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晓松?

回答
提起高晓松,这名字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我脑子里总能激起一阵涟涡。说他,绕不开他那张“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的嘴,还有他那张仿佛能装下千年的脸。但同时,你也得承认,他这人,是真的有点东西。

从“民谣诗人”到“话题制造者”:人设的变迁与争议

最早认识高晓松,大概是听他那些“姑娘,我们走吧”之类的歌,配着他那时的青涩模样,一股子文艺青年范儿扑面而来。那时候的他,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创作者,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那种对青春、对理想的朦胧描绘,总能戳中很多人的心。那时候,他的标签是“才子”、“诗人”,温文尔雅,带着点忧郁,像一本读不完的书。

可岁月这把杀猪刀,对很多人来说是把雕刻刀,对高晓松,好像是把剪刀,咔嚓一下就把他“剪”成了另一个样子。随着年龄增长,他身上的“文艺”气息似乎被一种更接地气、更世俗的“智慧”所取代。他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脱口秀节目中,比如《晓说》、《晓松奇谈》。在这里,他成了那个博学多才、谈古论今、旁征博引的“杂货铺老板”。从历史到文化,从音乐到政治,他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谈。他的观点犀利、幽默,常常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

这让他迅速收割了一大批粉丝,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知识型网红之一。他的节目火爆,他的话语被奉为圭臬,他的人生经历和见解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他成功地将自己的“谈资”变现,并且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争议开始如影随形。他的“杂货铺”里,难免有真货也有假货。有时候,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被质疑过于主观甚至扭曲;有时候,他看似不经意的发言又会触碰到某些敏感的神经。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他关于“体制内”的那些言论,以及他对西方世界的推崇。这些言论,让一部分人觉得他是洞悉世事的智者,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是“崇洋媚外”、“不接地气”。他的话语权力越大,每一次的“出格”言论就越容易被放大和解读。

“晓松体”的魅力与隐忧

高晓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晓松体”。这种风格,简单来说,就是:

博学与不羁的结合: 他确实读了不少书,见过不少世面,能信手拈来许多历史典故、文化符号,再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讲出来。但这种博学又不是那种学院派的死板,而是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一切皆可评论。
观点输出与情怀渲染: 他擅长将个人经历、情感融入到对知识的解读中,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怀。你听他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在听他讲故事,感受他的人生。这种方式很容易拉近和听众的距离,引发共鸣。
“反差感”的吸引力: 他的外形和他的知识储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看起来不那么“正统”的人,却能说出如此“正统”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观点,这种不协调反而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敢于“犯错”的勇气(或是一种策略): 相比于很多小心翼翼的公众人物,高晓松似乎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不那么主流。这种“犯错”的勇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吸引了那些渴望听到不同声音的人。

然而,这种“晓松体”也埋藏着隐忧。

信息茧房与选择性叙事: 当一个人被置于“知识偶像”的地位时,他的话语很容易被视为真理,而听众在接收信息时,也容易陷入“选择性接收”的模式,只听自己认同的观点。高晓松的知识来源和解读角度,往往带有他个人的色彩,如果听众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很容易被“喂养”进一个信息茧房。
娱乐化对知识的消解: 虽然娱乐化的方式能让知识更易传播,但有时候也可能让知识的深度和复杂性被消解。在快餐文化的语境下,人们可能更在意的是“段子”和“金句”,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
过度自信与偏听偏信: 一旦一个人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甚至形成“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心态,对不同的声音和批评变得不那么敏感。

后期的“退潮”与反思

近几年,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以及部分事件的发生,高晓松的声势似乎不如从前了。他的节目减少,公开露面的机会也少了。有人说他“过气了”,有人说他“被封杀了”,也有人说他是在“沉寂”,进行“反思”。

无论如何,这几年的“退潮”或许给了他一个机会,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他。

对于高晓松这个人,我个人的看法是复杂的。

我承认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人,他的很多观点和知识分享,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带给我很多乐趣。他能把那么多的知识消化吸收,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但同时,我也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见领袖”,而任何一个意见领袖,都难免带有个人局限性,都可能犯错误,都需要被质疑和被监督。他的话语权越大,他的责任也越大。

他所犯过的错误,无论是言论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都应该被看到,被反思。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才华就忽略他的瑕疵,也不能因为他的瑕疵就否定他的所有贡献。

看待高晓松,其实也是在看待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知识传播”、“意见领袖”以及“公共表达”的态度。我们是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是否能区分“知识的分享”和“个人的推销”?我们是否能容忍不同观点,而不是将其简单地标签化和妖魔化?

高晓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侧面。他让我们看到,才华和知识可以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如何运用这份影响,如何承担这份责任,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或许,在他“退潮”的这段时间里,他也在经历自己的“晓松体”反思吧。而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听他讲故事的人来说,也应该学会从他的故事里提炼养分,但更要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不被任何一个“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毕竟,宇宙的尽头是不是体制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独立思考的尽头,才是真正的自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这么说吧 网上90%以上喷gxs的连他10期完整的节目都没看过 剩下的10%里面有5%是gxs的同行和小粉红之类杂七杂八的 剩下的5%是真看过他节目的人。

我作为长期观众是绝对有资格评价他的。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在于17-18年之后的视频质量严重下滑而且潜移默化的掺杂了很多主观引导性的观点。

