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

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

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伙儿都知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连接东西、南进北伐的咽喉。谁要是手里攥着荆州,谁就有很大的战略主动权。

刘备集团那时候是孙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说是心腹大患。关羽一个人镇守荆州,那武力值不用说,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顶尖的。而且,关羽这个人,也挺有自己的想法,不光作战勇猛,还很有气节,很难被收服。孙刘联盟虽然是暂时的,但说到底,大家还是各怀鬼胎。

再者,刘备集团当时虽然吞并了益州,实力大增,但和曹魏比起来,还是稍显弱小。孙权在江东,占据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曹操在北方,实力最强。孙权夹在中间,得小心翼翼,既要防着曹操,也不能让刘备太过于强大,否则自己就成了夹心饼干,日子不好过。

孙权“背刺”关羽,也就是夺取荆州,这事儿的“明智”之处在哪儿?

1. 地理战略优势: 荆州这个地方,孙权是垂涎已久。失去了荆州,他北进中原的道路就会受阻,南方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拿下了荆州,他不仅能巩固自己的地盘,还能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北扩展,对曹操形成更大的压力。而且,荆州也是攻打蜀汉的天然跳板。

2. 削弱竞争对手: 关羽可以说是刘备集团最能打、最有威望的将领了。关羽一倒,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力量就瞬间瓦解,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这对孙权来说,直接削弱了一个强大的潜在敌人,也为自己日后和曹魏的争斗扫清了不少障碍。

3. 内部稳定: 孙权集团内部,对荆州的重要性也是有共识的。对于那些主张强硬对外、扩张势力的大臣来说,夺取荆州是必然的选择。孙权作为国君,也需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决心和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4. “狐狸”的狡猾: 孙权这人,大家公认的“老狐狸”。他不是那种莽撞的人。在“背刺”关羽之前,他肯定是有周密的计划和考量的。比如,他会评估刘备集团的反应,评估曹魏的态度,以及自己内部的准备情况。这种“背刺”,与其说是鲁莽的背叛,不如说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计算。

那为什么又说它“不明智”或者有“代价”呢?

1. 彻底撕破脸,失去盟友: 孙刘联盟破裂,这可不是小事。之前,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这是大战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集团自然震怒。这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之后,刘备倾尽国力伐吴,虽然最终战败,但对孙权的江东也造成了不小的消耗,也让东吴在面对曹魏时,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

2. 道德和声誉的损害: 即使在那个时代,背信弃义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孙权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背叛。这可能会影响他在其他势力心中的形象,也会让自己的臣民觉得君主行事不义。

3. 潜在的报复: 虽然刘备伐吴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刘备。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也为他日后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如果孙权的处理方式更妥当一些,也许能避免这场大规模的冲突。

4. 战略上的“非必要”? 有些人会认为,如果孙权能够维持和刘备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那在战略上可能更有利。一旦联盟破裂,孙权就等于同时面对北方的曹操和西边的蜀汉,虽然他最终能够应对,但无疑增加了自身的战略压力。

总的来说,孙权背刺关羽,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政治博弈。

从短期和即时的利益来看,孙权是成功的。他拿下了荆州,削弱了刘备,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这是符合他作为统治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的。

但是,从长远的战略和影响来看,这步棋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它彻底摧毁了孙刘联盟,让孙权在面对最强大的曹魏时,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后援。也促成了刘备那场对他来说危险性极大的伐吴之战。

所以,说它“明智”或者“聪明”,更多的是从“结果导向”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孙权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荆州,也确实因此巩固了江东。但如果把他放在整个三国大背景下,去衡量他这样做对整个格局的影响,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那么“明智”二字,恐怕就没那么绝对了。

这就像下棋,你吃掉对方一个重要的棋子,看起来很漂亮,很得利,但如果因此导致你整个棋局被动,那这一步棋,也未必就是“好棋”。孙权的选择,是他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基于他所掌握的信息和他的政治智慧所做出的判断,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和代价。

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多的是一个关于政治权谋、战略博弈和利益计算的复杂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作为一代权谋大师,他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战略缝隙,他对当时的局势把控是大师级别。我就简单分析给你看看,东吴地处江东,能有效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北边的曹魏方向;二是西边的荆州、益州方向;南边大多是未开发地带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当时魏强蜀弱这是最明显的态势,舍弱而攻强,战败的可能性极大,舍强而攻弱获胜的可能性最高。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你以为关羽真心把东吴当做盟友了?大错特错,关羽在荆州对东吴所构成的战略威胁一点都不比曹魏小。

