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晚年是如何「倒行逆施」的?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对于继承人问题的反复摇摆与处理不当。

孙权一生子嗣众多,但真正让他倾注心血、寄予厚望的,主要有三个儿子:孙登、孙和、孙霸。

孙登:作为长子,孙登自幼便聪慧且有德行,深受孙权器重,早早就被立为太子。然而,天不假年,孙登在孙权晚年之前便病逝了。这无疑给了孙权巨大的打击,也让他后继的继承人选择变得复杂起来。
孙和与孙霸的争夺:孙登死后,孙权立了孙和为太子。孙和性格温和,但有些优柔寡断,能力方面也未及孙登。而孙权另一位比较受宠的儿子孙霸,则是性格外向,善于笼络人心,尤其得到了大将全琮及其子全绪等人的支持。孙霸野心勃勃,不甘居于孙和之下,于是党争在皇子之间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到朝廷内外。

孙权在处理这场继承人危机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和失策。他一方面宠爱孙霸,甚至一度考虑废黜孙和;另一方面又顾虑孙和的太子之位,不敢轻易下决定。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不仅没有平息争斗,反而火上浇油。他任由朝臣分成两派,互相攻讦,使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政务为之荒废。

最终,他采取了一个两败俱伤的方案:将孙和废黜,并将孙霸赐死。

废黜孙和:孙和被废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处理与孙霸的矛盾时,显得过于软弱,未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也未能赢得孙权完全的信任。
赐死孙霸:孙霸的死,则是他野心暴露、党争失势的直接后果。虽然孙权最终处置了孙霸,但其之前的纵容,对朝局的稳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这次继承人风波,对东吴政治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它不仅消耗了大量政治资源,更重要的是,孙权在此过程中,似乎失去了早年决断的魄力和洞察力,显得昏聩多疑。

其次,是晚年宠信奸佞,任人不明。

孙权晚年,身边聚集了一批善于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辈。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吕壹。

吕壹此人,本是孙权的近臣,但其为人阴险狡诈,擅长察言观色,通过诬陷、构陷等手段,在朝廷中兴风作浪,排挤异己,甚至构害了包括顾雍、陆逊等许多忠臣良将。

吕壹的上位与得宠:吕壹之所以能爬到高位,得益于他对孙权的极力奉承和对宫廷秘事的了解。孙权沉溺于酒色,又年事已高,对朝政的掌控力逐渐减弱,对吕壹的言听计从,使得吕壹得以一手遮天。
对忠臣良将的迫害:吕壹的得势,直接导致了东吴人才的凋零。陆逊作为东吴擎天玉柱,却因为不合吕壹心意,被诬陷,最终忧愤而死。顾雍等老臣,也因为吕壹的谗言而受到牵连。这无疑是孙权晚年最大的失误之一,直接削弱了东吴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孙权未能看穿吕壹的真面目,甚至纵容其为非作歹,这反映出他晚年辨识人心、驾驭臣下的能力已经严重下降。当一个君主身边充斥着谗佞之徒,而忠良之士却遭到排挤,国家焉能不乱?

第三,是对国家战略和军事方向的失误。

虽然孙权年轻时也曾有过一些军事上的冒进,但整体而言,他更能把握战略方向,坚持“守成”的国策。然而,晚年的孙权,似乎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构想。

北伐的失利:晚年的孙权,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一雪前魏之耻,收复中原。然而,这些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消耗了大量国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例如,他曾多次试图进攻合肥,但均未成功,反而损兵折将。
大规模工程建设:晚年孙权还热衷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劳民伤财,加剧了社会负担。

这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的国力,也让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百姓雪上加霜。

总结来看,孙权晚年的“倒行逆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承人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和处理不当,导致了严重的党争,破坏了朝廷的稳定。
宠信奸佞(如吕壹),任人不明,导致忠臣良将遭受迫害,人才凋零。
战略决策上出现失误,多次无功而返的北伐消耗国力,同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这些行为,无疑与孙权早年那个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君主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岁月不饶人,权力的惯性,以及身边环境的变化,共同塑造了这位伟大君主晚年令人唏嘘的落幕。虽然历史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倒行逆施”来概括,但孙权晚年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东吴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演义上没看到这段
user avatar
在演义上没看到这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批判孙权晚年,主要原因在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与他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基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失之偏颇,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一种对“明君”形象的期待,以及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反事实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继位者选择的失误与导致的政治动.............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12月7日成都郫都区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孙女“一晚多个夜场”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和担忧的事件,其背后牵涉到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一、 疫情传播的风险与公众健康安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名确诊病例的孙女在短时间内频繁出入.............
  • 回答
    关于“2.21晚上8点32孙笑川对陈冠希的正式宣战”这件事,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更像是一个网络上的梗,一个由粉丝或者网友创造出来的概念,而非孙笑川本人真的在那个具体的时间点对陈冠希发起了什么严肃意义上的“宣战”。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孙笑川的个人背景与网络形象:孙笑川,也就是大家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疼的案例,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法律的边界以及家庭伦理的冲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探讨老人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一、 如何看待苏州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法律层面.............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