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场处处被虐,怎么下半场就成了“名将”?

回答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确实经历了从“处处受挫”到“名将”的转变,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对手以及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

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将《三国演义》前半场和下半场进行划分,并分析其中关键的节点和原因:

《三国演义》前半场:初出茅庐,崭露头角但受挫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早期失利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张郃的形象主要是在袁绍阵营中,虽然有勇有谋,但并非绝对的核心人物。他早期的一些表现,在小说中被刻意描绘得不够亮眼,甚至有些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袁绍集团的整体颓势与内部矛盾: 张郃最初追随的是袁绍。然而,袁绍集团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如继承人问题(袁谭、袁尚的争斗),以及诸将之间(如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的矛盾和派系。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即便张郃有能力,也难以施展拳脚,甚至会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
2. 官渡之战的背景与张郃的“失误”:
界桥之战的颜良文丑锋芒: 在官渡之战前的界桥之战中,张郃作为先锋,虽然有所表现,但书中更侧重描写了颜良和文丑的勇猛,为他们后来的被斩(尤其是颜良在白马被关羽斩杀)埋下伏笔。
淳于琼饮酒和被俘: 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张郃跟随袁绍进攻曹操,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他与高览一起在袁绍面前进言,认为曹操粮草已尽,应该急袭许都。然而,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认为曹操是诈败。更重要的是,在曹操偷袭乌巢烧毁粮草后,张郃等人驻守的淳于琼营地,因为淳于琼饮酒导致防备松懈,被曹操奇袭成功,粮草尽失。小说中,虽然张郃也参与了救援,但这次失利让他被曹操集团的政治对手抓住把柄,成为攻击他的理由。
南皮之战后的投降: 官渡之战后,袁绍败北,张郃和高览因为在袁绍最后一次大规模集结部队时,对袁绍是否听从谋士许攸的建议(许攸建议攻打曹操的粮草基地乌巢)产生分歧,且在救援不力的情况下,对袁绍感到不满,最终在高览“劝说”下,一同投降了曹操。这次投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带有一定的被迫性和对袁绍的失望,但也间接说明了他在袁绍阵营未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3. 投降曹操初期的考验与“被疑”: 任何一个新投靠的势力,都会有“考察期”。张郃虽然是名将,但初投曹操,曹操出于谨慎(也可能是小说中故意为之),并没有立刻完全信任他。在随后的征战中,他的一些建议可能没有被采纳,或者一些关键战役的指挥权不在他手中,这让他显得有些“憋屈”。例如,在追击袁尚的过程中,他对许都的进兵策略有所保留,但未被采纳。

《三国演义》下半场:成为曹魏核心将领,屡建奇功,成为“名将”

随着剧情的深入,尤其是在曹操集团站稳脚跟,并且曹操逐渐开始重用有能力的将领后,张郃的“名将”形象才真正建立起来。这个转变的原因如下:

1. 出色的能力得到证明:
潼关之战: 在曹操与马超、韩遂等人的潼关之战中,张郃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地设计了“假意退兵”,诱使马超等人轻敌,最终在曹操的主力配合下,大破西凉联军。此战是他加入曹操阵营后,首次真正展现出独立指挥和战略眼光的绝佳机会,极大地提升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汉中之战: 在汉中之战中,张郃是曹操进攻汉中的主要将领之一。虽然最终曹操未能守住汉中,但在撤退过程中,张郃展现了其稳固后军、抵挡刘备追击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阳平关之战,他利用地利和兵法,以少胜多,顽强抵挡住了刘备军的猛烈进攻,为曹操集团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也为他赢得了“稳如张郃”的美誉。
街亭之战: 这是张郃人生中,也是《三国演义》下半场他作为“名将”的代表性战役。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的先锋是马谡。马谡轻敌冒进,违背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驻扎在缺乏水源的街亭山上,摆出了一副固守的姿态。张郃抓住这一关键失误,采取了“围山抓虎”的战术,断绝马谡的粮道和水源,最终迫使蜀军崩溃,斩杀了马谡,一举挫败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此战张郃以其老辣的军事指挥和对敌情的精准判断,彻底巩固了他作为魏国名将的地位,也成为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
多次抵御诸葛亮北伐: 在诸葛亮后来的几次北伐中,张郃也屡次被曹叡(魏明帝)委以重任,成为抵挡诸葛亮的关键人物。虽然他未能完全扭转魏国在几次北伐中的被动局面,但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挫败蜀军的进攻,展现出其不俗的军事才能。例如,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他成功地伏击了蜀军,斩杀蜀军先锋将领王平。

