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猛是汉奸的,我只想问问 ,苻坚和东晋那几位大爷摆一起你选谁?
自己找工作找钱多待遇好的,出国留学肉身翻墙,对古人就拿汉奸大帽子扣的。收智商税收红眼了吧?
说透了王猛也好,诸葛亮也罢,早死一千多年了 ,他们历史地位也不是知乎这几位能动摇的,无非是吸粉忽悠变现呗,有意思吗?
王猛身为汉人,效力胡族,不过是有才无德,失却民族大义之人,又怎配比诸葛亮这等华夏千古圣贤?
苻坚以刘备自诩,称王猛为其孔明,并封之为【武侯】,君臣cosplay其乐融融。
然而,如果诸葛孔明效力的是胡族君主如乌桓蹋顿、鲜卑柯比能之流,那么哪怕和历史上完全相同的能力和业绩,其后世名声和历史地位得打多少折扣?相信谁都明白,只怕百不存一吧。
“华夷之别”从来都埋藏在从古到今无数人心中,并不是嘴上说不在乎,就当真不存在的!
王猛身为汉人,效力氐族前秦,却在历朝历代都没有被当做汉奸批判,这是因为记述当时历史的《晋书》,是由唐朝政府官修,其历史观念,已经是南北朝后隋唐时期,胡汉民族大融合后的产物。
唐朝李姓皇室本身也融合了北方胡族的血统,几位皇后如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人或其后裔。而且李唐之先祖,一样有效命胡族政权如北魏、北周的历史。
因此,以唐朝人的历史观念,对于效力胡族政权的著名人物,如王猛、张宾、崔浩等人,非但不加深刻批判,反而会相当程度上肯定其功业,赞叹其能力。
而宋朝以后,儒家倡导的封建君臣观念,在品评人物时占了主流,判别忠奸不再看其效力于那个民族,更多是看他是否忠于主君,不仕二主。
因此,如范文程自始自终效力大清,是所谓“纯臣”,清朝皇帝表彰他“元辅高风”;洪承畴曾仕明清二主,便成为是清朝皇帝看不起的“贰臣”;而吴三桂先投降满清,最后却反叛,便是最最该死的叛逆。
于是,同样是帮助胡族入侵华夏、屠杀汉人百姓,本来同样遗臭万年的三人,便因君主臣奴的传统观念,而在清朝史书盖棺论定时分了三等。
王猛出生时,晋朝已经衣冠南渡,如果按封建君臣观念,他已经并非晋人,此后又至始至终只效力于苻坚一个主公,前秦一个国家,自然成为应该受表彰、而非被批判的忠臣。
然而,这绝不是说,王猛当真就没有明显的汉奸行为。事实上,王猛大权在握时,已经数次领军进攻汉人政权东晋和前凉,掠夺人口,攻城略地。
公元366年十月,南乡之战,王猛和杨安率军两万,攻打东晋南乡,晋荆州刺史桓豁出兵援救,王猛退兵途中,掠走汉阳万余户汉人而还。
公元367年四月,枹罕东之战,王猛进攻前凉,初战败于凉将杨遹,次战大破凉军,俘斩一万七千余人,继而擒凉将李俨、阴据,并甲士五千,夺占袍罕。
而当东晋北伐慕容氏燕国时,王猛也积极出谋划策,派出援军,助燕抗晋。到王猛死前,东晋的梁州和益州(汉中和四川)都被前秦夺取,原本附属东晋的前凉也仅剩下一隅之地,向前秦臣服。在针对东晋和前凉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时,王猛可曾有过半点所谓“民族感情”?
凉州本为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百姓赖以避乱的一方净土,匈奴前赵政权和羯人后赵政权,多次进犯凉州,都被当地军民奋力击退;正是王猛这个汉人,悍然带领胡族大军入侵,夺取凉州五郡,令其元气大伤,最终毁灭了这个世外桃源,更让诸胡部族杂居其间;
此后前秦帝国土崩瓦解时,凉州诸胡部族便趁势起兵,血腥混战数十载,形同人间地狱,这难道不是王猛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么?
王猛出生时,东晋固然已经南迁,然而当时统治中原的羯人后赵政权,皇帝石虎到其亲信大臣,仍然习惯性将北方汉人称为“晋人”而不是“赵人”。因此以当时观念而论,天下所有汉人同样还是晋朝的子民。
不妨看看出生、成长于沦陷区的辛弃疾,可没因为南宋丢弃中原,就心安理得去当女真人的走狗,以金国人自居,而是锦帆渡江,终归汉家正统,为南宋一代词宗名臣。
对比辛稼轩这等千古无双之国士,王猛宁不羞乎?
后世更有张弘范,出生时南宋已经南迁了百年,可是他效力于蒙古而挥军灭宋,照样是遗臭万年、后世唾骂的汉奸。
——自管仲孔子定华夷之别以来,中华统绪不绝如缕,从无在宋明时为人唾弃的汉奸罪行,在两晋时就不算的道理。
东晋虽然门阀当道,世家掌权,历史上不也有陶侃、刘牢之、刘裕等寒门英杰,一样能够出人头地么?
