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层次的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是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我脑子里立刻会冒出来一个词:“一体两面”。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的空泛说法,而是我实打实地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脑子里的真实感受。

你说矛盾?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喜欢刘备的人,内心深处多半也藏着一股对诸葛亮式理想的向往,反之亦然。这两者之间的“喜欢”,更像是一种相互映照,互相成全,也带着一些彼此能理解的局限性。

先说说为什么说“不是矛盾”:

共同的理想追求: 别忘了,刘备和诸葛亮最初是因为什么走到一起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宏大的理想。刘备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奔波,虽然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但他这份坚持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而诸葛亮,他辅佐刘备,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刘备身上的这份“仁德”和“志向”,他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一个真正值得追随的人去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喜欢刘备的这份仁厚和坚韧,就很难不欣赏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鞠躬尽瘁。同样,喜欢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更容易理解刘备为何能吸引到这样一位贤才。他们的核心价值是高度契合的。

互相的成就与支撑: 没有刘备,诸葛亮的才华可能就像一颗被埋没的珍珠,顶多在南阳种地的时候,给乡邻们看看风水。是刘备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和机会。而没有诸葛亮,刘备即使有再大的仁德,也可能像一棵没有根基的浮萍,最终飘零四海。诸葛亮为他谋划,为他操持,为他铺平道路,甚至在最危难的时候,让他不至于绝望。这种互相成就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吸引力。你喜欢刘备的创业不易,很难不被他身边的那个默默付出的军师所打动。你欣赏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很难不去看刘备身上到底有什么值得他倾尽所有。

人性与智慧的结合: 我总觉得,刘备代表了那种“人”的力量——他的善良、他的义气、他那种虽然屡战屡败但依然不屈的生命力。而诸葛亮则代表了“神”的力量——他的智慧、他的策略、他的超凡的远见。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身上有我们渴望但自己又难以企全的部分。很多人喜欢刘备,是因为他有我们普通人都有的缺点,但同时又怀揣着我们渴望的“仁义”,他更接地气。而喜欢诸葛亮,则是因为他身上有我们对“完美”的想象,他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般的智慧,常常能满足我们对掌控一切的心理。这种对“人”的认同和对“神”的仰望,并不矛盾,反而是人性深处对不同面向的渴望的体现。

但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点若有若无的微妙之处”呢?我也可以掰开了说:

对“成事”与“不完美”的侧重: 有些人可能更看重结果,更喜欢看到事情的成功。他们会欣赏诸葛亮那种近乎完美的执行力,他的每一个计策似乎都能滴水不漏,他的每一次出征都带着必胜的信念(虽然最终很多也是失败了,但过程中的展现出的能力是惊人的)。这样的人,可能会觉得刘备虽然仁德,但有时过于意气用事,决策上不够果断,导致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比如关羽失荆州,很多人觉得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责任,但如果刘备更坚持一点,或者诸葛亮当时能有更强硬的态度,结果会不会不同?)。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会觉得,如果刘备能更像诸葛亮那样“理性”一点,是不是就能早点成功?

对“理想”与“现实”的权衡: 刘备身上那种“仁德”的光辉,有时会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在乱世之中,他的仁德有时反而让他错失了一些机会。而诸葛亮,虽然心怀理想,但在执行过程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他会用各种手段来达成目标,甚至不惜“借天命”、“空城计”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手段。喜欢刘备的纯粹“仁义”的人,可能偶尔会觉得诸葛亮的某些做法,虽然是出于大局考虑,但总觉得少了一点刘备那种直来直去的坦荡。反之,喜欢诸葛亮那种功利算计的成功学的人,可能会觉得刘备有时候太“圣母”了,不接地气。

对“个人魅力”与“集体贡献”的关注点: 刘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他作为“领袖”的个人魅力,是他那种人格感召力,是他身上那种“我是一个好人,我想要做好事”的信念。而诸葛亮,虽然也有个人魅力,但他的光芒更多地体现在他作为“智囊”和“实干家”的集体贡献上。有些人可能更容易被刘备身上那种“光环”吸引,被他的故事所感动,而有些人则更欣赏诸葛亮那种深邃的智慧,那种默默奉献的姿态。这两者放在一起,也不是矛盾,只是关注点的不同。你可能欣赏刘备像一道阳光,温暖而有力,同时又敬佩诸葛亮像一片深邃的星空,智慧而广阔。

总而言之,我觉得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更像是在欣赏一个团队里两种不同,但又互相需要的角色。 你可以同时欣赏一位伟大的创业者和他那位杰出的CEO。刘备是那个怀揣梦想,敢于承担风险,并且用人格魅力凝聚人心的人;诸葛亮是那个为梦想殚精竭虑,用智慧和汗水去实现它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他们的故事之所以精彩,恰恰在于他们之间的这种既独立又紧密的联系。

所以,如果你喜欢刘备,你很难不被他的追随者——那位才德兼备的诸葛亮所吸引。如果你欣赏诸葛亮,你也很难不去看那位能让他甘心付出一切的君主——那位仁德的刘备。这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对他们共同的“道”的追求。如果非要说“矛盾”,那可能只是一种对他们身上不同特质的侧重和取舍,但这种侧重和取舍,本身也是人之常情,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冲突。更像是一种“我更喜欢这杯咖啡的香浓,但我也需要旁边那块巧克力的甜美”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提问所谓“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是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刘备和诸葛亮是背道而驰的”,“很大程度上诸葛亮的努力确实是为了填刘备的坑”的逻辑……


喜欢刘备和关羽也是矛盾的:毕竟关羽之死断送了荆襄,直接促成刘备东征,那么,“刘备基本就是为关羽填坑才殁了的”。

喜欢刘备和张飞也是矛盾的:毕竟张飞作风凶残,刘备劝他,他都不听: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刘备东征之前,张飞突然死掉,大大破坏了刘备的战略计划,刘备一直在为张飞填坑。

喜欢刘备和庞统也是矛盾的:毕竟刘备和庞统背道而驰的,庞统劝刘备的上计,刘备不听,俩人还吵架: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好像这个逻辑有点问题?喜欢刘备和喜欢他手下的人,似乎都是矛盾的?……


至于非把刘备与孔明,比作于谦朱祁镇、岳飞和赵构,那简直了…………

朱祁镇难道对于谦说了“卿可自取?”