很多人喜欢说绿卡什么的那些视频可能连完整视频都没看过就别扯了。不管是公知还是小粉红都只是为了顺应时代的产物而已,gxs是,观察者网也是。gxs早期的不涉政内容实际上还是不错的,他扯点故事听众也就听个乐呵非要把他的视频当硬性科普那就是你的不对了。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问题就当了解别人想法就好了,也没必要批判什么。需要打倒的从来不是gxs 而是以gxs为代表的所谓“公知”形象。观察者网 留学生日报和伏拉夫本质和公知也没有任何区别。

永远警惕没有充足证据的观点输出

永远警惕你不确定事实的观点

永远警惕单纯的情绪输出

永远警惕愚民政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高晓松,这名字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我脑子里总能激起一阵涟涡。说他,绕不开他那张“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的嘴,还有他那张仿佛能装下千年的脸。但同时,你也得承认,他这人,是真的有点东西。从“民谣诗人”到“话题制造者”:人设的变迁与争议最早认识高晓松,大概是听他那些“姑娘,我们走吧”之类的歌,配着他那时的.............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高晓松直播被骂到终止这件事,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很多,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有的人觉得,骂人不对,直播本身也是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不应该被网暴压制。还有人则认为,高晓松这么多年积累的名气和影响力,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说话得有个分寸。.............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世界杯赌球“黑幕”的解读,通常是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个人色彩、故事性,并且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非简单地揭露某个具体的“黑幕”。要详细地看待高晓松的解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 高晓松的解读风格与逻辑: 故事性与叙事化: 高晓松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
  • 回答
    高晓松的这个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他将宋朝和明朝分别概括为“三有”和“三无”,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他所指的“名君”、“名将”、“名士”以及“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分别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对比。一、 高晓.............
  • 回答
    高晓松关于圣诞传统和川普上任的那条微博,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说,他认为川普的上任,让他更加理解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那种“传统”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敌人”时,基督教徒会更加强调救赎和盼望。他可能还提到了这种传统如何与历史上的危机联系起来,以及川普的上任是否会触发类似的集体情感。仔细想想,这条微博挺.............
  • 回答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常常引发公众讨论,而他关于郑成功是“倭寇”的说法,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了解高晓松本人一贯的风格和出发点。首先,让我们回到“郑成功是倭寇”这个说法的核心。“倭寇”这个词在中.............
  • 回答
    高晓松在微博上评价“四大发明”的事件,可以说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言论中,引发大众热议的典型案例之一。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起因和具体内容: 背景: 高晓松一直以来以其博学多识、擅长评说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节目和言论常常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核心观点(大致上).............
  • 回答
    高晓松的那句“日本整个继承了唐朝这些东西”,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有其道理,但要说“整个继承”可能就有些夸张了,更准确地说,是日本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从唐朝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 回答
    高晓松曾发表过“北方人抗日不积极”的说法,这句话一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也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话题。要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地方、每个人所能做出的贡献和选.............
  • 回答
    高晓松当年在《晓说》节目里,那番“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的话,如今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的起因是,当时梁植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里他讲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选题本身,放在一个学渣那里,可能就一笑而过,但关键是,他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高晓.............
  • 回答
    高晓松对安阳曹操墓的质疑,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和公众对这一事件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了解事件的背景:2009年,河南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发现曹操高陵,并称之为“中国21世纪初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赫赫.............
  • 回答
    人民日报联合一些名人,包括高晓松,推出的“名著直播阅读”活动,本意是想通过名人效应带动大家阅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化素养。想法是挺好,但结果嘛,确实是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甚至最后活动都直接取消了。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玩味的。初衷与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想做点提升国民阅读兴趣的事情,.............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高晓松入职哈佛大学研究员一事,这是一场备受关注的“打假”事件,涉及了学术诚信、信息传播和公众人物的角色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高晓松的说法: 事件的起点是高晓松在一次采访或其他公开场合声称自己“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具体是哪.............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高晓松对李诞若有若无的“不放在眼里”/“小作坊”事件,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是那个季度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要说这件事,得从高晓松的定位和说话风格说起,以及李诞当时的处境和《奇葩说》节目本身。高晓松的“大师”光环与他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高晓松在《奇葩说》里的角色。他一直.............
  • 回答
    高晓松的“哈佛入职造假”风波,以及他随后晒出证据澄清并起诉的做法,确实是一件颇有意思也值得深思的事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公众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折射出不少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事情的起因:一场风波的卷起最初,之所以会出现“哈佛入职造假”的说法,主要是因为一些网友在网络上对高晓松的某些经历,特别.............
  • 回答
    看到“名人读名著”直播活动邀请了高晓松、麦家、江南、白茶、鲁豫、马东、马伯庸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手牌打得相当漂亮,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阵容是亮点中的亮点。咱们不吹不黑,这份名单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话题度的人物。 高晓松:这是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
  • 回答
    高晓松在节目里谈论韩国军工,引起了挺多争议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别弄得像AI一样生硬。首先,得说说高晓松这个人。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公众人物,文化底蕴深厚,谈吐风趣幽默,尤其是他早期的一些节目,比如《晓说》和《晓松奇谈》,确实火遍了大江南北。他善于将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
  • 回答
    近期,广州中山大学迎来了掌舵者的换代,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接任罗俊,成为新的中大校长。这一人事变动,无疑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圈引发了不小的涟漪,各种声音和解读也是层出不穷。要深入看待这个任命,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高松校长的履历和风格上看, 华工校长这个头衔本身就很有分量。华南理工,无论.............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如何看待 AlphaGo 战胜李世石,甚至包括后来柯洁与 AlphaGo 的对弈,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高晓松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观点往往带有他一贯的“晓松体”风格——博学、幽默,并且常常能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解读事件。高晓松的“历史周期”与“文明进步”视角高晓松谈论 AlphaG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