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晓松说郑成功家就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这句话有道理吗?

回答
高晓松的这句话,说郑成功家族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能回答的,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不同的解读视角。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倭寇”是个啥意思。

在古代,“倭寇”这个词主要指的是日本海盗,他们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这帮人成分很复杂,有的是日本人,有的是被日本统治者驱赶的日本人,也有不少是韩国人、中国人,甚至是其他民族的人,他们依附于日本的海上势力,以掠夺中国沿海为生。所以,“倭寇”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和行为的标签,而非单纯的国籍限定。

那么,郑成功家族跟“倭寇”到底能沾上边吗?

从字面上看,郑成功 himself 是荷兰人称呼的“Koxinga”,他是一位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抗清将领。他本人虽然在日本有过一定的活动经历,但他的主要战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他的目标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像传统意义上的倭寇那样,仅仅是为了抢劫而进行破坏。

但高晓松老师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他很可能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

1. 郑氏家族与日本的联系:
郑芝龙的出身与早期经历: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曾经在海上活动,与一些海盗势力有联系。而当时的海上势力,很多都与日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郑芝龙在日本长崎平户有过生活经历,并且娶了日本人田川氏为妻,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平户在当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都在那里活动。郑芝龙早期的一些活动,可能涉及到与日本海商或者走私集团的合作,这在当时的海上贸易环境下是很常见的。
郑成功在日本的招募与支持: 郑成功在组织抗清力量时,确实在日本招募过一些海盗出身的武士和船员。其中一些人可能就属于“浪人”阶层,他们没有主君,靠海上活动为生,其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倭寇有相似之处。同时,郑成功在攻打台湾之前,也从日本获得了武器和一些经济上的支持,虽然这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或者战略联盟,但这种联系依然存在。
海上活动性质的相似性: 当时活跃在东亚海域的海上势力,很多都有“海盗”的性质,他们不受政府管辖,依靠武力和海上实力进行贸易、走私、甚至是劫掠。郑芝龙和郑成功所领导的海上集团,虽然有政治目标(反清复明),但其组织形式、海上活动手段,包括对沿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在某些方面与大规模的“倭寇”活动有共通之处。他们需要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的贸易航线,或者通过军事手段来获取资源。

2. “倭寇”的定义弹性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倭寇”并非专指日本人: 前面提到,“倭寇”更多是一种职业标签,很多非日本人也参与其中。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只要有海上掠夺行为,就可以被打上“倭寇”的烙印。
历史的“污名化”与“英雄化”: 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对郑成功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人会强调他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功绩,把他捧为民族英雄。但也有人会从他海上活动的手段、与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的复杂联系,以及对沿海地区造成的某些影响来解读,甚至进行一定的“去英雄化”处理。高晓松老师的说法,可能就是后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可能认为郑氏集团的海上活动,无论多么“正义”的口号,其本质上带有掠夺和武力威胁的成分,与大规模的“倭寇”行为在操作层面有相似之处。
强调其出身的草莽性与海洋性: 郑成功家族的发迹离不开海上贸易和海上力量的组织。在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很多都游走在法律边缘,其行为方式与陆地上的官兵截然不同。高晓松老师可能是在强调郑氏集团那种“海上出身”的草莽性和力量逻辑,将其与同样活跃在海上,且行为凶悍的“倭寇”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郑成功家族等同于“大倭寇”,这其中有重要的区别和误读的可能:

政治目标不同: 郑氏集团最核心的政治目标是反清复明,他们拥戴的是明朝的正统。而传统的倭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掠夺,没有明确的政治效忠对象,更多的是以利益为驱动。
行动性质不同: 郑氏集团虽然有海上武装力量,并且也进行过海上贸易和一些军事行动,但其核心行为是反清战争和收复台湾。而倭寇主要是以劫掠为生的海盗行为。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行为受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简单的标签化,容易忽略历史的复杂性。

