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郃死于木门道之战,是被司马懿暗算吗?

回答
张郃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要说他是被司马懿暗算,这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更多的是后世的推测和演义的渲染。不过,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疑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时间回到公元23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他将目标锁定在魏国重要的军事要塞——祁山。而镇守祁山的正是魏国大将张郃。

诸葛亮向来以用兵如神著称,这次北伐,他利用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将司马懿引诱至卤城。此时的司马懿刚接替了曹叡的指挥权,虽然经验老道,但面对诸葛亮的攻势,他显得有些被动。

在卤城之战中,张郃作为魏军的重要将领,他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他指挥有方,与蜀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为魏军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就在战局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根据史书记载,在卤城之战结束后,司马懿命令大军退兵。就在撤退的过程中,蜀军的弓弩手从两边的山谷中突然射出箭矢,魏军顿时陷入了混乱。而张郃,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就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箭雨中,不幸中箭身亡。

那么,为什么会有司马懿暗算张郃的说法呢?这主要源于对战役细节的一些解读和对司马懿为人的一些推测。

首先,我们来看看战役本身。卤城之战是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司马懿作为主帅,他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他的战术安排有哪些细节,这些在史书中都记载得不够详尽。有些分析认为,在撤退如此关键的时刻,司马懿的指挥存在一定的疏忽。他是否应该更周全地考虑撤退路线的安全性?是否应该提前预见到蜀军可能设下的埋伏?

其次,当时的政治背景也值得一提。曹魏政权内部,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一直存在。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也有自己的竞争对手和需要清除的障碍。张郃在军中威望很高,如果他能继续领兵,对司马懿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

再者,从司马懿的性格和历史评价来看,他是一个城府极深、善于谋略之人。历史上,他被描绘成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人。因此,一些人就认为,他很可能为了清除张郃这位有能力的将领,暗中设计了这次“意外”。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都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让我们再看看史书中的具体描述:《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司马)懿留,令郃别击亮营。营,粮尽,引兵归。亮伏兵于高阳谷,而又使别将塞,出,故并力夹击。都督张郃战,箭中,率左右数十骑,突围而出,又与虏相遇,乱箭射杀。”

这里清楚地写着,是诸葛亮“伏兵于高阳谷,而又使别将塞”,并且是“并力夹击”。换句话说,张郃的死,直接原因是诸葛亮的伏击,而蜀军的伏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司马懿“别击亮营”的命令导致张郃的部队孤军深入,而且在撤退时又遇上了蜀军的阻截。

司马懿的战略指挥是否得当,是否应该为张郃的死负有责任,这可以讨论。但他“暗算”张郃,就像是设计了一个局,让张郃自己去送死,这种说法缺乏直接的物证。如果司马懿真的要暗算张郃,他完全可以在其他场合,以更隐秘的方式下手,不必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将自己置于可能被指责的地步。

况且,张郃的死,对于魏军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司马懿作为魏国大将,如果他真的能阻止张郃的死亡,他为何不做?即使是为了清除异己,也应该考虑部队的整体实力。

因此,比较严谨的说法是,张郃之死与司马懿的指挥失误或者战略安排不当有关,但要说他是被司马懿“暗算”了,则更多是基于对司马懿性格的猜测和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解读,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撑。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将领们的命运总是与主帅的决策紧密相连,有时候一个错误的判断,就能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而张郃,这位一生征战沙场的名将,最终在一次撤退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他作为一名将领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郃真正遭到司马懿忌恨,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在军界的影响力,而仅仅是因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两人的一些过往。


满打满算,张郃当时一共给司马懿提过三次意见,都被司马懿给拒绝了。


第一次是在诸葛亮围攻祁山时,司马懿的决定是“令偏将领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部救祁山”。但张郃认为,还应该再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于雍郿一带。目的是攻敌之所必救,趁着诸葛亮主力在祁山,翻越秦岭,直扑汉中,抄诸葛亮的老巢。



但司马懿不同意张郃的意见。他说,如果前军能够抵挡诸葛亮的进攻,那么你的建议的确是一条妙计。可如今的现状是我们即便把主力全部放在前线,也不一定能打得赢诸葛亮。这种时候再分兵汉中,就是取败之道啊!




