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当年为什么不杀了刘备?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

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这是曹操不杀刘备最核心的政治原因。

利用刘备的政治合法性: 刘备是汉室宗亲,具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血统。在那个时代,血统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曹操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其政治地位的合法性始终受到挑战,他未能完全掌握朝廷的控制权。刘备的存在,能够为曹操推行某些政策(如讨伐董卓、收复关东等)提供政治上的道义支持和合法性背书。如果曹操杀了刘备,就等于断绝了自己利用汉室名义的最后一丝可能性,也会失去一部分支持者。
“汉贼不两立”的舆论攻势: 刘备以“匡扶汉室”为旗帜,聚集了一批忠于汉室的士人。曹操虽然也在名义上效忠汉献帝,但他实际上的权臣地位使得他难以完全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他需要一个可以对外宣称的“正统”代表来对抗其他割据势力,尤其是像袁术、袁绍这样的军阀。刘备虽然时强时弱,但他始终打着汉室的旗号,成为曹操可以利用的对象。曹操有时甚至会“假意”与刘备合作,共同讨伐其他人,以彰显自己的“忠诚”。
对其他潜在对手的震慑: 刘备的崛起,虽然对曹操构成了威胁,但也成为了曹操用来对付其他诸侯的一个工具。曹操可以借口帮助汉室收复刘备的地盘(例如徐州),或者拉拢刘备来对抗袁绍。如果曹操轻易除掉了刘备,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警觉,让他们更加团结起来对抗曹操。

二、军事与战略上的考量

“欲除之而不能”的实力对比: 在赤壁之战前,尽管刘备实力弱小,但每一次与曹操的交锋,刘备都能凭借其智谋和将领的勇猛,给曹操造成一定的麻烦,甚至让曹操感到棘手。例如,在徐州争夺战中,刘备虽然败多胜少,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善于聚拢人心的能力让曹操刮目相看。曹操可能评估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彻底消灭刘备并非易事,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招致其他势力的介入。
刘备的价值与“战略棋子”: 刘备并非一个单纯的敌对势力。曹操在某些时候,也会将刘备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战略棋子”。例如,在官渡之战时,刘备投靠袁绍,这反而让袁绍分心。曹操也深知刘备的号召力和能力,如果将其彻底铲除,可能会让他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反而更加难以对付。
“养寇自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 有一种理论认为,曹操可能有意留着刘备,作为一种“养寇自重”的策略。意思是,通过留有这样一个潜在的威胁,可以为曹操继续巩固权力、聚集资源提供一个“正当理由”。当然,这种说法更多是后人的解读,曹操的本意更可能是出于更直接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三、个人恩怨与曹操的性格

“英雄相惜”的情感: 曹操本人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天下豪杰有着一定的欣赏。刘备虽然出身草莽,但其仁德、坚韧和号召力,让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就曾明言刘备是“当世英雄”,并且对此感到警惕。这种情感上的认同,虽然不会阻止曹操的政治野心,但可能在关键时刻让曹操对刘备的杀心有所犹豫。
对刘备“仁德”的利用: 曹操也看到刘备的“仁德”形象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如果他杀了刘备,可能会招致天下的非议,进一步损害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曹操虽然以“奸雄”闻名,但他也在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形象,希望能够获得天下的拥护。
对刘备能力的误判或低估(初期): 在刘备力量相对弱小时,曹操可能并未将他视为与袁绍同等量级的威胁,认为可以轻易控制或打败。这种误判,也导致他错过了几次最佳的铲除刘备的时机。

四、历史的偶然性与时机

时机不对: 很多时候,曹操确实有机会可以杀了刘备,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态势并不允许。例如,在徐州时期,曹操已经击败了刘备,但由于他当时需要调转矛头对付北方的袁绍,不得不暂时放过刘备,这成为了刘备东山再起的关键转折点。
刘备的善于逃脱与“贵人相助”: 刘备本人也极具韧性,他总能在最危险的时候逃脱,并且往往有贵人相助(如张飞、关羽、赵云等忠心耿耿的部下)。他的运气也很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

具体事例说明:

