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不仅救了刘备一命,还给了刘备地盘,蜀粉是不是要感激孙权?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东吴,毅然决然地与刘备联合抗曹,并且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特别是周瑜的指挥和黄盖的苦肉计),刘备很可能就已经被曹操消灭了。可以说,赤壁之战是刘备集团生存下来并壮大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孙权是促成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
赠予荆州部分地区: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势力逐渐发展,但仍然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孙权为了维持孙刘联盟的稳定,以及在对抗曹操的共同目标下,将荆州的一部分(具体范围存在争议,但至少包括江夏、南郡等地)“借”给了刘备。这使得刘备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他日后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这块“地盘”,刘备的扩张将困难重重。
“三顾茅庐”前的促成: 虽然史书对“三顾茅庐”的细节描述不同,但一般认为,诸葛亮虽然志向远大,但当时刘备势弱,缺乏吸引诸葛亮这样杰出人才的条件。东吴方面,尤其是鲁肃,在促成诸葛亮出山并与刘备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推动作用。鲁肃多次向孙权举荐刘备,并积极协调孙刘之间的关系,为刘备争取到了与诸葛亮对话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孙权作为东吴的最高统治者,对鲁肃的举动是支持的,间接促成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效忠。

那么,蜀汉粉丝是否应该感激孙权?这里就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支持“应该感激”的理由:

1. 救命之恩与创业基础: 如上所述,赤壁之战的胜利和荆州的获得,是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没有孙权的帮助,刘备很可能无法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更不用说建立蜀汉。这种“救命之恩”和“创业基础”的恩情是不可否认的。
2. 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在当时天下三分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孙刘联盟是刘备对抗曹操,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孙权在这一时期展现出的合作姿态,是刘备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外部因素。
3. 共同抗曹的局势: 孙刘联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双方的合作是顺应时势的选择。孙权能够放下与刘备的潜在竞争,将精力投入到抗曹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不应过度感激”或“感激有条件”的理由:

1. 利益驱动而非纯粹恩情: 历史上的政治合作,往往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孙权与刘备结盟,固然有对抗曹操的共同需求,但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东吴自身的安全和扩张利益。如果孙权没有能力对抗曹操,或者刘备的崛起对其构成了直接威胁,那么“盟友”关系很可能不复存在。孙权赠予荆州,也是在赤壁之战获胜后,为了巩固联盟,防止刘备倒向曹操,并且为自己未来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留下后手。
2. 后期的背叛与冲突: 孙权在与刘备联盟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导致关羽身亡,刘备损失了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这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并引发了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背叛行为,使得对孙权所谓的“恩情”打上了折扣,甚至产生了怨恨。因此,只强调早期的恩情,而忽略后期的冲突,是不全面的。
3. “借”荆州并非无偿赠予: 荆州是战略要地,对刘备而言是发展壮大的关键,对东吴而言也是拱卫江东的重要屏障。孙权“借”出荆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刘备,但也可能是在考虑未来收回的可能。并且,孙刘联盟的实际利益分配,在很多时候并非完全对等。
4.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家,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概括。孙权在某些方面对刘备有恩,在另一些方面则与其为敌。蜀汉粉丝的感激,可以理解为对早期联盟中孙权所扮演的积极角色的认可,但不能因此忽视他与蜀汉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冲突。

总结来说:

蜀汉粉丝可以感激孙权,但这种感激应该是有条件的、理性的,并且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全面考量。

感激的点在于: 赤壁之战的关键联合、为刘备提供早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可以说,孙权是刘备集团能够“站稳脚跟”的重要外部助力。
不应过度感激的理由在于: 孙权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东吴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后期孙权背弃联盟,导致关羽之死和荆州失陷,这是对蜀汉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历史上的政治合作充满着利益交换和博弈,并非纯粹的恩义。

因此,与其说蜀汉粉丝“要”感激孙权,不如说他们可以认识到并认可孙权在早期历史事件中对刘备的积极作用,并将其视为理解三国鼎立格局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面向。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历史的客观和全面,认识到孙吴与蜀汉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最终的冲突。

将这种感激理解为对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积极因素的肯定,而不是对一个曾经的敌人产生超越史实的亲近感,或许是更恰当的态度。就像我们感激任何在历史关键时刻给予帮助的盟友,但同时也要记住他们也曾是对手,甚至敌人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孙权要感谢有刘备。

你说得没错,孙权是可以选择放弃抵抗去投降曹操,这样一来刘备的处境也的确是雪上加霜。

不过,那又怎样呢?

刘备无非是继续跑路,带着诸葛、关、张并万余将士,去投吴巨,搞出一片立锥之地又有何难。

孙权无非是效仿刘琮,继父兄业,割据一方,带甲数万,文武济济,一仗没打便举州投降。

如此,刘备仍可挣扎,不失为一方之主;孙权只能与刘琮一起,被钉在豚犬标签上。

人家刘琮,是年幼刚上位,权力交替之际被群臣裹挟着降曹。

再看孙权,统治江东八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情况下,被群臣胁迫降曹。

届时孙权的评价可能连豚犬都不如,比刘琮还低那么几分。

所以,真要论谁救谁,被拯救的其实是孙权,或者说放弃抵抗后孙权的损失远大于刘备。

以曹操之强盛,挟得荆州之威,这空前的压力下,刘备与孙权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不同在于,刘备能继续跑,因为没有基业,孙权只有战和降二个选项。而孙权内部主降派是主流观点,这种声音就算被一时弹压,也会随着战况不利而再次反弹。孙权的处境实则恶劣之极,内外形势都凶险异常。

同舟共济不是单方面施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谈不上谁救谁。都在一条船上,船翻了,谁也难以幸免。

诸葛亮的确是去求救于孙将军,同时也是第一个劝孙权抵抗曹操,坚其心、固其志的人。没有诸葛亮那一番话,孙权的心气怕是要低不少。

待战后,刘备表现再出色,也不过是四郡之地,比江东+南郡的孙权,势力对比还是处于下风。孙权这个时候把南郡分给刘备又是因为啥?

