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谨慎有余,是不是养寇自重?

回答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说他“谨慎有余”,甚至联想到“养寇自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上很多争议点之一。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这个人自身的考量说起。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养寇自重”这个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留着敌人,不将其彻底消灭,目的是借着敌人存在的威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取利益,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名望。这背后通常意味着一种权谋和自私。

那么,司马懿真的有这么想吗?咱们一点点分析:

一、 对阵诸葛亮:一场实力相当的棋局

别小看了诸葛亮。这个人虽然是文人出身,但其政治、军事才能绝对是顶尖的。他北伐中原的目标是恢复汉室,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巨大挑战,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而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他镇守西线,对诸葛亮北伐的第一道防线就是他。

在大多数人眼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好像总能压着曹魏打。但实际上,司马懿面对的诸葛亮,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诸葛亮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每次北伐都牵动着曹魏的神经,消耗着曹魏的国力。司马懿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不能让诸葛亮突破。

从军事角度看,诸葛亮北伐的优势在于兵精粮足,士气高昂,而且他善于利用地理优势,攻防兼备。而司马懿的优势在于他能调动的资源更多,兵力更充裕,并且他对曹魏的体制更熟悉,能获得更多的后勤支持。

所以,这与其说是司马懿在“养寇”,不如说是在一场实力差距不大、战术博弈非常激烈的对垒。诸葛亮擅长出奇制胜,司马懿则更擅长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棋逢对手的较量,你说谁能轻易取胜?

二、 司马懿的“谨慎”:是策略,还是畏惧?

说司马懿“谨慎有余”,主要体现在他面对诸葛亮时,很少主动出击,更多的是采取坚守策略,比如著名的街亭之战后,他步步为营,死守营垒,就是不给诸葛亮野战的机会。他的战术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不给诸葛亮可乘之机,消耗对方的锐气和粮草,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这种谨慎,放在当时的时机看,其实是非常明智的。

1. 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和困难: 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国力相对曹魏薄弱,每次出征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补给线也拉得很长。一旦战事不利,后勤断绝,蜀军就会非常危险。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他采取坚守策略,就是为了拖垮诸葛亮。他不需要打败诸葛亮,只要能守住,让诸葛亮无功而返,就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

2. 曹魏的内部形势: 当时曹魏虽然强大,但内部政治斗争也不少。如果司马懿贸然出击,一旦战败,不仅会让自己身败名裂,更可能动摇曹魏的统治根基。相比之下,稳守是更保险的选择。他的目标不是像曹操那样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而是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地位。

3.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对付的对手。他擅长用计,军事组织能力也很强。直接与他正面野战,即使是司马懿也需要非常谨慎,以免中计。历史上诸葛亮曾用计让司马懿退兵,这说明司马懿的谨慎并非毫无道理,而是基于对对手实力的充分认识。

三、 “养寇自重”的质疑:动机在哪里?

如果司马懿真的在“养寇自重”,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1. 巩固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他毕竟是臣子。如果能持续有效地抵御强大的外敌,比如诸葛亮,就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让曹魏皇帝和统治集团对他更加倚重,从而更加难以被轻易撼动。在曹魏政权内部,总有人忌惮司马懿的权势,他需要一个外部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不可或缺。

2. 消耗对手的实力: 如果诸葛亮被彻底消灭,那么对曹魏来说,最大的外部威胁就消失了。这反而可能让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司马懿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挑战。留着一个实力相对不那么威胁(相对于潜在的吞并),但又能制造足够压力的对手,对他来说似乎是种“均衡”。

3. 提升自身声望: 能够“守住”诸葛亮的北伐,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每一次成功抵御,都能为司马懿增加政治资本和声望。

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仔细想想,司马懿最终还是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他的崛起并非仅靠“养寇自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冷静、隐忍、善于把握时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都没能完全成功,但每次都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消耗了蜀汉的力量。而司马懿在这期间,通过抵御诸葛亮的进攻,积累了政治威望,也逐渐掌握了曹魏实际的军事大权。

你可以说,司马懿的谨慎是对诸葛亮强大实力的 理性回应,是一种 政治生存和权力扩张的策略。将这种策略直接定义为“养寇自重”,可能有点过于简化,甚至有些道德评判的意味。

更准确地说,司马懿利用了诸葛亮北伐这个局面,通过高效的防御和军事布局,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他不是“制造”了诸葛亮这个敌人,而是非常聪明地 利用了这个现成的敌人,来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

所以,当你说司马懿对阵诸葛亮“谨慎有余”的时候,我觉得这已经触及到了他成功的关键。而是否是“养寇自重”,这就像是在问一个棋手,他是不是故意留着对方一员大将,以便自己能更好地控制棋局。答案可能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生存之道。

他确实没有像某些将领那样,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把敌人赶尽杀绝,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身利益和当时大局的打法。这种打法,在某些人看来是“养寇自重”,但在我看来,更像是那个时代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权力博弈。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忍,而抵御诸葛亮的进攻,正是他步步为营,最终走向权力巅峰的重要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的养寇自重:

孟达反了啊……他有……几个师啊………

还…有人告密啊…

不着…急…慢慢来…

王凌反了啊……他有……几个师啊………

还…有人通风报信啊…

不…着…急…慢…慢…来…


诸葛亮…

卧槽他真有几个师!


