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什么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

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

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末三国这个乱世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真空、军阀混战的时代。人才的争夺是各方势力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于曹操而言,他崛起的速度飞快,但他也深知兵少将寡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招揽和收服敌方有能力、有声望的将领,是迅速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捷径。

然而,接纳降将并非没有风险。这些将领过去效忠于别人,他们的忠诚度是曹操需要时刻考量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养虎为患,或者成为内部动荡的因素。因此,曹操在对待降将时,必然会权衡利弊,谨慎行事。

张辽的投降与曹操的“礼遇”

张辽的投降过程可以算是比较顺畅的。当初吕布在下邳被围困,张辽是吕布阵营中少有的能够劝说吕布注意自身形象、稳定军心的将领。吕布败亡后,张辽本来是要跟着关羽一起归降曹操的。但后来因为一些误会,张辽一度想要逃走,还是被关羽劝回,并且“以情义相感,乃止”。

曹操对张辽的态度,可以用“十分倚重”来形容。曹操亲自去迎接张辽,并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器重。在接见张辽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此亦一世之雄也,吾岂能与项羽争长短邪?”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辽这样的雄才,我也不能只想着和项羽比,而是要跟他好好相处。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深意。曹操一方面是真心欣赏张辽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曹操与项羽不同,我不介意收留有能力的人,也不会因为你曾经是敌将而有所芥蒂。

曹操对张辽的厚待体现在很多方面:

直接拜为中郎将,后又升迁不断。 刚归降就给了不低的官职,并且在后续的征战中,张辽屡立奇功,曹操也从不吝啬封赏和提拔。
委以重任,让他镇守一方。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合肥之战。当时曹操需要一个得力干将去抵挡东吴的孙权大军,他选择的是张辽。张辽在八千人马的情况下,敢于亲自出城挑战孙权,并且大破吴军,威震逍遥津,这充分说明了曹操对张辽的信任程度。
甚至在关键时刻,“孤例”允许张辽自选将领带兵。 在合肥之战前夕,曹操考虑到张辽将要面对的是东吴精锐,为了让他放手施展,竟然允许他从各营中自行挑选将领副手,这种待遇在当时是极少见的,足见曹操对张辽的信任已经到了极致。
“亲临其营,抚其部曲,慰劳之。” 曹操在张辽出征前,甚至会亲自去他的营帐慰问士兵,这种做法是为了稳定军心,也是对张辽的一种支持和鼓励,表明自己与他同在。

张郃的投降与曹操的“观察”

张郃的投降过程则相对曲折一些。张郃原本是袁绍的部将,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兵败,张郃因受到郭图的诬陷,又加上袁绍的猜忌,不得不投降了曹操。曹操对张郃的态度一开始是相对谨慎的。

虽然曹操也知道张郃勇猛善战,是袁绍阵营中的一员猛将,但他毕竟是曾经曹操最强大的对手之一,而且张郃的投降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使得曹操在初期对张郃保持着一种“观察”的态度。

曹操对张郃的待遇可以体现在:

初到时,曹操将其与张辽、于禁等一同安置。 最初并没有立即给予张郃特别的优待,而是将其纳入整体的将领体系中。
曾因曹操猜疑而有短暂的疏远。 在一次战役中,曹操因为对张郃的指挥产生怀疑,甚至一度想将其处死,后来还是司马懿的劝说才得以保全。这虽然是曹操性格多疑的表现,但也侧面说明了他对张郃的信任程度并没有一开始就达到那种绝对的高度。
逐渐倚重,但并非“毫无保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郃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南征北战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潼关之战、冀城之战、以及后来对付马超、韩遂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曹操也渐渐重用了他,并且给予了高官厚禄。例如,张郃在平定关中后被封为平狄将军,后又升为行夏侯渊之名,督汉中。
但相比于张辽,曹操对张郃的“独一无二”的倚重和信任,似乎稍显逊色。 曹操虽然重用张郃,但并没有达到像张辽那样,在关键时刻完全放手,甚至允许他“自选将领”的地步。在一些重大战略决策上,曹操仍然会更倾向于听取自己早期就跟随的将领的意见,或者更依赖张辽这样的核心人物。

为什么待遇不一样?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待遇上的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投降方式和主动性:
张辽: 虽然有过短暂的动摇,但最终是带着对关羽的信任,主动选择归降曹操。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识时务者”的姿态,并且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并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
张郃: 投降带有一些被动和被迫的成分,是袁绍战败、自身遭受猜忌后的选择。这种“被动”可能会让曹操在初期对其信任度打一个折扣,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证明。

