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最为繁荣的是什么时候?

回答
中国古代文学,说它繁荣,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我说,要挑一个“最”字,那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时段,那唐诗,以及稍晚一些的宋词,绝对是巅峰中的巅峰,是让后世望尘莫及的璀璨星河。

咱们先来说说唐诗。

唐朝,那可是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自信爆棚。这种时代背景,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无数诗歌的奇葩。

盛唐气象,写不尽的豪情万丈。 李白,这位“诗仙”,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起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飞扬。杜甫,这位“诗圣”,他的诗更写实,更深刻,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字字泣血,句句催人泪下。还有王维,把诗、画、禅意结合得天衣无缝,意境悠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得多宁静,多自在啊。这些大咖们,把唐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题材的广泛,社会的缩影。 唐诗写什么?边塞风光、宫廷宴乐、山水田园、闺怨相思,无所不包。你想听战争的呐喊?有李颀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你想看繁华都市?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你想感受田园的宁静?有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乎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唐诗里留下了印记。

格律的成熟,音乐的韵律。 唐诗在形式上也非常讲究,特别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出现,更是把诗歌的格律推向了极致。平仄、对仗,这些讲究,让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自带音乐感。所以,很多唐诗到现在还能被我们脱口而出,不是没道理的。

诗人的数量和质量。 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好几千,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五万多首。这数量就已经够吓人的了,关键是质量还高。除了上面提到的李白、杜甫、王维,还有白居易、李商隐、杜牧、高适、岑参……太多了,数不胜数,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说完唐诗,咱们再聊聊宋词。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不像唐朝那么硬气,但文化上,尤其是文学上,宋朝绝对是后起之秀,而且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婉约与豪放,情感的细腻表达。 如果说唐诗是“兴”,是直接的情感抒发,那么宋词就是“思”,是更加细腻、更加曲折的情感描摹。宋词的特点在于它的“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声律,这就像给词人搭建了一个精巧的舞台,让他们在固定的框架内,尽情挥洒内心的情感。
婉约派,以李清照为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字,把一个女子的愁绪写到了骨子里,让人心疼。还有柳永,他的词更贴近市井生活,写男女情爱,写离愁别绪,写得缠绵悱恻,触动人心。
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是一种壮阔的气势,胸怀天下。他的词,既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又是何等的豁达和浪漫。辛弃疾更是将豪放词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词里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无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与音乐的融合,更具歌唱性。 宋词原本就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它的节奏感、韵律感非常强,也更加注重声调的和谐。这也让宋词在口头传播和感官体验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题材的拓展,生活的多维度。 宋词写的东西也很多样,有写爱情的,有写离别的,有写羁旅的,有写咏物的,甚至还有写政治抱负的。它不像唐诗那样,有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而是更偏向于记录个人内心的感受,特别是那些被压抑的、细腻的情感。

为什么说唐诗宋词是“最”繁荣的?

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诗宋词之所以能达到巅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涌现出了数量庞大、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功底,更有独特的创意,创造了无数千古名篇。
文学体裁的成熟与高峰。 诗歌在唐朝走向了格律化的成熟,成为一种极其精炼、意蕴深远的艺术形式。而词,在宋朝更是达到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极致,并与音乐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学。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唐诗宋词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无数文人墨客从中汲取灵感,模仿借鉴,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今天还能脱口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能明白唐诗的生命力有多强。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并不仅仅局限于唐宋。先秦的诸子散文,那种思想的锋芒和辩论的智慧,奠定了中国哲学和散文的基础。汉赋的铺陈夸张,展现了大汉王朝的恢弘气势。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文学,虽然有些颓废,但也孕育了山水诗和骈文的独特风格。元曲的俚俗质朴,唱出了市井的生动和百姓的心声。明清小说的波澜壮阔,更是将中国文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比如《红楼梦》这样的巨著,简直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是,如果非要我们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辉煌成就的时期,唐诗宋词,这两个闪耀的明珠,它们在思想深度、艺术技巧、情感表达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是古代文学繁荣的绝对象征。它们就像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俯瞰着整个古代文学的山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质量而言,唐宋文学高度前所未有,胜在诗(广义的诗),而且,今日所见的所有文体,基本都在这一时代确立。

但综合来说,古代文学最蓬勃发展的时期,个人认为,是明末。


据杨绳信编《中国版刻综录》记载,宋至明末,能查到的版刻书籍3094种,其中有2019种是晚明一百年内所刊行的,从比例而言,晚明出版业的确堪称繁荣。

出版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小说、诗歌和戏曲的消闲读物,学术研究,地图、医术等等,无所不包。甚至包含政论、演讲、奏章。据说,东林党人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有专门刻坊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