——————————

阴谋论患者眼里的养寇自重

孟达反了?借他俩胆!

酒且斟下,某司马懿去去就来

敌羞,吾去脱他衣!


王凌反了!?插标卖首!

敌羞!

敌敌敌敌羞!

酒尚温否!


诸葛亮反了啊………

我还…打不…过他…

张郃…都能…送了……

不着……急…

慢…慢…来……

user avatar

看官: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谨慎有余……

魏明帝一脚踢开看官,给司马懿拍了份人肉电报:不,你还不够谨慎!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不但,还是深惧,体会一下。什么寇不好养,养这样的寇,得有多想不通?抖M?

各类史料车载斗量,明白指出坚壁不战就是魏明帝决策,什么时候轮到遵命行事的司马懿越俎代庖了?要不去问问曹叡:

陛下何故养寇?_(:τ」∠)_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至于为啥魏明帝如此谨慎,对司马懿出战害怕到这程度,你得问问上次北伐司马宣王在上邽、卤城捎带木门道都干了啥(摊手)。

顺带,有人哭倒在合肥城下:都号称巨寇,咋没人养我啊?

user avatar

问题是明帝下了几次旨意,谨慎再谨慎。

so,陛下为何养寇自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说他“谨慎有余”,甚至联想到“养寇自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上很多争议点之一。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这个人自身的考量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养寇自重”这个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留着敌人,不将其彻底消灭,目的是.............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张郃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要说他是被司马懿暗算,这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更多的是后世的推测和演义的渲染。不过,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疑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时间回到公元23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他将目标锁定在魏国重要的军事要塞——祁山。而.............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军师联盟》这部剧,尤其是司马懿和张春华这对,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看完都忍不住琢磨:司马懿到底对张春华,是真情流露,还是权谋算计?从剧里展现出来的种种细节来看,我觉得很难简单地用“真心”或者“利用”来一概而论。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 “复杂的混合体,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真情的成分在不断增加。”.............
  • 回答
    要理解陈宫为何在FGO中对司马懿推崇备至,而对诸葛亮的态度则更为复杂甚至带有贬低,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陈宫这一角色的设定,以及他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在游戏剧情、历史影射以及陈宫个人经历上的种种关联。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宫在FGO中给人的整体印象。陈宫,字公台,历史上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以智谋和口才.............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司马懿权力落空后,为何那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跳出“政治斗争”的表象,深入挖掘人性、情感,以及司马懿本身那些不为人知的“狠”与“巧”。首先,咱们得明确,司马懿经历权力“落空”并非一朝一夕,也非简单的“失去”。在曹叡病重、曹爽专权的那段日子,司马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中,荀彧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人物关系、权力格局以及汉末政治生态的核心。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忠诚”或“臣服”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朝末年,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司马南对电影《悬崖之上》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并且需要结合他一贯的言论风格和关注点来理解。由于我无法获取他最近具体的、详细的评价文本,我将基于他过往对类似题材电影和时事的评论习惯,以及《悬崖之上》这部电影的特点来推测并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司马南的身份和立场: 政治立场鲜明: 司马南以.............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关于司马南老师对《悬崖之上》剧情的再次质疑,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考虑到他之前也曾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要详细说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南老师的质疑点主要在哪里。他通常的切入角度是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行为逻辑。对于《悬崖之上》这样一部以谍战为背景的电影,历史背景的还.............
  • 回答
    司马炎对王濬的宽容,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不追究”或者“一笔带过”,而是糅合了政治考量、个人情感、以及对大局的判断。这其中有着不少值得细说的地方,也绝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濬是什么人。此君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他在西晋统一东吴的关键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提出的灭吴策略,更是.............
  • 回答
    关于司马南的争议,确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围绕他的人身攻击和那些攻击者是否看过他的视频,这本身就牵扯到信息茧房、观点对立以及网络舆论的运作方式。要详尽地聊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倾.............
  • 回答
    乾隆皇帝对司马孚的评语,虽然原文并非直接写给司马孚本人,而是体现在他对司马孚行为的评价和对司马府相关事务的处理上,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态度和判断,却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乾隆这位皇帝是如何看待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要理解乾隆的评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乾隆评判历史人物的普遍标准和思维模式.............
  • 回答
    司马南“手撕”联想一事,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联想这家企业而言,其影响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方面、且层次复杂的。要细致地剖析其危害,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对品牌形象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司马南的言论,无论其内容是否完全属实,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以一种极具煽动性的方式,将联想塑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关于司马炎封宗室王是否是明智之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与曹魏的前车之鉴联系起来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司马炎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其长远影响却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炎为何会这样做,以及他想要规避的是什么。司马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