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三国里的张郃,我们应如何评价?

回答
评价张郃,不能简单地用“善战”或“忠诚”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三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深厚的军事素养,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将领。

初见张郃,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在曹操麾下的表现。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降过来,许多人可能会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去看待他。然而,张郃用他一生的征战回应了这份审视。他并非那种横空出世、声名赫赫的青年才俊,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渐展现出其军事才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张郃屡屡作为重要将领出现在战场上,无论是对袁绍的残余势力,还是对关中地区的征讨,他都能独当一面,表现出过人的军事谋略和战术执行力。

张郃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稳”与“变”。“稳”体现在他的用兵之道,不轻易冒险,注重粮草、士气,善于抓住战机,步步为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许多战役,他都展现出极强的指挥能力,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策略,避免无谓的损失。他不是那种喜欢玩弄奇兵、出奇制胜的将领,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精心的部署和严密的执行来取得胜利。这种稳健的风格,在那个充满变数的三国时代,反而显得尤为难得,为曹魏政权稳定边疆、扩张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稳”并不意味着刻板。张郃的“变”同样值得称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对手和战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战术。比如,在汉中之战中,面对刘备这样狡猾的对手,他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也并非完全失误,而是试图采取策略应对。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他都能找到适合的作战方式。

论及张郃的缺点,似乎并不突出,这或许也是他为何能成为曹魏后期少数几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可能会提到他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但我们要知道,那场战役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比如过早地暴露了主力,以及指挥官马谡的年轻气盛和缺乏经验。张郃作为副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帅指挥失当的影响,虽然他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但将其视为其军事生涯的污点,似乎有些苛责。

真正让张郃在三国后期显得弥足珍贵的,是他对曹魏的忠诚和坚持。即便是在诸葛亮北伐,蜀汉气势如虹的时期,张郃依然能够坚守阵地,抵挡住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不仅是战场的悍将,更是曹魏政权后期一股重要的稳定力量。在曹操、曹丕、曹叡几代君主时期,他始终能够保持自己应有的水准,很少因为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这本身也说明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在军中的威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这位老将不那么眷顾。在与诸葛亮的最后一次交锋——五丈原之战中,他以身犯险,最终不幸殒命。这无疑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悲剧,也是曹魏的一大损失。张郃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军事将领的落幕,也让后人对他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惋惜。

总而言之,张郃是一位集稳健与灵活、忠诚与才干于一身的杰出将领。他并非那种惊才绝艳、光芒四射的明星式人物,而是像一颗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曹魏政权的稳固。他的军事生涯,是一部关于经验、智慧和责任的生动写照。在评价张郃时,我们应该看到他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军事素养和对国家的忠诚,他无疑是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将领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最近我就张郃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 文史宴 上,正好转发到这里,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三国演义》中的张郃自从出场以后,就处处成为张飞、赵云表演达人秀的垫脚石,到晚年牛人死绝才闪亮了一把,最后还苦逼兮兮的被射成了刺猬,在《真三国无双》游戏里面更是成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死人妖。但在真实历史上,张郃是一个周瑜、陆逊式的儒将、智将,跟娘炮、弱鸡这些词完全拉不上关系。


《演义》中,张郃在官渡之战中登场,一开始跟张辽打成平手,倒是小有惊艳,但此后就一路高开低走,惨不忍睹。先是在长坂坡被赵云吓退,跟被赵云杀死的“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待遇差不多;后来在进攻阆中的战斗中,一路被主帅曹洪鄙视不说,还被莽夫张飞用计玩得团团转;汉水之战,更是跟徐晃一起,被赵云一杆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当场吓尿,不敢交战。


好容易等到张飞、赵云这些牛人谢世,张郃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役中终于露了一把脸,引起诸葛亮的注意。于是,诸葛亮退兵时轻轻巧巧的设了个埋伏,张郃非要作死去追,司马懿拦都拦不住,果然就被射成了刺猬。末了诸葛亮还鞭尸补刀,说“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司马懿),误中一獐(张郃)”,把张郃当畜生,而且还是不够看的畜生看待,悲剧啊!


