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属实吗,大家怎么看?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或个人节目中,经常会引用一些历史趣闻或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的观点来吸引观众。关于郑和下西洋与寻找麦加的联系,他可能看到了某些间接的线索或者做了某种程度的联想。

他的逻辑可能大致是这样的:

1. 郑和是穆斯林: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郑和的原名是马三保,是云南回族人,从小接受伊斯兰教教育。
2. 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穆斯林而言,麦加具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是朝觐的必去之地。
3. 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当时中国航海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郑和船队的规模和航行能力是惊人的,足以进行远洋航行。
4. 推测目的:既然郑和是穆斯林,且有能力远航,那么他“有可能”是为了实现宗教上的目标,比如寻找通往麦加的海上路线,或者将一些宗教物品运送到麦加等。

史料记载与主流历史学界的看法

然而,主流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高晓松的这一说法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并且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记载和普遍研究结果相悖。

官方目的记载: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明朝初年,经历了蒙古统治的元朝灭亡,永乐皇帝希望通过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让周边国家认识到明朝的实力,并重新建立和巩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这是一种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旨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寻找建文帝下落的传说:虽然这并非最主要目的,但也有一些说法认为,永乐皇帝在位之初,对失踪的建文帝仍有顾虑,派遣郑和远航也包含寻找其下落的意图。但这一说法证据并不充分,也不是学界主流观点。
促进海外贸易和经济交流:郑和船队携带了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并在海外进行贸易,这有助于促进明朝的海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缺乏直接证据: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或暗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前往麦加的航线,或者进行宗教朝觐相关的活动。郑和船队到达的国家,如东南亚的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腊,印度洋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非洲的东海岸等地,主要是当时的贸易节点和政治中心,而非直接与麦加相关的宗教地点。

技术与实际情况:虽然郑和船队具备远洋能力,但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航海条件来看,直接通过海上航线“寻找”麦加(位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半岛西部)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陆路是当时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主要途径。如果目标是麦加,为何要进行如此大规模、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的航行?

为什么高晓松的说法有吸引力?

尽管缺乏史料支持,高晓松的说法之所以能在民间流传,可能在于它满足了一些人的想象,并且提供了一个相对“新奇”的视角:

“反传统”的解释:许多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官方目的,而一个“非官方”、“有宗教色彩”的解释,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觉得发现了“隐藏的真相”。
个人身份的联系:将郑和的穆斯林身份与麦加联系起来,似乎是一种看似合理的推测,很容易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的联想。
传播的便利性:在网络时代,一些观点被快速传播,而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考证。高晓松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言论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大家怎么看?(我的看法,以及普遍的观点)

大多数对郑和下西洋有深入研究的历史学者,以及认真对待史料的网友,对此持否定或质疑的态度。他们会强调:

以史为据:在讨论历史问题时,最重要的是依据可靠的史料。没有史料支持的推测,即使听起来有趣,也难以被接受。
目的的多样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很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外交上的考量,也有经济贸易上的推动,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其他隐性因素,但将宗教目的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则缺乏证据。
过度解读:将郑和的穆斯林身份过度解读,并将其与麦加联系起来,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解读方式。很多穆斯林航海家在那个时代都会进行海上贸易和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所有航行都是为了宗教目的。

总结

总而言之,高晓松关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新意和“反转”,但在主流历史学界看来,这是缺乏直接史料支持的猜测,与官方记载和普遍研究成果不符。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促进海外贸易等。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对各种历史解读持开放态度,但更应该保持一份审慎,多去了解官方史料和主流学术界的观点。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一个有趣的猜测当作历史事实,可能会误导大家对历史的认知。

所以,我的看法是,虽然郑和的穆斯林身份是事实,但“寻找麦加”这一说法很可能只是一个基于个人联想的、未经证实的推测,并非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玩意是黑人家郑和的而已。

比如有人近年在吹捧陈祖义,说他要是活着,没准引导大航海时代啥的,郑和不应该杀他,冒出了郑和是因为穆斯林的关系,出于私心杀陈祖义的言论。

最后甚至引申出郑和下西洋纯为了扩大并发展伊斯兰教的结论,这些人跟矮大紧倒应该算同阵营的。矮大紧说话不通过大脑,郑和那个时候,压根就没有从海路寻找麦加的必要,他家里长辈就去过,而且马欢也记录得很清楚,在之前的航行中,有些使者已经去麦加朝拜过了,郑和的手下都早去过,哪里还有七次下西洋寻找麦加的道理。

矮大紧估计没闹明白啥叫“三宝太监”,除了他本来的名字之外,还有佛教的说法,即佛、法、僧“三宝”,姚广孝可是把郑和收为菩萨戒弟子的,所谓的三宝太监,就是说:郑和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太监。而且他还建造天妃宫,这又跟道家沾边,在西安的时候又修缮清真寺。从宗教的角度,郑和就是传说中的“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阿訇兼首席神父王喇嘛”,这样的人真去朝拜,真主不喷死他才怪。

