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杀了吕伯奢,法律不制裁他?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

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恐惧”。当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曹操逃亡,路上遇到了吕伯奢一家。吕伯奢是个好人,热情好客,得知曹操来了,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家养的老母猪,准备杀来款待。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曹操那时候是个逃犯,又带着点“报效国家”的理想,神经高度紧绷。他听到吕伯奢家猪叫,又听到后面有人说“何不快杀”之类的,这一下,他那多疑的性子就犯了。他觉得,这吕伯奢一家可能是要抓他去领赏,或者有别的什么坏心思。一念之间,他拔剑就冲了进去,把吕伯奢一家老少全杀了。

然后呢?他发现,人家吕伯奢只是在催促自家佣人快点杀猪,准备给他好好吃一顿。这下可好,一场血案就这么发生了。

那为啥法律没制裁他?这事儿可复杂了,得从几个层面看:

第一,乱世的“法”本身就摇摇欲坠。
咱们得明白,曹操杀人的时候,是什么年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的权威早就荡然无存。这时候,法律虽然还在,但它更像是一个摆设,或者说,法律的执行权牢牢掌握在有权势的人手里。一个逃亡在外的普通人,就算被杀了,也很难有人去追究,更别说曹操本身是个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人物”了。

第二,曹操的特殊身份和“正义性”。
虽然杀人是事实,但曹操杀吕伯奢,在他自己看来,是“为国除患”,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自我保护。他认为自己在逃避董卓的追捕,就是在为匡扶汉室做准备。这种“大义”的旗帜,在乱世之中,是可以为一些个人行为披上合法外衣的。更何况,他杀的是“可能”要害他的人,这在当时的价值判断里,可能被视为一种“紧急避险”,即使手段极端。

第三,当时的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
古代的法律,不像现代社会这么细致入微,更不像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独立的司法机构。法律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官员和当事人的意愿。如果一个地方官员根本不追究,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件事,那么法律自然就“不存在”。

就算这件事被人告发了,谁敢去制裁一个已经有了点势力的曹操?当时的士族、豪强,或者像袁绍、刘备这样起兵的人,都有自己的“治权”。你跑到我这儿来告一个人,我得评估一下,告这个人对我有什么好处,会不会惹来麻烦。曹操当时虽然还在逃亡,但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人,他也不是孤家寡人。

第四,《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为了艺术效果和人物塑造。在小说里,曹操杀吕伯奢是为了突出他“奸雄”的一面,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的经典语录。这场戏,给曹操这个角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也让读者对他又恨又怕。

而《三国志》的记载,相对而言更侧重于史实。它写得更简练,也更像是一个“事件记录”。《三国志》提到这件事,是在曹操被陈宫叛逃后,为了逃避董卓追杀而发生的事。虽然也说了杀戮,但没有《演义》里那么多的心理描写和夸张。

更细致地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首先,事发突然。 曹操杀了人,第一时间肯定是要逃跑。他不会傻到留在原地等别人来审判。
其次,证据链不全。 即使有人看到了,敢不敢站出来指证?在那个充满恐惧和猜忌的年代,很多目击者可能选择沉默。而且,曹操杀的理由是“怀疑”,这种主观判断,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被定罪。
再次,谁来审判? 曹操杀的是吕伯奢一家,这属于“刑事案件”。但当时的“司法权”分散在各方势力手中。如果事发地点在某个地方势力范围内,那么就得看当地首领怎么说。如果曹操逃到了另一个地方,那里的首领也未必愿意为了一个不相干的血案去得罪潜在的“盟友”或者“实力派”。
最后,曹操自身的影响力。 即使在逃亡初期,曹操也并非完全没有个人影响力。他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等职,有一定官场经验。一旦他能团结起一些人,或者逃脱追捕,他的“罪行”就更难被追究了。

所以,综合来看,曹操杀了吕伯奢,在法律上没有受到制裁,并不是因为他“没犯法”,而是因为:

1. 法律在乱世中形同虚设,执行力极弱。
2. 曹操的个人行为被“大义”和“自我保护”所掩盖。
3. 当时的司法体系不健全,难以追究。
4. 缺乏有能力、有动机去追究此事的人。

这就像在丛林法则下,弱肉强食才是硬道理。曹操虽然手段残酷,但他在那个年代,是站在“捕食者”的角度,而不是“被捕食者”的角度。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活下去,并伺机成就一番事业。法律,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一种装饰,而不是真正的约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都走到东汉末年了,豪强地主要干点啥,谁阻拦得住?

东汉的政权都特么处于土崩瓦解状态,司法体系岂能发挥作用。假设东汉中央政府派题主去将曹操绳之以法,题主你敢去吗?

估计你还没到曹老板的家乡,你就自行逃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论曹操对张邈与陈宫家眷的不同处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心狠手辣”或“网开一面”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两人各自的“份量”以及曹操的考量,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人为何会与曹操走到对立面。张邈:出身名门,却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张邈这人,出身东平张氏,乃是名副其实.............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要说曹操现在是越来越受欢迎,我觉得这事儿说得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脑海里,他一直都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说他“受欢迎”,可能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他就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这才是他一直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得承认历史书和文学作品对我们认识古代人物的影响力。以前,尤其是在受传统《三国演义》影响比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见了”,不如说是“人事变迁,时过境迁”。我们细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当初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那批人,在曹丕登基后,即便还在,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甚至有些人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背后牵扯着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曹丕政治手腕的运用,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法则。一、 历史洪流的冲.............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