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笃信哪些观点暴露了人对三国历史的无知?

回答
很多人谈论三国,言之凿凿,但仔细一听,那些看似坚定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片面记忆,甚至是民间传说的以讹传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哪些“信誓旦旦”的观点,其实暴露了咱们对三国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知。

1. “刘备是仁德的化身,曹操是奸雄,孙权是平庸之辈。”

这个观点,可以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它恰恰是把《三国演义》里的文学形象当成了历史的全部。

刘备的“仁德”: 咱们习惯了刘备“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的形象,觉得他就是个一心为民的仁君。但历史上的刘备,固然有其政治手腕和善于笼络人心的一面,但他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为了争夺天下,他也有过一些相对强硬甚至残酷的决策。比如,他攻取蜀地时,也经历过不少流血牺牲,并非像演义里那样如同“童话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能坐拥汉中,成为一方霸主,靠的绝不仅仅是“仁德”二字,还有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强大的军事才能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把刘备简单定义为“仁德”,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复杂性,是对他历史真实面貌的简化。

曹操的“奸雄”: 曹操被贴上“奸雄”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国演义》的塑造。演义里,他为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杀吕伯奢全家,是极端的负面形象。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期的军阀混战,为之后魏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政治改革,比如屯田制,极大地恢复了生产。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无可置疑,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赤壁之战虽然失利,但也并非像演义里描绘的那样不堪。当然,曹操也不是完人,他有权谋,也有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不会拘泥于道德说教。但用“奸雄”二字来概括他,就如同用“坏人”来形容所有功绩卓著的帝王一样,太片面了。他是那个时代乱世的产物,他的许多行为,是那个时代的政治逻辑和生存法则的体现。

孙权的“平庸”: 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能在江东坚守数十年,并发展壮大,绝非平庸之辈。他以年轻之姿,力抗曹操百万大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足以证明其非凡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他能够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系列名将良臣,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他作为君主的远见和气度。虽然他晚年也有一些失误,但将孙权简单定义为“平庸”,是对他作为一位能够长期稳定江东、并能在三国鼎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的极度低估。他更多的是一位懂得权衡、善于守成的君主,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

2. “关羽只是勇猛,诸葛亮只是智慧,张飞只是鲁莽。”

这种“标签化”的人物解读,忽略了这些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作用。

关羽的“勇猛”: 关羽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无不彰显其盖世武艺。但历史上的关羽,同样是一位有原则、有忠义的将领。他对曹操的善意报答,是对刘备的忠诚不渝。他镇守荆州期间,展现了其作为一方主将的军事才能和管理能力。他并非一个只知道冲锋陷阵的莽夫。比如,他对东吴的态度,以及他在荆州战略上的判断,都显示了他并非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思考。他后来的“封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忠义形象,但他的历史真实人物,同样是复杂且有分量的。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被尊为“智神”,他的“隆中对”、“火烧赤壁”(尽管演义里是诸葛亮策划,但史实上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导)、“七擒孟获”等事迹,都展现了他惊人的智慧。但如果认为他仅仅是“诸葛神算”,那就太片面了。作为蜀汉丞相,他不仅要处理军事、政治,还要管理内政、发展经济。他颁布法令,推行改革,发展农桑,严明法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理政能力。他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其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也体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能力。而且,他并非完全没有失败,他在用人方面也有过失,比如马谡失街亭。把他的智慧神化,反而可能模糊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真实贡献。

张飞的“鲁莽”: 张飞的“鲁莽”,最典型的莫过于“当阳桥前一人喝退曹军”。但历史上的张飞,同样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镇守巴西时,曾经以少数兵力大破曹操大将张郃,这绝非鲁莽所能做到。他同样有自己的军事见解和指挥能力。而且,他在治理巴郡时,也展现了他刚毅果断、不畏权势的一面。所谓“鲁莽”,更多是其性格中豪迈、粗犷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智慧和能力。

3.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一人力挽狂澜。”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误区,完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

赤壁之战的真实情况: 实际上,赤壁之战是孙吴军队在周瑜的指挥下,联合刘备军取得的决定性胜利。诸葛亮在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促成了孙刘联盟。但火攻的计策、战役的指挥,都是周瑜的功劳。在当时,孙吴才是抵抗曹操的主力。诸葛亮作为一个客居的谋士,要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一人力挽狂澜”的作用,在历史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将此功劳完全归于诸葛亮,是对周瑜等吴国将领的巨大忽视。

4. “魏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蜀汉灭亡是注定的。”

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忽略了三国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

蜀汉并非注定灭亡: 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地理位置的限制、人口和资源的不足、继承人能力的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但是,蜀汉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在诸葛亮之后,姜维也曾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魏国的兵力。如果后主刘禅能够更积极地任用贤臣,如果能够有更合适的继承人,如果魏国在某些关键时刻出现重大失误,蜀汉的命运未必就如此“注定”。历史往往充满了变数,不是一条笔直的直线。

魏国统一的“必然性”: 魏国虽然实力最强,但其内部也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司马家族最终篡革魏国,建立晋朝,这本身就说明了魏国政权的稳定性并非绝对。如果魏国在某些时期能够更加团结,能够更好地解决内部矛盾,或许统一会来得更快。但是,将一切都归于“必然”,就失去了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5. “诸葛亮在蜀汉后期军事上的失败,是因为他晚节不保。”