此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桓温,一向爱才若渴,鄙薄高门废物,不以门第取人。他肯折节下士,和此时一届布衣的王猛面谈良久,正是爱惜其才能。
王猛如果对东晋的政治现状不满,那么就顺理成章去辅佐有“不臣之心”的桓温,推翻司马氏更建新朝,也是很好的青云之路。
明明有这样投奔汉人王朝,并得到重用的机会,却非要弃而不顾,难道真是王猛内心深处效忠司马氏皇族,鄙薄桓温的“不臣之心”么?相信谁也知道,这是个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
诛心而论,无非就是在本身能力很强的桓大司马手下,王猛绝不可能得到苻坚给予的那种滔天权柄,只能作为部属辅佐,而这是权力欲熏心的其人所不可接受的。
氐族前秦政权从兴起一直到覆灭,苻坚从没有真正抛弃氐秦权贵与诸胡部落酋长,和真正华夏王朝那样,毫无芥蒂地全面重用汉人官员。王猛的权势虽大,却仅仅只代表他个人被苻坚所信重。
那么,又如何相信这么个汉人参与政权程度,甚至远不如后期满清的政权,竟能实现所谓“民族平等”的盛世呢?
王猛投身前秦这样的政权,为其发展扩张殚精竭虑、披挂出征,当然只成就一己之功名,而根本没有考虑过汉民族的未来整体前途,诸如“幸逢明主,平定天下乱世”云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贴金罢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王猛临死前,竭力劝说苻坚,不可攻打东晋的故事,因此以为他当真是“心怀汉统“。事实上,他遗言的立场和出发点,完全就是为了为苻坚好,绝不是什么心存华夏。
作为一手打造了前秦帝国庞大国家机器的总工程师,王猛清晰地知道,一旦自己不在,以苻坚的能力根本不能让其持久运转,只因该国根基不牢,扩张太速,内部潜藏多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就是建立在泥沙之上。
果然苻坚不听其言,吃完了几年老本,一场“投鞭断流”的南征,成了成语笑话制造机,淝水一败即帝国土崩瓦解,身死国灭,更为天下笑。
其实王猛最应该感激的,正是谢安、谢玄、朱序们,是他们力挽天倾,拯救华夏社稷,没有提前九百年就上演神州陆沉,积极效力胡族,为其鹰犬的王猛,才没有因此落得个元之刘秉忠、清之范文程一般的身后名。
华夏夷狄之争,是中华自古即有,从管仲孔子,一直到岳武穆,文天祥到朱元璋,绝非如某些 “反汉逆种”口口声声,说是什么“西方近代泊来产物”。
李白:【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因此,我们后世华夏子孙对王猛,也包括同时代张宾、崔浩等同一类人的批判,并非是非理性苛责古人。
正因为在汉人复兴的隋唐时期,官修《晋史》对张宾、王猛此类人没有加以彻底清算,令之遗臭万年,后人唾弃羞与为名;这种轻民族气节而重个人功业的历史观,很快就被安史之乱时残酷的现实打脸:
积极为安禄山出谋划策的叛军谋主严庄,灵宝大战全歼二十万唐军的叛将崔乾佑,雍丘之战围攻张巡的叛将令狐潮,不都是一群毫无气节、投效胡酋的汉人么?
唐修《晋史》中这一观点延续下来,更让后世无行士人,只需不曾食汉家天子之禄,规避了君臣名分,给胡族政权卖命便毫无道德压力。
于是才有了韩德让、刘秉忠、范文程等才高德薄之人,纷纷以张宾王猛们为榜样,自诩无双国士,以个人功业为重,以民族大义为轻,积极投身到胡族政权,替他们殚精竭虑谋划,与华夏王朝为敌;未来蒙元、满清入侵,神州两次陆沉,上亿生灵性命沦丧,发端之一正源于此,于华夏民族可谓【遗祸千秋】。
ps:有一小撮人长期混淆视听,硬是将历史上某些胡族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民族血统,如石勒、石虎等人,当做其黑暗统治与民族压迫的护身符,把一切对其罪行的批判,都乱扣上“大汉族主义”“破坏民族团结”之类帽子。
这些人对历史上华夏文明先民的悲惨遭遇,毫无悲悯之心,对胡族统治者在证据确凿的累累恶行,或不愿细看,或曲意粉饰,而一见到心怀正义的历史爱好者批判此类凶暴行径,就立时按捺不住,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恐怕这些人才是真正褊狭的逆向民族主义者。
或许他们的本心,便是自以为如张宾、王猛一般有无双才智,却不幸身为“寒士”,在所谓“阶级固化”社会没有“上升渠道”,因此日思夜盼天下大乱,好乘势而起飞黄腾达,才会对将晋朝王公贵族的大杀一通的石勒们满是赞许,对身为汉人却积极辅佐胡族君主的张宾、王猛之流心神往之。
至于在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造成的无数黎民百姓死伤,在这些后世张宾眼中,只是成就个人功名的不值一提数字罢了。
对此类人,同胞们,要万分警惕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