第二次是在诸葛亮到了上邽之后。


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主力前来救援后,一边派人继续围攻祁山,一边自己率蜀军主力奔赴上邽。在击败了留守上邽的守将后,诸葛亮将上邽周边的麦子收割一空。


然后,诸葛亮碰到了前来迎战的司马懿。但不料,司马懿却根本不是 带人来打仗的。


魏军依险阻扎营,面对诸葛亮大军避而不战。诸葛亮一看这架势,自己也没工夫跟着司马懿耗在上邽,便带兵返回祁山。

司马懿然后便带兵一路尾行,并在每次都在快要追到诸葛亮的时候停下来扎营,然后避战。


反复再三之后,张郃又看不下去了,他继续跟司马懿提建议:

蜀军远来,利在速战。我方如今避而不战,和敌军拼消耗,这的确是正确的战略。但是,拼消耗不是这么个拼法啊!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近了又不敢打,这样会让三军士气消沉的!

我军还不如就屯兵于此,然后派奇兵袭扰蜀军粮道,这样一来可以骚扰蜀军,二来可以让被围困的祁山守军心生期待。不然我们就这么走走停停的,万一让诸葛亮跑了怎么办?


但司马懿还是没有听张郃的。他继续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不急不缓的跟在诸葛亮后面。而诸葛亮眼看着司马懿跟狗皮膏药似的甩不掉,也干脆撤了祁山的围兵,继续不急不缓的往南走。


司马懿的这种行为,果然如张郃所言,激起了全体魏军将士的愤怒。


你站在魏国人的角度,很容易就能理解这种情绪:

诸葛亮趁着曹真病重入侵,已经围了祁山一个月。如今司马懿终于带着援军赶到了,既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兵力又比蜀军多,这种时候,不就应该冲上去猛揍蜀军一番吗?

如今反倒跟在人家后面走一步歇一会,这算怎么回事!敢情这几万大军不是野战军,而是仪仗队——不是来歼敌的,而是来送客的了?


这种愤怒情绪的爆发,就是有人当面骂了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骂人的,是当时被诸葛亮围在祁山的守将。因为人家已经坚守了祁山多日,所以司马懿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是默默的忍着。


而这,还不是司马懿所面临压力的全部。


身为大将军,都督雍梁军马,司马懿此时是西线的最高指挥官。他就这么把诸葛亮给礼送出境了,自己回朝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这才是司马懿身上最大的压力。


到了五月上旬,司马懿终于顶不住了,主动寻求决战。他先派张郃绕道南下,然后自己率主力在北方出击,两相夹击诸葛亮大军。

但结果是:南线的张郃久攻不下;在北线,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主力,获“甲首三千”,史称“卤城之战”。

这场大胜,是诸葛亮在整个北伐过程中,最大的一场胜利。司马懿在主力被击败后,陇右骚动。此前,诸葛亮与鲜卑首领柯比能已有联络,因此此刻鲜卑在北方也跃跃欲试。司马懿率领的新败之军,一时竟然有了腹背受敌的隐忧。


然而到了六月,诸葛亮退兵——因为后方李严说没有粮草了。




然后是第三次:


诸葛亮退兵以后,司马懿命张郃追击,但张郃表示反对,他认为蜀军是主动退却,一路上又山道艰险,因此定会有伏兵断后,追之无益,还可能会损兵折将。


但司马懿不同意,一定要张郃率兵追击。张郃只得带兵追至木门道,在这里,蜀军埋伏弓弩,万箭齐发。张郃右膝中箭,就此去世。




回看整个过程,张郃一共被拒绝了三次。


虽然说司马懿是主帅,拒绝下属的提议理所应当。但问题是,张郃并不是一般的下属:他资历比司马懿深,战功比司马懿大,与蜀国作战的经验更是远胜于司马懿。甚至还在曹操时代,张郃就在汉中一带与刘备有过交战记录。


此外,张郃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破了马谡,第二次时救了陈仓——尤其是在救陈仓时,魏明帝咨询过张郃的意见。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确如张郃所料。


因此,张郃以这种身份和地位,是有能力和机会在魏明帝那里说得上话的。而且在战后,魏明帝也一定会询问和重视张郃的意见。


然后问题就来了:如果司马懿在卤城之战中是大获全胜,那么张郃就算再有资历,也不可能动摇司马懿的地位。但是,司马懿此战大败而归,这种时候,张郃的意见就很可能会对司马懿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了。


虽然张郃的意见都没有被施行,因此也就无法验证其可行性。但因为司马懿拒绝了张郃,最终又落败,所以在一般人眼里,问题的逻辑链很容易就会被补全成:你为什么要拒绝张郃将军的正确意见呢?


