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渤海小吏对三国的评价及影响?

回答
渤海小吏,真名李晓,是一位在三国志爱好者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功底和深刻的见解,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评价他的评价及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渤海小吏对三国的评价体系与特点:

渤海小吏的评价体系并非简单的“好人坏人”划分,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时代背景以及史料细节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他的评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注重史料的严谨性与解读的深度: 这是渤海小吏最核心的优势。他非常重视对《三国志》、《三国志注》、《资治通鉴》等一手史料的仔细研读,并且善于从各种注疏、野史、传记中发掘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他不会简单地采信某一种说法,而是会进行多方比对,分析史料的可靠性、作者的立场等。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更有说服力,也引导了许多爱好者更深入地理解三国历史。

2. 强调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渤海小吏擅长揭示三国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认为很多历史人物并非脸谱化的忠奸善恶,而是受到环境、立场、个人性格、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会深入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例如,他会探讨曹操的“奸雄”形象背后,其统治者的担当、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在乱世中的无奈;他会分析刘备的“仁德”并非全然纯粹,而是有其政治策略和个人野心的成分;他会揭示诸葛亮并非“神”,也有其失误和局限性。这种对人物“人化”的解读,使得三国人物更加鲜活,也更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3. 关注“大势”与“权谋”的宏观视角: 渤海小吏的评价往往不局限于个体人物的得失,而是上升到对时代大势、政治格局、军事战略的宏观分析。他会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审视人物的决策,比如,他会分析曹魏政权建立的必然性,东吴政权的地理优势和政治智慧,以及蜀汉政权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他对权谋的理解也十分深刻,会剖析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联盟、背叛等,展现出对历史演进规律的洞察。

4.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 渤海小吏从不盲从主流观点,即使是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评价,他也会进行反思和质疑。例如,对于一些传统观念中被过度神化的英雄,他会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对于一些被认为是“反派”的人物,他也会挖掘其合理性与贡献。这种批判性思维,鼓励了他的受众也跳出既有框架,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5. 语言风格的鲜明与感染力: 渤海小吏的文字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历史问题,使得他的解读既有深度又不枯燥。他的文章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二、 渤海小吏对三国历史影响力的具体体现:

渤海小吏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三国历史爱好者群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高度: 通过其撰写的文章、视频、讲座等内容,渤海小吏将大量严谨的史料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带给了广大三国爱好者。他帮助许多人摆脱了对三国演义的过度依赖,能够以更客观、更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他的解读往往能够“拨乱反正”,纠正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读和偏差。

2. 推动了三国历史研究的普及与深化: 尽管他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学者,但渤海小吏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对许多业余研究者起到了示范作用。他的内容常常会引起关于三国历史细节的讨论,甚至会激发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他让更多人意识到,三国历史并非只能被“讲故事”,而是可以被“研究”和“分析”的。

3. 在网络文化中形成独特的影响力符号: 渤海小吏在互联网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追随者。他的观点常常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三国历史深度解读的代名词。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络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风气,引导了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史料的讨论模式。

4. 启发了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化理解: 渤海小吏对三国人物的“去神化”和“去标签化”的解读,深刻地影响了很多人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例如,他对于曹操的辩护,对于刘备的审视,对于诸葛亮的理性评价,都让人们看到了这些人物更完整、更立体的形象,也引发了关于“英雄”定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5. 促进了历史文化与大众的连接: 渤海小吏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将晦涩的史料和复杂的历史逻辑,以一种大众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普通大众与历史研究的距离,是历史文化传播的优秀范例。

三、 可能存在的争议或局限性(辩证看待):

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都难免会面临一些争议。对于渤海小吏,一些可能的讨论点包括:

部分观点可能存在主观性或过于强调“洗白”: 尽管他注重史料,但历史解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时,为了纠正某些片面的观点,他的某些解读可能在某些听众看来显得过于倾向于某个方面,例如对某些人物的“辩护”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其负面行为的“洗白”。
受众的理解能力差异: 虽然他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但对史料的深入解读和复杂的逻辑分析,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受众来说,仍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门槛。
网络平台的传播特性: 在网络传播中,观点往往容易被简化和标签化。即使渤海小吏本人力求严谨,但其观点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被断章取义或过度简化,从而产生偏差。

总结:

总的来说,渤海小吏是当前三国历史文化传播领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他以其严谨的史料功底、深刻的人物洞察、宏观的时代视角以及生动的语言表达,极大地提升了三国历史爱好者群体的认知水平,并成功地将深度历史研究与大众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评价体系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而是致力于揭示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启发人们进行独立的思考。他对于三国历史的解读,在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认识三国的方式,功不可没。尽管存在一些潜在的争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渤海小吏在普及三国历史、提升大众对历史的理解深度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我始终认为, @渤海小吏 是被粉丝坑得最惨的一个。

没有之一。

2,

显而易见。

渤海小吏的写作方向是通史。

他本人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你觉得他的知识面很广,那很正常。

你看出他的文章里有错误,更加正常。

你认为他写的东西不够深入,当然也正常。

但一定要过度拔高或者过度贬低,都没意思。

3,

渤海小吏本人的意思也挺明白,他写文章更多是想给孩子看的——或者说青少年,再或者说中学生。

但是呢,偏偏这个群体确实总能冒出几个二百五。

比如,有个中学生就说——王靖海写的都是他自己发明的,渤海小吏写的才符合历史。

渤海小吏一头问号。因为,他本人一直是比较认可王靖海的文章的,实在不知道中学生说的两者内容上的对立从何谈起。

但是,渤海小吏又堵不住中学生的嘴。

4,

至于渤海小吏的文章里的错误,确实有,也不是特别少。

当然,有错误正常。

我是没见过这个世界上哪本书没有一丁点错误。

更何况你看普通爱好者写的通史文章,我是不知道什么脑回路的人会指望他没有或者很少错误。

5,

网上有跤警。

看见错误会很亢奋,兴高采烈地呲牙咧嘴一番。

因为他们是正义的,他们十分担心有人被这些错误误导了,被带坏了回不来了。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没错误。

不是包庇错误。

而是说明最简单的一个道理:

你看书,是一本接着一本看,上本看到了错误的信息,信了,看下一本的时候更正过来就是。

而不是站在那里红口白牙地声讨:

哎呀,你居然写出错误来了。

这种人,low穿地球。

6,

当然,有人可能说,某人写的这个那个,十句里只有一句对的。

这种人我见过一个,说的是我,但他那点可怜兮兮的学识其实一个都没找出来,顺带还发明了“釐”不能通“厘”,最后把一个自称语言专业的撒谎者当成了权威,以此挽回自己那一点点可怜自尊。

这种人,说白了写点东西就是为了装x的。

装就装吧,也没什么。

这种人自然有权利指责渤海小吏这种老老实实写作的人,指责他写出过这样那样的错误。

里面有些指责说对了那就是对的。

但在旁观者眼里,他依旧是个笑话。

7,

与诸位勤恳写作的朋友共勉。

user avatar

朋友们,大家好。

记得东汉写完时,很多真心待我的朋友特别担心《三国》系列会让我遭遇滑铁卢。


因为作者很多,粉丝更多,立场难站,很多内容已经被过渡解读,难以写出什么花来。


我当初说,三国的历史,无数的前人给我留出了一条路。


如今半年过去了,大家是否看出来这条路是什么了呢?


其实和前四季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一节一节的修历史的铁轨,把历史是怎样的演变过来的细节和过程串联起来。


不对每一个可疑的过程打马虎眼,最大程度的利用史料进行场景实地还原。


全程更下来,我总体而言非常认可自己的辛苦与付出。


因为我知道自己使了多大的劲儿,我也看到了读者朋友们给到我的认可和反馈,数据永远是不会骗人的。



还有太多的赞赏页面和留言让我眼眶湿润,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我衷心的感激每一个一路相伴读者;更尊敬每一个为我打赏过的朋友。


您拿真金白银打赏我,是一种尊重。


这份尊重,我珍惜感激。


大约是到了襄樊之战的时候,知乎上开始有人进行了如下提问。



里面的很多评价让我感动,很多的评价相当刻薄,很多朋友的仗义执言也让我倍感温暖。


今天三国季更完,有些事还是单独拎出来说说吧。


这个系列为什么写了很多劝善和因果?


之前跟大家说过最根本的原因,这个系列的初衷是要写给我孩子看的。


这个是全系列的灵魂,我在开刊的那一天就讲的很明白了。



每写完一个朝代,我都会重看开刊词。


全程不忘初心的自己都有些感动。


除了上面这个原因,为什么要写历史的因果,也就是很多高人们口中的糟粕?