煮酒论英雄: 这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的一次著名会面。曹操通过一番交谈,认定刘备是天下唯一的对手,并借机试探。事后,曹操虽然意识到刘备的威胁,但他当时正忙于对付袁术等其他势力,且刘备刚投靠袁绍,曹操也需要通过此事来团结内部和获得支持,所以并没有立即动手。
徐州之战: 曹操数次攻打徐州,最终击败了刘备,甚至将其家眷俘获。然而,在即将彻底解决刘备之际,由于收到消息袁绍进攻自己的地盘,曹操不得不班师回朝。他留下关羽看守,而刘备则趁机逃脱,并在之后投靠了袁绍。这次未能彻底消灭刘备,是曹操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
赤壁之战后: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力量迅速壮大,占据荆州,并与孙权结盟。此时的刘备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揉捏的小人物,曹操即使有心,也面临着孙刘联盟的巨大压力,难以在短期内对其发动致命打击。

总结:

曹操没有杀死刘备,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他试图利用刘备的政治合法性,将其视为制衡其他诸侯的工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欣赏刘备的才能。而刘备本人顽强的生命力、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忠诚的追随者,也使得他难以被轻易消灭。最终,历史的发展和时机的把握,共同促成了刘备能够一次次地在曹操的眼皮底下生存下来,并最终发展壮大。可以说,曹操对刘备的容忍,既是他的战略智慧,也包含了一定的失误和偶然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重大历史问题,新版三国给解决了。

三国的重头戏煮酒论英雄,前面都一样,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一个一个的回答,都被曹操否决,最后说英雄就是你刘备和我曹操。

接下来新三国加戏了,是书上没有的。刘备说:刘备岂敢与丞相相提并论? 曹操说:“玄德啊,你觉得我不会识人是吧? 我只说几件事便可见端详。”。 然后bala bala说了原因一二三四条,解释为什么刘备是英雄。然后问:“你看我说得对吗? ”。刘备说:“对,非常对! 我也有点疑问,你好几次想杀在下,为什么没杀呢?”。

曹操语重心长的说:玄德啊,问得好啊,我也把实话告诉你。第一,舍不得,自古英雄相惜嘛;第二,你虽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是无害于我曹操的,所以我才能跟你相敬如宾,青梅煮酒论英雄。


相敬如宾,指的是夫妻之间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同义词有:举案齐眉,琴瑟之好。

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 曹操说的那些都是表面话,真正的原因是曹操爱上了刘备,舍不得。

他俩不是青梅煮酒,他们是青梅竹马!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答案,居然没一个提边让的...

你们要知道,刘备这种大名人是你随便就能杀的吗?当初曹操杀一个边让造成了多恶劣的影响?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

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兖州遍地都是二五仔,曹操从一介州牧混得只剩三个县,手下士兵连饭都吃不起沦落到吃人肉,还要找袁绍借兵借粮渡过难关,甚至一度打算投奔袁绍。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
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

杀一个名士就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各种恶果,不是袁绍的帮助,曹操大概在此时就要退出群雄争霸的舞台了。边让杀不得,刘备就杀得?你要看看刘备当时的名望是啥样。

绍答曰: “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袁绍、陶谦、陈登、孔融这些人交口称赞的刘备影响力会小于边让?杀边让时起码还借口边让出言不逊得罪了自己。现在刘备被抢了地盘来找你帮忙,你二话不说把人砍了,这什么道理?难道就因为刘备有才能,对自己有威胁?这样的话哪个有才能的还敢来投奔,天晓得自己会不会被曹老板觉得有威胁。

同时刘备还有一帮小弟,身边既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又有糜竺兄弟这样的富商豪强,不在身边的还有陈群袁涣这些故吏,其他像田豫牵招公孙瓒也是刘备的老朋友,更别提脑残粉陈登,甚至连袁谭也被举过茂才,你打算一波全得罪?还不用说曹操本来就已经在徐州恶名昭著了。

而且当时曹操形势就很好么?首先他和袁绍已经闹掰了,建安二年袁绍写封信向曹操挑衅,曹操一段时间都行为不正常。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

过了三年,袁绍真的带兵前来的时候,后方一大票二五仔。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

这种屁股都没坐热的情况又把刘备给砍了,对自己好处大还是坏处大?