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如果是魏明帝,就更致命。


司马懿在回师前,必须想好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在思索一番后,他的结论是:这个问题太过犀利了,无法回答。


既然无法回答,那就直接把问题消灭掉吧。而想要消灭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灭掉提问题的人。


张郃直到膝盖中了一箭,可能也没有明白,有些意见,是不能轻易提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


有很多人怀疑,张郃之死,是司马懿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扫清其在篡位之路上的障碍。但在下不是特别认可这种说法,或者说,只认同一半。


司马懿是故意害死张郃的,
这应该大体不差;

但若说他这么做是为了给篡位铺路,
那就有点未卜先知了。


但不管怎么说,张郃的死,的确是魏国军界实力消长的一大转折。此后,在魏国的军事系统中,再也没有比司马懿资历更深、军功更高的人物存在,这最终让司马懿真正掌握了雍梁一带的军队。而这个控制能力,实际上就是司马氏最终能够篡权成功的基础。


类似的例子,史不绝书。近代以来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晚清的新军。这支军队习惯上被称为北洋军,是清廷于甲午之战后仿照西方军队体例设置的部队,具体负责练兵的人,是袁世凯。


以上,节选自:

user avatar

首先司马懿和张郃的矛盾从诸葛亮四伐开始的时候就有,并非诸葛亮退军时才爆发的。

一开始两人就因为是否分兵吵了起来,张郃希望司马懿分他一路人马,两人协同作战抵抗汉军,就和一伐时一样,曹真张郃分军作战大破汉军。

可是司马懿怎么回答张郃?

【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司马懿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分兵给张郃,那他难以能独当一面对抗汉军,于是拒绝了张郃的建议。依然由他自己统领大军。(一开始弄错了,之后被魔都指正了出来,故而修改。)


而这只是个开端,之后张郃又对司马懿提供了建议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

张郃的意思是让司马懿率领大军驻守在原地巩固防线,而【分兵】去抄诸葛亮后路。

张郃看出了汉军的弱点就在于运粮,同时劝说司马懿【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可以说的是相当中肯。

而司马懿一听张郃要分兵就觉得烦,虽然这次张郃只谈及分兵没说让自己率军,但敏感的司马懿依然认为是张郃欲分他兵权,立刻回绝。

之后司马懿就干了件很蠢的事情,正如张郃说的一样司马懿【进前而不敢偪】

【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司马懿尾随诸葛亮,见到诸葛亮军后却不敢交战,因此影响了将士们的士气。

而不久后司马懿也难以压制诸将,只能和诸葛亮打一场,结果魏军战败。

另外我指的分兵,是指两人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而不是驻扎在一个地方在对汉军发动进攻时,进攻汉军不同的方位。前者就好比汉中之战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分别驻守在不同的地方,后者就好比官渡之战曹操让徐晃截粮一样,两者将领能获得的独立指挥权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魔都曲解我的意思,我在此阐述一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对于司马懿多次不听从张郃的建议,胡三省曰: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因为张郃曾经击败过汉军,且声名显赫,司马懿不想再让张郃建功,故而不听从他的计策。



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和张郃对于是否追击诸葛亮再次发生争吵,最终官大一级压死人,张郃不得不服从司马懿的命令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张郃为人谨慎,当年街亭大胜,尚且不敢追击王平千余人,怎么会在魏军处于劣势时(之前被甲首三千),猛追诸葛亮主力?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就算诸葛亮再故意装出步伐凌乱,旗帜倒地的样子,能比得上街亭之战【众尽星散】?

那时候张郃都能保持冷静,何况对方得胜回朝之时?