所以,高晓松老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从他可能想要强调的郑氏家族与日本的深层联系、其海上活动的“草莽性”和“力量逻辑”与传统“倭寇”行为有相似之处这个角度来看,他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是在用一种比较激进和概念化的方式来解读这段历史,试图打破一些传统的神化叙事。他可能是在说,别看郑成功后来被塑造成民族英雄,但他和他家族的发迹、活动方式,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海上武装势力,包括具有掠夺性质的海盗集团,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织、难以完全割裂的。

但是,如果从严格的定义上,将郑成功及其家族直接等同于“如假包换的大倭寇”,那可能就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比喻、一种带有挑衅意味的解读,目的是引发大家思考,而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历史定论。

总而言之,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

对“倭寇”定义的理解: 不仅仅是日本人,而是指当时海上活动的一类人。
郑氏家族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郑芝龙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娶日本妻子,以及郑成功在日本招募人员和获得支持的事实。
郑氏集团海上活动性质的解读: 其组织形式、力量逻辑和在海上贸易、军事活动中的行为方式。

高晓松老师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的解读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观点,旨在引发讨论,而不是提供一个绝对权威的历史结论。对于这样的说法,咱们听听就好,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查阅史料,多方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郑成功家如果是倭寇,那矮大紧就是cia特务。

倭寇不是后世妄人一张嘴虾定的,必须按明朝官方资料来,就像cia特务一样,某乎上说了不算,要看法院判决书。

历史书会告诉你,绝不是有史以来所有的日本在华罪犯就叫倭寇,或者有一个日本员工的反zf军就叫倭寇,如果你知道有个人叫宫崎滔天的话,你会懂,这话真的不能乱说。

明朝的倭寇在嘉靖后期就基本平定了,嘉靖死于1566年。

郑成功的爸,郑芝龙生于万历32年(1604年),生出来已经离闹倭寇的尾声差了整五十年。

历史上从未有过郑芝龙被认定为倭寇的纪录,更不要说郑成功。

郑芝龙是海商,被认定为海盗过,招安后的明朝将军,朝廷大员,降清后被杀。虽说这份履历不很体面,但绝不是倭寇。

他丢的脸,也基本被他的儿子找了回来。

污蔑民族英雄来耸人听闻骗流量,矮大紧这笔生意做的很亏,光这件事他这辈子就翻不了身了。

挺可惜的,本来还挺喜欢这个出租车老司机。

user avatar

矮大紧也是一个通天纹。

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高晓松的逻辑如下:大前提:倭寇是日本的海盗。小前提:郑成功有日本血统,郑成功家做过海盗。结论:郑成功家是倭寇。

这逻辑有问题吗?有问题。

什么是倭寇?

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首先是时间问题,郑成功活动的时间时1624到1662年,郑芝龙的活动时间时1604-1661年,已经是十七世纪了,时间对不上。