赵构难道搞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岳飞?”秦桧表示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


刘备嘛,刘晔说他“有度而迟”。度量大,但不算敏锐。然而跟诸葛亮的事儿,好像没啥吧?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自古论迹不论心,论迹,好像没啥可挑的了吧?


陈寿没法太夸蜀汉,但还是: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孙盛也说了:

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还有人说刘备这么真诚托付,是为了统一下面的意志;然而如果所托非人,本来就容易激发野心;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嘛。

——隔壁曹叡也真诚托孤了司马懿的,司马懿做了啥,我们都知道。

——我一直怀疑,那些把白帝托孤说得阴谋诡计的,是司马懿爱好者;毕竟把刘备和诸葛亮的事给涂污秽了,就能显得司马懿受了托孤后端人全家,比较合理。


所以刘备与诸葛亮,自始至终是一个团队的亲密队友。刘备年长二十岁,名为君臣,情谊上说是父子都可以。永安之后,刘禅是刘备名义的事业继承人,而诸葛亮是事实上的继承人——刘备亲手给的权。

俩人自有小意见不同,如东征之劝;但二人一初见,隆中一对,结盟孙权,定西川称王业,皆出诸葛亮之计,也不知道俩人背道而驰的是哪里。


话说,拿《Slam Dunk》为例,有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思维方式,如今互联网吵架时常见:

宫城良田个子矮又没远射,天天被牧绅一藤真深津压着打;三井寿没体能,被松本一晃就过;流川枫就是独,跟泽北仙道没法比;樱木花道就是个愣头青,进攻能力所有4号位垫底;赤木被大河田打崩溃了都……

这是粉圈思维,毕竟“哥哥尽力了,队友CBA”。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漫画里战山王工业之际,安西教练的说法:

宫城良田提供速度与感性,三井寿提供远射与智慧,樱木花道提供篮板球和气势,流川枫提供爆发力与求胜的意志。赤木与木暮是基础。

这就是湘北。

赤木也说,“你们老让我生气,但这个球队,才是最棒的。”

这是团队思维。


刘备与诸葛亮自始至终为一团队,进了祠堂都搁一起的。

非用粉圈思维,把他们往赵构岳飞扯,原来岳飞和赵构俩人这么鱼水之欢、推心置腹的吗?……

如果诸葛亮刘备=岳飞赵构,那秦桧就要抗议: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为什么不配有姓名?!

user avatar

以饭圈视角来说,你饭偶像只饭实绩,当慕强粉是什么意思麻烦自己去查,这点儿小事儿还用不着我佬亲自骂街。

何况幕墙的应该去饭司马懿才对,他才是顶流TOP,诸葛亮掰头掰了五次都输,有什么好饭的呢?

刘备和诸葛亮比实绩,那是亮粉撕双担粉、CP粉时才用得到的话术,闲来无事虚空拉踩,只能说明你亮粉粉籍存疑,疑似备黑披皮,皮下其实是个十万粉。


刘备的社会属性是有游侠气质的帝国边境地区的“士”。

武士们舞文弄墨不太行,只好等机会上阵为帝国砍人,砍得比较秀也是可以升官的,这方面孙坚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孙文台麾下的程普(唐山人)和韩当(迁安人),其实和刘备(涿州)都是幽州的同乡,京津冀那一圈的。

说起来也是满心酸,刘备、张飞(涿州人)、程普、韩当、牵招(武邑人)、田豫(天津人),加上吕布(忻州人)、关羽(运城人)、张辽(朔州人)这些并州人,所谓“幽并游侠儿”散如满天星,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让这批游侠聚是一团火,那该是多么壮观。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边境上的帝国臣民远离帝国的权力核心,他们只能被帝国的权力中心“宰制”,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不会以地域特征为核心组织起来。

刘备撞来撞去,一直撞到三顾之礼,他也没撞出个所以然来,而当时的他已经是幽并游侠儿里最有作为、走得最远的一位了。

诸葛亮的家门,称得上一句平平无奇,六百石郡丞而已,而且诸葛亮还是个跑到荆州避难的外来户,需要在南阳“躬耕”了。

所以诸葛亮对于高门名士搞月旦评互相吹牛逼抬轿子的行为,一定也是腻歪的,只不过诸葛亮没有“英雄之器”,不会憋不住公开骂街。

所谓“蜀官天下英俊”,就是诸葛亮对于东汉末官场的评价和批判。

和刘备差不多,诸葛亮也没在帝国的权力中心混过,不知道那个圈子其实是咋回事。

一个边地鹰犬和一个寒门小吏搭班子,在洛阳的人看来,没骂他俩是失心疯的贼王八是因为做贵族要有修养。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谈的到谁坑谁?难兄难弟而已,都是靠着对帝国的想象混事儿的。

一个讲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一个讲不治私财以负陛下,这都是想象。

是谁他妈的让你诸葛亮选贤任能的?又是谁他妈的让他刘玄德混上去的?

帝国不是为了选贤任能而存在的,选贤任能的帝国没有存在的价值!

汉末三国的大封建主们集体做出了裁决:

我们就要不识字也有官做。

在这个裁决面前,刘葛其实是互相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