实际上曹操在兖州和宛城两次作死后,对世家大族和地方实力派已经客气了许多,只要肯合作,加官进爵特权赏赐一应俱全。李通、李典、许褚都被曹操委以重任,臧霸、张绣和贾诩待遇更是惊人。

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晏,为子均娶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西征汉中时更是一口气把张鲁、朴胡、杜濩三人一同封为万户侯,要知道张鲁当时已经丢了汉中,躲到了巴中的山里,而后两个就是俩部落首领。

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鲁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馀人。

另外像王忠、鲜于辅、杨秋这种小势力投奔后也照样待遇隆重,曹丕称帝前,王忠官拜轻车将军,鲜于辅虎牙将军,杨秋冠军将军,听着好像是野鸡杂号将军,然而劝进表上人家的名字是写在曹洪曹真曹休前面的,要知道王忠来投奔时也就带了千把人。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三辅乱,忠饥乏噉人,随辈南向武关。值娄子伯为荆州遣迎北方客人;忠不欲去,因率等仵逆击之,夺其兵,聚众千余人以归公。

可想而知曹操多么重视对投靠者的安抚工作,这种模式完全是曹操一个坑一个坑试出来的,是靠血的教训学到的经验,所以曹操听到杀刘备的建议时会不会感到双手微微颤抖?

综上,杀刘备对当时的曹操来说,承担的风险是要远高于不杀的。

user avatar

刘备有难向吕布求助时,有人劝吕布应该借机除掉刘备,吕布拒绝了,还马上亲自率军帮助刘备。[注]

[注]: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

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还让刘备独当一面。[注]

[注]:绍闻备至,去邺二百里迎之;......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郡县多应之。

刘备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出城迎接刘备,并给刘备被补充军队,还让刘备独当一面。[注]

[注]: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备投靠孙权,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看到刘备进入自己地盘,有人劝孙权应当把刘备扣留(看清楚,并不是杀掉,只是扣留),孙权依然拒绝了,因为作为一方霸主,表现的这样偷鸡摸狗,会被天下人轻视的。[注]

[注]:权以妹妻备。....瑜上疏于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徒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亦劝留之。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揽英雄,不从。

如果曹操看到刘备来投靠,就选择杀掉刘备。那曹操成什么人了?

如果曹操就这副德性,还靠什么称雄天下呢?因为就胸襟而言,实在比吕布、袁绍、刘表、孙权都差着一大截。

一个人想称雄天下,就得有驾双天下群雄的自信、霸气。如果看到牛X的人物来投,就想除之而后快,那还混个什么劲呢?这和梁山王伦能有多大的差别呢?

更主要的是,以曹操当时的处境,如果敢杀刘备,那纯粹就是不想混了。事实上,刘备一伙敢投靠曹操,就是因为他们算准了这一点。

曹操如果杀了刘备,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显然啥好处也没有,但是危害却是要命的!

第一、曹操杀了刘备,还能打败吕布吗?估计是不能的,我们必须得知道,曹操能打败吕布,那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度都想放弃,最后连滚带爬的实现[注]

[注]:操掘堑围下邳,积久,士卒疲敝,欲还。

要知道,刘备从前是当过徐州牧,而且在徐州深得人心;而且刘备、关羽、张飞还都是一时人杰,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打败占据徐州的吕布都这样费劲,如果没有刘备、关羽、张飞协助,更不用说了。

如果曹操连吕布都不能灭掉,靠什么面对随后的官渡之战呢?


第二、曹操杀了刘备,关羽、张飞要不要也一块杀了呢?如果杀刘备,不杀关羽张飞,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把关羽张飞这种级别的人都要杀掉,陈登之类的人,还有信心投靠曹操吗?要知道刘备、关羽、张飞投靠曹操,直接让曹操砍了,陈登还会哭着喊着投靠曹操吗?

如果失去刘备关羽张飞陈登等人的支持,曹操还拿什么打败吕布呢?

当然了,如果曹操就这样鼠肚鸡肠,臧霸、张郃还敢投靠曹操吗?如果他们不敢投靠曹操,曹操拿什么和袁绍相争呢?


