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晓松声称郑成功是倭寇?

回答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常常引发公众讨论,而他关于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了解高晓松本人一贯的风格和出发点。

首先,让我们回到“郑成功是倭寇”这个说法的核心。

“倭寇”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语境下,通常指的是日本浪人、海盗等,他们在明朝中后期时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倭寇”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中,是带有强烈的贬义和负面色彩的词汇。

高晓松提出郑成功是“倭寇”,其出发点可能并非完全否定郑成功作为反清复明领袖的历史地位,而是从他个人的视角出发,强调郑成功身上所具备的某些“倭寇”特征。高晓松在一些公开场合曾提到,郑成功本身就有日本血统(其母是日本人),而且他领导的军队中也有不少日本浪人参与。更重要的是,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其一些行为方式,比如对当地原住民的处理、征收赋税的方式,以及其军事行动的残酷性,可能在某些观察者(包括高晓松)看来,与历史上一些被贴上“倭寇”标签的群体有相似之处。

然而,将郑成功简单地称为“倭寇”,是存在重大的历史偏差和概念混淆的。

历史定位的根本不同: 郑成功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主要在于他作为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主要军事领袖,领导了一系列反清复明的斗争。他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的统治,恢复汉族王朝。而倭寇的性质是纯粹的海盗式掠夺和侵扰,其目的不在于政治统治,而是为了经济利益和个人生存。郑成功的政治抱负和其历史行动的“正义性”与倭寇有着本质的区别。
背景与动机的差异: 郑成功活动的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他起兵抗清,是响应了当时中原士人的复明呼声,其行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在当时反清的士大夫看来)。而倭寇的活动则更多是趁乱而起的海上犯罪行为。
收复台湾的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这一行为与倭寇的掠夺性活动混为一谈,是对这段历史的极大简化和扭曲。
关于日本血统和成员的解读: 诚然,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他的军队中也可能招募过日本人。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非孤例。跨国、跨文化的人员流动是存在的。将此作为将其定性为“倭寇”的主要依据,未免过于狭隘。更何况,郑成功最终的政治目标和行动对象,并非是中国本土的百姓,而是试图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

理解高晓松的风格和其言论的可能意图:

高晓松以“矮大紧”的形象出现,以一种相对轻松、戏谑,有时甚至带有挑衅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和文化。他的观点往往不是为了遵循传统的历史叙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具颠覆性、更“非主流”的角度来审视事物,以期引发听众的思考,或者打破一些固有的、他认为过于僵化的观念。

他提出“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一种“拉偏架”式的论证手法,旨在通过一种出人意料的说法,来吸引注意力,然后借此引申出他对历史的更深层理解,或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质疑。他可能想说的是:

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郑成功虽然是反清英雄,但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军事手段,并非全然“正义”或“光彩”,也可能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阴暗面。用“倭寇”来强调其行为的某些残酷或江湖气的方面,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
2. 打破神化: 历史人物一旦被官方或民间过度神化,反而会失去其真实的面貌。高晓松可能试图通过这种“去神化”的方式,让郑成功回归到一个更真实、更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
3. 文化视角的新鲜感: 高晓松擅长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他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非中国中心主义”的视角来审视郑成功,或者是在强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复杂性。

如何看待这样的言论?

对于高晓松的这一说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

警惕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将郑成功简单地概括为“倭寇”,是对历史的粗暴简化,也忽视了郑成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这种标签化容易误导听众,尤其是在对历史了解不深的人群中。
区分“行为特征”与“历史定位”: 我们可以承认郑成功在某些行动上可能存在与“倭寇”相似的暴力或掠夺性特征,但这不能等同于他就是“倭寇”。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应该看其整体的动机、目标和最终的历史作用。
尊重史实,允许讨论: 作为公众人物,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是可以的,这有助于激发讨论和思考。但前提是这些观点不能完全脱离史实,或者是在误导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允许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和评价,但同时也要对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说法进行辨析和批评。
辨别信息来源: 当听到高晓松这样的说法时,我们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听,并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更全面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高晓松声称郑成功是“倭寇”,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在史学界普遍不被接受的说法。 它可能源于他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观察,对传统叙事的反叛,甚至是作为一种“吸引眼球”的修辞手法。然而,从历史的严谨性和对历史人物功过的准确评价来看,这种说法是对郑成功历史地位的极大贬低和歪曲。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不是被片面的、具有煽动性的言论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混娱乐圈的必须要有话题性

