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辽为何没有成为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或“军师大脑”。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个人禀赋与长处并非全面的“核心要素”

张辽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是纯粹的猛将、统帅,是战场上摧枯拉朽的力量。他的长处在于:

勇冠三军,身先士卒: 这是他最鲜明的标签。在最危急的关头,他总能挺身而出,鼓舞士气,带领士兵冲锋陷阵。这种个人勇武和决断力,在破敌的关键时刻至关重要。
战术运用娴熟,尤其擅长以少胜多: 逍遥津之战便是最佳例证。他能够抓住战机,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打出以弱胜强的漂亮仗,这体现了他卓越的临场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治军严明,能够收服人心: 史书中提到他“率军在外,恩威并施”,能够让士兵信服,这说明他具备一定的统帅魅力和管理能力。

然而,所谓“核心”,往往需要更多元的素质。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需要的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勇猛,更需要:

战略全局的把握和规划: 虽然张辽有战术眼光,但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部署、长远规划,史书中并没有太多记载他参与其中。相比之下,郭嘉、荀彧、司马懿等谋士,以及曹操本人的亲信将领如夏侯惇、曹仁等,他们在战略层面的参与度更高。
后勤、政治与外交的协调: 军事集团的运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核心人物需要能够协调后勤补给、处理政治关系、乃至进行外交周旋。张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将曹操的战略意图在战场上实现。
对曹操个人意志的深度理解和辅佐: 曹操集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曹操本人的意志和战略目标展开的。而像荀彧、郭嘉这类人,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参谋,更是曹操政治理念和人生抱负的理解者和推动者。张辽更像是曹操最忠诚、最能干的战将,而非能够深度参与政治哲学层面的讨论与辅佐。

二、 职业生涯的侧重点与“出身”

张辽早年是吕布部下,后来归降曹操。他的军事生涯更多地是在曹操手下担任具体的军事任务,是一位出色的执行者。相比之下,曹魏阵营中其他被视为核心的人物,其“出身”或职业发展路径有所不同:

老将派: 夏侯惇、曹仁等,他们是曹操的宗室或早期追随者,与曹操有着更深厚的私人情感和政治联系。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悍将,也承担着镇守一方、巩固曹操统治的重任,政治上的“核心”属性更强。
谋士派: 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他们是曹操军事集团的智囊。他们的作用是提供战略建议、分析敌情、规划政务,是曹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核心”在于其“智囊”的角色。
后期崛起的后起之秀: 司马懿等,虽然前期地位不如张辽显赫,但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尤其在后期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终成为了曹魏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之一。

张辽的军事才能固然耀眼,但他的职责和影响力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执行”层面。他是一位优秀的“将帅”,但可能并未承担起“战略规划者”或“政治稳定器”这类更广泛的“核心”职能。

三、 战略层面的局限性与个人选择

我们不能排除张辽个人性格或选择的因素。

专注于军事本身: 可能张辽的性格就是更倾向于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战场上的厮杀和指挥,他对政治、后勤、战略规划等其他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热情或兴趣去深入涉足。他或许更享受作为一名顶尖战将带来的成就感。
对权力中心的疏离: 有些名将,虽然功勋卓著,但可能因为不善于钻营,或者不愿卷入复杂的权力斗争,而选择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会让他们在“核心”的认定上有所疏远。
曹操对核心人物的定位: 曹操本人作为军事集团的绝对领导者,他内心深处需要的“核心”,可能更多的是能够理解他战略意图、为他扫清障碍、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能够形成支撑的全面型人才。张辽在军事上的支撑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未能完全达到曹操心中“核心”的标准。

四、 论资排辈与政治生态

在曹操的军事集团中,存在着复杂的派系和论资排辈。

早期追随者与宗室的地位: 夏侯惇、曹仁等早年跟随曹操,或者与曹操有血缘关系的,他们在集团中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自然更重,更容易被视为核心。
谋士集团的政治影响力: 郭嘉、荀彧等虽然不是武将,但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对曹操政治规划的深度参与,使得他们在集团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稳固,并且是曹操倚重的政治伙伴。

张辽虽然战功彪炳,但他并非曹操最早期或最亲近的政治盟友,也非曹操的智囊团成员。他的贡献更多的是在军事层面的价值兑现,而非在集团的政治决策和战略规划中占据主导地位。

总结来说,张辽未能成为曹魏军事集团绝对意义上的“核心”,并非因为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核心”的定义是多维度的。 他是一位卓越的战将和统帅,是曹魏集团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他的战场价值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然而,相较于那些在战略规划、政治辅佐、后勤协调等方面能够全方位支撑曹操事业的人,张辽的贡献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执行层面。他的个人禀赋、职业生涯的侧重点、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政治生态和曹操本人的需求,共同决定了他虽然功勋卓著,但未臻于军事集团的“核心”之列。他更像是那个锋利无比的刀刃,能够劈荆斩棘,但并非整个战场的总指挥或设计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到的诸位,已经把曹氏政权的用人规则分析得比较具体了。