2. 个人性格和早期表现:
张辽: 性格粗犷豪爽,作战勇猛,同时在吕布麾下就以“信义”著称。他能够与关羽建立深厚情谊,也侧面说明了他为人比较重情义。归降曹操后,他的表现也是有勇有谋,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
张郃: 虽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在袁绍阵营中,他曾受到郭图的诬陷,并且在关键时刻对袁绍提出过一些建议但未被采纳。这些经历可能让曹操觉得张郃在政治敏感度和对上级判断的把握上,不如张辽那么纯粹和简单。

3. 曹操的“用人观”和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定位:
张辽: 曹操将张辽视为自己阵营中的“心腹大将”,是可以用在最关键的时刻,承担最艰巨任务的“镇山之宝”。曹操欣赏张辽的勇猛、忠诚和在战场上的决断力,愿意将重兵交给他,让他去“开疆拓土”和“稳定边疆”。他对张辽的信任是一种基于绝对能力的绝对信任。
张郃: 曹操将张郃视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军人”,是战场上的“利器”。曹操非常认可张郃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战术指挥和谋略方面。但曹操可能也意识到,张郃的忠诚度需要更长时间的考验,或者说,曹操在战略层面的某些决策,更倾向于由自己早期就信任的部下或者像张辽这样的“核心成员”来参与和执行。

4. “早期追随者”与“后期收编者”的天然区隔:
曹操帐下有一批跟着他从最艰难时期走过来的“老臣”和“旧将”,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这些人是曹操最信任的基石。而张辽、张郃这样的降将,无论能力多强,都属于“后期收编者”,他们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证明,才能逐渐融入曹操的核心圈层。虽然曹操对他们已经非常优待,但与那些从零开始一起打拼的将领相比,总会存在一些情感和信任上的微妙差异。

总结

简单来说,张辽的待遇之所以比张郃“更好”,并不是因为曹操不重视张郃,而是因为张辽在归降后,以其过人的能力、出色的表现以及相对更主动的投降姿态,赢得了曹操近乎“不设防”的绝对信任。曹操将张辽视为自己军事帝国中的一位核心栋梁,是真正可以“托孤”的将领。而张郃虽然也是曹操倚重的大将,但他的投降过程和某些经历,使得曹操对其的信任和倚重程度,更多地是建立在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上,而非完全的“战略信任”。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用人之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张辽的极度信任,是对他能力的充分肯定和对其忠诚的绝对回报;而对张郃的倚重和使用,则是基于对其军事才能的客观评价,并辅以必要的观察和磨合。这种差异化的待遇,恰恰反映了曹操高超的用人艺术和对人心险恶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剑》里有一段经典剧情,人气很高的魏和尚一世英雄,打鬼子打国军从没虚过,结果被几个土匪给阴死了。

土匪们缴枪投降了,魏和尚白死了,人家是友军了。你气不气?独立团兄弟们气不气?老李气不气?气!

所以老李管他什么友军不友军,一刀就把对方给劈了。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军跟对方打的惨烈,你的兄弟们死伤无数,然后对方投降你军了。你能咋办?人都是有感情的。

张辽就差不多是这种情况,所以他在曹营很受排挤。

曹操这一辈子打的最惨烈的,就是跟吕布的战争。吕布一方把曹军打的很惨,端了曹操大本营,不知道祸害了多少曹军的亲朋好友。李典他叔死于其乱,夏侯惇之眼瞎于其箭,曹操差点挂掉,曹军都沦落到了吃人肉的地步(刘备:嗨!谁没吃过?都是这个吕布害的。别问我,问就是杀!)

话说吕布真是个汉末搅屎棍,刘备最恨的估计也是他。袁术也是被他打崩的,导致孙家崛起,唯一一个对吕布正面评价的就是孙权了。吕布每有大动作,天下格局必有大变,王夫之评价“吕布不死,天下无定乱之机”诚非虚言。

所以,吕布虽然降了,但是吕布非死不可,最拉仇恨值的猛将高顺非死不可,始作俑者陈宫非死不可。

张辽可以活,因为他在吕布军中并不是第一流人物,连吕布麾下健将都没算得上。张辽虽然活了,但是弟兄们对吕布阵营实在是苦大仇深,于是你就看到张辽在曹营很不受待见。

张辽甘宁齐名,甘宁也是跟江东苦大仇深的黄祖阵营投诚过来的。在吴国的不受待见程度也跟张辽差不多,吃个饭都有武将要拎刀砍你。周瑜一死,他就成了个打手,重用不足,杀了可惜,最后连个侯都没混上,憋屈至死……死后还被挖坟。