还不是因为孙权觉得势力更大的自己不足以顶住曹操,要依赖势力不如自己的刘备去抵抗曹操么。又进妹固好,又分南郡给刘备,这时期的孙权明明在感谢刘备,请刘备继续帮忙不是?

南郡,是联军攻克的,刘备也有出力。你不能说南郡归孙权,就是正确的,归刘备就是施舍的,对吧。

当然,不能忘了曹公,因为曹公要感谢这个问题。

益州刘璋、荆州刘琮、扬州孙权都归顺曹公,这不就是天下归心么。

你当他还有闲情逸致不远千里,去追杀在穷山恶水中求活的刘备?

你当他还有雄心壮志马不停蹄,去跋山涉水的占据交州建功立业?

刘璋、刘琮、孙权皆输诚于自己,曹公已迫不及待的黄袍加身好吧,而刘协提前十年下岗不过弹指。

还去管刘备在交州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消灭掉?

便如开篇所言,孙权感谢有刘备,曹操感谢有这个问题。

当初曹公逃亡,有吕伯奢家人搭救收留,阿瞒先生是怎么报答的?

user avatar

我早就说了,孙权为什么这么帮刘备?因为孙权是刘备儿子。

我们好好想想,在截江救阿斗以前,孙刘是不是如胶似漆,之后就势如水火?

因为当年刘备和孙权有约定,孙权全力支持刘备,刘备成大事之后让孙权恢复刘姓并立他为继承人。

但是孙权后来发现刘备要立阿斗为继承人,所以因爱生恨,从此宁愿认义父曹操也要打败刘备。

而截江救阿斗就是孙权对刘备的一个试探,如果刘备没来救阿斗,那说明刘备还是把孙权当继承人,那孙权自会好好对待弟弟。可惜阿斗被救回,坐实了刘备违背了与孙权的约定,所以自此之后孙刘反目成仇,父子相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封面对关羽的求救熟视无睹,因为刘封和孙权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刘封不忍心对孙权加以刀兵。

还有,忠义的化身关羽被孙权俘虏后马上就要投降,而孙权二话不说就砍了关羽?因为关羽忠于汉室,知道孙权其实是刘权,投降孙权也是复兴汉室。而孙权恨关羽建议刘备立阿斗为继承人从而使自己失去刘备继承人的身份,当然要报复关羽。

这些事都是刘五万告诉我的。五万兄是孙权残魂,觉醒了这段记忆。我当年和五万兄是好友,五万兄告诉我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来想一直为五万兄保守这个秘密,但是看到题主这么不解,为孙权伤心。善良的我不忍心,不得不违背我都誓言揭露了这一段往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孙权和刘备,这两个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而多数评价似乎都认为刘备更胜一筹。这其中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在几个关键点上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出身贫寒,甚至到成年时还在贩履织席为生,这种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更能理解普通.............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周瑜这位江东的栋梁,不仅是孙权手中利剑,更是他对外策略的定海神针。周公瑾文韬武略,深得孙权倚重,尤其是在对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周瑜的意见往往是孙权最看重的。他去世后,孙权在外交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方面,一下子失去了最得力的军师和外交家。首先,周瑜去.............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哈哈,你说得对,这个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挺多玩《真三国无双》的朋友们会注意到这一点。要说为啥在游戏里孙坚老是顶着“吴国君主”的名头,而孙权虽然也很重要,但好像总觉得差那么点“正统”君主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咱先从历史角度捋一捋。首先,孙坚在历史上确实是奠.............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孙权称帝,这步棋走得可真是够大的,也难怪会让人联想到袁术那个“名不副实”的例子。毕竟,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谁敢称帝,谁就等于在头上顶了个靶子。袁术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啊。那么,孙权到底有没有怕,又是怎么应对这种潜在风险的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袁.............
  • 回答
    孙权是不是一个守成之主,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要是把他跟那些开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君王比,那他确实显得没那么“出挑”,但要是站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现实来看,孙权身上守成之主的特质,那可真是刻得明明白白,甚至可以说是被这个身份“塑造”了。咱们先得明白,“守成之主”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简单来.............
  • 回答
    关于孙策之死,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孙权暗杀说”也是一种颇为引人遐想的解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旁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证过程,来探讨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孙策死亡的官方说法。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是在一次巡视途中,因轻信张纮.............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
  • 回答
    诸葛亮辅佐孙权,能否击败曹魏、统一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三国变奏曲”。要细细道来,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入手,好好盘算一下这其中的可能性,以及为什么说它绝非易事。首先,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刘备阵营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他的治国理政能力,军事谋略,尤其是对内政的精细规.............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很多人心里去了。孙权这个人啊,就像一块璞玉,打磨好了光彩夺目,没打磨好就容易让人觉得硌手。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他不那么感冒,甚至有些讨厌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性格上的“软”和“韧”的矛盾体孙权这个人,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犹豫”和“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