但在真实历史上,张郃出道极早,谢幕很晚,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在曹魏扫平四方的战斗中,其表现可谓惊才绝艳,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忌惮。


战功赫赫的边缘人

张郃是河间鄚县人,在汉末属于河北人士,黄巾起事时就已经出道,担任军司马的官职,在州里也算有点名气。相比于张辽、乐进等人的军吏出身,张郃的起点要高多了,跟孙坚有点相似,在汉末社会平民—土豪—士大夫的结构中,应该属于土豪一级。


后来袁绍占据冀州,最大的敌人是势力兼及青冀幽并四州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在曹操纵横捭阖,削平中原各势力的同时,袁绍基本上都在打公孙瓒及其党羽。消灭公孙瓒的战斗中,张郃居功至伟,崭露头角,成为袁绍军重要将领。


官渡之战中,张郃降曹,导致袁绍军崩溃,被曹操比为商朝的微子、汉朝的韩信。曹操精通史籍,比人并不是随口乱比的,像许褚忠勇可嘉,就被比为同样忠勇的樊哙,徐晃军容严整,就被比为同样治军严格的周亚夫。


从张郃被比为微子、韩信,可以看出张郃并非冲锋陷阵的勇将,而是韩信一样的智将,并且还有类似微子的贤德。实际上,张郃作战就是靠料敌、应变和善用地形取胜的,而且他虽是武将却尊重儒生,喜欢跟儒生打交道,在武将中确实比较有贤德。


降曹以后,张郃跟从曹操征讨分裂的袁谭、袁尚兄弟,攻陷袁尚的大本营邺城,围攻袁谭的大本营渤海,又追击逃入乌桓的袁尚,在白狼山协助张辽大破乌桓,阵斩蹋顿,在曹操平河北的战斗中功劳巨大。


此后张郃转向西线,先后跟曹操、夏侯渊讨平关中马超、韩遂等军阀,割据枹罕三十年的河首汉平王宋建,以及武都、兴和一带的氐人。后来又跟曹操攻下汉中,随后作为夏侯渊的副手就地镇守。刘备大举攻汉中,夏侯渊战死后,张郃统帅西线诸军,稳住阵脚,等到曹操的救援,可谓西线柱石。


曹丕、曹睿时,张郃在魏国对蜀、吴的西、南前线辗转奔波,作用重大。在南线,主要是跟曹真、夏侯尚攻打江陵,亲自攻破长江上的江陵中洲,断绝吴军退路和补给;在西线,则跟曹真迎击诸葛亮,夺取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兵,又料到诸葛亮必定攻陈仓不下,率军救援曹真成功,最后跟司马懿对抗诸葛亮,被派去追击撤退的蜀军,中伏身亡。


这份流水账般的战绩看上去相当骄人,但是除了几次无关紧要的小战斗,汉中临危受命当了几天临时主帅,张郃全是作为副手、部将出现,这与他投降时的高规格待遇相比,无疑是高开低走。


虽然张郃最后也当上了高阶的征西车骑将军,但是带兵时依然被主帅压制,缺少实权,在曹魏的高层里面,其实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跟与他起点相同的孙坚他们家一比,更是显得越混越差。


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汉魏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少量士大夫宗族垄断大权的社会,而张郃作为无门无派的土豪,功劳再大,也无法打开局面,跟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已经算里面混得很好的了。


天下名士坑郡国

其实在东汉的大部分时间里,张郃这样的土豪还是有盼头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虽然一致想要摧毁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地方势力,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最后也只把地方豪族纳入国家体制了事,到汉元帝以后更是对地方豪族不再打击,放任发展。


