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是如何描述屈折语言、黏着语言的?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

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但对一些体现这两种语言类型的现象已经有所观察和描述。只不过,这些描述往往隐藏在对汉字、词语使用、语法规则的阐述之中,需要我们进行解读和引申。

对“屈折”现象的间接观察:

“屈折”在语言学上指的是通过词语内部形态的变化(如词缀、词根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如时态、语态、格、数等)。中国古代语言,尤其是汉语本身,在早期阶段也存在一些屈折的痕迹,而其他古代语言(如梵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更是以丰富的屈折变化著称。

1. 对“变化”的关注,而非“增添”:

古人非常重视“字”的形体和声音。当他们观察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发生某种“变化”时,有时会将其视为词语本身的“变化”或“演变”,而不是像粘着语那样“附加”了新的成分。

音韵学中的“古今异义”与“通假”: 语言在历史发展中,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改变,意义也会发生转移。音韵学家们 meticulous 地记录这些变化,比如《说文解字》就记录了大量字词的本义、引申义以及读音。虽然这不是屈折,但这种对“变化”的敏感,为理解语言的动态性奠定了基础。
“通假”的背后: “通假”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用“之”代替“知”。这种现象有时也可能掩盖了词语内部的细微变化,或者说,古代语言在某些情况下,依靠音韵上的相似性来传递语法功能,这与某些屈折语依赖读音变化来标记语法功能的做法有某种相似性。

2. 对“虚词”的依赖与“实体”的相对独立:

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助词”、“语气词”等虚词的丰富。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标记时态、语气、语态等。

“也”、“矣”、“乎”、“者”的用法: 古籍中大量记载了这些虚词的使用场景和功能。《尚书》、《论语》、《孟子》等经典,对这些助词的用法都有大量的范例和隐晦的解释。例如,“也”常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判断,“矣”表示语气已尽或变化,“乎”表示疑问或感叹,“者”用于词的后面表示强调或区分。
相对独立的“实词”: 与此相对,汉语的名词、动词等实词,其本身的形式相对稳定,不像某些屈折语那样,一个动词会根据时态、人称、数等变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古人对这些实词的“不变”可能并未特别强调,因为这是汉语的常态。

3. 古代文献中对“外来语言”的记录(如果有的话):

如果古代中国接触到其他语言,并且有文献记录,那么我们可能会找到对这些语言的屈折现象的描述。例如,随着佛教的传入,梵语的语法特征也逐渐被一些学者所接触。

佛经翻译中的语法挑战: 翻译佛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梵语作为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其名词的格变化、动词的语态、时态等,在汉语中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翻译家们往往需要通过调整汉语的语序、使用更多的虚词、或者意译来传达梵语的语法意义。这种“困难”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不同语言结构差异的认知。例如,一些早期佛教译本的语言风格,有时会显得比较“拗口”或“不似汉语”,这可能与直接模仿梵语的句子结构有关。
对“格”的理解: 梵语有八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夺格、离格、位格、呼格),用来标记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中国古人虽然没有“格”的概念,但他们通过“介词”或“词序”来表达类似的功能。对梵语格的翻译,迫使他们思考如何用汉语的结构来“模拟”这种功能,例如,将属格翻译成“之”,将与格翻译成“为”、“予”等。

对“黏着”现象的间接观察:

“黏着语”是指通过在词根后面附加词缀(前缀、后缀、中缀)来表达语法意义,词缀的形态通常比较固定,一个词缀往往只表达一个语法意义,并且词根本身变化较少。

1. 词缀的“附加”与“构成”:

虽然汉语不以黏着著称,但在一些词语的构成和用法上,也能找到一些类似黏着的现象,或者说,古人对词语“叠加”或“添加”来表示意义变化有所观察。

“语素”的组合: 汉语的很多词语是双音节甚至多音节的,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意义和语音的结合体)构成。例如,“学习”由“学”和“习”组成,“高兴”由“高”和“兴”组成。这种组合方式,可以被看作是语素之间的“连接”,而不是词根内部的“变化”。
“儿化”的倾向(虽然更多是北方方言的特征): 在一些古代文献的记录或方言词汇中,可以看到“儿化”现象,即在词尾添加“儿”字,表示喜爱、细小或口语化的语气。例如,“花儿”、“桌儿”。虽然这是后起的,但这种在词尾“附加”成分以改变词义或语气的做法,与黏着语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
“化”的作用: 动词“化”本身就可以附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表示“变为”、“变成”的意思,如“现代化”、“年轻化”。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附加”形成新词的方式。