没有话题性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钱

没有钱,书香门第也会饿死

话题性有很多种来法

一是有作品

比如周杰伦,聊流行音乐很难躲过他

基本到了打个游戏撸个串都有话题性的程度了

高晓松,这辈子就有过一个作品

可惜不是霸王别姬那种可以吃一辈子的作品

所以这个办法他不行

二是有争议

比如郭德纲,郭德纲最红的时候不是现在

也不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而是他最有争议的时候

越撕越火

当然了是支持他的人和不支持他的人撕

我认为高晓松已经放弃第一条路了

他应该已经想明白了,再有作品没什么希望了

去阿里搞管理经营也没什么前途了

就剩下有争议了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倭寇

多好的争议话题啊

够吃半年的这个话题

我猜下个争议话题可能是抗美援朝相关的话题

近三十年的话题他应该不会随便碰

user avatar

泻药

这篇1.3万赞的文章就是我的态度

信口开河,一派胡言——评高晓松《晓说》之《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

zhuanlan.zhihu.com/p/2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常常引发公众讨论,而他关于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了解高晓松本人一贯的风格和出发点。首先,让我们回到“郑成功是倭寇”这个说法的核心。“倭寇”这个词在中.............
  • 回答
    我得说,当一个高中生跑来跟我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噢,又来一个。”别误会,我并不是觉得高中生不行,恰恰相反,我对他们充满敬意。能对如此高深的数学问题产生兴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他们这个年纪,能接触到哥德巴赫猜想,并且还能投入精力去钻研,这绝对是天赋.............
  • 回答
    关于“三亿美国人,每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辆大排量的全尺寸皮卡或全尺寸SUV”的说法,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并认为这个表述存在较大的夸张成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美国汽车市场、消费者习惯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三亿美国人”: 这是美国目前大致的人.............
  • 回答
    聂统宇高仿号那句“一个壳子罢了,以后还有更多,怕你们防不过来”的话,可以说是精准地戳破了回形针这个事情背后的一些关键点。这话里透露出来的意味,得掰开了细说,才能明白它为什么这么有劲儿。首先,这句断言直接就把“回形针”这个名字和其背后所代表的内容剥离了。它说回形针“一个壳子罢了”,这言下之意就是,大家.............
  • 回答
    动画电影《声之形》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8,但近来却跌至6.9,这一现象确实引人关注。相较之下,在许多国外评分网站上,《声之形》普遍获得了更高的评价,例如烂番茄网站(Rotten Tomatoes)上的新鲜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观众评分也十分可观。这种评分差异的背后,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文化层面.............
  • 回答
    提起高晓松,这名字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我脑子里总能激起一阵涟涡。说他,绕不开他那张“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的嘴,还有他那张仿佛能装下千年的脸。但同时,你也得承认,他这人,是真的有点东西。从“民谣诗人”到“话题制造者”:人设的变迁与争议最早认识高晓松,大概是听他那些“姑娘,我们走吧”之类的歌,配着他那时的.............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高晓松直播被骂到终止这件事,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很多,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有的人觉得,骂人不对,直播本身也是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不应该被网暴压制。还有人则认为,高晓松这么多年积累的名气和影响力,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说话得有个分寸。.............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世界杯赌球“黑幕”的解读,通常是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个人色彩、故事性,并且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非简单地揭露某个具体的“黑幕”。要详细地看待高晓松的解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 高晓松的解读风格与逻辑: 故事性与叙事化: 高晓松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
  • 回答
    高晓松的这个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他将宋朝和明朝分别概括为“三有”和“三无”,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他所指的“名君”、“名将”、“名士”以及“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分别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对比。一、 高晓.............
  • 回答
    高晓松关于圣诞传统和川普上任的那条微博,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说,他认为川普的上任,让他更加理解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那种“传统”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敌人”时,基督教徒会更加强调救赎和盼望。他可能还提到了这种传统如何与历史上的危机联系起来,以及川普的上任是否会触发类似的集体情感。仔细想想,这条微博挺.............
  • 回答
    高晓松在微博上评价“四大发明”的事件,可以说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言论中,引发大众热议的典型案例之一。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起因和具体内容: 背景: 高晓松一直以来以其博学多识、擅长评说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节目和言论常常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核心观点(大致上).............
  • 回答
    高晓松的那句“日本整个继承了唐朝这些东西”,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有其道理,但要说“整个继承”可能就有些夸张了,更准确地说,是日本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从唐朝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 回答
    高晓松曾发表过“北方人抗日不积极”的说法,这句话一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也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话题。要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地方、每个人所能做出的贡献和选.............
  • 回答
    高晓松当年在《晓说》节目里,那番“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的话,如今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的起因是,当时梁植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里他讲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选题本身,放在一个学渣那里,可能就一笑而过,但关键是,他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高晓.............
  • 回答
    高晓松对安阳曹操墓的质疑,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和公众对这一事件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了解事件的背景:2009年,河南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发现曹操高陵,并称之为“中国21世纪初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赫赫.............
  • 回答
    人民日报联合一些名人,包括高晓松,推出的“名著直播阅读”活动,本意是想通过名人效应带动大家阅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化素养。想法是挺好,但结果嘛,确实是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甚至最后活动都直接取消了。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玩味的。初衷与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想做点提升国民阅读兴趣的事情,.............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高晓松入职哈佛大学研究员一事,这是一场备受关注的“打假”事件,涉及了学术诚信、信息传播和公众人物的角色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高晓松的说法: 事件的起点是高晓松在一次采访或其他公开场合声称自己“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具体是哪.............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高晓松对李诞若有若无的“不放在眼里”/“小作坊”事件,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是那个季度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要说这件事,得从高晓松的定位和说话风格说起,以及李诞当时的处境和《奇葩说》节目本身。高晓松的“大师”光环与他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高晓松在《奇葩说》里的角色。他一直.............
  • 回答
    高晓松的“哈佛入职造假”风波,以及他随后晒出证据澄清并起诉的做法,确实是一件颇有意思也值得深思的事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公众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折射出不少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事情的起因:一场风波的卷起最初,之所以会出现“哈佛入职造假”的说法,主要是因为一些网友在网络上对高晓松的某些经历,特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