2. 曹操集团对有才之人的重用: 曹操本人虽然多疑,但极其看重能力。随着袁绍的灭亡,曹操统一北方,他需要的是能够为自己效力、能够打仗的名将。张郃的能力在投降后逐渐得到体现,曹操也逐渐信任并重用他。而到了曹叡时期,曹魏集团更是依靠张郃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来应对来自蜀汉诸葛亮的威胁。

3. 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叙事逻辑:
衬托曹操的雄才大略: 在《三国演义》前半场,作者需要营造一个曹操集团的崛起过程,其中包含了内部的竞争和考验。让张郃经历一些挫折,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曹操能够容人,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最终将张郃收归己用),另一方面也为后期张郃的辉煌表现做铺垫,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三国”的群雄并起和乱世: 在乱世中,英雄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磨难。张郃从袁绍阵营的失意到曹魏集团的崛起,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许多武将命运的写照。他早期的“受虐”是铺垫,后期成为“名将”才是他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弧光: 一个从不被信任到成为一代名将的角色,比一个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将军更有戏剧性,也更能吸引读者。张郃的成长和蜕变,是他的人物弧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场“处处被虐”并非真的处处皆输,更多的是指他在袁绍阵营中的不受重用、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以及初投曹操时的不被完全信任。他早期的表现更多是作为袁绍集团的棋子,其个人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和验证。

而到了下半场,随着曹操集团的稳固、曹操和曹叡的重用以及他本人军事才能在关键战役中得到充分展现,张郃才真正蜕变为一代“名将”。他在潼关之战、汉中之战和街亭之战等关键战役中的表现,都证明了他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使得他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曹魏阵营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与诸葛亮等人并称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的转变过程,是能力被发现、机会被把握以及作者叙事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被埋没到闪耀,张郃的人生也体现了乱世中无数才俊的命运起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演义》中的时代划分很明确:曹刘关张死前是黄金时代,绝大部分脍炙人口的情节、光彩夺目的人物都集中在这个时代。其后是白银时代,黄金时代的主角和一线文武成批退场,黄金时代残存的文武到白银时代都成了重要人物。

白银时代的重要人物中,包括理所当然的重要人物孙权、曹丕、诸葛亮、陆逊、司马懿、张昭、赵云;之前的次重要人物魏延、张郃、徐晃、徐盛、丁奉;之前的非重要人物关兴、张苞、王平、马岱、张翼、廖化、孟达;新出场的重要人物只有姜维、曹真、郭淮三人,另外就是身份特殊的司马师、司马昭和我们的孟大王。黄金时代的遗留人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与张郃性质最接近的是魏延,之前比张郃混得还差的徐盛丁奉也大放异彩。这带给读者对之前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徐盛尚且如此,如果周瑜还在呢?张郃尚且如此,如果张飞、黄忠还在呢?作者不肯让更年轻的人才冲淡来自上个时代的英雄的威望,哪怕他们在上个时代的表现并不那么光鲜。

因为张郃、魏延、徐盛、丁奉的八面威风,吕布、关羽、张飞、赵云们得以永远保持他们的荣光,“前三国超一流武将就是整本演义的超一流武将”是武评中不言自明的公理。所有人都知道,曹刘关张死后,作者(我们一般假设他叫罗贯中)就不再生产超一流了。在诸葛亮死后天下无敌的司马懿,在前三国几乎没有表现,出场次数不仅低于荀彧、贾诩、郭嘉,甚至低于程昱、荀攸、刘晔:

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忌惮来看,司马懿的能力当然很强,他把诸位英才逐一熬死,一直隐忍到了曹爽之流大权独揽的时候,天下被收入囊中就指日可待了。张郃不是超一流武将,但是超一流武将也被他熬没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张黄马赵还在,他们照旧能把张郃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他们已经不在了,作者用这种方式,默默地表达出了“关张无命”的悲哀。

《演义》从白银时代开始越来越现实,半神英雄越来越少。张郃虽然在前三国总被虐,但他也是个半神,他被虐是被更强的半神虐,就像埃涅阿斯被阿喀琉斯虐一样。到了后三国,到了《埃涅阿斯纪》,更强的半神死绝了,对那些新出来的凡夫俗子他当然就为所欲为。