况且诸葛亮治军,张颌是知道了,二伐的时候反杀王双,张郃也知道。张郃看见诸葛亮撤军,步伐凌乱,难道不会觉得诡异?毕竟诸葛亮向来是【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所以我不认同高赞答案所说诸葛亮买个破绽,张郃上套就开始猛追,最重要的这方面情节并没有史料记载。


真正情况理应就是诸葛亮准备撤退的时候,就设置好了伏兵,以防魏军追击。

而张郃这边则被司马懿逼迫只能追击。


当时张郃只是前锋,而司马懿在后面跟着,这点可以从晋书看出些端详。

【追至祁山。(追的时候张郃战死)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当然有两点我要说一下,这个亮自然不是诸葛亮本队,是指诸葛亮的断后军队。

诸如【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张郃击败的也不是诸葛亮本队,而且马谡的前部军马。

另外俘获万计,按照【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司马懿这战斩获汉军大概也就一两千人。


由此可见司马懿也在追击,不过他是在张郃后面,显然是把张郃当做“探雷针”。张郃当时都把话说的那么清楚的,司马懿真的不明白吗?司马懿的打算很可能让张郃把伏兵给测出来,自己再率领大军击破诸葛亮的断后部队,事实上他也成功了。

司马懿大军在后,他身为前锋要是走着走着,总不能反而成为后军吧。

故而张郃的追击速度,可以说是被司马懿所影响。张郃再慢,也不能比司马懿慢吧,【郃不得已】也是源于此。

接着张郃引出汉军伏兵后战死,蜀汉断后部队在卤城修整的时候,又被司马懿追上,继而魏军有所斩获。


张郃死后,雍凉诸将没有人能撼动司马懿该军区第一人的地位了,因为其他人的威望已经无法和他相比。

(至于魔都所谓曹操都督制的问题,我自然也知道。然而在职位上当上军区都督,就不用担心兵权问题了?这可不尽然,照魔都的逻辑,皇帝从地位上来讲也是至高无上,为何历史上那么多皇帝担忧兵权问题呢?对于新上任的司马懿来说,虽然在官位上比张郃大,但在威望上着实逊于张郃,如果分兵张郃让其建功,自己又没打好,司马懿不尴尬吗?重要的话再说一遍,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


在第五伐的时候,郭淮也向他提建议,而司马懿则马上同意,还分兵给郭淮让他屯北原,这转变真大,不是吗?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分割线………………………………………………………………

第一个画x是张郃战死的地方,第二个画x的地方是司马懿追击汉军断后部队的地方。

可以看出汉军断后部队在射杀张郃后,继续撤退打算和诸葛亮本队会合,但在这之前被司马懿大军追上了。


有人疑问为什么张郃不直接拒绝司马懿的追击命令,那我们不妨想想拒绝司马懿之后会发生什么。

虽然之前有将领骂司马懿畏蜀如虎,但他们可没有违背司马懿的命令。而如果张郃在最后拒绝执行司马懿的命令,这让司马懿这做大都督的重臣情何以堪?

张郃和司马懿彻底撕破脸,到时候对簿朝廷,到底是寒门出身的张郃有优势,还是名门望族加托孤重臣的司马懿有优势?

说白了,那些下将骂骂司马懿,不过是过过嘴瘾,张郃这种身居高位的人反而不能如此放肆。得罪司马懿,以及司马家族,对于张郃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追击汉军,最坏的结果就是战死,但这样张郃会成为烈士,子孙也可保全(而且未必会战死,大腿中箭不治而亡概率理应是不算高的。)

但反之和司马懿搞政治斗争,结果如何,谁能预料?

或许到最后你才会发现,还不如光荣战死在战场上好呢。

关于司马懿是托孤重臣的记载【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至于张郃出身,史料记载很简单【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可见张郃不是什么显赫的出身。总之以张郃的出身是无法和司马懿相提并论的。


另外再说一点,因为史书记载往往简略,比如记载一个人干了什么事,可能没记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干。这时候后世之人读到这里难免会产生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唯一的,有可能是因为理由a,也有可能是因为理由b等等。

史书只记载了【郃不得已】,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我只能通过分析来告诉你一个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理由来做解答。也就是我上面阐述的张郃不想和司马懿撕破脸,当然这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属于我个人看法,仅仅是一家之言。