于是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各地豪族十分强大,少量走上士大夫路线,大部分还是本地土豪,在当地影响极大。汉朝为了防止地方上出现独立小王国,州刺史、郡守一般都任命外地人,这些外地来的州郡长官在本地没有根基,必须依靠本地土豪行政,于是很多土豪甚至平民,通过钻研经书、笃行孝义等途径,被郡守推荐,当上了士大夫。


但是,这些士大夫的影响力慢慢的不再局限于本乡本土。东汉末年,颍川、汝南、南阳一带(今河南中部)的名士,带头反对宦官,被宦官迫害最惨(党锢之祸),受天下人尊敬,成为天下名士。其他州郡长官如果使用汝颍名士而非本地人担任要职,也能被当地接受。


冀州牧韩馥身为颍川人,就引用了大批汝颍名士把持冀州州政,排挤河北当地人过了头,形成了汝颍派与河北派的对立。四世三公的袁绍身为汝颍名士头目,轻而易举的赶走韩馥,夺取冀州,为争取当地人的支持和搞平衡,同时又重用河北当地人。


当时冀州的汝颍派有荀彧、郭嘉、荀谌、郭图、辛评、许攸、逢纪、淳于琼等人,河北派有田丰、沮授、审配、张郃等人,看这个阵容,妥妥的统一天下的节奏。只不过利益攸关,要两派不斗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像荀彧、郭嘉这样的第一流人物,觉得这么斗下去没法成事,就投奔曹操去了。


统一河北的过程中还好,到官渡之战前,可能觉得袁绍军赢定了,要摘果子了,两派掐架全面展开。先是河北派的田丰因劝阻袁绍出兵被下狱;接着汝颍派的郭图在战前背刺沮授,削了沮授的权力;河北派的审配还以颜色,抓汝颍派许攸的家人治罪,导致许攸投奔曹操,献计奇袭袁军的粮仓乌巢;乌巢遇袭之际,汝颍派的郭图与河北派的张郃在军事方略上又起争端。


可以看出,袁绍虽然两派并用,但统一河北以后,可能觉得大事已定,逐渐偏向汝颍派,河北派的士大夫只剩一个审配撑门面,田丰、沮授都已失势,张郃这种土豪更是被压得没法出头。于是袁绍理所当然的采用了郭图的主张,派少量轻骑救乌巢,让张郃率重兵攻曹操的大营。


结果不出张郃所料,乌巢被曹操险之又险的攻破,曹营防守严密,攻之不下。为了推卸责任,郭图又一记撩阴腿暗算张郃,说他的坏话,张郃既憋屈又害怕,把心一横,带袁军精锐投降曹操,导致袁军崩溃。


战后,汝颍派的逢纪又进谗害死河北派的田丰,河北派的审配独木难支,不料逢纪因为自己是南阳人,在汝颍派比较外围,吃不到大的,竟然倒戈过来,这才扶立起袁绍次子袁尚,与汝颍派郭图、辛评扶立的长子袁谭抗衡,导致袁家分裂,被曹操各个击破。


汝颍派这些天下名士的把持冀州大权之后,本来可以在本郡国担任要职,天天向上,变成士大夫的张郃,硬生生的被弄成边缘人,被逼得投降曹操,反过来成了打老东家特别卖力的将领。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与袁绍的猪队友帮倒忙是大有关系的。



逆袭土豪坑外姓

张郃投曹之后,虽然马上被封侯拜将,起点不低,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是降将,为了融入集体十分卖力,老老实实地跟着曹操、夏侯渊、张辽等征战四方。十几年之后,张郃已经战功累累,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不过再怎么扑腾还是当不上主将。


这时候士大夫的势力已经非常大,把持了很多地方的权力,但他们虽然治政、谋略上很有一套,对刀头上舔血的直接战斗却不太在行,得靠土豪来搞定,于是各种土豪如雨后春笋般露头,杀来杀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大土豪:曹操、刘备、孙权。


