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文臣的极致是不是诸葛亮?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

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才”属性是关键。在古代,文臣的职责范围其实非常广阔,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具备治国理政、军事谋略、外交手腕,乃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诸葛亮在这几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造诣。

政治才能: 他辅佐刘备,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君主,打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政权。这期间,他主抓内政,制定法律,发展农业,稳定社会,让蜀汉虽然兵力不济,却能维持相当长久的国力。他的《隆中对》更是为刘备规划了宏伟的战略蓝图,奠定了蜀汉的立国之本。他所设计的制度,如蜀科,严谨高效,为后世借鉴。

军事才能: 尽管他的敌人曹魏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诸葛亮却能屡次以少胜多,以弱克强。虽然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术上的灵活运用,如“七擒孟获”的安抚手段,“空城计”的心理战术(虽然其真实性有争议,但其故事本身代表了一种极致的谋略),以及“八阵图”这样的军事发明,都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在他去世后,他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也侧面印证了他在敌人心中的威慑力。

外交手腕: 在赤壁之战前,他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吴孙权联合抗曹,避免了刘备集团在曹操南下时腹背受敌的绝境。这种在极端不利局面下,通过外交手段扭转乾坤的能力,是极少数人能企及的。

科技与文化: 诸葛亮还被认为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孔明灯”这样的通讯工具,这些都体现了他卓越的工程学和发明创造能力。同时,他的《出师表》更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将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文臣的楷模。

“极致”的含义:是才能的顶峰,还是影响力的巅峰?

然而,“极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比较性。如果我们将“极致”理解为“能力最强、成就最高、后人难以企及”,那么诸葛亮无疑是非常接近这个定义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历史上的杰出文臣,在某些特定领域,可能也有其“极致”之处。

治国理政的“极致”: 比如汉初的萧何,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绩在国家初创阶段尤为突出。又如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他们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将唐朝推向了盛世。他们的治国才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军事谋略的“极致”: 如果单论军事谋略,或许韩信、白起等武将更能被认为是“极致”。但诸葛亮是文臣,却能在军事上展现出如此高的造诣,这本身就更加难得。

改革创新的“极致”: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争议颇多,但其触及国家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以及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尝试,确实具有“破旧立新”的极致之处。

诸葛亮与其他文臣相比的独特之处:

诸葛亮的“极致”之处,更在于他罕见的“全能性”以及这种全能性所带来的“标杆性”。他不是在一个单一领域做到极致,而是几乎在所有与治国相关的重要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并且将这些才能熔铸成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象征。

“人设”的完整性: 诸葛亮在民间和历史上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这种“人设”的完整性和深入人心,是许多其他文臣难以比拟的。他的故事被反复讲述,他的品德被广泛颂扬,他的智慧被津津乐道。

“后世影响力”的绵延: 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精神和才能,更是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他成为了智慧、忠诚、勤勉的代名词,在文学作品、戏剧、评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他都被不断地“再创作”和“再解读”,其影响力可以说超越了时空。

结论:

所以,说诸葛亮是古代文臣的“极致”,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但需要理解这个“极致”的含义。他并非在所有单项技能上都绝对压倒所有人,但他在综合才能、政治智慧、军事韬略、外交手腕、科技发明以及最重要的——其精神感召力和后世影响力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并且这些方面的结合,使得他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文臣”典范。

与其他杰出的文臣相比,诸葛亮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将文臣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以一种近乎“圆满”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并且这种展现,被历史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因此,他能够长久地占据“文臣极致”的讨论席位,绝非偶然。他更像是一个被后人赋予了某种理想化色彩的“模型”,后来的文臣,常常会以他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的功过得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文臣的极致,是历代皇帝向自己臣下宣传的那个诸葛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古代文人的“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作品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谈资和创作素材。这些“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经典的古代文人梗:1. 李白:饮酒、浪漫、飞升 酒中仙: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酒鬼.............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古代文官士大夫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劝谏皇帝坚持立嫡长子为太子,甚至不惜冒着杀头的风险与皇帝据理力争,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政治、文化、家族、权力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相互交织的产物。这不仅仅是对“规矩”的遵守,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深层考量。一、“立嫡长子”的制度根源与文化认同:首先,“嫡长子.............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皇帝追求长生不老是否受到苏美尔文明影响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直接断言“是”或“否”会显得过于武断,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遥远且文化差异巨大的文明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证据,并没有强有力地指向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这.............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你看,中国古代可不缺煤,甚至可以说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像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石炭”的说法了,而且使用规模还不小。但为什么这煤炭没能像后来的蒸汽机那样,一脚踹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张密不透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