《演义》在走向没有神的时代,一人独守虎牢关、一人独拒长坂桥、一人独当宛城寨、一人独解白马围……那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文鸯似乎表演过一次,但是很少有人把他列入超一流武将,大家都觉得,他是很强,但他那是一个人打败了一群鼠辈,而不是一个超级英雄打败了其他英雄。到司马炎一统天下,读者们心中“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觉越发明显。时势把竖子推上了浪尖,读者并不认为浪尖上的竖子是英雄。

在进入三国鼎立的阶段后,兵力的多寡越来越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其背后的综合国力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一个武将对战局的影响越来越小了,连强大的统帅诸葛亮,面对公认比他弱得多的司马懿,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便宜。故事越来越不浪漫,越来越像现实一样让人压抑,也越来越失去了“造星”的土壤,包括文鸯也是虎头蛇尾,姜维对徐质更要用刺人马匹这样的务实招数。

这是作者笔下不再生产英雄的现实基础。《三国志平话》是以第一代英雄的故事为主,民间的评书杂剧中的主角也多是第一代英雄,它们给了作者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但到了后面,作者只能自己去写,而且刘关张已死,诸葛亮回天乏术,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毕竟不是爽文作者,历史的方向是牢牢着束缚着他的“天意”。取荆州、取益州、取汉中,有足够多的蛋糕可以分给第一代英雄们,为他们增光添彩。当蜀汉再无尺寸之进,蜀汉武将也就再无成神的资本,在这样的沉重和压抑之下,作者一直把廖化和张翼用到了姜维北伐的最后。

如果说张郃在早期故事里不算超一流武将,那廖化呢?似乎与被张郃刺死的雷铜是同一级数,又缺乏雷铜、吴兰那种拒住黄忠、魏延的高光。就这样一个廖化,在绝对高龄的情况下,还能“两马初交,手起刀落,斩郑伦于马下”,都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那把郑伦用作先锋的曹魏,其人才储备又有几何?青铜时代的人物,比白银时代更加不堪。姜维死后,廖化等人归隐,演义进入短暂的“黑铁时代”后,全书终结。我们知道,在那之后不久就是五胡乱华,在《演义》中武力根本排不上的异民族,将长久地将汉人按在地上摩擦。

演义的时代变迁,是包括武将在内的各种英雄、人才越来越少的过程,第一代的英雄在凋谢,新出场的人物尽是凡俗之辈。张郃就是在这样的更替中,以黄金时代遗老的身份,在白银时代新人面前彰显着黄金时代的荣光:“曾经能吊打张某的超强武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与张某武力不相上下的武将更是车载斗量不知凡几,你们这些连张某都不如的娃娃,幸好是没生在那个时代啊。”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user avatar

谢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什么叫处处被虐?


典韦不被虐,早早就挂了。庞德不被虐,被关羽斩了。夏侯惇不被虐,当了半辈子独眼龙。夏侯渊不被虐,头铁不听我劝,被黄忠一刀咔嚓。


最傻逼的就是许褚,脱了盔甲找马超单挑,输倒是没输,结果两军混战的时候身上中了两箭,你说大冬天的那么多人就你一个光膀子,不射你射谁?再说你要是穿着盔甲还能挡一挡,没事装什么逼?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能打就打,不行就跑。曹营那么多名将,谁活得比我张郃长?


你以为我水平很差?


没错,我碰到马超只打了二十回合就跑了,第一次见赵云打了三十回合,第二次见赵云打都没打转身就跑,所以大家都觉得我很弱。


但是你们想一想,那他妈是什么样的场合?


打马超那次,马超摆明了是来要拼命的,眼睛都杀红了,九天时间就攻破了潼关,把曹洪徐晃打得灰头土脸。那天于禁先上去打了八九个回合就顶不住了,然后我上去打了二十回合,在曹老板面前也算是尽力了,我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意义,所以我就跑了。


没想到我刚下来,李通这个头铁的哥们就上了,结果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死——什么叫做心里没有B数?马超什么水平你没看出来吗?没有金刚钻你揽什么瓷器活?


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


有人说连曹洪都打了四十个回合才跑,你张郃怎么才二十回合就不行了?呵呵,曹洪是什么人?人家是曹操的兄弟,我一个降将,为了多打二三十个回合搞不好把命都送了,何必呢?有意义吗?