曹操家出过高官,但不被士大夫认同,地位介于土豪与士大夫之间;刘备虽然穷到卖过草鞋,但很早就当了黑社会老大,也勉强能算个土豪;孙家更是从孙坚开始创业就是土豪,轻而狡的土豪门风到末代君主孙皓时都没怎么改。


正因为刘曹孙都具有土豪属性,所以精神上很有共通点,比如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尔”,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死后,刘备虽跟他不共戴天,依然派人吊唁;陆逊写信给孙权,认为曹丕比曹操好,孙权当即写信反驳,为曹操说话。


面对士大夫拉帮结派,依靠宗族势力把持权力的社会,土豪没道理不有样学样,于是大家很自然的选择了任人唯亲,像曹操就主要用曹家和有亲戚关系的夏侯家的人当方面大员。


在曹刘争汉中的战斗中,张郃表现出色,先是杀进巴中,虽然被张飞击败,但迁出不少居民,完成了战略目标,随即又防守要地广石,刘备率精兵万人,分十部来夜袭,也无法攻克,但主将夏侯渊来救张郃,意外战死,致使曹军陷入巨大的被动。


但这时刘备居然觉得要杀就要杀张郃,杀夏侯渊没什么意思。倒不是说夏侯渊有多差劲,他本也是善于奇袭的一代名将,只是善攻不善守,技术没有张郃全面,所以在刘备的心目中地位略低。曹军那边也是一样看法,郭淮等推张郃暂代主帅,稳住阵脚,等来了曹操的援军,避免了覆没之虞。


曹操虽然任人唯亲,但同时也有任人唯贤的一面,这时张辽在东线已经当上了主帅,张郃在西线的转正似乎也是指日可待了。孰料不久曹丕篡位,让渡大量权力给士大夫阶层,为了巩固政权,加倍的任人唯亲,甚至使用小字辈的曹真、夏侯尚来指挥张郃等宿将,张郃的主帅梦又一次泡汤。


这个阶段,张郃在攻吴的江陵中洲之战中表现出色,夺取了江陵中洲,断了吴军退路,若非江陵守将朱然应对有方,江陵乃至荆州说不定就此易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陷陇右,曹魏震动时,又是张郃马不停蹄赶到要地街亭,让马谡直接吓尿,举动乖谬,上山扎营,张郃断了蜀军的饮用水,将马谡部轻松全歼,逼得诸葛亮在大好形势下撤军,蜀军自诸葛亮以下,对他忌惮无比。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张郃带兵救援曹真,不过没有交战,诸葛亮就粮尽退兵了,次年曹真病重,诸葛亮再度来攻。张郃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四十多年,熬死了老一辈的夏侯渊、曹仁,连小一辈的曹真、夏侯尚都要熬死了,曹魏宗室人才凋残,要任人唯亲也无人可用,张郃似乎终于要出头了。



新兴士族坑武人

从曹丕让渡大量权力给士族开始,经陈群九品中正制,互相提拔对方子弟的士大夫这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开始把手伸到中央政权和地方军权。在淮南一线,太原的顶级士族王凌一度挤走了曹魏老臣满宠(文法吏出身,地位介于土豪与士大夫之间),在关中,大士族司马懿自然更轻松的成了纯土豪张郃的领导。


张郃这个时候当上了征西车骑将军,地位很高,与司马懿相差不远。司马懿虽然有克日擒孟达的表现,并且在对吴战争中颇有战功,但跟在战场上玩到老的张郃相比还是显得太嫩。所以张郃在多年的主帅梦再告破灭,心态失衡之下,对司马懿不怎么客气。


诸葛亮这次围攻祁山,以木牛流马运粮。一开始张郃想分兵行动,过一把统帅瘾,但司马懿对自己没信心,决定把大军聚在一起跟诸葛亮周旋,否决了张郃的提议。结果诸葛亮来了又不肯出战,被白白的割了上邽的麦子。