2. 对“复合词”的描述:

古代文献中对词语的分析,也涉及到了词语的构成方式。

“重言”、“联绵词”的解释: 一些古代词典或语文学家会解释“重言”或“联绵词”,如“参差”、“徘徊”、“皎皎”。这些词语的特点是音义结合,通常是两个音节组成一个词,表示一种持续的、反复的或某种状态。虽然这些词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比如表示连续动作的,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意义的“叠加”或“连接”。

3. 对“后缀”的模糊认知:

中国古代语言中,不像其他黏着语那样有非常明确、功能单一的后缀。但是,一些词末的“字”有时也起到类似后缀的作用。

“的”、“地”、“得”的演变: 这些结构助词在古代汉语中并非一开始就独立使用,它们是由“之”、“以”、“而”等词演变而来,并在使用中逐渐固定化,起到了类似后缀的作用,用来标记属格、状语、补语等。虽然它们本身是独立的虚词,但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位置,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黏着语的特征。例如,“我的书”中的“的”,功能上类似拉丁语属格标记。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黏着语言”这样的分类。但古人的语言学研究,特别是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以及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分析,都间接触及了与这两种语言类型相关的现象:

对“变化”的敏感: 虽然汉语的“变化”更多体现在音韵和意义的演变,以及虚词的使用上,但这种对语言动态性的观察,为理解其他语言的屈折变化提供了某种认知基础。
对“组合”的重视: 汉语词语的多音节化和虚词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一种“组合”和“附加”的倾向,虽然与典型的黏着语的词缀系统不同,但其“构成”的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对外来语言的“差异认知”: 随着对外来文化的接触,特别是梵语的传入,古人通过翻译和学习,也间接认识到不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如屈折的繁复。

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没有直接的定义,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实践和记录,已经对体现屈折和黏着特质的语言现象有所观察和描述,只是这些描述是分散的、嵌入在对汉字、词语和句法规则的具体分析中的。要理解这些,需要我们用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古人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已经有人答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人对梵语语法术语的翻译,我这里补充一些。

玄奘把梵语语法翻译为“记论”,《慈恩传》中有一大段梵语语法论述。不过梵语语法术语一直没有规范化,有些各说各话。且中国僧人历来不重视梵语语法,只重视文字,在悉昙体上过渡发挥,搞出密宗的奇奇怪怪的种子字、字门之云云,凭添神秘感,骗骗信众也就罢了,最终自己都当真了。


目录:

  1. 见于《悉昙字记》的语音及文字相关的术语
  2. 见于玄奘译《俱舍论》的术语
  3. 见于《掌珍论疏》的术语
  4. 见于《南海寄歸內法傳》的术语
  5. 见于《翻译名义集》的术语
  6. 见于《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的术语
  7. 梵语中的六类复合词
  8.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关于梵语屈折的描述
  9. 晚清杨仁山对梵语语法的描述

见于《悉昙字记》的语音及文字相关的术语

  • 四十七(四十七个字母
  • (四个字母
  • 有六(六组元音
  • 摩多元音,或元音的附标形式
  • 牙齒舌喉脣(发音部位,并分别命名为牙音、齿音、舌音、喉音、唇音,与实际发音部位有出入)
  • 长短两分(分为长短元音
  • 长呼短呼长元音短元音
  • 二合二合元音、双元音
  • 体文字母辅音辅音字母
  • 重音送气浊音
  • 清音不送气浊音
  • 卷舌呼舌尖颤音/齿龈颤音
  • 仰月之画仰月点

见于玄奘译《俱舍论》的术语

  • 轉聲名词变格),动词变位于别处也译作轉聲,但未见于《俱舍论》。
    • 第六轉聲第六格属格),《俱舍论》中用于譬喻所属关系。
    • 第七轉聲第七格位格),《俱舍论》中用于譬喻依存关系。
      • 下二词非出自《俱舍论》,但概念相近。
      • 七轉聲除去呼格的七个格
      • 八轉聲名词的八个格