再说在汝南打赵云那次,那天赵云明显就是开了挂,一枪就把高览给刺死了——我和高览天天混在一块儿,高览的水平我是最清楚的,然后赵云只用了一枪,你说我能打得过吗?当然不打是不行的,不然曹老板以为我消极怠工,所以我打了三十回合意思意思,料敌不过就撤了。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


后来在汉中又碰到赵云,我和徐晃哥俩看赵云又是来势汹汹,所以打都没打就跑了。这里顺便说一句,曹营这帮将领里面,我最喜欢搭档的就是徐晃,这哥们碰到颜良打了二十回合就跑,碰到文丑更是打了三两下就跑,后来碰到受伤的关羽倒是来了劲,抡圆了斧头砍得关羽都架不住——什么叫会做人?这就是会做人。


可惜徐晃后来飘了,跑到上庸孟达那儿装逼,满以为孟达才70几武力没什么本事,没想到那家伙射箭是S,一箭就被射中了脑门,一命呜呼,可惜可叹。


所以我的原则就是,碰到马超、赵云这种吃了火药杀气腾腾的,能不打尽量不打,实在没办法就应付一下,犯不着为了面子把命都给丢了。


不然你们还真的以为我连曹洪都不如?后来我在汉中被逼到生死关头,和张飞正面硬刚了五十回合,我吹过吗?除了吕布、马超,谁在张飞手下走过五十回合?


多少牛逼哄哄的名将,就死在“头铁”二字。不只是我们曹营那几个,以前的老同事颜良文丑,蜀汉的关羽张飞,东吴的孙策太史慈,哪一个不是因为太飘,最后不得好死?


那个太史慈死前还感叹: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我说大哥你跟谁怄气不好,非要去和张辽怄气,你不知道张辽一碰到孙权就开挂?


所以等这些人都死绝了,可不轮到我张郃成名将了吗?


你们去翻翻《三国志》,看看陈寿是怎么吹我的: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什么叫“识变量、料战势”,活得够长,就是最好的解释。


只可惜老子聪明一世,最后居然遇上诸葛村夫和司马老贼合伙给我挖坑,不然我至少还能多活十年。


话说回来,能让这两个全天下最狡猾的老狐狸合伙挖坑的,除了我张郃,还能有谁??



更多回答:

为什么罗贯中选择造神吕布?

刘备同曹操互相交换势力,曹操最后会一样无力回天吗?

阵前气死王朗之前,诸葛亮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

为什么江南七怪武功不怎么高可名气这么大?

水浒人物的武功放在天龙以及射雕三部曲,战力如何?

为什么说宋江的《西江月》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晁盖的死,为什么如此蹊跷?


(以上同时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载请注明作者)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演义向的问题,因为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话,除了在汉中输给张飞之外,并看不出来张巧变是「常败将军」,相反,三国志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街亭之战就是张郃一生的巅峰,诸葛亮处心积虑的设计的第一次北伐,处处有着当年韩信出关定三秦的影子,一样的明修栈道(赵云疑兵在箕谷),一样的暗度陈仓(主力出祁山),结果最关键的街亭正是在张郃的一击之下,打开了魏国主力西进的大门,让诸葛亮前期取得的大好战果化为乌有。


但是在演义里面,张郃给人的感觉就是「怂」,这个只能说要「感谢」罗贯中给张郃安排的捧哏的戏份实在太多了一点。在三国演义武评界,张郃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很多名将没有直接交过手,所以只能靠该将领几个回合打退张郃,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虎大将,除了关公之外,张郃都有交手,算上张辽(对庞德是车轮战,很难说胜负),张郃和五位一流武将交过手,其中三负两平,没有任何有优势的记载,并有因为惊吓而不敢向前的记录,战绩不可谓不感人。


张郃打张飞多次,每次皆负——最好战绩三五十合(败)

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谁知两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二寨。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又见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

张郃打赵云多次,每次皆负——最好战绩三十多合(败)

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合。合与云战三十馀合,拨马败走。

汉水之战是张郃的大污点,有徐晃在旁边率领小兵重重围攻黄忠,在自己占优势的情况下,俩人居然被赵云吓住了?!

