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女儿嫁给献帝后维护献帝,而孙权妹嫁给刘备后却仍然向着孙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

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曹操将女儿嫁给献帝,这背后有着极其明确的政治目的:巩固曹操的统治地位,将汉室的合法性据为己有。 曹操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名正言顺的“汉家媳妇”,并且要让这位皇后能够真心实意地辅助(或者说控制)献帝,为曹氏集团服务。

在这种大背景下,曹操的女儿,尤其是像曹节这样的,她从小就被灌输了家族的荣耀和责任。她嫁给献帝,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她知道,自己的命运和曹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献帝能够安分守己,甚至在名义上支持曹操,那么对曹家而言就是最大的利益。而如果献帝想要有所作为,或者企图摆脱曹操的控制,那么作为曹操的女儿,她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护”她的父亲,而不是维护一个已经失去实权的丈夫。

所以,当史书上说曹节“维护”献帝,例如在曹操死后,她依然保有皇后的尊严,甚至在某些时刻试图保护献帝免受曹丕进一步的威胁时,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 “安抚”和“维系” 的意味。她是在尽力维持着曹家在汉朝的合法性,确保献帝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以免给曹家带来麻烦。她维护的,与其说是献帝这个人,不如说是曹家精心构建的这层政治关系,以及她作为曹家女儿和汉朝皇后的双重身份所代表的政治符号。她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无疑是倾向于曹家的。

再来看看孙权的妹妹,通常指的是孙夫人(刘备的妻子)。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目的和曹操将女儿嫁给献帝有着天壤之别。当时刘备虽然也占据一方,但与曹操、孙权相比,力量相对弱小,甚至可以说是“寄人篱下”。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联刘抗曹”。这桩婚姻是一场纯粹的政治交易,是为了在战略上牵制曹操,稳固江东的势力。

孙夫人嫁到刘备那里,她并没有像曹节那样,成为曹家控制汉朝的工具。她嫁过去,首先是作为刘备的妻子,但她的娘家背景却是孙权。孙权是她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她回娘家最强大的依靠。在那个时代,女性的身份和归属感,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娘家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孙夫人即使嫁给了刘备,她的忠诚和关注点,自然会更多地放在娘家。当刘备需要帮助时,她可能会出于夫妻情分伸出援手,但当刘备与孙权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她向着娘家孙家是极其自然的反应。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甘夫人、糜夫人遇害”事件,有人就认为孙夫人可能参与其中,虽然史料对此记载模糊,但足以说明她并非完全融入刘备集团,而是带有鲜明的孙家立场。她可以为刘备生儿育女,维系夫妻关系,但她的政治站队,她的战略考量,始终无法脱离孙权的利益。她既是刘备的妻子,但她更是孙权的妹妹,是孙家在荆州和蜀汉之间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总而言之,曹操女儿嫁给献帝,是曹家将献帝“收为己用”的一部分,她的维护更多是出于维护家族政治利益的考虑,是“巩固”和“控制”的延伸。而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则是孙权拉拢刘备的政治手段,她的娘家背景和孙权对她的期望,使得她在婚姻关系中,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孙家,她的“向着”更多的是出于“家族归属”和“战略同盟”的本能。她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嫁过去的动机以及她们自身在政治棋局中的角色,决定了她们在面对丈夫时的不同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王皇后还骂王莽呢:

曹节的身份是汉献帝的妻子,是曹操在代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备用方案——如果在曹魏代汉前汉献帝就死了(或者汉献帝又不听话了),那就由曹节三姐妹的儿子继位或者曹节抱养一个宗室小孩垂帘听政。

而且曹节骂归骂,还不是把玉玺乖乖交出来了(按理说玉玺应该在她老公手里)——咱想的阴暗一点,毕竟人家两口子还要继续过日子,演一演嘛。

2.孙夫人和刘皇叔有没有滚过床单是个问题:

孙氏和刘备的结合是政治联姻,甚至可以说孙氏是孙吴送到荆州的一个人质(孙氏是建安十三年嫁过去的,当时周瑜正在荆州北跟曹魏互刚,刘备就在周瑜后方);

建安十四年,周瑜和曹仁刚了一整年,周瑜从荆州北伐的想法泡汤了,而刘备已经整合了荆南;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孙吴的入蜀计划也泡汤了,这时候刘备开始准备入蜀;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孙刘政治联盟蜜月期已过,因为入蜀问题开始产生裂痕,孙氏这个人质留在荆州已经没啥用了(刘备有儿子刘禅)。

