒驾事件:高晓松因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酒吧饮酒后驾驶宝马车被警方查获,血液酒精含.............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节目被下架以及中国历史研究院对其评价“奇谈谬论,虚无历史”一事,这其中牵扯到的信息点非常多,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节目或一个人的评价,更是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历史观、文化传承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评价。作为一个官方设立的、负责研究和.............
  • 回答
    高晓松的“神坛”崩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他自身言行的演变,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有大众认知的升级。要说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 昔日的“高晓松”:才华、情怀与时代宠儿首先得明白,高晓松之所以能被奉上“神坛”,他确实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 回答
    高晓松,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圈里算得上是绕不开的一个符号。要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他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那时候他还是个学生,头发长长的,带着点桀骜不驯,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充满文化思潮涌动的时代。他从清华大学退学,投身音乐,组建了“.............
  • 回答
    高晓松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由于节目形式为谈话类,话题广泛,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源于信息不准确、理解偏差、个人观点的主观性、记忆偏差,甚至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列举高晓松所有错误之处,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
  • 回答
    高晓松的观点,即 AlphaGo 下得“没有美感”、“不会打劫”,确实触及了围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机器的围棋”与“人类的围棋”之间的区别,以及“美感”这个主观概念在围棋中的体现。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说法,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关于“没有美感”高晓松的观点:高晓松作为一个对文化、历史、艺术有深.............
  • 回答
    要说高晓松“名声大跌”,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并非“突然”之间。当然,他也经历过一些更为人熟知的负面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高晓松的“黄金时代”。在他刚开始活跃于公众视野时,他给人的印象是什.............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在节目中提到得罪了美国共济会的国内 IT 巨头,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但要明确指出是哪一位国内 IT 界的大佬,并没有一个确凿的官方说法或公开的实锤证据。高晓松的说法更多是带有他个人解读和风格的叙述。不过,从高晓松过往的节目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大家普遍猜测他可能指的是 马云。.............
  • 回答
    高晓松的这句话,说郑成功家族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能回答的,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不同的解读视角。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倭寇”是个啥意思。在古代,“倭寇”这个词主要指的是日本海盗,他们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这帮人成分很复杂,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和公众表达的边界。要判断高晓松“黑”诸葛亮和“大内义兴”黑曹操哪个更过分,咱们得具体分析他们说的内容、语境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先说说高晓松“黑”诸葛亮这事儿:高晓松这个人,你懂的,他说话风格就是那种“侃大山”,喜欢从一个点延伸到另一个点,观点也常常是比较颠覆、.............
  • 回答
    关于高晓松是否是中国人的疑问,以及他为何能在中国长期居留的问题,确实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一种自然、不受AI痕迹限制的语气来展开。首先,关于“高晓松不是中国人”的说法,这背后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或者说是信息传递中的偏差。事实上,高晓松出生于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