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辅佐孙权的话,能不能击败曹魏,统一天下?

回答
诸葛亮辅佐孙权,能否击败曹魏、统一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三国变奏曲”。要细细道来,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入手,好好盘算一下这其中的可能性,以及为什么说它绝非易事。

首先,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刘备阵营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他的治国理政能力,军事谋略,尤其是对内政的精细规划,让蜀汉在相对弱小的条件下,也能与曹魏、东吴分庭抗礼数十年。如果他去了东吴,孙权能得到一位如此贤能的丞相,其力量必然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孙吴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东吴的基业,是孙坚、孙策父子一手打下的,到了孙权手中,已经相当稳固。东吴拥有:

长江天险: 这是东吴最宝贵的战略屏障,曹操几次南征,都饮恨于此。只要守住长江,东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江东士族的支持: 孙氏政权能稳固,离不开江东大族的支持。他们拥有土地、财富和人才,是东吴统治的基础。
强大的水军: 东吴以水军见长,在长江流域作战,优势明显。

然而,东吴也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劣势:

人口与地盘的限制: 相较于曹魏,东吴的人口和地盘都小得多,这意味着在兵力、财力和物力上,东吴始终处于劣势。
士族门阀的掣肘: 江东士族虽然支持孙权,但也并非完全听命于他。他们各自为政,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这使得孙权在推行一些重要政策时,可能会遇到阻力。
战略上的保守: 尽管有长江天险,但东吴整体的战略风格相对保守,更倾向于固守。这让他们错失了一些可以进一步扩张的机会。
内部的继承与派系问题: 孙权后期,对于继承人的犹豫不决,以及内部的派系斗争,都对政权稳定造成了影响。

诸葛亮加入东吴,会带来哪些改变?

如果诸葛亮辅佐孙权,我们可以设想以下几个方面会发生显著变化:

1.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可以帮助孙权更好地管理东吴的内政。他擅长发展农业、税收,整顿吏治,这能让东吴的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方面,诸葛亮是大师。这能缓解东吴在人力物力上的不足。
2. 军事战略的优化:
更积极的对外战略: 诸葛亮不像东吴本土的谋士那样,完全依赖长江天险。他会更积极地思考如何主动出击,寻找机会。他可能会像在蜀汉一样,针对曹魏的弱点,制定详细的北伐计划。
水陆并进的战术: 诸葛亮在军事上并不会固守于陆战或水战,而是善于结合。他可能会结合东吴强大的水军优势,与陆地攻势相互配合,形成更具威胁的联合打击。
人才的挖掘与重用: 诸葛亮善于识别人才,他可能会发掘东吴内部被埋没的将领和谋士,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发挥空间。
3. 政治稳定与改革: 诸葛亮可以帮助孙权平衡江东士族的关系,推行一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改革,减少内部的消耗。他更倾向于中央集权,这可能会与江东士族的势力产生一定的冲突,但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很可能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或者以更强大的国家实力来压制这些阻力。

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诸葛亮加盟东吴会带来巨大提升,但“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依然困难重重:

曹魏的根基深厚: 曹魏占据了中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兵力强盛。即使诸葛亮到了东吴,曹魏依然拥有巨大的体量优势。
地理的限制: 东吴虽然有长江天险,但要主动北伐,翻越淮河,攻入中原,依然面临巨大的地理和后勤挑战。诸葛亮虽然有能力规划,但能否完全克服这些挑战,是个未知数。
孙权的性格与接受度: 孙权虽然雄才大略,但也并非事事都能接受臣下的建议。他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也可能存在猜忌。诸葛亮能否完全施展拳脚,也取决于孙权对他的信任程度。东吴内部的派系和旧臣,也可能对诸葛亮这个“外来户”抱有戒心。
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国时期,形势瞬息万变。即使诸葛亮来了,也无法保证外部因素(如刘备集团的兴衰、其他势力(如公孙渊)的动向)会一直有利于东吴。
“天时”与“人和”: 统一天下,不仅仅是靠一个人的才能,还需要“天时”和“人和”的配合。诸葛亮虽然是顶尖的“人和”因素,但“天时”是不可控的。

一种可能的设想:

