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什么水平?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事家,配享庙堂,接受后人的景仰和祭祀。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那都是经过层层考核,实打实地用战功堆出来的。

那张辽是哪路神仙?提起张辽,最经典的画面大概就是“逍遥津一战”,以七千兵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直接杀到孙权营阵前,连孙权本人都吓得不敢上前,只能躲在战车里。这事儿,在《三国志》里是这么写的:“辽被甲持戟,身先士卒,身冒矢石……权被甲持兵,鼓行而前,遂去,勇冠三军。” 孙权当时可是亲临战场的,而且兵力是张辽的十倍不止,却被张辽打得落荒而逃,还差点被擒。这仗打得,对孙权来说,绝对是刻骨铭心的“痛”。

所以,说孙权“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反语,或者说,是一个非常辛辣的讽刺。

什么叫“以一己之力”?

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让张辽的战功更加耀眼。 孙权作为东吴的大皇帝,他的百万大军,他的精锐兵力,在他手上都挡不住张辽一个人的冲锋,这反过来不就更凸显了张辽的勇猛无双吗? 就像一幅画,如果背景越黑暗,主角的光芒就越闪耀。孙权这“背景板”当得,可是相当“衬托”了张辽。 孙权越是惨败,张辽在战场上的形象就越是高大。

2. 成为张辽“武庙资格”的“铁证”。 历代评定武庙人物,战功是硬道理。而张辽能被后人记住,并且被列入武庙,逍遥津之战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场战役的另一主角,恰恰就是孙权。 孙权作为东吴最高统治者,他的惨败,就是张辽军事才能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试想,如果张辽打败的是个普通小将,或者被对手轻易击退,那他在史书上的分量会打多少折扣? 正是因为他打败了孙权,而且是打得孙权溃不成军,才让他“封神”。 某种意义上,孙权用自己的失败,为张辽的“武庙资格”盖上了最红的印章。

3. 孙权个人的“贡献”。 很多人看到“以一己之力”,可能会想,是不是孙权主动提名张辽进了武庙? 那肯定不是。武庙的评定是朝廷大事,有专门的制度。 但孙权在这里的“一己之力”,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贡献”。 孙权虽然不想把张辽送进武庙,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作为一方霸主,却成了成就张辽军事声望的“最佳配角”。

这水平,到底有多高?

这是一种“反向成就”的辉煌,是一种“无奈的背书”。

从军事角度看: 孙权能让张辽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以如此惊人的方式大放异彩,这本身就说明了孙权当时面对的困境和张辽的强大。 孙权作为皇帝,他指挥的军队,他制定的策略,在那一刻,彻底被张辽的军事才能所击败。 这不是孙权主动送,而是他“被动地”、“无可奈何地”,用自己的惨败,成全了张辽。

从历史评价角度看: 历史评价,很多时候是看结果和影响的。 张辽因为逍遥津之战,声名远播,成为曹魏的“勇将”代表。 而孙权,虽然在其他方面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在与张辽的正面较量中,却留下了“被张辽打得不敢出战”的尴尬印记。 这种印记,反而让后人对张辽的评价更高,也让张辽的“武庙资格”更加无可辩驳。 孙权,以一己之兵败,成就了张辽的千古英名,这是何等“高”的水平? 是一种“成也对手,败也对手”的奇特命运。

孙权的“一己之力”具体体现在:

1. 亲自领军,成为张辽的“反面教材”。 孙权是吴国皇帝,他不可能派个无关紧要的小将去跟张辽拼。 他必须亲自压阵,才能显示出他的重视,才能让他的军队士气高涨。 结果呢? 他自己就成了张辽威名的“活体展示”。
2. 组织了那场“史诗级”的败仗。 如果孙权的十万大军被张辽以一种“勉强挡住”的方式击退,那影响可能就不会那么大。 但是,孙权是“被打得落荒而逃”,是“勇冠三军”的张辽直接杀到了他的阵前。 这种戏剧性的、压倒性的失败,恰恰是历史记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是张辽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3. 让后人有了“孙权也曾被张辽吓破胆”的谈资。 这种谈资,虽然对孙权本人来说是种“黑历史”,但对于宣传张辽的勇武,却是最有效的“广告”。 史书之所以会详细记载,就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影响力太大了。

所以,说孙权“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其实是在巧妙地强调:

张辽的军事才能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孙权这位东吴大帝,在面对张辽时,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法,是把孙权的失败,转化成了张辽的荣耀。 孙权无意中,却成了张辽“武庙资格”的最佳“证明人”。 这种“以一己之力”,与其说是孙权有意为之,不如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一种“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成全”。

在古代,一个将领能被载入史册,尤其是能进入武庙,那都是万中无一的荣耀。 而张辽,能拥有这样一个“靠对手衬托”的辉煌战绩,也确实是他的军事生涯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 孙权,虽然是这场“衬托”的“背景板”,但也正因为他的身份如此特殊,才使得这幅“背景板”如此醒目,如此有力。

总而言之,孙权“以一己之力将张辽送进武庙”的说法,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和巧妙解读。 它不是说孙权主动做了什么,而是说孙权用自己的失败,直接促成了张辽在军事史上的不朽地位,使得张辽的“武庙资格”更加名副其实,更加令人信服。 这是一种“成全”,虽然是孙权不情愿的“成全”,但恰恰是这种“不情愿”,才让这段历史如此具有戏剧性和传奇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就是让孙吴比曹魏多活十五年的水平。给曹魏留点面子,就算十四年零七个月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偷袭荆州,这手棋下得可真是太有意思了,也挺让人唏嘘的。从战略上看,这无疑是一招非常大胆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棋局。你得知道,当时荆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三国鼎立的咽喉之地,易守难攻,资源丰富,是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关键。关羽一直以来都是刘备集团的顶梁柱,他驻守荆州,那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兵有兵,那股.............
  • 回答
    刘备攻打孙权,这桩事儿,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块绕不过去的坎儿,也够后人嚼烂了的。要说这刘皇叔,一生戎马,匡扶汉室是他的终生夙愿,最后却因为荆州和夷陵之战,和曾经的盟友孙权闹翻,还赔上了自己性命,这事儿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惋惜。为啥打?起因可不简单,是个“荆州”惹的祸。话说当年,刘备、孙权、曹操,这三家鼎.............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要论智商高低,孙权和孟获,这俩人放一块儿比,那真是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但咱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掰扯掰扯。先说孙权,他这人,在那个乱世里能把江东基业稳稳当当地守住,而且还越做越大,最后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这可不是光凭运气就能办到的。你得想,他接班的时候才多大?十八岁,前面有个哥哥孙策留下的烂摊.............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评价东吴三代君主孙坚、孙策、孙权,需要跳脱出简单的“英明”或“昏聩”的标签,而是深入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因势而为、又如何塑造了东吴的基业。孙坚:乱世中的勇猛拓荒者孙坚,我们常称他为“江东猛虎”。他的伟大,首先体现在他身处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乱世,凭借一己之力,在江东这片相.............
  • 回答
    围绕孙杨的禁赛事件,人们对其性格和人品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人认为,禁赛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他的人品和性格必然存在瑕疵;也有人认为,这是司法程序上的判罚,不能直接等同于对一个人整体人品的否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禁赛本身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杨被禁赛的原因.............
  • 回答
    关于一些外国运动员,特别是以霍顿为代表的运动员,表现出对孙杨的不尊重,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掺杂着体育竞技的激烈对抗、个人恩怨、以及围绕兴奋剂问题的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说说竞技场上的直接碰撞。在游泳这个高度竞争的项目里,尤其是像孙杨这样实力超群的选手,自然会成为.............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