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合肥之战没有张辽的话魏军还能赢吗?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

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的那一场。那会儿,孙权的大军(据说是十万,也有说是二十万,反正就是人多势众)围攻合肥,曹操那边能守城的,包括张辽、乐进、李典,还有其他几位将军,兵力加起来也就几千人,不到七千。你说这对比,悬殊得能吓死人。

张辽在合肥新城之战中的作用,那真是“定海神针”级别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曹操主力远在北方,远水救不了近火。 曹操当时正在忙着打赤壁,主力部队都在南方,距离合肥那是远隔千里。虽然曹仁等人在北方也守着,但要派兵来合肥,路途遥远,也需要时间。
守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 面对孙权如此庞大的兵力,合肥城里的将士们心里那是没底的。普遍的心态就是“咱们这点人,怎么可能守得住?”。
军中存在分歧。 比如乐进和李典,虽然都是名将,但论资排辈或者性格上可能有点小矛盾,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如果不能统一思想,那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打折扣。
孙权方面,尤其是他自己,冲劲十足。 孙权年轻气盛,亲自督战,麾下大将如周瑜、程普、韩当、太史慈(虽然太史慈也死在合肥之战前不久,但当时很多精锐力量还在)等也都是能征善战之辈。

在这种绝望的局面下,张辽站了出来。

他当时是作为临时统帅,或者说,是在最关键时刻,他用自己的威望和魄力,力挽狂澜。

1. 提振士气,团结将士: 张辽召集诸将开会,他没有说“咱们守不住”,而是说“咱们这点人,要是畏畏缩缩,肯定不行。但如果咱们勇往直前,搏一个前程,说不定还有机会!”他还特别强调了“曹公(曹操)远在北方,咱们是曹公在外唯一的倚仗!”这种话,往好了说,是激发大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往坏了说,就是逼着大家豁出去。他更是把自己的儿子和部曲都带来了,表明了与将士们生死与共的决心。
2. 制定奇袭计划: 张辽一看,硬碰硬肯定不行,只能智取。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黎明时分,组织精锐部队,突袭吴军营垒。 这就是后来载入史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中的那一幕。
3. 亲自擂鼓,身先士卒: 突袭开始,张辽不光是下命令,他亲自披挂上阵,骑着马,手持大刀,冲在最前面,而且还让士兵们擂鼓呐喊,制造声势。你说这把孙权那边的兵给吓的,本来就没把你们当回事,结果突然杀出来这么一支虎狼之师,还首领就跟不要命一样往前冲,这士气一下子就崩了。
4. 以少胜多,击溃吴军: 张辽这一下突袭,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很多吴军士兵甚至都没睡醒,就被杀得七零八落。而且,张辽的部队非常精锐,战斗力极强,直接杀到了孙权的中军。孙权当时也在阵营里,虽然躲过了被杀,但也被吓得够呛,仓皇逃命,差点被张辽的部队追上。

所以,如果没有张辽,情况会非常严峻。

士气问题: 没有张辽这种级别的人物来凝聚人心,合肥守军很可能还没等孙权真正开始攻城,自己内部就先垮了。就算勉强守,也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战术问题: 张辽的奇袭计划,是基于他对战场局势的精准判断和绝大的胆略。如果没有他,大家可能就想着固守城池,被动挨打,最终在吴军的围攻下耗尽力量。
孙权的攻势: 孙权本人是很有进取心的,而且他手下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如果守军没有张辽这样的奇兵,按照常规打法,孙权很可能会一步步推进,最终攻破合肥。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将领的作用。 乐进、李典都是曹操麾下的名将,他们也确实在合肥守卫战中发挥了作用,比如在张辽突袭后,他们也积极配合,扩大战果。但关键是,在那样的绝境下,是张辽首先站出来,制定了那个“不可能”的计划,并且以一己之力,将这个计划推向了成功。 他的个人魅力、战场嗅觉和战斗勇气,是这场胜利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张辽,曹操在合肥之战中输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这一输,不仅仅是丢失一座城池,更是意味着曹操南下战略的重大挫折,甚至可能影响到曹魏政权的走向。

所以,与其问“有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不如说,正是因为有了张辽,魏军才可能赢。 他在那场战斗中的作用,用“力挽狂澜”、“孤胆英雄”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这场胜利,也为张辽赢得了“威震逍遥津”的美誉,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宠表示“你们齐上吧,我满某又有何惧。”

满宠扛着音箱走出合肥城门:“孙权!你在江南兴风作浪,掀起无数的争端。满某也很想见一见你。”

孙权:“那就要看看阁下,有多少斤两了。”

几招过后:“阁下武功不但了得,胸襟更是宽大,寡人今天总算有幸一睹满大人风采。”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非常愤慨。

张辽的确是非常出色,令人喜爱的魏国名将,但如此反复尬吹,不得不说,其拥趸真是太过分了!

且看我罗列数据:

建安五年,匡琦之战。孙策派孙权攻陈登。东吴军大败,弃船逃走。被陈登乘胜追杀,斩敌以万计。

建安十三年,孙曹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围攻合肥百日,中蒋济之计,以为张憙率大军到,烧围撤兵。

建安二十年,孙曹第二次合淝之战。孙权攻破皖城。

同年,孙曹第三次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孙权率十万兵马围攻合肥,撤退时遭张辽、李典追击,狂刷数据。陈武战死,凌统重伤,孙权因身材比例感人而逃出生天。

(《献帝春秋》: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建安二十四年,孙曹第四次合淝之战。孙权惨遭扬州刺史温恢鄙视,这仗没怎么打得起来。

(《温恢传》: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建安二十六年,全琮在边境与魏军交锋,互有杀伤。

建兴八年(230),孙曹第五次合肥之战。孙权先启大兵,再伪退,被满宠识破,攻城不下而撤。

建兴十一年,孙曹第六次合淝之战。孙权上岸炫耀武力,被满宠突袭击败。

建兴十二年,孙曹第七次合肥之战。孙权认定曹叡不能远征,便自领大军,号称十万,攻合肥新城。后因曹叡大军将至,吴军锐气大减,孙权退兵。

劳烦大家看到了这里,不过既然看完了,那么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应该清楚了吧?