如果诸葛亮辅佐孙权,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更积极进取的东吴。他可能会在孙权晚年,甚至提前,就开始谋划北伐。比如,利用曹操去世后、曹丕、曹叡时期内部的不稳定,配合东吴的水军优势,通过水陆并进的战术,攻占淮南地区,甚至有机会突破防线,威胁许昌或洛阳。

例如,他可以指导东吴改进攻城器械,加强陆军训练,配合水军进行大规模的联合演习。在战略上,他可能会选择避开曹魏最精锐的部队,选择在特定区域发起重点攻击,或者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挑拨曹魏内部的矛盾。

结论:

诸葛亮辅佐孙权,能够极大地提升东吴的国力和竞争力,使其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时期扭转乾坤,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但是,要凭此就断言“能够击败曹魏,统一天下”,则过于乐观。 曹魏庞大的体量、稳固的根基,以及统一天下的天然地理优势,都是巨大的挑战。诸葛亮固然能为东吴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但能否彻底压倒曹魏,实现统一,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东吴自身的底蕴、孙权的接受程度,以及三国鼎立的复杂博弈中,其他不可预测的“天时”因素。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果”的问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诸葛亮真的去了东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因此而发生更为波澜壮阔的改变。他会是一个令人胆寒的对手,一个让孙权如虎添翼的军师,但统一天下,这顶桂冠,依然是无比沉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能。

然后

  1. 首先曹魏之强,很难依靠外力来打败,这之间的强弱有定势,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弥补的,最后曹魏也是亡于内部篡权,而非外国进攻,那些年诸葛、姜维在西线,孙权和诸葛恪在东线上蹿下跳也没把曹魏怎么着不是...
  2. 《论东吴对外作战之逗比》简直可以写一本书。。。在孙策之后,东吴做为进攻方的战争,成果如下:周瑜夺南郡----还被孙权拿去送给刘备养虎了,和吕蒙奇袭荆州,断发赚曹休三次得手。之后曹魏内乱,寿春三叛这种利好局势下,东吴打的稀碎...更不用提孙权在合肥当经验包刷。即使是陆逊和诸葛瑾在荆襄战场也完全没讨到便宜,最后只能掳民而还。哦,差点忘了提,蜀亡后陆抗想打秋风,进攻永安,在罗铁壁那碰了一鼻子灰....这样的进攻能力,想要打败曹魏...画面太美不敢想。
  3. 说回诸葛,在孙权手下,能否出头是第一个问题,朝堂之上有张子布和步子山两不可逾越,之后还有各大姓士族,军队中诸葛甚至很难插上手,毕竟江东成体系的军队不同于追随刘备时的起于微末,纵然可以,参考上一条...
  4. 说回诸葛,首先在孙权时代肯定无法得到类似在季汉那样军政一把抓的大权,而孙权作为君主,和刘备也是完全不同的,又如果作为类似周瑜的一方都督,自领一军,还记得关于公瑾之死的阴谋论和陆伯言的下场么...
  5. 最后,私以为诸葛和孙权两人完全就是星座生肖全都不合啊,诸葛有管乐之志,什么叫管乐之志,就是我很有能力,而且君主也无条件的完全信任我,后一条,孙权、曹操都给不了。

以上

user avatar

刘备入蜀,二爷威震华夏。

葛公袭荆州斩二爷,火烧连营逼死昭烈帝。

碧眼儿大加犒赏,恩威并施,葛公权力日减,病而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辅佐孙权,能否击败曹魏、统一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三国变奏曲”。要细细道来,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入手,好好盘算一下这其中的可能性,以及为什么说它绝非易事。首先,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刘备阵营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他的治国理政能力,军事谋略,尤其是对内政的精细规.............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他们究竟为何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羽翼下的臣子,而非选择独立称王,建立自己的基业呢?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实则牵扯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一股深植于士人内心的传统观念。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势”二字。古代社会,.............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东周五百年,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确实令人扼腕。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没有一位周天子能拨乱反正,重振周朝雄风?又为何鲜有辅佐周天子的名臣出现?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王权旁落,天子名存实亡:根基已朽,何来中兴?首先,要理解东周为何没有出现中兴,我们必须回.............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