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不能和平共处?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

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事打拼,才能站稳脚跟。他统一北方的过程,那叫一个腥风血雨,扫平了袁绍、吕布、袁术这些豪强,收编了黄巾军残部,可以说是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治军才能一步步爬上来的。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实现统一。他自己也说过,“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可不是谦虚,而是他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也是他对当时天下大乱局面的清醒认识。他认为,只有他曹操才能结束这场乱世,恢复秩序。所以,他看刘备和孙权,就跟看待挡在他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一样,不除不行。

再来说刘备。这家伙可就有点意思了。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实际地位如何争议很大,但这份“皇室血统”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本,也是他能吸引人才的重要招牌。他不像曹操那样有强大的背景起家,也不像孙权那样有个稳固的江东基业。他早年颠沛流离,几度易主,靠着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忠心耿耿的兄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他的理想是复兴汉室,虽然这个理想在当时听起来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个理想,让他能笼络人心,尤其是那些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满的士人。当他占据荆州,又拿下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他觉得自己有了跟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资本。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跟曹操的统一目标那是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冲突的。你曹操要一统天下,那不就意味着我刘备的“汉室复兴”就彻底没戏了吗?所以,刘备是不可能跟曹操和平共处的,他得拼命。

最后轮到孙权。这家伙的起点就比刘备高多了。他继承的是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的江东基业。孙策当年那是真猛,短短几年就把江东的世家大族给收拾服帖了,为孙权奠定了稳固的统治基础。孙权虽然没有他哥哥那样锐意进取,但胜在稳健。他善于用人,鲁肃、周瑜、吕蒙、陆逊这些都是一代名将,而且他对江东士族也懂得笼络,保持了江东的稳定。孙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实话,他可能没有刘备那么宏大的“复兴汉室”的理想,也没有曹操那样一心想要统一全国的决心。他更实际,更看重的是守住江东,保住孙家的基业。但问题是,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就得过江东这一关;刘备也想要北伐,就得跟孙权争夺荆州。这几方势力,在地理位置上就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江东、荆州、益州,这三块地,谁都想多占一点,谁都想不被别人吞并。

所以,你看,这三个人,他们的利益是直接冲突的。

曹操要统一,刘备要复兴,孙权要保境。这三个目标根本就没法调和。曹操统一了,刘备就没了希望;刘备北伐,就需要从曹操手里抢地盘,或者跟孙权合作。孙权夹在中间,既要防曹操南下,又要防刘备北上,还得跟刘备争荆州,这日子能平静吗?

他们的出身和经历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行事风格和政治理念。

曹操是实干家,看重实力,不拘小节,能把乱七八糟的队伍带成能打硬仗的军队。
刘备是有理想主义者,靠着“仁义”和“汉室正统”的招牌吸粉,虽然早期有些狼狈,但韧性极强。
孙权是守成之主,善于权衡和用人,政治手腕也很高明,更能适应江东的复杂情况。

这些不同的特质,在乱世之中,就变成了互相制约、互相猜忌的根源。你想想,曹操看刘备,觉得你这人虽然有点名气,但兵少地少,还整天喊着复兴汉室,这不是碍事吗?赶紧把你收拾了再说。刘备看曹操,觉得你这人野心太大,手段太狠,把汉献帝架空了,把天下搅得更乱,我得跟你对着干,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孙权看曹操和刘备,觉得你们俩一个想吞我,一个想借我力量打别人,我得小心应付,跟谁走近了都有风险,不如先跟那个弱一点的联盟,把强的那个挡住。

再加上当时的政治格局。三国鼎立并非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赤壁之战前,曹操基本是北方的主宰,刘备在曹操强大的压力下四处奔流。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才算是有了喘息的机会,并联手击败了曹操。但这种联盟是建立在共同敌人基础上的,一旦敌人倒下或减弱,他们之间的矛盾立刻就显现出来,比如荆州之争。孙权想要荆州,刘备也离不开荆州,这不就成了死结?

所以,与其说他们“不能和平共处”,不如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目标和利益驱使下,和平共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战,而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触碰到其他人的利益。一场你想吞并我的天下,我得复兴汉室,他得守住江东的生死搏杀,就这么拉开了序幕。这可不是几句客套话就能化解的恩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血流漂杵,曹操也是一代明主,仁义的刘备为何不为百姓着想,直接投降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