见于《掌珍论疏》的术语

八轉者。
第一名體聲。謂分別諸法體。
第二名業聲。謂所作業。如破樹(缺)是業也。
第三名業具聲。如手斧等。
第四名所為聲。如破樹為造舍等。
第五名因緣聲。如所從來處。
第六名屬主聲。如言空花。空為主。花是所屬。謂是空之花。故名空花也。
第七名所依聲。謂凡所作。必有所依。
第八名呼聲。謂直呼所前物而已。
若以男女非男非女三聲。各具此八。合成二十四轉。
依此八轉聲

以上为解释《大乘掌珍论》中的

此空花喻就第六轉依士訓釋

此处解释了梵语体词的八格三性,现代术语依次作:

  • 八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呼格
  • 三性:阳性阴性中性

见于《南海寄歸內法傳》的术语

凡言一。乃有四句。一句八。總成三十二
  • :梵语诗句的长度计量单位,此处解释了颂的构成。
  • 指的都是音节
三謂馱覩章。有一千頌。專明字元

《馱覩章》指的是《界读》。

  • 字元动词词根
一言二言多言。。。如喚男子。一人名補嚕灑。兩人名補嚕(上竹下稍) 。三人名補嚕沙。

此处指的是梵语屈折的,并以 puruṣaḥ、puruṣau、puruṣāḥ 举例,现代术语依次作:

  • 单数双数复数
於七例外更有呼召聲。
  • 呼召聲呼格
十羅聲者。有十種羅字。顯一聲時。便明三世之異。

此处“十羅聲”可能指的《界读》中动词变位的分类(现在时体系有十类变位)。

  • 顯一聲(时态)
  • 三世(语法范畴 时,即过去、现在、将来)
二九韻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別。

此处指的是梵语动词变位是的人称区别,

  • 二九韻:指的是主动中动结合三个人称三数,一共十八种屈折形态
  • 上中下:指的应当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对应关系未知。

此外,梵语中尊卑是通过特殊代词体现的,对第二人称使用特殊人称代词,并按照第三人称变位,可显示出尊卑。


见于《翻译名义集》的术语

聲有八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七轉常用。呼聲用稀 。故但云七也。西域國法。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八轉聲。方知文義分齊。
一補(盧 )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
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
三補盧崽(山佳切)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故云具也。
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
五補盧沙䫂(都我切)。是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
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
七補盧鎩(音戒)是所於聲。如客 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
八稧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

解释了梵语的八个格,现代术语同上,此处略。

并有以 puruṣa单数的八格举例,解释了八格的语法功能。

注1:此处现存版本缺字,应为 ru 的对音。


见于《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的术语

彼或說一說二說多,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 ... 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一字相應多字相應,皆悉了知。

說一說二說多(单数、双数、复数)

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阳性、阴性、中性)

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三种语法时,过去、将来、现在)


梵语中的六类复合词

这些术语处处可见,比如《相宗八要直解·六離合釋法式通關》中:

西方釋名有其六種。一依主。二持業。三有財。四相違。五帶數。六鄰近。以此六種有離合故。一一具二。若單一字名即非六釋。以不得成離合相故。

现代梵语术语通常作:依主释持业释多财释相违释双牛释邻近释

用更通用的现代术语分别作:限定复合词(前词限定后词,但不同格)、同位复合词(复合词的两部分于梵语中语法地位等同,类似偏正短语)、形容词性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前肢为数词的复合词副词性复合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关于梵语屈折的描述


此段文字描述了梵语的动词变位。我简要地把有音译词和比较难懂的地方还原一下。

……一名底彥多聲,有十八囀,二名蘇漫多聲,有二十四囀,其底彥多聲於文章壯麗處用,於諸汎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囀者於一切諸文同用。其底彥多聲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二、阿答末泥,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汎論一事即一事有三說他有三自說有三,一一三中,說一說二說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聲別,故分二九耳。

简要翻译:一类是动词变位,音译作“底彥多 tiṅanta”,有十八种变化;还有一类是名词变格,音译作“蘇漫多聲 subanta”……动词变位的十八种形式可分为两组,分别是主动(般羅颯迷 parasmai)和中动(阿答末泥 Ātmane)……每类变化下分别有三个人称和三个数……


依般羅颯迷聲說,有無等諸法。且如說有,有即三名,一名婆[亻波]底,二名婆[亻波]矺,三名婆飯底。說他三者,一名婆[亻波]斯,二名婆[亻波]矺,三名婆[亻波]他。自說三者,一婆[亻波]彌,二婆[亻波]靴(去聲),三婆[亻波]摩(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說,多言婆[亻波]末斯)。依阿答末泥九囀者,於前九囀下各置毘耶底言,餘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義也。