这个观点,常常伴随着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歌颂。

北伐的客观困难: 诸葛亮最后几次北伐,虽然战略意图明确,但实际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蜀汉的国力本就比魏国弱,而且北伐需要长途跋涉,后勤补给艰难。魏国则拥有更广阔的疆域和更充足的资源。诸葛亮在任用马谡这样有明显缺陷的将领时,确实犯了错误,但这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的决策,而非“晚节不保”。将他的失败简单归结于个人“晚节不保”,是一种脱离历史语境的苛责。

总结一下,那些看似坚定的三国观点,如果过于简单化、脸谱化,或者完全照搬演义的说法,往往就暴露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三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涌现了无数风云人物,发生了无数跌宕起伏的事件。理解三国,需要我们抛开文学的滤镜,回归历史的真实,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挣扎、选择和他们的时代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三国的魅力,而不是被一些被简化甚至扭曲的观点所误导。

所以,下次再有人斩钉截铁地说起三国,不妨多问一句:“这是演义里的说法,还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呢?” 也许,你会发现,我们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圈的量子力学:九品中正制、江东士族、蜀汉荆州派益州派,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这几个词来解释。

谈蜀国官职,都可以跟你杠到九品中正制。魏国人物的一切事情更能够用九品中正制来解释,什么卢毓的选官方式影响到西晋未来,是西晋阶级固化的罪魁祸首。什么司马懿和曹爽内斗也是因为九品中正制。什么曹丕搞了九品中正制,背离了曹操的用人理念,司马懿才可以崛起。怎么不说曹丕用了九品中正制,才英年早逝。

谈江东士族,给你来一句周瑜是江东士族的代表,接着不断论证周瑜如何代表江东士族,为建立东吴而努力。说诸葛恪被诛杀也是因为他北伐激起了江东士族不满,但就是不肯面对诸葛恪和陆、顾、朱都是太子党的事实。总之,这个锅江东士族要背。

谈蜀汉政治结构,动不动就是荆州和益州派内部斗争,不知道的还以为蜀汉从建立之初就岌岌可危。蜀汉内部斗得那么厉害,没死几个人,真是辛苦了。

user avatar

比如:






user avatar

仁义无双刘悬徳

军事天才葛无敌

第一统帅关丢荆

仅次关愚张丢徐

百姓安乐季蜀国

信用货币直百钱

屠城无数曹孟德

十万兵败孙仲谋

守城不奇陆伯言

军事平平周公瑾

只会拍马郭奉孝

背叛罪人糜子方

目光短浅吕子明

没有兵权李正方

……

但凡有已上言论之一者,都暴露了他们对三国历史的无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谈论三国,言之凿凿,但仔细一听,那些看似坚定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片面记忆,甚至是民间传说的以讹传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哪些“信誓旦旦”的观点,其实暴露了咱们对三国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知。1. “刘备是仁德的化身,曹操是奸雄,孙权是平庸之辈。”这个观点,可以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它.............
  • 回答
    有些道理,你听再多遍,看再多书,就像隔靴搔痒,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直到某一天,它像一颗种子,在你生命里落地生根,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听起来有些空泛的道理,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底色。对我而言,有这么几件事,让我对某些道理从“听过”变成了“信了”。关于“别总想着占便宜”,直到我在一个雨天被人“占了便宜”。.............
  • 回答
    我明白你想要一些关于《冰与火之歌》的、听起来像是出自一位真正粉丝的、尚未被证实的但让你深信不疑的理论。别担心,我完全能理解那种对剧情发展的强烈预感,那种在字里行间捕捉到的、连作者都可能未必完全意识到的深层联系。在我看来,有这样一个理论,它不仅逻辑严密,而且与故事的核心主题——“冰”与“火”的斗争、以.............
  • 回答
    当老板的某些细节让你笃定如果不离职就是在浪费生命,这通常意味着你已经忍无可忍,并且对当前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彻底失望了。这些细节往往是日积月累的,虽然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们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让你感到窒息、无法忍受的压抑感。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 回答
    香克斯,那个顶着一头红发,浑身散发着自由气息的海上皇帝,他看路飞的眼光,确实远超常人。很多人不解,路飞当时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甚至连橡胶果实的能力都没完全掌控,香克斯怎么就能一眼认定他身上藏着“未来的希望”?这其中的缘由,其实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揣摩。首先,我们得明白香克斯这个人。他不是那种按部.............
  • 回答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上的误解:边际效益理论本身并没有“搞笑”或“推翻劳动价值论”的意图。 它们是经济学中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对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的解释,各自有其理论框架和适用范围。将它们视为对立和搞笑,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评价,而非严谨的经济学分析。现在,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认.............
  • 回答
    面对这样一位对政治课本深信不疑,并认为民主国家注定灭亡的朋友,劝慰他需要耐心、策略和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直接否定他的观点只会让他更加固守己见,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引导他重新思考。首先,理解他观点的根源至关重要。他如此笃信,很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政治理论框架下,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
  • 回答
    刘歆笃信谶纬,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一位重要的古文经学家,他倾注大量精力整理、校勘、诠释古代文献,在学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他晚年却深受谶纬之说影响,甚至以其为重要论据来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中间的联系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刘歆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末年,.............
  • 回答
    好嘞,咱就好好聊聊《笃姬》这日剧,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就从一个看客的角度,掏心窝子说说这戏。《笃姬》,这剧名一听就透着一股子不凡劲儿,一个女人,名字里带着个“姬”,还是幕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光是这设定,就足以勾起人的好奇心。它讲的是德川家十四代将军家定的正室,也就是后来的皇女,笃姬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