今天再和大家说一个本来想埋在心底的原因。


为了能让这个系列顺利的写到终章。


咱们全系列最受欢迎的章节一般分两类:


1、宏大战争,长平战、巨鹿战、漠北战、昆阳战、官渡战、襄樊战,这都是超级爆款。


2、阴谋类政变,代表是诸吕之变、巫蛊之乱、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


为什么受欢迎?


因为我写了很多所谓的“屠龙术”,或者说很多不该说的“不传之秘”。


里面很多抉择的思路和方法我都掰开揉碎的讲了出来,这是之前所有市面上的书很少会提到的东西。


我承诺过这书是要给我自己孩子看的,所以我不会藏着掖着。


昨天我写这篇文时,硕兄给我发来了这样的留言。



我们彼此都明白自己的价值,一句话通常就到点儿上,硕兄的职业我就不透露了,只看一个细节。




愿意花一千块钱打赏一个素不相识的同性,他的生活质量和级别会是怎样呢?


他说的这个“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啥意思呢?


我有天和朋友聊天时听说(纯属虚构),他们大领导对外是个最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是吧,自己爹娘的牌位全在庙里供着,太太每天给他诵经祈福,乱七八糟的场所从来不进,对嫡系说的心里话是怕丧了自己的气运。


我讲《曹丕篡汉》的“九品中正制”那篇时,谈了谈既得利益者会如何巩固自己的利益和圈层。


对应于上面的这个虚构故事,去品品其中的味道吧。


写这个专栏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太多的贵人。


有太多的贵人对我人生、职场、名誉、法务上面的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深恩厚情,他日当涌泉相报,小吏永感大恩。


再往深里说,人家为啥帮我呢?


其实核心的原因,也是因为贵人们从文章中看出来了,我是和他们同样算法的同类人。


很多话,其实如硕兄所言,根本没有必要写出来。


但我发心写的是要给孩子看的,写的都是我想对自己孩子说的。


我既要写明白这一切的逻辑和脉络,也要让他看到这些所谓“高明”选择后的代价有多么的凄惨。


再说回硕兄提的那句话,为啥自古“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呢?


1、那是大利益,凭啥要给你?


2、因为无德之人知法,不良之人得道,对这个世界是大祸害。


传法传道不得人,要背大债的。


自古兵者不祥,我的内容中对这些不祥和阴谋尽最大的可能进行了还原,说句实话,戾气太重!


昨天令和竹月兄结合我之前的一个回答问了我下面这个问题。



大约每个礼拜,总会有仁兄问到类似于这个的相当高级的问题,其实我在咱们的内容中不止一次的回答过。


今天上原文吧。



大戾气、大杀器需要大善良和大慈悲去化解。


咱们的百战脉络,自始至终的思想与表达,都是希望将来孩子们看完后能说出乔帮主的这番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为什么要劝善和讲历史中的因果?


通篇表达一个思路:


人做好事有回报,人要有信心;


人做坏事遭报应,人要有敬畏。


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因为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原本本的讲了“屠龙术”,更要原原本本的讲“现世报和身后果”。


我讲了曹操原始积累时的每一步,跟小说中的都不一样。


我讲了他在济南救万民于水火,10年后幸福的收获了根本想不到却人生中最重要的意外之福。


我讲了众诸侯中只有他一个人兑现了酸枣之誓,也讲了他随后一路莫名其妙得到大汉眷顾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得到了善终,剩下发誓的那帮全都下场极度凄惨。


我也讲了他屠城、刨坟、徙民、忘恩负义杀荀彧后曹家顶梁柱们莫名其妙的全都过早死亡导致了被司马懿翻盘的鸡飞蛋打结局。


只有大善良和大慈悲,才能化解历史中的这些“人精”们产生的巨大戾气,才能阴阳平衡的让这个系列继续走下去。


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因为君子以厚德载物。


还是那句话,这个系列的初衷是要让好人有信心;让中间地带的人做坏事前有敬畏。


认不认可,理不理解不要紧,我自己知道,这是智慧。


我明白,我也在践行,我也看到了很多朋友因为这个系列生活的越来越有方向,我很欣慰。


我为啥要干这个活儿呢?


明面上的说法,这叫自我实现后的巨大精神满足。


背地里的真正原因,是你帮了别人,这叫积德,将来我会受益,我的孩子也会受益。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收益我不知道,但我一定会受益。


这是历史里面几千年的规律。


既帮了别人,自己和家人还会有巨大受益,天下还有比这再划算的事吗?