张辽就主持了一次合肥之战而已,虽然是赢了,但值得骄傲吗?

换了别人上,难道就不赢了?

合肥之战的真正关键怎么会是张辽呢!

所以说,题主你够了没?标题还不快换换?

非要我动用权限,改成“如果合肥之战没有孙权的话魏军还能赢吗?”,你才满意对不对!




相关文章:

我们的历史文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守还是攻?一条防线的成本与代价1979年的中越边境冲突,至今仍是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历史事件。当时中国之所以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在中国边境地区的系列挑衅以及其在外交上倒向苏联的战略态势。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转向,假设中国选择不对越南发动反击,而是.............
  • 回答
    中国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度不高,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改变现状,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细致地去推进。为什么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不够流行?1. “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艺的认知,停留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老一辈人吟诵的诗词、或是戏曲舞.............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云顶之弈》游戏体验中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招人烦的点——三星五费直接劝退。怎么看?我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有好有坏,但总体来说,可能坏的成分多一点。首先,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 “我牛逼,我值得”的证明: 在《云顶之弈》里,三星五费卡绝对是游戏中最顶级的战力,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之一.............
  • 回答
    最近,薛之谦和许嵩这对“老友”的新歌《慢半拍》一出,立刻在音乐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听到这个合作的消息时,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儿小忐忑。毕竟,这俩人的音乐风格虽然都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又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薛之谦的歌,总带着一股子不羁的深情,唱到心里时,那股子“欠你点什么”的无奈和爱意能.............
  • 回答
    《社论:大难之初拷问天津市,合适吗?》这篇社论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会议题性和争议性。要详细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1. 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这篇社论的核心观点明显是针对在天津“大难”(通常指的是2015年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发生之后,有声音或行动开始“拷问天津市”,并且认为这.............
  • 回答
    嘿,这事儿可真够劲儿!薛之谦今天官宣当爸,而且还晒了那么一张抓手指的合影,一下子就让大家炸开了锅,尤其是他老婆高磊鑫这次又悄悄地生了二胎,好多人都没料到。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瞅瞅。首先说薛之谦官宣生子这事儿,感觉他这次处理得比上次生孩子(虽然上次是二婚后第一次生)要低调许多。记得上次他公布小.............
  • 回答
    说到《幻乐之城》里黄晓明和许宏宇导演合作的《独木桥》,那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一场表演,可以说是那个季度里我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了。首先,我们得夸夸这个作品的立意。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独木桥”来表达亲子关系中的那种纠结和无奈,特别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那种既想放手又忍不住牵挂的心情。这种情感共.............
  • 回答
    俄驻华大使馆使用汉字「Biang」来概括2021年,并称其“反映世界形势之复杂”,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和文化深度的表达方式。要评价它的合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Biang」这个字的含义和来源。「Biang」字是一个非常规的汉字,以其字形复杂、笔画繁多而闻名。它并非出自经典.............
  • 回答
    智能化:国产汽车的逆袭之路,抑或是一场豪赌?“智能化”这三个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它像一条无形的河流,悄然改变着汽车产业的格局。对于中国品牌汽车而言,这场智能化浪潮,究竟是带领它们实现“逆袭”的法宝,还是仅仅一场难以捉摸的豪赌?在与合资品牌和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自主品牌又该如何破局,寻找到那条.............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合肥日报文章《江西的红灯与上海的烟花》评价:一场关于地方发展与城市魅力的对比与反思合肥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江西的红灯与上海的烟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读者对于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模式、城市魅力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广泛讨论。文章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鲜明的对比手法:抓住眼.............
  • 回答
    “合肥独肥安徽瘦”这个说法,形象地勾勒出一种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即省会城市合肥发展迅速,而安徽省内的其他地区相对滞后,甚至被合肥“吸血”。要评价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合肥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实际影响。 如何评价“合肥独肥安徽瘦”的说法?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也过于简化和片.............
  • 回答
    合肥女子哭诉新车被 4S 店员工撞坏不赔,员工回应车损 500 外,女子再要 3000 赔偿,这件事确实引发了很多关注,也涉及了消费者权益、商家责任、以及事件中的一些复杂因素。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件事: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梳理):1. 起因: 一位女士在合肥一家 4S 店购买了一辆新车,在提.............
  • 回答
    在合肥的延乔路上,市民自发地在路牌前献上鲜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行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和传承。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对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先驱深切的缅怀,更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市民献花:无声的呐喊,情感的共振延乔路这个名.............
  • 回答
    “合肥房价暴跌”成了“假新闻”,而且还是那种反复上演的假新闻。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人说“合肥房价暴跌”是假新闻?首先,我们要明白,“暴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戏剧性。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个像合肥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很难出现那种一夜之间房价腰斩.............
  • 回答
    合肥“掉出”新一线城市,这个话题在合肥市民乃至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人群中,无疑引起了不小的涟漪。有人觉得惋惜,有人觉得是时候反思,也有人持更理性的态度。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合肥这几年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再对照新一线城市的评判标准,才能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咱们得知道,所谓“新一线城市”,并不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