简要翻译:比如说词根 vap(剪断)的主动语态的变位:

第三人称单数 vapati、双数 vapatas、复数 vapanti;

第二人称单数 vapasi、双数 vapathas、复数 vapatha;

第一人称单数 vapāmi、双数 vapāvaḥ、复数vapāmaḥ(《吠陀》中通常为 vapāmasi)。

中动变位亦加上相应的词尾,变化同上。


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總有八囀,於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說一、說二、說多,故開為二十四。於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謂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言八囀者:一、詮諸法體,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所為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依事,八、詮呼召事。

简要翻译:名词变格(蘇漫多聲)二十四中形态可分为八个格,每个格均有单数、双数、复数。名词还有三个性:阳性、阴性、中性。(然后解释了八个格的语法功能)

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八囀者,丈夫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一、布路殺,二、布路筲,三、布路沙(去聲)。所作業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者三者,一、布路鎩拏,二、布路[言*(穴/之)](音鞞僣反),三、布路鎩鞞,或言布鎩呬。所為事三者,一、布路廈(沙詐反)耶,二、布路沙[言*(穴/之)](鞞僣反),三、布路鎩䪨(鞞約反)。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反),二、布路鎩[言*(穴/之)](同上),三、布路鎩䪨(鞞約反)。所屬三者,一、布路鎩[言罝](子耶反),二、布路鎩[言*(穴/之)],三、布路鎩諵(安咸反)。所依三者,一、布路䐤(所齊反),二、布路殺諭,三、布路鎩縐(所芻反)。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路沙。略舉一二如此,餘例可知,難為具述。


以阳性名词 puruṣa (男子,丈夫)的变格为例:

主格 单数 puruṣaḥ 布路殺 双数 puruṣau 布路筲 复数 puruṣāḥ 布路沙(去聲)

宾格 puruṣam 布路芟 puruṣau 同上 puruṣān 布路霜

工具格 puruṣeṇa 布路鎩拏 puruṣābhyām 布路[言*(穴/之)] puruṣaiḥ 布路鎩鞞 布鎩呬

与格 puruṣāya 布路廈(沙詐反)耶 puruṣābhyām 同上 puruṣebhyaḥ 布路鎩䪨(鞞約反)

夺格 puruṣataḥ 布路沙哆(他我反) puruṣābhyām 同上 puruṣebhyaḥ 同上

属格 puruṣasya 布路鎩[言罝](子耶反) puruṣayoḥ 布路殺諭 puruṣāṇām 布路鎩諵(安咸反)

位格 puruṣe 布路䐤(所齊反) puruṣayoḥ 布路殺諭 puruṣeṣu 布路鎩縐(所芻反)

呼格 puruṣa 系布路殺 puruṣau 系布路稍 puruṣāḥ 系布路沙 (系 应当为叹词 he)


注1:古典梵语中后来一般作 puruṣāt,不过所有词均可接 -tas 构成单数夺格。


《 楊仁山居士遺書·附南條文雄覆書》中对梵语语法的描述

梵語文法。固與拉丁希臘獨逸語等文法一樣。名詞。動詞。代名詞。形容詞。皆依語尾變化。轉其義意。其中梵語名詞。代名詞。形容詞。各有男女中三性之別。每性各有單兩複三數之別。而每數各有八格。曰。體主。目的。器械。附與。奪去。物主。居處。稱呼。是為體。業。具。為。從。屬。於。呼之八轉聲。玄奘門下慈恩大師窺基唯識樞要中。三性各舉一例。略示其梗概(基師所謂蘇漫多聲。底彥多聲者謂梵語名詞動詞也。)名詞中又有六種混合法是為六離合釋。所謂依主持業。有財。相違。帶數。鄰近。是也。窺基義林章第一總料簡章。有其略解。梵語之動詞。大分為三體。曰他動。自動。受動。每體有現在第一第二第三。過去第一第二。未來之時別。及願望命令等之諸法。此時式法。各有單兩複之三數。而每數各有第一第二第三之三人稱。其差別一依語尾變化。時有加一字於語首者而已。此梵語文典中之大觀也。

杨仁山的语法论述已经几乎和现代术语一致了。


末次更新于20180418 CEST 22:1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