张辽后来能青云直上,实在是拼命换来的。三公山、白狼山、天柱山、合肥逍遥津那都是不要命的打法,堪称是行为艺术秀。换个人或者运气差一点,可能早就挂了,史书查无此人。

曹操对这种打法,从责斥到赞许,再到推崇,最后叹息良久,无话可说,我操……服了。那番“为将当有怯弱时……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的论文一直到夏侯渊战死才有机会发表。

张辽不拼命打不行,降将一般都是给安排脏活,先登陷阵的搏命,关羽也是这个待遇。所以为啥关羽张辽徐晃这哥仨关系好呢,大家是同乡也是同类。

先登陷阵这种脏活,对于实力强又运气好的武将来说,是美差。关羽斩颜良,一战封侯;张辽击踏顿,地位飙升。曹操又是授盔又是引以同载的,表示信任与重视,完全脱离了降将地位。论功行赏时,张辽得以与宿将于禁乐进并列,成为外姓三大将。

常年作为军锋的张辽,挺下来了,立住脚了,后来更是战功赫赫,以至于成为曹营第一个假节的武将。又成就了合肥张八百的神话,身列武庙,名震千古。这一辈子,有这一战就值了。

张郃号称“巧变”,投降的时机的确很“巧变”。在度量袁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弃暗投明,又能让曹营觉得是雪中送炭,时机再好不过。

上来就是封侯,看似待遇很高。但是这种待遇只是权宜性的,临阵投降自古以来就不被看得起。于禁这样被俘虏后投降的,都在三个国家受尽白眼,羞愤而死,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张辽投降时被赐爵关内侯,根据他职位是鲁相来看,应该是镇守于鲁国城池,吕布败后他连城带兵投降。有资本,所以封侯。对比之下关羽是被曹操俘虏的,所以没封侯。张辽跟随吕布这么多年,经历过多少穷途末路?坚持到最后一刻,忠心值得肯定。

而张郃被曹操比作微子、韩信,相当看得起。但是此事一过,张郃还有什么待遇?老老实实的干先登脏活去吧。张郃还是河北本地人,成为了带路党,杀向父老乡亲们。

于是,张郃之后的命运就是开路开路再开路,被督被督再被督。被张辽督,被夏侯渊督。一直到夏侯渊阵亡,张郃众望所归代理元帅,不但守住了节操没有投降刘备,而且稳住了局势。曹操火急火燎的跑来汉中,看到张郃如此表现,从此才开始重用他,屯兵陈仓,其实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安排。

可惜,曹操转眼就挂了,太子党们上位,军队改革,张郃继续被二代们督的命运……

如果不是活的岁数长,后期战绩高,成为了魏国国宝级的名将,恐怕他未必能和张辽等人同列传。同样有能耐,老早就做了二五仔的朱灵,干了一辈子脏活,为了博取信任都含泪炮轰平安县城了,照样被曹操嫌弃,就只能附在五人列传中。

张郃已是够成功的了,君不见同样雪中送炭的许攸、高览哪去了?吕布阵营其他降将哪去了?查无此人了。

还有兼具苦大仇深与雪中送炭的降将,那就是张绣。这位爷对曹军的伤害不差于吕布,投降的时机更好于张郃。张绣、贾诩投降,曹操大大的封赏。与张绣结为亲家,拜将封侯,食邑独冠曹军,待遇好到极致。

然后呢?干了一堆脏活就莫名其妙的挂了,儿子后来也莫名其妙的挂了,爵位收回。

唯独成就了贾诩,贾诩投降时的待遇也是妙极,封侯,做州牧,然后慢慢的就变成了言官闲职。靠着明哲保身的智慧,在曹营低调做人,站队成功,才功德圆满。在当世后世都赢得了天下第一聪明人的美誉。

张绣实在是被这个第一聪明人坑了,降谁都不能降曹啊。人家刘备、马超都能打着“曹公深仇”的旗号到处风光,到哪投诚都有脸面。刘备宁愿逃到交州也不降曹,马超全家为质也不降曹,张绣咋就想不开降曹了呢?

试想,若张绣没有降曹,在南阳辗转到了刘备麾下,多年以后与马超煮酒论英雄岂不乐哉?