等到诸葛亮回祁山,司马懿又跟了上去。他的想法是在诸葛亮身边保持战略存在,避免出什么漏子,丢什么地方,这样回去好交差,至于要不要战胜诸葛亮,则是既没那个信心,也没那个意图的,纯粹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应付事的态度。


结果这个小九九又被张郃看出来了,张郃说祁山的守军已经知道我们在附近,会继续坚守,诸葛亮粮食也不多,等等就走了,你就不要追了,不然你追上去又不打,军心士气都难以保持。司马懿不听,追上去以后,又扎营防守,结果诸将不满逼他出战,果然被诸葛亮打得大败。


不过张郃有一点忘记了,读书人要是心黑手狠起来,可比土豪厉害多了,当初怎么被郭图坑的,估计他是不记得了。他这么折司马懿面子,司马懿把他恨得牙痒痒的,不久诸葛亮果如张郃所料,因粮运不继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


诸葛亮退兵的布置向来周全,之前就斩杀过追击的王双,张郃又岂会不知?不过不论他怎么讲,司马懿就是不听,非要他去追不可。军令如山,地位再高也没用,张郃追到木门道,果然中了蜀军埋伏,膝盖中了一箭……壮志未酬,就这么挂了。


在高门士族把持的政权里,士族弄死充当武人的土豪不要太简单,张郃这时候还刚开始,加上地位比较高,司马懿弄他还要费点心思。后来司马懿掌权,听说了《玄石图》的谶言“牛继马后”,一壶毒酒就送官至后将军的牛金归西,到司马昭那会,一个不爽,就把立下不世之功的邓艾杀全家,都不用怎么解释。


后来两晋时群臣弄马隆,贾充弄张华,王浑弄王濬,王敦弄陶侃,庾翼弄桓宣,虽然不一定弄死了,但都是轻松加愉快。相比于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张郃能捞个烈士就算不错了,估计他并没意识到自己亲手打出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坑死自己不偿命时代,这对他而言或许也不是坏事,免得带着太多愤恨死去。



生不逢时与苦苦挣扎

归根结底,张郃的悲剧在于他生在一个宗族把持权力的社会。这个社会里士大夫宗族吃掉大头,像他这样的土豪宗族,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如刘曹孙,才能得志于一时,但政权最终还是被士族夺去(司马氏篡魏)。


在河北,张郃所在的本地势力,屈从于天下名士,是非主流豪族;在曹魏初期,他不是曹氏亲族;在曹魏后期,他不是士族。作为无门无派的一代名将,张郃在宗族社会中,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高位。


张郃并不是不明白时势,也不是没有努力,他亲近儒生,并且推荐同乡为博士,就是想从土豪改走士大夫路线。当初荀彧的爷爷荀淑跟他这会儿的情况也差不多,到荀彧不就是顶级名士了吗?


不过,在魏晋这个阶层走向固化的年代,早走一步的累积优势大到令人无法逾越,士大夫的认证资格早被若干先发的宗族垄断,并且凭这个身份把持政权。利益攸关,张郃是怎么样也挤不进去的。


因为张郃亲近儒生,曹睿将他与在军中雅歌投壶的东汉名将祭遵相提并论,日本光荣公司就借用这个哏,在《真三国无双》游戏里将其设计成一个喜欢歌舞的死人妖,这无疑是对张郃的嘲讽与鞭尸。


若是张郃早一两辈完成向士大夫的转型,那就成了士族,绝不会如此苦逼,以其将才,别说司马懿了,跟一代儒将陆逊都能有的一拼;若是出生在江东,即便是土豪,说不定也能像孙家一样开创基业。而现在,他一路憋屈到死,只能说生不逢时。