第三、张绣投降曹操复叛,杀了曹操长子曹昂、亲信典韦、射伤曹操....,[注]

[注]: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校尉典韦与绣力战,左右死伤略尽,韦被数十创。绣兵前搏之,韦双挟两人击杀之,目大骂而死。

后来,曹操进攻张绣,张绣听贾诩之策,再度痛击曹操。[注]

[注]: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

刘备与曹操并无深仇大恨,也没有痛击过曹操,前去投靠曹操,曹操就想杀之而后快。张绣与曹操有深仇大恨,而且接连痛击曹操,还敢再投除曹操吗?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贾诩还会说曹操有霸王之志云云吗?[注]估计是不能了。因为就曹操这种嘴脸,也就是梁山王伦的角色罢了。

[注]:诩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张绣在官渡之前,站在了曹操身后,曹操都让袁绍打得九死一生。如果张绣站在袁绍一边,曹操还玩什么呢?


用英雄传奇的角度看历史,而且从结果倒推历史,难免会弄出各种鸿门宴故事。总而言之,如果当年除掉某某某,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实呢,这都是把历史当故事看罢了。

古代历史资料有限,所以我们容易相信,如果在某个人牛人崛起之前,除掉他,就会如何如之何了。其实呢,如果风云际会,没有张三,会有李四;没有李四,会有赵六。

最简单而言,老蒋败走台海之际,如果有人对老蒋说,当年山城会谈之时,把毛润芝除掉,就不会今日之事了。老蒋肯定能唾他一脸,因为你是不是童话故事看多了?

再简单而言,如果老蒋的史官在写历史时,认为老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在山城会谈时没有除掉毛润芝;肯定会成为史界笑谈。因为参与历史博弈的人,那是以数亿计算;参与历史博弈的利益集团,那是数百千计算,在这样宏大的历史场景中,一个人何去何从,真能影响它的结局?

当然了,我这种观点,难免会被许多有识之士讥笑。

因为在许多有识之士的眼中,老蒋之所以失败,恐怕就是因为与毛润芝并存于世了。总而言之,既生瑜何生亮啊!

user avatar

当你考试没得到100分,出现了很多错误时,不要觉得是因为你这次马虎大意,如果你不马虎大意,你就会考100分了。下次考试,你会发现,你又出现了好多马虎大意的错误,还是没考100分。


其实没考100分的原因,不是因为你马虎,是因为你不具备考100分的能力。如果真的次次都考100分,你自然知道考100分和考不了100分的差距在哪里。当你做过几千次习题后,是不可能出错的,马虎其实只是你准备不充分的外在表现而已。


曹操直接杀了来投奔的刘备,不会让曹操比不杀刘备更容易夺得天下(考100分)。夺得天下,真正需要的是曹操具有足够的统御能力,政治声望,管理内政的能力,锻炼军事的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地盘(去做习题),而不是认为消灭刘备(只要不马虎,就可以考100分了)就能一统天下了。


当你声望不足,能力不足的时候,全天下的贤人都是你的潜在敌人。曹操认为贾诩是难得的人才,招揽他为谋士。而李傕郭巳段煨却害怕贾诩的威望,不想让他久留,对贾诩提防。人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消极的抹杀比自己强的人。天下的人才何其多,如果一个政府容不下这些人才,不能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只能随时的提防和打压,这样能提高一个集团的智慧力,判断力,武力么?如果处处去排除异己,最终只不过是把豪杰推向你的对立面。


刘备本身并不可怕,能够招揽人才,比提防人才更重要。如果曹操需要除掉刘备,那么他很可能需要除掉刘协(汉朝皇帝随时准备谋害曹操,血书谋划),徐庶(忠心刘备),贾诩(非嫡系部队,心怀叵测),荀彧(保皇党),需要除掉所有跟袁绍私信的大臣,需要除掉从袁绍那招降可能怀有二心的武将,需要除掉跟自己有仇的张绣,宫里的妃子,亲生的儿子,任何人都不可信任,无数的人想取曹操而代之。那么杀戮何时是个头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翻译成,曹操为什么不听荀,程,董的,要听郭嘉的?

之前三个人都是参谋部的大佬,他们说刘备杀得,你一个年轻人说杀不得,曹操就听进去了,你凭什么?

郭嘉表示,我更懂他。

怎么说呢?首先刘备投奔曹操之前的身份是什么?