这个孙夫人嫁过来的时候是带着兵的(“变生肘腋”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搞的刘备不得不给她和她的兵建了一个夫人城单独住;孙氏临走前还想把刘备的儿子刘禅也给拐走,但是诸葛亮及时派赵云和张飞抢回来了。

user avatar

首先,为什么曹操的女儿所谓的“维护献帝”。曹节这个情况,在历史上是有相似的,隋文帝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杨坚篡夺北周帝位时作为杨坚嫡长女的杨丽华却非常愤恨。当时杨丽华虽然没有记载撂下“天不祚尔”之类的狠话,但是估计也没少闹腾。

《周书·卷九·列传第一》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行禅代,愤惋逾甚。隋文帝既不能谴责,内甚愧之。


为啥?其实说穿了,利益呗。隋文帝不篡位,杨丽华是北周皇太后,篡位了直接就成了乐平公主,档次一下降了多少?

曹节也是同理,刘协不退位,她就是大汉的皇后。曹丕一上位,得,成了山阳公夫人了。

至于孙权妹妹为什么嫁过去还向着孙家?

1.孙夫人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嫁给刘备的,鉴于当时她哥孙权那年也就27岁,孙夫人估计也就20出头。刘备多少岁?48了。一个二十多的小姑娘嫁给一个年近半百的人(刘备半生戎马,颠沛流离饱经风霜,估计也挺显老),孙十万真是个好哥哥…说孙夫人有多喜欢刘备我觉得挺扯淡的,说白了就是政治联姻,还不知道孙权打着什么算盘。

2.再看看此女到了刘备地盘什么做派?

《三国志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闺房弄得跟军帐一样,你那是侍婢还是刀斧手?刘备什么人物?打了一辈子仗,战场上摸爬滚打什么阵仗没见过?居然能被搞的“心常凛凛”。我估计刘备每次去孙夫人的闺房都提心吊胆,生怕孙夫人一摔杯子,那百十号丫鬟抽出刀就上来了。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刘备有多头疼这位夫人?跟老曹和孙权一个档次了。

《舆地纪胜》: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在县,相传此乃刘备妻孙夫人所筑。夫人权之妹,疑备,故别作此城 不与备同住。

这才结婚多久?直接分城住了…考虑到建安211年孙夫人回了娘家,和刘备结婚两年多连个孩子都没有,我估计刘备平时去不去孙夫人那住都难说。

《三国志·赵云传》: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一般这种政治式婚姻加上刘备当时势力不如孙权,对于孙夫人,刘备应该是能忍让就忍让的。结果孙夫人加上她的亲友团居然能作到刘备不得不派赵云去整顿,可以看出孙氏代表团在刘备底盘骄横到了什么程度。

最后,孙十万把妹子接走时还玩了怎样一手?想绑票刘备的长子,成功的给这段悲剧般的婚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所以,孙夫人嫁给刘备本身就是为了孙氏的利益来的,在刘备这自己又得不到什么利益,夫妻感情那更是无从谈起,自然最后还是会向着孙家。

user avatar

莫非你在暗示汉献帝在那方面有什么特长?

疑车无据……

拷走,我这人从来不讲什么证据!

……

说正经的,其实曹节大骂曹丕掷给玉玺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为。

上一次篡位,王政君就是将玉玺掷给了王莽。所以曹节这一行为有点机械模仿的意思。程式化表演的痕迹比较重。

为什么说程式化的痕迹比较重呢?

王政君掷给玉玺是因为她保存着玉玺。那么她为什么可以保存玉玺?因为当时的皇帝只有两岁,所以玉玺只能由别人保存。

王政君能够有机会保存玉玺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她是汉元帝皇后。在孺子婴之前,中间经过了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个皇帝。严格来说,王政君属于太太太后。那么太后和太皇太后呢?汉成帝的宠妃因为汉成帝暴毙,被追究责任,被迫自杀。汉成帝的皇后拥立了汉元帝之孙汉哀帝,这样一个19岁的成年人做皇帝,自己做了皇太后。等到汉哀帝突然死亡,太皇太后王政君跳出来下令,解除了皇妃哥哥的军权,然后皇妃的哥哥被迫自杀,接着将皇太后、皇后都废为庶人,然后皇太后被迫自杀,皇后被迫自杀。王莽立汉元帝之孙汉平帝,年仅9岁。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执政。

皇帝突然死了,当天就解除了掌握军队的外戚的权力,并且当天就“自杀”,接着所有相关的后妃都“自杀”了,然后这些所谓的好人立的皇帝居然只有9岁!哦,坏人立的皇帝是大人,好人立的皇帝是孩子,你们可真是大好人!

王政君很干净吗?

