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晓松声称郑成功是倭寇?

回答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常常引发公众讨论,而他关于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了解高晓松本人一贯的风格和出发点。

首先,让我们回到“郑成功是倭寇”这个说法的核心。

“倭寇”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语境下,通常指的是日本浪人、海盗等,他们在明朝中后期时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倭寇”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中,是带有强烈的贬义和负面色彩的词汇。

高晓松提出郑成功是“倭寇”,其出发点可能并非完全否定郑成功作为反清复明领袖的历史地位,而是从他个人的视角出发,强调郑成功身上所具备的某些“倭寇”特征。高晓松在一些公开场合曾提到,郑成功本身就有日本血统(其母是日本人),而且他领导的军队中也有不少日本浪人参与。更重要的是,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其一些行为方式,比如对当地原住民的处理、征收赋税的方式,以及其军事行动的残酷性,可能在某些观察者(包括高晓松)看来,与历史上一些被贴上“倭寇”标签的群体有相似之处。

然而,将郑成功简单地称为“倭寇”,是存在重大的历史偏差和概念混淆的。

历史定位的根本不同: 郑成功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主要在于他作为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主要军事领袖,领导了一系列反清复明的斗争。他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的统治,恢复汉族王朝。而倭寇的性质是纯粹的海盗式掠夺和侵扰,其目的不在于政治统治,而是为了经济利益和个人生存。郑成功的政治抱负和其历史行动的“正义性”与倭寇有着本质的区别。
背景与动机的差异: 郑成功活动的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他起兵抗清,是响应了当时中原士人的复明呼声,其行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在当时反清的士大夫看来)。而倭寇的活动则更多是趁乱而起的海上犯罪行为。
收复台湾的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这一行为与倭寇的掠夺性活动混为一谈,是对这段历史的极大简化和扭曲。
关于日本血统和成员的解读: 诚然,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他的军队中也可能招募过日本人。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非孤例。跨国、跨文化的人员流动是存在的。将此作为将其定性为“倭寇”的主要依据,未免过于狭隘。更何况,郑成功最终的政治目标和行动对象,并非是中国本土的百姓,而是试图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

理解高晓松的风格和其言论的可能意图:

高晓松以“矮大紧”的形象出现,以一种相对轻松、戏谑,有时甚至带有挑衅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和文化。他的观点往往不是为了遵循传统的历史叙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具颠覆性、更“非主流”的角度来审视事物,以期引发听众的思考,或者打破一些固有的、他认为过于僵化的观念。

他提出“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一种“拉偏架”式的论证手法,旨在通过一种出人意料的说法,来吸引注意力,然后借此引申出他对历史的更深层理解,或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质疑。他可能想说的是:

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郑成功虽然是反清英雄,但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军事手段,并非全然“正义”或“光彩”,也可能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阴暗面。用“倭寇”来强调其行为的某些残酷或江湖气的方面,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
2. 打破神化: 历史人物一旦被官方或民间过度神化,反而会失去其真实的面貌。高晓松可能试图通过这种“去神化”的方式,让郑成功回归到一个更真实、更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
3. 文化视角的新鲜感: 高晓松擅长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他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非中国中心主义”的视角来审视郑成功,或者是在强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复杂性。

如何看待这样的言论?

对于高晓松的这一说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

警惕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将郑成功简单地概括为“倭寇”,是对历史的粗暴简化,也忽视了郑成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这种标签化容易误导听众,尤其是在对历史了解不深的人群中。
区分“行为特征”与“历史定位”: 我们可以承认郑成功在某些行动上可能存在与“倭寇”相似的暴力或掠夺性特征,但这不能等同于他就是“倭寇”。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应该看其整体的动机、目标和最终的历史作用。
尊重史实,允许讨论: 作为公众人物,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是可以的,这有助于激发讨论和思考。但前提是这些观点不能完全脱离史实,或者是在误导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允许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和评价,但同时也要对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说法进行辨析和批评。
辨别信息来源: 当听到高晓松这样的说法时,我们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听,并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更全面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高晓松声称郑成功是“倭寇”,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在史学界普遍不被接受的说法。 它可能源于他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观察,对传统叙事的反叛,甚至是作为一种“吸引眼球”的修辞手法。然而,从历史的严谨性和对历史人物功过的准确评价来看,这种说法是对郑成功历史地位的极大贬低和歪曲。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不是被片面的、具有煽动性的言论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混娱乐圈的必须要有话题性

没有话题性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钱

没有钱,书香门第也会饿死

话题性有很多种来法

一是有作品

比如周杰伦,聊流行音乐很难躲过他

基本到了打个游戏撸个串都有话题性的程度了

高晓松,这辈子就有过一个作品

可惜不是霸王别姬那种可以吃一辈子的作品

所以这个办法他不行

二是有争议

比如郭德纲,郭德纲最红的时候不是现在

也不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而是他最有争议的时候

越撕越火

当然了是支持他的人和不支持他的人撕

我认为高晓松已经放弃第一条路了

他应该已经想明白了,再有作品没什么希望了

去阿里搞管理经营也没什么前途了

就剩下有争议了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倭寇

多好的争议话题啊

够吃半年的这个话题

我猜下个争议话题可能是抗美援朝相关的话题

近三十年的话题他应该不会随便碰

user avatar

泻药

这篇1.3万赞的文章就是我的态度

信口开河,一派胡言——评高晓松《晓说》之《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

zhuanlan.zhihu.com/p/2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