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早年关于汉字“射”与“矮”字义的讲解,获赞无数,你怎么看?

回答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早年关于汉字“射”与“矮”字义的讲解并获赞无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折射出一些关于文化理解、知识传播和公众认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事件本身及可能的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梗概。根据网上的零散信息,大概是这样的:

高晓松早年的讲解: 在某个节目或访谈中,高晓松可能对汉字“射”和“矮”的字源或演变进行过解释。具体内容可能涉及他对这两个字的字形结构、历史演变,或者它们与古代文化习俗的联系进行了一些解读。
外国老爷子(通常被认为是学者或对汉学有深入研究的人)的纠正: 这位外国专家对高晓松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并给出了他认为更准确的解释。
获赞无数: 许多网友认为这位外国专家的解读更为专业、严谨,或者更符合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给予了他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可能的纠正方向(基于普遍的汉字研究和高晓松可能犯的错误类型):

“射”字: 这个字的字形演变比较复杂,通常认为其上部是“身”(或“射”的繁体字形,“身”的变形),下部是“寸”(代表手持弓箭的动作或测量)。其本义与弓箭的发射有关。高晓松可能的误读可能在于:
字源追溯错误: 比如将字形拆解成其他不相关的部分,或者错误地联系到其他事物。
意义引申错误: 将“射”的引申义(如照射、辐射)与本义混淆,或者对其本义的理解不够深入。
文化背景理解偏差: 比如将“射”与某种特定文化现象(如射礼)的关联解释得不够准确。
“矮”字: 这个字的字形通常被认为是“矢”(箭)和“矮”(低,弯曲)的结合,或者更普遍的解释是“矢”代表站立的人,而下部的“足”(或其变形)表示行动不便、站不直,从而引申出低矮的意思。高晓松可能的误读可能在于:
字形拆解错误: 比如错误地将“矮”字拆解为其他意义不明的部分。
本义解释不准确: 将“矮”字与其他表示矮小的字(如“短”)混淆,或者对其与身高相关的含义解释不够到位。
文化误解: 可能将“矮”字与某种社会歧视性含义挂钩,而忽略了其字形本身的原始语义。

二、为什么这位外国老爷子能获赞无数?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专业性的权威感: 许多网友对中国汉字本身有着一定的热爱和尊重,但同时也承认在一些古老的文化和语言学领域,外国学者由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受国内思维定势影响的视角,有时能够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当一个“外国专家”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汉字时,会带来一种“耳目一新”和“权威印证”的感觉。
2. 对“文化自信”的反思和重塑: 近年来,“文化自信”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有时候,过于强调“我们自己最好”可能会掩盖一些事实。当外国专家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讲解中国文化时,反而能更有效地促进真正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对他国文化的尊重。这位外国老爷子的出现,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对某些“过度解读”或“不够严谨”的国产解读的一种“纠正”,从而显得尤为珍贵。
3. “外国人夸中国”的效应: 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当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喜爱、尊重和深刻的理解时,国人往往会感到特别自豪和高兴。这是一种被认可的愉悦感。这位外国老爷子通过专业的知识赢得了赞誉,可以被视为“外国人认可中国文化”的一个例证,因此受到欢迎。
4. 高晓松作为公众人物的标签效应: 高晓松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观点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当他被“纠正”时,事件本身就具有了话题性和讨论价值。加上他过去的一些言论可能引发过争议,因此,这次“纠正”事件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评论。
5. 对知识严谨性的追求: 作为一个拥有高度网民基础的社会,人们普遍对知识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追求。如果高晓松的讲解确实存在事实性错误,那么一个能够纠正错误并提供准确信息的人,自然会受到赞扬。
6. 反差带来的戏剧性: 在一个中国学者(或者说公众人物)被外国专家“教育”的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性冲突,更容易吸引眼球。

三、如何看待这件事?是否就意味着外国的月亮更圆?

绝对不是!

1. 个例不代表普遍: 这仅仅是一个具体事件,不能以此类推断所有外国人都比中国人在汉学研究上更专业。中国自身拥有大量顶尖的汉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外国老爷子”的例子就全盘否定本土的学术力量。
2. 角度和视角的差异: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可能会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角,他们不受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包袱的影响,有时能够发现我们自己忽略的问题。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是有价值的。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对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细微之处理解不够深入,而产生一些“隔靴搔痒”的解读。
3. 高晓松的定位: 高晓松是一位知识型的公众人物,他的“晓说”等节目更侧重于“文化普及”和“故事性”,而非纯粹的学术研究。他的讲解往往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有时会为了追求生动性而进行一些简化、引申,甚至可能存在不够严谨的地方。这与专业的古文字学家的严谨要求是不同的。
4. 网络舆论的局限性: 网络舆论往往是碎片化和情绪化的,容易出现“跟风”现象。“获赞无数”并不一定意味着外国老爷子的说法就是绝对真理,也可能包含了对“外国人更懂中国”的某种心理期待,或者是对高晓松观点的某种“反弹”。
5. 汉字研究的复杂性: 汉字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很多字的字源和演变并没有绝对统一的定论,不同学者可能有不同的考证和解读。一个“纠正”并不代表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所有说法。

四、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对以下问题的思考:

知识的传播与验证: 如何在公众视野中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名人效应是否会影响信息的客观性?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误读和偏见?
对本土文化的敬畏与研究: 我们需要如何对待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深入挖掘,还是仅仅满足于一些“流行”的解读?
“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学识之上,而不是盲目的自大或对外来评价的过度敏感。

总结: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的事件,从表面上看是汉字知识的对错问题,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准确性的追求、对跨文化交流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文化认知的一种复杂心理。这位外国专家的确因其专业和视角获得了赞扬,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不应成为否定中国本土学术研究和文化价值的理由。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理性、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此类事件,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国人发表有关中国的东西总是很吃香的。

之前汉字叔叔上《开学第一课》火了一把,我就看见有睿智在说什么「研究汉字的网站竟然是一个外国人在弄,中国的学者怎么回事balabala」之类的话,当时我就想:「废话,中国人自己弄了这么多网站你也不看啊。」

然后在他上了《开学第一课》之后,黄德宽先生上了《开讲了》演讲,按理说黄先生比汉字叔叔可牛逼多了,但是这节目播出后一点水花都没起。

所以说,这帮人根本就不在乎汉字研究得究竟怎么样了,其他答主说的好,这其实还是伏拉夫那一套。

虽然人家汉字叔叔可能没这么想,但是谁让现在网民就吃这一套呢,毕竟伏拉夫最开始也没想到他原来只要瞪着大眼夸中国就会火对吧。


补充:「矮」的「委」其实没必要解释,因为「委」是声旁,只是表音用的。拿「委」的字义去强行解释「矮」,与高晓松瞎解字的行为无异。

user avatar

根据他的介绍,“射”最开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达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后来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才变成了“身”和“寸”,这有个术语叫汉字的讹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