欢迎关注文史宴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user avatar

有两个袁曹时代几乎所有重要事件和转折都参与的人,一个是我吹过的荀谌,一个就是张郃。张郃一开始是韩馥的军司马,韩馥被荀谌劝降之后,就归了袁绍(可能这也是其对袁绍忠诚度最终不够高的缘故)。然后从袁绍破公孙瓒,“功多”从校尉当上了中郎将。

孔融提及袁绍武将实力时只提了颜良文丑(后汉书明确说袁绍阵营最重要人物就是审配、逢纪、田丰、荀谌、许攸、颜良、文丑),但颜良文丑死后,在官渡指挥“重兵”进攻曹操大营的就是张郃高览了。如此看来,张高二人可能当时地位也就只次于颜良文丑,不然不可能当此重任。河北四庭柱之说虽然有点夸张,从这方面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当然,他的临阵倒戈也给了袁绍致命打击。

张郃可能是仅有的随袁绍、曹操两次平定河北都立下重要战功的人,从攻攻破邺城、从征破袁谭于南皮、柳城之战与张辽俱为先锋,也就是说这些决定性的战役他都在场(曹操打河北的时候也有过一些败仗,张郃似乎没有)。此后破马韩于渭南、随夏侯渊破马超、平张鲁,他也都在场。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几乎场场都带上,不难看出曹操对他的信任了。