首先你得是诸夏侯曹,才能当统帅。

其次你得相当能干,有自己的悍猛部曲,还得资历够老,才能当次一级的都督,参照晚年升级的乐进、于禁。

然后你得跟曹丕是好朋友,一样是文人,才能当第二期的统帅,不过那是黄初年之后的事了,一般的汉末大将就轮不到,同时也是因为夏侯曹不行了,不得不用新人。所以我这也相当于废话。

事情很清楚了,一类里面就是夏侯惇、曹洪、曹仁、夏侯渊、曹休、曹真。

二类里就乐进、于禁、张辽。也许可以加上王必。

韩浩、史涣资格那么老,还只是长期当监军,没混到都督。

臧霸比较特殊,这里先不谈。

三类里则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毌丘俭、王凌。

这一大樶里头,唯有张辽是个降将,还是曾经把“太祖军”打得很痛的吕布军降将,竟然能屡立战功,标名史册,混得善终,入了武庙,都混到这地步了,题主竟然还为他“没成为曹魏军事集团核心”而叫屈。

先不说这是不是事实吧,让我们看看其他那些有资格努力成为“曹魏军事集团核心”的人,是个什么下场。

张邈:被曹操的残忍吓得迎来吕布。

段煨:除去兵权,封为九卿,养老等死。

刘勋:疑似用来警告曹洪,处死。

张绣:遭曹丕报复而死。

刘备:溜了溜了~

许攸:曹操对他使出“过河拆桥”。

贾诩:后半生持续装聋作哑,混到善终。

焦触:献土后入京闲置到死。

董承:兵权被挤压,参与衣带诏而被杀全家。

胡才:迁都许县后,被“仇家”杀死。

娄圭:莫须有地干掉了。

袁谭:利用完后利落干掉。

马腾:被骗逼入京,全家死啦死啦地。

马超:被逼反。

韩遂:被远程逼反,病死荒蛮。

杨秋:逼反后得到原谅,混到善终。

至于境遇较好的阎柔、文聘、鲜于甫这些就省略了,他们这些相对幸运,一栋许都四合院,一间洛阳北芒墓总是有的。

至于侯成、宋宪、马延、冯礼、蔡瑁、张允之类,太缺资料,也不谈了。

但是题主啊,都看到了这里,你还觉得张辽亏么?

后面张郃那种结局,难道真比张辽强?



补充说明:

助攻颜良、劝降昌豨、击袁谭、破柳毅、斩蹋顿,镇合肥,张辽之功,如星芒耀夜。

但要较真说起来,张辽的硬实力指标固然杠杠的,但能达到他后面的成就,从一众降将里脱颖而出,机遇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张辽这样性格刚硬,与曹营诸将有隙的降将,能成就到如此高度?

让我们驱车至安徽,拾阶上合肥,踏上逍遥津,南望浩浩长江。

恩人在江东。




日志

2.8 刚发现 @阿蒙德 这篇写臧霸很有意思臧霸是曹魏忠臣,曹丕为什么老是跟他过不去?


相关回答:


推荐我与几位知友合作的历史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说起吕布的部下,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匹“赤兔马”,以及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的吕布本人。但吕布麾下,其实不乏智勇双全、名震当世的将领,高顺和张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两位在吕布阵营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要说高顺和张辽,还得先从他们与吕布的关系说起.............
  • 回答
    关于“三国第一猛将”的争议,张辽虽赫赫有名,但为何许多人认为他并非“第一”,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对“猛将”的定义以及对三国时期武将们表现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张辽的“猛”。张辽确实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将领,他的勇猛之处体现在多场关键战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合肥之战,他以区区七千兵力,敢于挑战孙权.............
  • 回答
    关羽、张辽与于禁,同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为何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投降”行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立场、行为的性质、以及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和后世解读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忠诚的起点:立场的天然差异 关羽: 关羽早年“为汉中王刘备”、“恩若.............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张辽以八百人破十万大军,这简直是战场上的神话,是兵法上的奇迹!不过,史书上关于逍遥津之战的记载,虽然描绘得波澜壮阔,但并没有说张辽率领的八百人直接“破了”十万人,而是说以八百人打退了孙权十万大军的进攻,并迫使孙权退兵。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策略和执行力。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得一步.............
  • 回答
    张辽和张郃,这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声名赫赫的大将,论实力,那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但要非要分个高低,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都是曹操麾下的栋梁之才,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那是相当有一套。但仔细琢磨琢磨他们的履历和风格,咱们能找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张辽:勇猛无双,以少胜多的常客.............
  • 回答
    要说张郃和张辽谁更强,这问题就像问战场上的两把倚天剑,哪把更锋利。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将领,各自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风格,很难简单地分出高下。但如果非要仔细说道说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首先,从早期生涯和“出身”来看: 张辽 在曹操起家之初就跟随,一路从最基层的小兵做到高级将领,可以说.............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刘备败给张辽和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为何完全不一样,这背后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双方实力对比、关键人物的行动、以及最终战果的意义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背景与战略态势 1.1 刘备败给张辽(合肥之战,也称逍遥津之战) 背景: 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打孙权,刘备.............
  • 回答
    魏延和张辽,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如果要论谁更厉害,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谁更强”来概括。先说说张辽,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独当一面,而且战场上的那种“虎将”气质,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不仅勇猛,而且.............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