其次,郑家主业从来不是海盗。

郑芝龙的主业是贸易和开荒,天启年间,灾荒期间,郑芝龙就组织大规模移民往台湾开荒,郑芝龙还受封明朝的“五虎游击将军”,后来又被隆武帝封为南安侯。

郑成功收付台湾和抗清壮举就不用说了,也不是海盗。

小前提不成立,结论也不成立。

所以,高晓松这句话纯粹是胡扯。

另外,高晓松的水平就是街头大爷胡诌的水平,有听高晓松的时间,不如听听德云社的相声。至少德云社的相声能让你一乐,高晓松的晓说是有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的这句话,说郑成功家族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能回答的,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不同的解读视角。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倭寇”是个啥意思。在古代,“倭寇”这个词主要指的是日本海盗,他们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这帮人成分很复杂,有的.............
  • 回答
    关于郑成功姓什么这个问题,高晓松老师确实在一些场合提出过,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细节和争议。简单来说,高晓松老师的意思并不是说郑成功“不姓郑”,而是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家族命名习惯来解读,认为郑成功在出生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名字或称谓,而且他的家族背景也比简单的“郑姓”要更.............
  • 回答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常常引发公众讨论,而他关于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了解高晓松本人一贯的风格和出发点。首先,让我们回到“郑成功是倭寇”这个说法的核心。“倭寇”这个词在中.............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
  • 回答
    高敏作为中国跳水界的传奇人物,她的这番话无疑带有深刻的洞察和前辈的关怀。理解高敏的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对运动员成长的理解、对舆论环境的认知以及对年轻冠军的保护。高敏为何说“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全红婵的成功”?高敏的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她作为一名顶尖运动员的丰富经验和对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了!假期想学扣篮,这绝对是个酷毙了的梦想。不过,家长那边确实是个大难题。别急,我给你支支招,保证你说服他们的时候,更有底气,也更让他们觉得你是认真的,不是一时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家长之所以不让,无非是担心你的安全、学习,还有觉得这事儿不务正业。所以,你的策略就是:展现你的成熟、责任.............
  • 回答
    郑爽、吴亦凡、霍尊、张哲瀚、赵薇、高晓松……这一连串名字,在过去几年里,曾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如今却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集体“消失”。他们的作品、账号,甚至名字本身,都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公众视野中抹去,留下的只有一片迷雾和无尽的猜测。这背后,不仅仅是个别艺人的“翻车”,更像是一场席卷整个内娱的“大.............
  • 回答
    高晓松的观点,即 AlphaGo 下得“没有美感”、“不会打劫”,确实触及了围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机器的围棋”与“人类的围棋”之间的区别,以及“美感”这个主观概念在围棋中的体现。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说法,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关于“没有美感”高晓松的观点:高晓松作为一个对文化、历史、艺术有深.............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在节目中提到得罪了美国共济会的国内 IT 巨头,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但要明确指出是哪一位国内 IT 界的大佬,并没有一个确凿的官方说法或公开的实锤证据。高晓松的说法更多是带有他个人解读和风格的叙述。不过,从高晓松过往的节目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大家普遍猜测他可能指的是 马云。.............
  • 回答
    高晓松曾提到,国民党政府在雅尔塔会议后,确实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表达对会议结果的不满,并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过,要评价这些方法的“有效性”,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雅尔塔会议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涉及到中国的部分。在那次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讨论了如何处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其中就包括对日本.............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高晓松的这个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他将宋朝和明朝分别概括为“三有”和“三无”,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他所指的“名君”、“名将”、“名士”以及“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分别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对比。一、 高晓.............
  • 回答
    网友们对高晓松关于美国言论的不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评论。这其中包含了他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晓松的身份和他的平台。高晓松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音乐人、导演、学者,他以其博学、幽默、见识广博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节目和公开场合,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的“晓说”.............
  • 回答
    高晓松的这句话,“对中国最好的就是美国”,确实石破天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要评价这句话,得先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价值观。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或批评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高晓松这个人。他是个文化人,是媒体人,阅历丰富,接受过西式教育,也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他的.............
  • 回答
    高晓松曾发表过“北方人抗日不积极”的说法,这句话一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也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话题。要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地方、每个人所能做出的贡献和选.............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可以说是高晓松最广为人知、也最深入人心的金句了。每一次听到,总会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一个指路牌,又像是在困顿疲惫时听到一句温暖的鼓励。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理解它背后的语境和情感。高晓松本身就是一个活得很“任性”的人,他的人生轨迹.............
  • 回答
    高晓松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由于节目形式为谈话类,话题广泛,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源于信息不准确、理解偏差、个人观点的主观性、记忆偏差,甚至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列举高晓松所有错误之处,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
  • 回答
    高晓松的《晓说》停更,这事儿也算中国互联网文化史上一件挺有代表性的事儿了。当初《晓说》有多火,现在很多人提起,依然能勾起不少回忆。这档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晓松本人,他那种“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的风格,加上他个人的学识、阅历和表达能力,可以说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晓说”的辉煌与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