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本传提过“奇袭”,内容是“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这个只能解读出“他想单独行动,目的地是潼关”,但魏延怎么突破长安去潼关,陈寿没写,千百年来,也没人知道“如韩信故事”到底是什么情况?
而所谓“子午谷奇谋”是出自《魏略》,而且是对应条件是驻守长安的夏侯楙。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按照夏侯楙的履历,他在诸葛亮一伐之后就被魏明帝曹叡给撤了,招入朝廷。
所以,《魏略》讲述的“子午谷奇谋”只限于诸葛亮一伐期间。
众所周知,诸葛亮率蜀军抵达凉州时,天水等三郡归降,魏明帝率军亲征,曹魏大军云集长安,这种形势下,即便诸葛亮让魏延去偷袭长安,魏延也不敢羊入虎口啊!
时间再往前推,在动兵之初,魏延就与诸葛亮分兵行动。这确实可以说道。
早在诸葛亮抵达汉中,筹备北伐时,就把魏延的汉中太守给撤了。魏延入丞相府,担任司马,督前军,还有一个虚职,遥领凉州刺史。如此,魏延完全受控于诸葛亮的调度。
诸葛亮一伐的战略目标也是“拿下凉州”,在这种战略规划及形势之下,诸葛亮拒绝分兵给魏延去打关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次,此时诸葛亮对魏延确实不甚重用,例如在选拔街亭守将时,众人认为魏延、吴懿可以去守街亭,阻挡魏军,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愿提拔马谡。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此时只想提拔锻炼马谡,魏延在诸葛亮心目中是抵不上马谡的。
回到正题。
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是《魏略》故事,这种故事的“内核”,可以联系到《夏侯惇传》引《魏略》的夏侯楙故事。
《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與楙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228),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我以为,这里“人有白楙者”,“白”的内容对应的就应是“子午谷奇谋”,再划重点“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魏明帝听到这里,肯定着急啊!旋即罢免夏侯楙。
所以我一直认为《魏略》里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伐期间,曹魏帝国内流传用来埋汰夏侯楙的段子”。而魏延到底有没有提出过走子午谷奇袭长安,这对魏人来说不重要。
再往后,曹魏帝国镇守长安的主帅换成曹真。“子午谷奇谋”更没有可行性了。
而按照《魏延传》,魏延所谓与诸葛亮分兵,诸葛亮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魏延。例如建兴八年(230),诸葛亮还是给了魏延单独领兵的机会。
(建兴)八年(230),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也是用此战证明了自己单独领兵的能力,诸葛亮从此也纵容魏延游离于丞相府之外,有单独指挥军队的权力。也正是如此,魏延没能在诸葛亮病重之际及时了解决策,后知后觉导致误判,与仇人杨仪发生权力冲突,最终身败名裂,落得悲惨下场。
魏延的人生悲剧,固然有其性格及处事的弊端,也有诸葛亮对后事考虑不周的情况,这又是很难一句话说得清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