张合,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战。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

张郃打黄忠——二十回合被打断(平)

(黄忠)遂拍马向前与合决战。二马相交,约战二十馀合,忽然背后喊声起。原来是严颜从小路抄在张合军后。两军夹攻,张合大败。

张郃打马超——二十合(败)

曹操背后于禁出迎(马超)。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合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

这个我截了一段单挑:

张郃马超单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4398496307793920


张郃打张辽——四五十合 (平)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合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

在三国演义里面,感谢作者的「加工」,张郃成为了一个名将「守门员」的角色,就像率队拿到世界杯冠军是球王的加冕仪式一样,能打得过张郃的,都是当之无愧的超一流名将。后期五虎去世,张郃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可能是为了致敬三国志里面对张郃的评价,在诸葛亮二出祁山取武都阴平时,张郃和诸葛亮有了一次直接的对话:

合大怒,指孔明而骂曰:“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住汝时,碎尸万段!”……合不能上山,乃拍马舞枪,冲出重围,无人敢当。蜀兵困戴陵在垓心。合杀出,不见戴陵,即奋勇翻身又杀入重围,救出戴陵而回。
孔明在山上,见合在万军之中,往来冲突。英勇倍加,乃谓左右曰:“吾当闻张翼德大战张合,人皆惊惧。吾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吾当除之。”遂收兵回营。

虽然这一战张郃并无和大将单挑的记录,但是好在算是难得的一次正面的武勇的描写,可能也是罗贯中把破街亭的功劳给了司马懿之后的一点补偿吧。可惜,因为被诸葛亮惦记上了,不久之后张郃就在木门道膝盖中箭,结束了他守门员的光辉一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确实经历了从“处处受挫”到“名将”的转变,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对手以及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将《三国演义》前半场和下半场进行划分,并分析其中关键的节点和原因:《三国演义》前半场:初出茅庐,崭露头角但受挫于曹.............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张郃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要说他是被司马懿暗算,这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更多的是后世的推测和演义的渲染。不过,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疑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时间回到公元23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他将目标锁定在魏国重要的军事要塞——祁山。而.............
  • 回答
    要说张郃和张辽谁更强,这问题就像问战场上的两把倚天剑,哪把更锋利。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将领,各自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风格,很难简单地分出高下。但如果非要仔细说道说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首先,从早期生涯和“出身”来看: 张辽 在曹操起家之初就跟随,一路从最基层的小兵做到高级将领,可以说.............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张辽和张郃,这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声名赫赫的大将,论实力,那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但要非要分个高低,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都是曹操麾下的栋梁之才,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那是相当有一套。但仔细琢磨琢磨他们的履历和风格,咱们能找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张辽:勇猛无双,以少胜多的常客.............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评价张郃,不能简单地用“善战”或“忠诚”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三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深厚的军事素养,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将领。初见张郃,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在曹操麾下的表现。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降过来,许多人可能会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去看待他。然而,张郃用他一生的征战回应了这份审视。他并非那种横.............
  • 回答
    唉,这可真是个棘手的局面。如果我张郃,被司马懿这么逼着出战,心里自然是憋屈得很。不过,身为大将,不能光凭一时意气用事,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我会先稳住司马懿。虽然他贵为都督,但毕竟是后来居上,威望上未必能完全压住我这个老将。我会尽量用一种平和却不失尊重的语气来表达我的忧虑。我会说:“都督,末将领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马超的实力究竟如何?能否同张辽、张郃、徐晃这样的名将比肩?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说道说道的问题。要评价马超的实力,不能只看一两个战役,要从他的出身、成长、成名战、以及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来综合考量。同时,也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对的对手和局势。初露锋芒,少.............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员大将,确实是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遇到的硬茬子,也是袁绍麾下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不过,他们的结局,正如你所说,颇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绘,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也难怪你会觉得其中有些“剧情杀”的味道。要说他们死得有多惨,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内网就“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发帖,确实是一份值得深入解读的内部声明。除了他直接表达的“震惊、气愤、羞愧”这几种情绪之外,这份帖子中还蕴含了许多关键信息,反映了公司高层对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向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反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更详细的信息点:一、 高层的承认与责任担当: 直接回应,.............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恒再次曝光郑爽的聊天语音和截图,其中涉及的天价片酬(1.6亿、日薪208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这起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纠葛,深入到了娱乐圈的多个层面,包括税务、行业规范、艺德、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新信息和延伸思考:一、 天价片酬的“阳谋”与“阴谋” .............
  • 回答
    张悬的政治立场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常被公众讨论的话题,因为她本人在公开场合的表态相对含蓄,没有明确给自己贴上“统派”或“台独”的标签,而是更侧重于表达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对民主、自由的坚持。理解张悬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她的歌曲与创作: 情感的抒发: 张悬的许多歌曲都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