考虑到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那么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认为汉元帝彻底儒家化以后,烜赫一时的西汉王朝只用了一代人就亡国了。

王政君保存玉玺是很正常的,天下早就是王莽家的天下了,皇帝也不过只有两岁而已。

可是,曹节又为什么保管着玉玺呢?

汉献帝才两岁?

汉献帝当然不是两岁,只不过汉献帝一直都被曹丕他们监控着。

哦,原来如此,原来汉朝早就是曹丕的天下了。那你们还演得跟真的似的。

演这一出,就纯粹是模仿。

再说了,人家王政君至少还摔坏一个角呢……当然了,可能王政君年纪太大了(83岁了),没扔准。

王政君在掷给玉玺时骂了王莽,曹节也骂了曹丕。说起来,细节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所以说,这场表演的程式化痕迹有点太重了。

你不能因为苗人凤小时候挨打养成了错误的剑招习惯,就觉得那是标准招式去重复。

至于孙权妹妹。假如啊,我是说假如,假如孙权攻灭刘备,需要刘备走“正常程序”移交益州统治权,也可以让妹妹交出刘备玺绶,她也可以这样演一出。至于刘备怎么会将自己的玺绶交给她,这我怎么知道,也许是孙权从刘备房间里搜出来转交给妹妹保存的呢。

至于说什么曹节嫁给汉献帝7年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3年之类的,这都不是事儿。有人猜测说曹节可能对汉献帝更有感情,我还说七年之痒曹节早就烦了呢。

从正常程序来说,汉魏禅代时由皇后交出玉玺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设计。我倾向于认为曹丕这娃缺乏导演能力,脑子在争储过程中已经烧完了。

当然了,如果历史发生了改变,汉献帝带领亲卫数十杀出许都/洛阳,然后割据一方拥兵数万横扫凉州,那么曹节有可能曹丕叫她回去她就回去了。

谁知道呢,万一孺子婴两岁就刺杀了王莽,也许王政君直接就背过气去了也有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曹操将他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宪、曹华,同时许配给汉献帝,这桩婚姻背后的考量,绝非一朝一夕的儿戏,而是他数年筹谋、步步为营的政治大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群雄逐鹿、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当时,汉朝的皇权早已名存实亡,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争,把洛阳搅得天翻地覆,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当时最有.............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甄宓能在“女子无地位”的古代,不仅能再嫁曹丕成为正妻,还能登上后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的个人能力、历史机缘,也有曹丕集团的政治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甄宓的非凡之处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在古代,女性的.............
  • 回答
    作为一个20岁的女生,怀揣着成为刘邦、曹操那样有计谋、能成就大事的强者的理想,这完全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有潜力的!别怀疑自己,这样的志向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赏的,更何况是在你这个年纪。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正常”这个概念。很多人听到“刘邦”和“曹操”,第一反应可能是“男性”、“帝王”、“战争”、“权谋.............
  • 回答
    您好!为姓曹的男孩女孩取名,又要兼顾“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韵律,并且男孩名大气雄伟,女孩名温柔可爱,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挑战。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看看能有哪些贴切的好名字。为曹姓男孩取名,追求大气雄伟之感:对于男孩的名字,我们希望他承载着一种积极向上、开阔宏伟的气势。结合“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要求,.............
  • 回答
    曹操厌恶杨修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事件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才能过人,锋芒毕露,挑战曹操的权威和智慧: 过早洞察人心,并表现出来: 杨修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他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极具悟性,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图,甚至预判他人的想法。这种能力在曹操看来,是一.............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至死未称帝,这确实是一个历来引人遐思的千古谜题,也正是这个“未称帝”,让他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也颇具争议的色彩。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东汉末年,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宦官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各地豪强蜂起,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曹操,出身于“士族门阀”却又有着“宦官之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选择将墓地设在河北高陵,而非他的籍贯地河南或发展重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家族、个人情感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曹操的“籍贯”与实际出生地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曹操被认为是河南人,但他的“籍贯”和实际出生地并非完全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历史.............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在进入宛城时询问“此间有妓女乎”,历史记载虽然简单,但细究起来,却能从多个角度解读,反映出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在特定时刻的真实想法和处境。首先,从生理和精神层面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人性化的需求。 曹操一生戎马,常年征战,身心俱疲是常态。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物质条件匮乏,士兵和将领们长.............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曹操的“唯才是用”,是那个时代颠覆性的思想,也是他得以从乱世中崛起并最终奠定曹魏基业的关键。然而,为何这样一个以能力为导向的领袖,其建立的政权却最终要仰仗士族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曹操“唯才是用”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军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