我很欣赏一种朋友的态度,选取自己有用的就可以了,没有用的觉得是糟粕的扔到一边不看就可以了。


这种思路是“六经注我”。


你又不是嫁给我,你没必要三观和我完全一致,遇到是缘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完美。


这种心智很成熟。


有的人就很有意思,认为对于不同于自己看法的所有观点全要口诛笔伐的打倒,认为自己有净化宇宙的使命,留言中言辞激烈到我感到诧异,动不动写好几千字檄文讨贼。


我就不评价了,我的时间真的很宝贵。


目前截止到昨天的订阅读者是22万多。




这二十多万人中,我一共拉黑了183个人。




比例高达0.0008。


这个拉黑比例在全网自成一档。


为啥拉黑我也不想再说啥了,郭德纲先生有句名言:“冤枉你的人永远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这句话我部分认同。


因为有的人确实知道他自己在干什么,有的人则认为自己生而万物有罪。


我有对不起的人,但我一个手能数过来,肯定不是那些隔着长长网线的大侠们。


既然无愧于心,所幸就谁也别耽误谁功夫了。


对了,有几句话,送给同行。


我通过一个同行的留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他说知乎在给我推流量。


看多了咱们系列的读者朋友此时的第一反应我觉得应该是“如何才能让知乎把流量也推给我”的这个思路对不对?


郭德纲同志也早在2004年就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你咋样诋毁他,你该卖不出票还是卖不出票。


知乎确实给我推了不少流量,历史类的回答本不讨流量的喜欢,但咱们在知乎上的60多个回答中有八个已经突破万赞了,基本上每个回答扔上去都会破千,榜单能爬到前两名。



官渡之战的问题我回答之前仅仅几万的浏览量看。


现在已经三十多万的浏览了,我看了看后台,咱们的一个回答贡献了近20万的浏览流量。






知乎貌似对我特别好是吧?


其实知乎对我可没开过哪怕一次绿灯,而且乎爷动不动极度神奇的和谐我的文章。


从来不给我打招呼,从来不听我的解释,即便我是已经是9级作者了,很多我和知乎管家的对话我就不放图了,冰冷到特朗普对张一鸣的态度。


知乎为啥会把流量推给我呢?


还是说句实在的吧,因为人家有自己的算法,资本都是逐利的,我的内容能给人家带流量,能让人家挣到钱。


为什么我的内容能给人家挣钱?


因为我的内容能够通俗易懂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我从这位作者简介看到了他也在做公众号,于是慕名前去,已经七百多篇原创了。



点进去看了几篇,阅读量在二三百徘徊。


一个厨师在大众点评上给同行打一星其实没啥意义,因为你该卖不出去还是卖不出去。


请踏踏实实做好自家的菜。


我在六月左右的时候收到了这个问题的上百个邀请,让我去跟这帮大侠们比划比划。


我为啥对于这种攻击性的文章通通不理呢?


再用算法的思维推导一下原因吧。


三个原因:


1、对方的文章通常市场化受阻,挣不到钱。


一路做公众号的过程中,交到了很多号主朋友,基本上全都惺惺相惜恨不得隔空互吻。


为啥呢?


再说些不藏着掖着的话吧,他知道我能给市场提供有用的价值,我知道他能给市场提供有用的价值。


我们互相知道对方都“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将号做起来了,肯定都有价值和本事,互相学习互相捧场还来不及呢。


2、对方的时间不值钱。


再以所有能在市场上立足的公众号举例吧。


除了讨伐洗稿的之外,我没见过一个有质量的号主去评论另一个号主咋样咋样。


因为没有任何收益,时间极度珍贵,时间就是金钱,有那功夫还不如打磨自己的文章呢。


我在刘邦给陈平做间谍预算时从来不心疼时举过例子。


很多时候,出价要按自己的价值出,而不是考虑别人的价值。


你的事业,你的价值,是最高的。


给别人钱,给别人时间,不是给对方定价,而是给自己定价。


他愿意将时间花在无意义的评论别人身上,我出不起如此高昂的价格,仅此而已。


3、对方不明白时间的复利价值,不明白得罪人一丁点意义都没有。


这个我在咱们文章中讲过很多遍了,在这不重复了。


怎么花自己的时间,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几乎从来不写时政类、国际类的文章?