至于他人从别的角度阐述【郃不得已】的原因,那也是对方的自由。


如果按照魔都的逻辑,司马懿大公无私,行事坦荡,那他干嘛不听从张郃建议呢?莫非是因为司马懿蠢?且既然张郃反对,司马懿为何就不能换个将领追击呢?司马懿真的没有针对张郃?这些问题就容各位读者自行判断吧。

……………………………………分割线…………………………………………………………………………

想了想,再补充几句吧。因为晋书宣帝纪这段记载荒谬,所以许多人对此是全盘否定的。如果全面否定晋书这块记载的话,那自然就没司马懿追击这回事了,那样只有张郃在率军追击,司马懿并没有在后面跟随,最多只是拿军令在逼迫他。

故而对于晋书司马懿追击的记载,是否采信,也会影响结论。


至于张郃对司马懿的态度,虽然张郃提的建议,司马懿不听,但张郃对于司马懿的命令都会去执行。所以张郃明显是不想和司马懿扩大冲突的。对于司马懿来说,谋朝篡位,谋杀张郃,当时的司马懿还没想的那么长远,但如果只是让张郃引出伏兵,再打个败仗降低下他威望,我认为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不足为怪。

补充关于卤城之战的梳理:

zhihu.com/answer/15706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郃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要说他是被司马懿暗算,这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更多的是后世的推测和演义的渲染。不过,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疑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时间回到公元23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他将目标锁定在魏国重要的军事要塞——祁山。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员大将,确实是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遇到的硬茬子,也是袁绍麾下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不过,他们的结局,正如你所说,颇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绘,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也难怪你会觉得其中有些“剧情杀”的味道。要说他们死得有多惨,我.............
  • 回答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确实经历了从“处处受挫”到“名将”的转变,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对手以及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将《三国演义》前半场和下半场进行划分,并分析其中关键的节点和原因:《三国演义》前半场:初出茅庐,崭露头角但受挫于曹.............
  • 回答
    要说张郃和张辽谁更强,这问题就像问战场上的两把倚天剑,哪把更锋利。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将领,各自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风格,很难简单地分出高下。但如果非要仔细说道说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首先,从早期生涯和“出身”来看: 张辽 在曹操起家之初就跟随,一路从最基层的小兵做到高级将领,可以说.............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张辽和张郃,这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声名赫赫的大将,论实力,那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但要非要分个高低,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都是曹操麾下的栋梁之才,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那是相当有一套。但仔细琢磨琢磨他们的履历和风格,咱们能找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张辽:勇猛无双,以少胜多的常客.............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评价张郃,不能简单地用“善战”或“忠诚”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三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深厚的军事素养,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将领。初见张郃,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在曹操麾下的表现。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降过来,许多人可能会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去看待他。然而,张郃用他一生的征战回应了这份审视。他并非那种横.............
  • 回答
    唉,这可真是个棘手的局面。如果我张郃,被司马懿这么逼着出战,心里自然是憋屈得很。不过,身为大将,不能光凭一时意气用事,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我会先稳住司马懿。虽然他贵为都督,但毕竟是后来居上,威望上未必能完全压住我这个老将。我会尽量用一种平和却不失尊重的语气来表达我的忧虑。我会说:“都督,末将领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马超的实力究竟如何?能否同张辽、张郃、徐晃这样的名将比肩?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说道说道的问题。要评价马超的实力,不能只看一两个战役,要从他的出身、成长、成名战、以及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来综合考量。同时,也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对的对手和局势。初露锋芒,少.............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内网就“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发帖,确实是一份值得深入解读的内部声明。除了他直接表达的“震惊、气愤、羞愧”这几种情绪之外,这份帖子中还蕴含了许多关键信息,反映了公司高层对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向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反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更详细的信息点:一、 高层的承认与责任担当: 直接回应,.............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恒再次曝光郑爽的聊天语音和截图,其中涉及的天价片酬(1.6亿、日薪208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这起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纠葛,深入到了娱乐圈的多个层面,包括税务、行业规范、艺德、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新信息和延伸思考:一、 天价片酬的“阳谋”与“阴谋” .............
  • 回答
    张悬的政治立场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常被公众讨论的话题,因为她本人在公开场合的表态相对含蓄,没有明确给自己贴上“统派”或“台独”的标签,而是更侧重于表达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对民主、自由的坚持。理解张悬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她的歌曲与创作: 情感的抒发: 张悬的许多歌曲都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