晚明出现的竹制纸(斫竹制纸),因为价格低廉,易于栽种制作,使书籍的成本下降。

书籍出版也变成了流水线生产,分工明确,有专门的编辑润笔,有校对工、刻工、插画师、装订工人等等。一些书店集“写、刻、发”于一体,前脸书店,楼上编辑部,后院刻坊。

晚明仅福建一省,有名可考的刻坊就有70家,出版612种书籍。

清朝的出版行业实际倒退,《四库全书》堪称灾难。有史可查的,《四库全书》就毁书2453种,又抽毁403种,留下的也多有以政治目的为主的修改。

历史上最著名的职业出版人,毛晋,今江苏人,家中藏书八万四千余册,这在今天也是藏书家了。

晚明的一些文人,因为科举失利,无法步入仕途,但又有一颗政治心,于是就写小说或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出版业的繁荣,也产生了一批职业作家,如当时的文坛当红作家“湖上笠翁”李渔,如通俗小说巨匠、编辑冯梦龙、凌濛初,罗贯中。

李渔写儿童读物、诗歌、小说、戏剧,是中国较早有版权意识的人。

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人也都有「功名」,冯梦龙后来也做了小官。

但是,明代的确是大量文人开始自觉成为作家,也渐渐从「文以载道」中获得释放。


不可否认,唐宋时期的文学成就、文学高度,无与伦比,文人骚客灿若星河。

但如果说,中国古代哪个时期文学开始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文娱部分,无论读者群还是作者群都自发地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助力,造成文学整体繁荣,我认为是明代。

这种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看很多答主都认为是唐代,我能理解他们选择唐代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家选取的角度不同罢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文学,说它繁荣,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我说,要挑一个“最”字,那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时段,那唐诗,以及稍晚一些的宋词,绝对是巅峰中的巅峰,是让后世望尘莫及的璀璨星河。咱们先来说说唐诗。唐朝,那可是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自信爆棚。这种时代.............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过程最为传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开国皇帝声名显赫、功业辉煌的王朝,而是那个开创了中华文明基石,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朝代——夏朝。很多人对夏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大禹治水”、“禹传启”,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份模糊和争议,让夏朝的建立过程在我看来,充满了.............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 pinpoint 出一个“最全能”的人,实在是一件颇有挑战的事情。因为“全能”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主观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侧重。即便如此,如果我们尝试寻找一位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才能,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那么诸葛亮的名字,绝对是绕不.............
  • 回答
    明朝是否是中国古代最残暴的朝代?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要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并不能完全涵盖历史的复杂性。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以便大家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残暴”这个词的含义。在历史上,统治者的残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严.............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王史中,论及文采斐然、诗赋歌赋信手拈来、且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皇帝,曹操无疑是绕不开的巨擘。有人或许会问,曹操?那个权臣?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家?没错,正是这位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枭雄,在文学领域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将政治抱负与文学创.............
  • 回答
    .......
  • 回答
    论中国古代制度之最成功者,恐非“分封制”莫属。此制历经数千年演变,虽几经兴衰,却始终在中国政治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影响之深远,直至今日仍有迹可循。“分封制”,顾名思义,即是将国家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享有自主权。此制度肇始于西周,初衷是为了巩固周天子统治,将权力分散,以“亲.............
  • 回答
    话说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兵器这块儿,那可是没少下功夫,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要说这日本的武士刀,确实是名声在外,薄如蝉翼的刀身,配合上那精湛的锻造工艺,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可要是说哪个咱们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最能克制它,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先说说这武士刀的厉害在哪儿。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轻便、锋利,.............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的说法,最早的文献记载,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比较普遍被认为是早期记载的,出自北魏时期一位名叫李漂的僧人所撰写的《魏略》。《魏略》本身是一部失传的书籍,但其中的内容被后世的史书所引用和保存。其中有一段记载,提及了“大秦”这个国家,并且描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一些习俗,与我们.............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际形势”算不算最好的,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最好”,这个词儿太绝对了,古代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甚至是危机四伏。不过,跟一些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阶段.............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谈到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文明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害”的,匈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他们的崛起、与汉朝长期的对抗以及最终的衰亡,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数百年,对汉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要说“危害最大”,这本身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游牧民族的南下.............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我心里痒痒的,要从中选一位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将军,简直像是在问我最喜欢哪一本书一样困难!不过,如果真的要我硬着头皮选一个,那我想我会选—— 卫青。为什么是他?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项羽的勇猛无敌,韩信的运筹帷幄,岳飞的精忠报国,甚至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确实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确实,从“四大古文明”的定义来看,古中国通常指的是黄河文明,其早期阶段相比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起步时间稍晚一些。然而,“晚”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明的独立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在别的文明蓬勃发展的这段时期,古中国在发生着.............
  • 回答
    要说中医何时“最成熟”或者理论有了“质的飞跃”,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而非某个瞬间的爆发。但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几个关键的节点,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来观察中医的兴盛与发展。理论奠基与系统化: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可以说,这.............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