张绣: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必知天下英雄。请试指言之。
马超:辽东徐荣,拳打孙坚,脚踢曹操。汴水之战打的老贼丢盔弃甲,借马逃命。可谓英雄否?
张绣:彼时徐荣以强击弱,亦不敢追击老贼。且终战死于新丰,非英雄也。
马超:并州飞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濮阳之战打的老贼坠马烧手,说谎逃命。可谓英雄否?
张绣:吕布占人本营,以逸待劳。况已死于老贼之手,非英雄也。
马超:江东周郎,雄姿英发,华夏是震。赤壁之战打的老贼火烧战船,踩人逃命。可谓英雄否?
张绣:君不闻后世有诗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况并未对老贼造成生命危机,非英雄也。
马超:舍此之外,超实不知。
张绣:夫英雄者,必以弱胜强,打的老贼抱头鼠窜,命悬一线。唯有淯水、潼关二战,天下英雄,唯绣与君也!
马超:然也!我们真牛逼!
二人:当浮一大白!干杯!

言归正传,待遇好不好,不能只看眼前,被人看作临阵倒戈的二五仔不是啥好事。吕布两次当二五仔,董卓、王允策反时开的条件很优厚,事成后给的待遇也很高,但是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他的。

说起来,吕布这两次跳反都是有大功于国家,但在当时后世都徒留骂名。唯一一个二五仔、带路党后来还混的风生水起、留下美誉的也就是法正了。

当与敌方上上下下都苦大仇深时,投降就更别想了。真正的仇恨,再雪中送炭也不行,公孙述当年跟刘秀阵营算得上是仇深似海了。公孙述已死,成都选择投降,照样被屠戮报仇。

三国时期投降最有艺术的是张鲁,先明确表明我要投降,兄弟们不愿意。那兄弟们去打吧,打输了我先逃跑,金银财宝留下来表示诚意,探探你的口风。曹操表示了招降的意愿,张鲁马上投降。你不是正需要个功绩来称王吗?吾王万岁。

所以,张鲁的待遇是好的不得了,镇南将军,万户侯,五子封侯,与曹操结亲,又把五斗米教渗入到了中原。

孙权也深谙此道,当初赤壁之战的姿态也是如此,让周瑜们去打,自己先到第二前线观望,打输了我就投降。结果周瑜特么的打赢了。

后来投诚曹操、曹丕都是时机把握的再好不过。在曹操、曹丕最需要功绩的时候来帮个忙,从杂号将军步步升级到吴王,得以建国,各取所需。这都是有诏书为证的,不是刘备那样自封的。

孙吴的政权法理性就是这样来的,敌方可能小赚,但我永远不亏。

生子当如孙十万,果不其然。



相关回答推荐:






user avatar

俩人待遇都挺好的,张郃好过张辽是非常正常的,无论是投降的时机,还是带来的实力,张郃都远甚于张辽,如果论功行赏,张郃和张辽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首先,张辽是在白门楼之后投降的曹操,三国演义里面加了一段大义凛然被俘然后松绑的情节,但是三国志里面说的比较模糊: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中郎将,关内侯也不低。中郎将再往上就是裨将军和偏将军,然后就是各种杂号;关内侯没有封地,再往上就是有封地的亭侯、乡侯和县侯。刚一投降,就有这个爵位和官职,怎么也称不上薄待。

按道理说「将其众降」还是比被俘松绑要体面的,被俘松绑就谈不上「将其众」而是「释其缚」了。但是也不能排除是被俘虏了之后带着手下的将官一起投降的。因为从臧霸的事情来看,即便是被曹操逮住愿意投降,只要有利用价值,待遇也不一定差:

旣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恱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而张辽还是小有实力的:

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两次出现了「以兵属」,也就是张辽在这乱世中,还是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的,这一点还是很难得的,毕竟就连曹操在一开始募兵的时候因为没有嫡系,都掌握不住,甚至于要自己手杀数十人。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张辽这支部曲,也是他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之一。而他最后归顺曹操时候「将其众」,很可能也是这一支军队。

找其他线索,发现武帝记里面引一段魏书,上有一段:

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张辽徐晃并列为亡虏,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徐晃怎么投降的我们也不知道:

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前情提要是徐晃劝杨奉归属曹操,杨奉开始答应又反悔,和曹操对战失利,然后徐晃就归了曹操。这里面就是要理解这个「遂」字。

陈寿用这个「遂」字蛮多的:

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济河,围射犬。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明年,太祖为魏公矣。

大都是表示一种隐含的主动,也就是上一个条件满足了,下面这件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所以猜测这里徐晃也并非被俘,而是在杨奉失败前后,主动脱营投奔的曹操。