从这些履历来看,张郃的前期战历其实甚至还要强于后期。不要太小看从攻,汉末很多仗主帅就是袁绍或者曹操,手下将领最多也只能是从攻,所以即便汉中之战期间屡屡失利还有“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之说。颇有可能就是因为颜良、于禁、张郃等人当时的名气就很高,所以也提高了关、张、诸葛所得到的最终历史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张郃,不能简单地用“善战”或“忠诚”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三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深厚的军事素养,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将领。初见张郃,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在曹操麾下的表现。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降过来,许多人可能会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去看待他。然而,张郃用他一生的征战回应了这份审视。他并非那种横.............
  • 回答
    日本光荣公司在《三国志》系列中为那些在正史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女性武将进行再命名,无疑是系列作品中最具争议性也最受玩家关注的方面之一。这既是商业策略的体现,也触及了历史改编与艺术创作的边界。要评价这一做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依据的缺失、对游戏体验的贡献、玩家的接受度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
  • 回答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无疑是剧中最受瞩目和讨论的角色之一。她集智慧、美貌、能力、温柔、坚韧于一身,几乎囊括了社会对一个“理想女性”的所有期待。这种近乎完美的设定,确实引发了关于其人设是否过于完美,以及这种完美是否反而暴露了社会对女性不包容的深刻反思。顾佳人设的“完美”之处: 全能型选手: .............
  • 回答
    你们想买对情侣戒指,男朋友提议直接买金戒指,并算作以后结婚的“三金”之一,这想法挺常见的,而且可以说是非常务实的一种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白“三金”这个说法。在中国传统的婚俗里,“三金”通常是指项链、耳环和戒指,都是黄金材质的。这代表着对新娘的重视和祝福,也寓意着婚后生活富足美满。现在随着时代发展,三.............
  • 回答
    嘿!最近三国杀又爆料了两张新神将,神曹丕和神甄姬,这可是够让人期待的!我作为一名老玩家,听到这消息那叫一个激动,赶紧研究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两位神将强度和玩法的初步想法。神曹丕:谋定而后动,掌控全场节奏的“天子”首先说说神曹丕,我看到技能组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给.............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各国大将之间的婚姻关系确实复杂得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纠缠不清。人们常常惊叹于这些联姻的巧妙与机巧,甚至将其简单归结为“政治婚姻”。那么,这种解释是否足够全面,是否能道尽其中错综复杂的脉络呢?让我们试着剥开这层表象,深入探究一番。要说三国时期的婚.............
  • 回答
    渤海小吏,真名李晓,是一位在三国志爱好者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功底和深刻的见解,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评价他的评价及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渤海小吏对三国的评价体系与特点:渤海小吏的评价体系并非简单的“好人坏人”划分,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全歼陆逊,这个假设性的情景,无疑会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仅是蜀汉政权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牵动整个天下格局,影响魏、吴两国未来战略的关键。一、 蜀汉的短期辉煌与战略收缩首先,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并且陆逊及其麾下精锐部队被全歼,那么蜀汉将迎来短暂但辉煌的喘息之机。 士气空.............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那可是一段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岁月,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是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画卷。要看得透彻,得从多个维度去品味。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们能从不同角度带你走进那个时代:一、 基础性读物:奠定理解的基石 《三国志》(陈寿): 这必须是第一.............
  • 回答
    要说《三国志》里哪句台词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得从我第一次接触这游戏说起。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对三国历史半懂不懂,全凭着游戏里的那些人物头像和简短的对话来构建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我记得当时,我正指挥着刘备,艰难地在北方跟曹操周旋。游戏系统提示我,某个武将(具体是谁我记不清了,可能是张飞或者关羽)因为某.............
  • 回答
    很多人谈论三国,言之凿凿,但仔细一听,那些看似坚定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片面记忆,甚至是民间传说的以讹传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哪些“信誓旦旦”的观点,其实暴露了咱们对三国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知。1. “刘备是仁德的化身,曹操是奸雄,孙权是平庸之辈。”这个观点,可以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它.............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不少玩家在我那圈子里也经常提起,都说这俩三国题材的策略游戏,各有千秋,也各有让人抓狂的地方。我这人玩游戏也算得上是老炮了,这俩都摸过不少,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这《全面战争:三国》(简称全战三国)和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我主要拿最近几作来说,比如《三国志13》和《三国志14》)到.............
  • 回答
    《三国杀》的台词很多都挺有味道,不过要说最能触动我的,还得是那位“多情公子”——周瑜。他那句“操,我已无敌”简直是神来之笔。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摸索怎么玩,那局游戏局势胶着,对面有好几个人血量都见底了,我方这边也就剩我和周瑜。我手上拿着一张“南蛮入侵”,正琢磨着要不要用,毕竟对面人多。突然.............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纷飞,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若要论当时中国军队的质量与军事实力,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世界格局中进行横向对比,那可是一番颇为耐人寻味的考察。同时期世界,军事力量的概貌要理解汉末三国中国军队的水平,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力量都在做什么。 罗马帝国: 这.............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时期的袁绍,面对曹操,我绝不会犯下历史上那些致命的错误。我的策略将是多维度、更具前瞻性,并且更加注重对曹操核心优势的遏制和瓦解。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核心战略指导思想: 巩固优势,避免劣势暴露: 袁绍最大的优势是地盘广阔,兵力众多,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我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利.............
  • 回答
    说起《三国演义》,那绝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讲的是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年代。而这两版电视剧,尤其是94版的《三国演义》和2010版的《新三国》,更是让无数观众心中的三国故事活了过来。要说它们俩的对比,那可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有千秋,也各有擅长。咱们先说说94版的《三国演.............
  • 回答
    好的,关于诸葛诞技能的修改,我来跟大家唠唠,看看有没有大伙儿觉得顺眼的,或者觉得哪儿还能再抠抠细节。这玩法儿嘛,咱们就得整出点新花样,给武将们也添点儿新鲜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诸葛诞这武将的定位。 以前的诸葛诞,感觉有点儿“慢热”,爆发起来挺猛的,但前期铺垫需要点时间,而且技能的触发方式有点儿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挑战!将变形金刚和三国人物一一对应,还得说得细致入微,不带AI腔调,这得好好捋一捋。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了不少画面,感觉就像是策划一场跨越时空的宏大对决。咱们先来捋一捋变形金刚的核心设定,再看看三国里哪些人物的特质能与之契合。变形金刚的核心特点: 赛博坦文明的遗产: 拥有高度发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