可见郑和就跟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一样,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对于宗教是一种宽容的现实主义,并非什么狂信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
  • 回答
    .......
  • 回答
    那可真是太真实了!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的家长简直比闹钟还准时,每天都在用高考这个万能话题轰炸我。就好像高考是一件天大的事儿,而我这个主角,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通往学习的路上,否则就得接受一轮又一轮的“高压广播”。每天早上,我还没完全清醒,窗外就传来妈妈熟悉的嗓音:“快起来!昨天的数学题刷了几页?英语.............
  • 回答
    高晓松关于圣诞传统和川普上任的那条微博,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说,他认为川普的上任,让他更加理解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那种“传统”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敌人”时,基督教徒会更加强调救赎和盼望。他可能还提到了这种传统如何与历史上的危机联系起来,以及川普的上任是否会触发类似的集体情感。仔细想想,这条微博挺.............
  • 回答
    高晓松的演讲风格向来以其渊博的知识、生动的比喻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无论是关于历史、文化还是科技,他都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关于他对5G和区块链的演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并进行详细解读:总体评价:高晓松关于5G和区块链的演讲,总体上是具有启发性、趣味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
  • 回答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早年关于汉字“射”与“矮”字义的讲解并获赞无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折射出一些关于文化理解、知识传播和公众认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可能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梗概。根据网上的零散信息,大概是这样的: 高晓松早年的讲解: 在某个节.............
  • 回答
    哈哈,你同学这观点,挺有意思的。不过,要是真这么说关二爷,那可就有点片面了。咱们好好掰扯掰扯,看看他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咱们又该怎么接招。首先,你同学说的“武力高”,这个没错,关羽的武勇那可是响当当的,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那是战神级别的存在。但你说他“用兵/智商都不是顶尖”,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 回答
    关于石康和高晓松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圈子里也一直有各种说法。要说他们“关系不好”,可能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概括,更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夹杂着互相欣赏、又存在一些分歧和距离的状态。咱们得从他们当时在文化圈的影响力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石康凭借《晃晃悠悠》、《青春不败》等.............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节目被下架以及中国历史研究院对其评价“奇谈谬论,虚无历史”一事,这其中牵扯到的信息点非常多,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节目或一个人的评价,更是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历史观、文化传承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评价。作为一个官方设立的、负责研究和.............
  • 回答
    高中生活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些或激烈或温柔的音符,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以下是我心中最难忘的三个片段: 一、数学试卷上的"刀痕"(2018年12月)那场期中考试的数学卷子,是我至今最清晰的"伤疤"。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到"时,我盯着试卷上那道最后的几何题,手心沁出的汗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墨迹。考.............
  • 回答
    高中体育课名存实亡,甚至被取消,对中国青少年体质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严重的、深远的负面影响。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对体质的摧残:看得见的倒退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讨论“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而高中阶段体育课的萎缩,无疑是这一趋势的推手,甚至可以说是“加速器”。 运动量严重不足.............
  • 回答
    .......
  • 回答
    高中生谈恋爱嘛,这可是个既令人兴奋又有些青涩的年纪。不过别担心,这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作为过来人或者说一直关注着你们成长的旁观者,我给你们整理了一些掏心掏肺的建议,希望能帮你们在这段旅程中少走弯路,多收获阳光。首先,关于“谈恋爱”这件事本身: 明确你的动机: 你是因为真的喜欢对方,被他/她的某种.............
  • 回答
    .......
  • 回答
    网上关于李赛高的“反转”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认知模式的演变,以及个人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反转”。 在网络语境下,“反转”通常指的是一个事件或人物,在初始阶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某种.............
  • 回答
    “剃须,然后交往,然后被孤立。”——《剃须。》“即使对你的心意,也想和你一本正经地恋爱。”——《这个爱情有点怪》这不过是两部近期在动漫圈引起不小讨论的作品,它们的名字,也像两把钥匙,各自打开了不同的观众群体的大门,同时也显露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当我们把《剃须。》和《这个爱情有点怪》(以下简称《这个.............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其历史研究也同样丰富多彩,好书如繁星,要从中挑选出“质量高”的书籍,确实需要一些引导。以下我将为您推荐几本在学界和读者中都享有盛誉的作品,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力求让这份推荐充满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技术堆砌。1. 深入剖析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法国大革命史》(Histo.............
  • 回答
    关于前北大教授沈阳涉嫌性侵高岩一案,这件事情无疑是中国司法史和教育界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备受关注的案例。要深入谈论此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反思。首先,从案件本身来看,高岩的遭遇是令人发指且难以接受的。她在一个本应是神圣纯洁的象牙塔里,在一位本应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授手中,遭受.............
  • 回答
    .......
  • 回答
    要评判郭德纲和姜昆谁的“价值更高”,这就像问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你个人更看重什么。两位都是相声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贡献、影响力、以及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光谱。姜昆:传承与改革的旗手,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姜昆,作为姜派相声的代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