无论是张辽被俘投降,还是在吕布死后归顺,都是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投降。


而张郃呢?尽管乌巢失火,但是张郃高览还在攻打曹军大寨。如果俩人是袁绍的死忠,曹操或许能胜,袁绍也未必能发展成大溃败。而张郃高览的临阵倒戈,彻底让袁军崩盘了,曹操对袁绍从战略防御,转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官渡之战对于曹操的意义,类似于萨尔浒之战对后金的意义,从此之后,袁绍丧失了对曹操发动战略歼灭战的能力。可以说官渡之战就在张郃投降的这一刻,大局才定了。

曹操对张郃的评价也是:

太祖得合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合偏将军,封都亭侯。

把张郃比拟成微子、韩信。这个时候张郃率领的军队就是攻打曹军的精兵。

袁绍大势已去,而张郃又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那么给张郃的封赏高于张辽,也是应有之义。官职比张辽当初高了两级,直接当了偏将军;而爵位比张辽多了一级,封都亭侯。考虑到上面说的这些区别,只能说曹操的封赏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或者说张郃这个偏将军依然是给低了,应该直接给一个杂号。因为之前关羽被围困后投降曹操,无有寸功,也封了一个偏将军: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曹操的动机,我们能看到曹操封官考虑的因素可能有:

  • 投降的时机;
  • 投降带来的实力;
  • 自己的地位;
  • 自己的好恶。

其中关羽占便宜的地方可能是曹操对他的爱好拉满了。而张郃吃亏的地方在于,他的投降,让曹操的地位变高了。当曹操地位比较低的时候,需要给人高官厚禄来收买对方,所以偏向于高爵位——这个时候爵位不值钱,自己能拉拢人心才是重要的;而当曹操已经击破袁绍,天下无敌的时候,汉家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逐渐重合,这个时候给官职给爵位反而就要正规起来了。张郃可能也就是吃了这一点亏吧。

作为一个例子,可以看看徐晃。徐晃追随曹操的时候,曹操还是一个草台班子,徐晃归了曹操之后:

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徐晃没有兵,是曹操给他兵试验一下,赢了给一个裨将军,直接跳过了校尉和中郎将。所以张辽还是投降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张辽和张郃,这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声名赫赫的大将,论实力,那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但要非要分个高低,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都是曹操麾下的栋梁之才,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那是相当有一套。但仔细琢磨琢磨他们的履历和风格,咱们能找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张辽:勇猛无双,以少胜多的常客.............
  • 回答
    要说张郃和张辽谁更强,这问题就像问战场上的两把倚天剑,哪把更锋利。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将领,各自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风格,很难简单地分出高下。但如果非要仔细说道说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首先,从早期生涯和“出身”来看: 张辽 在曹操起家之初就跟随,一路从最基层的小兵做到高级将领,可以说.............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刘备败给张辽和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为何完全不一样,这背后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双方实力对比、关键人物的行动、以及最终战果的意义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背景与战略态势 1.1 刘备败给张辽(合肥之战,也称逍遥津之战) 背景: 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打孙权,刘备.............
  •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在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期间,曹操可能在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这个事件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这几位名将的生涯与曹操的征战史紧密相连,不同的时间段,曹操的处境和关注点也大不相同。最有可能指的是发生在 汉中之战前后,或者更.............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张辽以八百人破十万大军,这简直是战场上的神话,是兵法上的奇迹!不过,史书上关于逍遥津之战的记载,虽然描绘得波澜壮阔,但并没有说张辽率领的八百人直接“破了”十万人,而是说以八百人打退了孙权十万大军的进攻,并迫使孙权退兵。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策略和执行力。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得一步.............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魏延和张辽,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如果要论谁更厉害,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谁更强”来概括。先说说张辽,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独当一面,而且战场上的那种“虎将”气质,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不仅勇猛,而且.............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关于“三国第一猛将”的争议,张辽虽赫赫有名,但为何许多人认为他并非“第一”,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对“猛将”的定义以及对三国时期武将们表现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张辽的“猛”。张辽确实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将领,他的勇猛之处体现在多场关键战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合肥之战,他以区区七千兵力,敢于挑战孙权.............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
  • 回答
    关羽、张辽与于禁,同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为何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投降”行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立场、行为的性质、以及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和后世解读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忠诚的起点:立场的天然差异 关羽: 关羽早年“为汉中王刘备”、“恩若.............
  • 回答
    说起吕布的部下,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匹“赤兔马”,以及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的吕布本人。但吕布麾下,其实不乏智勇双全、名震当世的将领,高顺和张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两位在吕布阵营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要说高顺和张辽,还得先从他们与吕布的关系说起.............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