请看吕蒙对当时局势的分析:

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在对孙权的谈话中就说得很清楚了,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从吴国盟友层面来看,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从三国战略关系层面来看,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大争之世,大家出来混都是为了抢夺地盘与人口,本身在道义上没什么可指责的。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面对评论区里蜀粉们的疯狂围攻,我屈服了,我认怂了。你们蜀汉“好!!!”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要站在孙权以及孙吴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那我认为必然是利大于弊的。

历史上孙吴即使拿下了荆州的西三郡也没能在北伐这件事上有何建树,所以我认为不必讨论假设孙吴全力进攻淮南并成功的可能。作为一个双重假设,为什么不假设一下孙吴既夺取了荆州又夺取了淮南的事呢,我认为前者成功的概率并不大于后者。

曹操在樊城告急,于禁全军覆没之后仍然没有撤掉淮南的防务,直到孙权提出“讨羽自效”之后才派夏侯惇率领二十六军前去支援。所以我并不认为蜀汉在中路对曹魏形成打击后,会使得东边的地盘变得很好打。唯一的机会大概是孙权先“讨羽自效”,等曹操派二十六军去支援襄樊时再直接进攻防守空虚的淮南。但问题在于,已经完成集结的二十六军可以随时调转枪头打回老家,这时候孙吴能守住淮南的概率极低。

因此,袭击荆州的结果是刘备变弱,曹操不变,孙权变强,不袭击荆州的结果是刘备变强,曹操变弱,孙权不变。对孙权而言,明显是前者诱惑更大。有人肯定会认为这不利于两弱抗一强,但是,前面已经论证了,无论蜀汉打得如何,孙权并不能在淮南取得好处,“两弱抗一强”的话自然是利益均等,“两弱攻一强”的话蜀汉获得的战果对孙吴又有何好处?朋友考了六百八能使你上清华?

以上是从外部讨论。至于内部,孙权在淮南方向多次出师无功还受到了曹魏的重兵压力,这自然会激起内部的一些不满情绪。吕蒙的方案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陆逊全琮等人也先后私底下提出袭击关羽,连鲁肃这种联刘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在荆州问题上争取到孙吴的利益。到后来袭击荆州时,孙吴上下几乎团结一心,夷陵战后主张继续追击的人就占了多数。

你可以说吕蒙战略短视,或者说绝大部分吴国武将都战略短视,问题在于,当这么多人都坚持着短视的方案时,你要如何说服他们来支持你那目光远大的方案呢?多次出师无功,空耗实力的后果就是,孙吴将领急需看到利益,孙权要赶快平息内部矛盾,并且把蛋糕做大。这时袭击荆州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陆逊、朱然、步骘、诸葛瑾等中生代将领先后在荆州划分出势力范围,成为吴国的中流砥柱,完成了一次主力换血。

至于老生常谈的火中取栗被魏蜀围殴的事,我只能说凡事就会有风险,但不应该因为一件事的风险太大就彻底否定掉冒险的意义。袁绍巧夺冀州引来公孙瓒大举进攻风险大不大,刘备入蜀驻扎白水关风险大不大,哪件事不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自身,甚至得到一个见利忘命的评价,但这两件事不该去做么?个人认为,对一件在历史上已经成功的事,去讨论失败的可能并做出否定评价是很没意义的事,你让孙权重来多少次,他还是会这样做,难道讨论多了他就真觉得这事会失败了?同理,让刘备重来多少次他也会选择入蜀,还会考虑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例如想办法让庞统张松活下来。

孙吴的症结在于对曹魏战线方面被压制得死死的,和蜀汉联手也看不到能获利的可能,既然如此,那便不联手了,干脆从蜀汉身上捞点好处。不看清这一点,只做人身攻击也无法对孙吴起到什么作用。

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孙吴来袭击时狠狠揍上一顿,像合淝之战一样阵斩孙吴大将,把孙权打得半死不活,让孙吴这帮人觉得进攻蜀汉比进攻曹魏更困难。以后再在曹魏对孙吴不利时伸出橄榄枝,他们自然就会思考如何找曹魏火中取栗的事了。

user avatar

看到吴粉继续复读上游无敌论的神论,我决定再给吴粉加点佐料,给大家一些开胃菜。请大家移驾到 @贝蒙斯坦 的干货回答下。

其实我觉得吴粉的说辞借口真的很多。历史上的孙吴想打蜀汉的主要原因恐怕不是什么地缘,而是他们觉得有利可图。论地缘,江陵是上游,但巴蜀难道就不是了吗?