1、当讨论的层面大到一个程度,数据不全时,说啥通常都是臆想。


我看到很多政策颁布时通常也不理解,等到看到内参数据后就恍然大悟了。


2、这类文章对吸粉有帮助,但我对自己有信心。


目前的这些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篇不拉的全都会变成10万+的。


3、这文章写了,十年后还会有人再看吗?


时政国际类的选题达不到这个效果。


我真的很看重时间,我写的内容都希望十年后仍然不过时的有人在看。


我极度尊重我的时间,我希望我的一次投入能够源源不断的贡献它的意义。


这些文章,是一个筛选器。


读者筛选我,我也在筛选读者。


互相成就中,我们都明白彼此的珍贵和价值。


感恩这段美丽的缘分,感恩这一路同行的旅程。


安得世间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很努力的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这么说,也一直在这么做。

user avatar

我挺支持 @琅邪杨文理 的态度的,看破但是不说破不引战,宽容一定程度的偏差。

白话历史类的书籍,最近这些年少一些了,十来年前在天涯论坛,还是有一波小高潮的。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演绎,是任何这一类书籍都不可避免的事情。

包括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市场的评价够高了吧,里面明武宗的死,活生生的写成了一个阴谋论;杨廷和前一章还要「向新皇帝展示自己的权力示威」,下一章就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了要告老还乡…… 而如果一板一眼的写历史畅销书,其实不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唐朝以前的历史,史料较少较散,正史往往就是描述一个骨架,大量的过程需要靠推理和其他的史料里面抠书缝来完成,典型的就比如三国。而一旦进入这种模式,几乎不可能形成一致意见。并且在写作的时候也不太可能把所有的推理流派都总结出来,这样线就散了,并且作者往往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实也就是因为畅销书看的人多,能引起话题才有争议。去看专业的历史期刊,都是历史系的硕博和教授发表的,断章取义强行推出自己观点的论文也不少,只是这些论文写作格式就和畅销书籍不一样,没多少人看,引不起来话题罢了。

对于唐朝之后的历史,史料渐渐多了起来,然而文字多了也不好,因为每个记录者的立场不一样,各种记录经常互相冲突,「信谁的」就成了一个问题。比如说写明末,遇到袁崇焕的问题,作者无论想表达的自己多么公允,其实最后都是免不了在袁粉、袁灰和袁黑之间选一边来站——然后必然会导致另外两方的不满。

我一直把白话历史当作一种创作。大体上没问题,比如皇帝即位顺序,重要人物的生老病死不篡改,而其中的细节、心理活动和行为目的等等,作者有也必须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尤其是写历史,流行夹叙夹议的这种文体,可能还牵扯到评判政策得失,当时的官制、用人权衡等等,很多都是拉开了需要单独写一篇论文或者一本书能解决的,让作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现实。「天国王朝」这部电影,据说一个研究中世纪的专家看了开头几分钟,就找出来十五个错误。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本身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渤海小吏写的西汉,有些我也觉得挺主观,但是大面上我不觉得有「根本性错误」——文帝有个贾谊,景帝有个晁错,这俩人分别给两个皇帝出了很多点子——小时候看那些「上下五千年」、「白话中国史」啊之类的儿童书,缩写的水平可能还不如渤海小吏写的好。

对科普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坚决不牺牲其严谨性,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另一种是可以容许为了趣味性和传播性牺牲一点严谨,大体上是对的就行。但是这是科学,对历史而言,是没有第一条路的——因为历史无法复现,任何基于史料的推理也只是一个主观概率——像有人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抽丝剥茧的研究某个朝代的服饰和纹路的对应,得出了非常可信的结果,然后出土了一个墓志铭,就把结果无情通通推翻了。

很多时候,文字的史料还未必是一定可信,因为史官本人也受到诸多的约束。就一个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有那本书能说自己写的就无懈可击,就是历史真实呢?

我觉得对于很多之前对历史不太了解或者熟悉的人来说,@渤海小吏 的文字不失为一本有趣的、可读性较强的书。历史和医学不一样——坚持错误的医学知识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带来显著的伤害;但是水淹七军是关羽借势而为,还是关羽有意为之,不管持什么观点,对现实生活影响并不大,真有心探究的人,自然会探究,真没有心去探究的,就接受了自己读过的书中的一种观点,在阅读的时候获得了快乐,也不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