他们觉得没机会所以我就不打荆州了,有机会我就打荆州。而一旦益州又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打起了益州的歪主意。诸葛亮死的时候东吴不就想弄益州吗?

《中国军事通史》也的编者也认为白衣渡江最大的受益者是北方。



看到有人觉得巴蜀这个上游不算什么,那就再加点佐料吧。

《三国志邓芝传》:“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继续加佐料,看看到底还有多少人认为东吴面对要不要偷袭关羽的问题是铁板一块的投赞成票?

《三国志吴书吴范传》: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权以问范,范曰:"得之。"


以下为原答案:

关于这种日经问题我只想说以下几点。

第一,我希望吴粉能够正确认识一点,东吴能苟那么久的直接原因是没有被巴蜀和北方同时进攻,我只求吴粉吹白衣渡江战术层面漂亮(战略上就跟一坨翔一样),我只求吴粉吹孙权在称臣问题上沉得住气,忍辱负重没有意气用事。我只求吴粉吹陆逊夷陵之战、朱桓大破曹仁、朱然坚守半年这些。东吴能苟住是果,它的因是陆逊朱然朱桓给力,而不是偷杀关羽,袭杀关羽带来的果是陷入外交危机。陆逊朱然朱桓给力才让人觉得东吴袭杀关羽是正确的选择,不然孙权就成了笑话。吴粉觉得孙权没做错其实是马后炮,是错觉。历史有时候真的不可思议,一些偶然性很大的事由于种种原因被阴差阳错的当成了必然的事。

夷陵之战被某些人封为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局势。

逻辑要一环扣一环,做数理化题目要一步一步做,别搞这些跳跃性思维。而且孙权能开天眼知道陆逊一定会战胜刘备?知道曹丕一定会被忽悠住?知道曹操不久后会死?曹操要是活着的话有那么好忽悠吗?

要是关羽要是及时回防了,那不就是湘水对峙的翻版吗?更值得一说的是:曹操赵俨董昭原本就是想让孙刘互掐呢!这样他们好坐收渔利。只可惜他们没算到糜芳投降,导致他们的计划破产了。

你们不会以为曹操夏侯惇张辽的大军仅仅只是为了对付关羽的吧?恐怕是想在荆州战场把关羽孙吴一网打尽吧。

哪怕曹魏不想坐收渔利,那么也可以通过孙刘互掐的时间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赵俨董昭准备坐收渔利的证据:

《三国志赵俨传》: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曹)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於彼,将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三国志董昭传》: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连吹孙权的史料我都替你们准备好了,不用谢我。

东吴众人觉得称藩是件屈辱的事:

《三国志徐盛传》:及(孙)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

《江表传》:(孙)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於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接受了大魏吴王的封号)

第二,不要觉得公元219年东吴只有两个选项,其实还有很多个选项,比如谁也不打。

第三,要背刺关羽也要选对时机,北伐也要抓住机遇。孙权很多次攻合淝不下不算黑点,非战之罪也。因为统一的北方确实难搞,你一打合淝北方的各路人马就跑来支援了。朱元璋打的也是分裂的北方。而机会来了你都主动放弃了,这不怪你怪谁?曹操当时的精力放在襄樊,放在许都,生怕关羽劫走汉献帝,没闲工夫理你吴,谢谢,除非你吴也要抢汉献帝。曹操把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全调去襄樊了,合淝更是直接放空了,打下合淝的概率就真的比拿下荆州小很多吗?真正的三国鼎立不选,选个以乱易整,为啥不能批判了?孙刘翻脸是迟早的事,但是偏偏选择在这个时间段翻脸,依旧没有改变一强两弱的局面。

在著名军事家朱元璋眼里,孙刘互掐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

《明史明玉珍传》:是岁,遣胜取兴元,使参政江俨通好于太祖。太祖遣都事孙养浩报聘,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

中华民族的大救星润公虽然吐槽关羽不会搞统战,不过这也能说明在他老人家眼里,大敌当前孙刘破裂不是一件好事,是值得否定的事,他老人家还让大家引以为戒。

第四,总有史盲加地理盲觉得淮南不重要,不知道你们把这话对挺进大别山的刘邓说一遍后他们是什么反应?另外想听听润公认为必须要挺进大别山的理由吗?下面贴一个我曾经的回答给史盲加地理盲好好上一课。

第五,没有襄阳就敢说拿到了完整的长江防线,这合适吗?哪怕是周瑜吕蒙也强调了襄阳的重要性吧?可是孙权长期占领了襄阳吗?光有个江陵有多大用?

第六,吕蒙只说过徐州难守,从来都没说过淮南难守这种鬼话,徐州大部分地区在淮河以北,只有广陵郡在淮河以南。说淮南难守的,你们不会以为淮河只有臭水沟的宽度吧?不知道你们听过八公山没?还一堆人拿吕蒙的话说事,这不是自打脸吗?自古以来的南北对峙,南方政权不知道依托淮南创造了多少个佳话?为什么你们就对东吴如此没信心呢?

徐州确实是地形平坦四通八达的四战之地呀,既然刘先主难守住这里,那东吴也难守。双标这种事,我们还是不要学季汉黑为好。

第七,总有人说扬州政权没有荆州就不能活,可是我不知道吴粉说的荆州到底是指啥?是指东汉荆州呢?还是专指江陵呢?东汉荆州的话,南阳也是荆州的地区啊!怎么不见东吴去打个南阳?如果是专指江陵,那我可以说东南政权只要清末的武汉三镇在手就能活,而水淹七军时期东吴是掌控了江夏郡的。很多史盲恐怕不知道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让江陵襄阳一起打江夏都废了很大劲吧?

南齐末年,身居襄阳的萧衍联合江陵的萧颖胄起兵攻打都城建康,在武昌和鲁山受阻半年有余,两座城后来失守还是因为城中粮尽、两名守城的一把手去世、继任者相继投降。没有江陵也能守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个,南陈和太平天国也是如此。

故而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作品《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到: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第八,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江东很多人支持打荆州了,他们还认为如果不打荆州,孙权将无法继续统治江东。那我还寻思着孙权怎么不听这群人的话拒绝曹丕册封呢?怎么不听他们的话自称九州伯呢?江东之主到底是谁呢?事实上孙权于217年听从吕蒙之言制定取荆州战略后,两年内一直都在打淮南,直到水淹七军后才重启原计划,这也能充分说明决定权在孙权手里,孙权可以不听这群人的话。不用给我科普什么多数江东人支持打荆州,我比你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更了解孙吴。

第九,有人说无人区淮南守不住。我想说,你不看地图的?除了皖城的资源可供补给,江东亦可从水路运输物资。而苦逼的曹魏大军主要靠陆路运输物资,稍微有点常识的就知道,只要不是逆流而行,水路运输无论是速度还是承载力都胜过陆路运输,论后勤压力,其实曹魏的反而更大。况且曹魏的经济中心离淮南还是比较远的。也就豫州稍微近点,可是曹操时代豫州的物资集散地在许都,要支援也是很麻烦的事,所以后来邓艾新开辟了一些集散地。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曹操为什么要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去争合淝?而不是想办法优先保住襄樊和许都?

《三国志杜恕传》: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僣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地】,其为艰难……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

《三国志邓艾传》: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南北朝刘宋的何承天面临无人区问题时也是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于是写下了颇具研究价值(研究南北攻防战史)的《安边论》。何承天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后方屯田。

《宋书何承天传》:自非大田淮、泗,内实青、徐,使民有赢储,野有积谷,然后分命方、召,总率虎旅,精卒十万,使一举荡夷,则不足稍勤王师,以劳天下。


被建议修改了,删了很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桩陈年旧事,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才能更公正地去打量孙权这一下手。咱们得先说说,孙权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你知道的,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后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实力依旧是三国里最强的。而东吴,.............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这几个问题连起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背叛”和“情报”环节,而且发生的时代跨度也很大。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当咱们俩在这儿闲聊历史了。先说智伯水攻晋阳和韩魏背叛的事儿。这个事儿发生在战国初期,大概是公元前453年左右。当时啊,晋国被三家卿大夫——.............
  • 回答
    “讨厌孙权背刺”这种说法,并非指向一个单一明确的立场,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受众群体,以及他们基于自身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1. 传统史学与正统观念的立场(“兴复汉室”派):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个立场。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同 “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说起孙权和关羽之间的那点事儿,很多人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孙权背刺关羽”,这似乎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梗。但如果深究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更像是双方在那个乱世中,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进行的博弈。要说“背刺”,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深入地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如果孙尚香真的怀孕了,吴国在对蜀汉的态度上,是否还会像历史上那样进行“背刺”,这确实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孙尚香怀孕这件事本身,放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有多重分量。孙尚香是孙权唯一的亲妹妹,孙吴政权的实.............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