陶谦死之前,刘备是陶谦表的豫州刺史,对吧。

问题来了,陶谦是谁的人?不好意思,陶谦,公孙瓒都是袁术阵营,所以刘备一开始也是袁术阵营,和曹操,袁绍打的有来有回。

但是转折点来了,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陶谦知道站错了队,被袁绍阵营的大狼狗曹操暴打,眼看就算自己不死,也要被徐州土豪推翻后,赶快认怂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刘备领徐州后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第二件事: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

看到了没有?因为刘备的一系列操作,徐州土豪和刘备一拍即合,带领徐州人民投奔袁绍阵营!

然后果然,袁术坐不住了,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北上争夺徐州,被刘备挡住了。

第二件事是吕布从身后搞了刘备,刘备被打爆了。而吕布搞刘备之前,刚刚搞的曹操生活不能自理。

这个时候刘备再次施展过硬操作,让吕布在自己和袁术之间保持中立,恢复了实力,只是这个实力恢复的太快了,吕布一看这不行啊,我得制衡一下。

于是刘备又被吕布打爆了,投奔了曹操。

那这个时候你是曹操,你敢杀刘备吗?你能杀刘备吗?刘备是袁绍的人啊!镇东将军还是你代表朝廷发给刘备的,关键是,你还代表皇帝给刘备封了侯,你也是列侯,刘备也是列侯,一个列侯可以合法杀死另一个列侯吗?

这样不行吧。

所以,小郭才是阿瞒的贴心人。

荀,程,董看到的,他曹操会看不到?刘备是宗亲,有雄才,有军队,有猛将,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一个大威胁?

但是没法杀。时势使然。杀了刘备,等于你曹操杀了汉室宗亲,杀了自己的镇东将军,杀了袁绍许可的徐州刺史,杀了袁绍儿子的老长官,你和刺杀陈王的袁术有什么区别?人心向背还要不要。那袁绍高兴死了——阿瞒你这是送脸下乡啊,陈琳啊,给我记上。

进一步想,你这就杀了刘备,吕布打不打得过?关羽张飞杀不杀?杀不死他们会不会投靠袁绍?更不要说刘备在河北威望就很高,你杀了他,再想平定河北乃至乌桓,永远不可能。

所以这才是郭嘉那句话背后的意思。

所以,当一个提案不具备可行性时,你说这个提案合理,没有用。刘备有威胁,该杀,问题是怎么杀,什么时候杀。

然而郭嘉也没想到,刘备的操作能力就是这么硬,硬到曹操非但杀不了他,还送了他一支军队。。。

曹操心里明白得很,唯一的威胁就是刘备,但是现在还杀不得。

至于为什么曹操明知道刘备威胁很大,居然还让他带着军队出征,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涉及刘备本人的又一系列过硬操作。

请听下集:官渡风云。

总结一下:刘备这帮没本钱的妖人,在徐州霍霍了几年,从厅级干部变成部级干部,又从部级干部爬到副国级,抛弃曹操投奔袁绍后,又拐走一支军队,最可怕的是,这期间张飞还从夏侯家解决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换了你是曹操,也必须流着眼泪说一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user avatar

看有些答案也是服了,《三国志》已经明明白白的写了答案,非要东拉西扯。


要说曹操当时就能猜到刘备会成为一生之敌是不太现实的,但曹操和郭嘉、程昱等谋士对刘备始终保持了高度警惕,完全不存在“曹操当时根本没把刘备放在心上”的情况。


先根据史料整理一下整个过程:


1、建安元年,吕布袭击刘备,刘备战败投奔曹操。


2、程昱劝曹操杀刘备以绝后患,曹操和郭嘉则认为当时是招揽天下英雄之际,而且刘备是主动来投,不能因为杀刘备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操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矣!”遂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资治通鉴》)


3、建安四年,董承受衣带诏反曹,刘备还没决定是否要参与,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因此警觉曹操对自己的怀疑,于是加入了董承集团的密谋。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三国志先主传》)


4、战败的袁术准备从下邳北上去和袁绍汇合,曹操派刘备和朱灵、路招去阻截。郭嘉、程昱听说后立刻找曹操说不能放走刘备,曹操非常后悔,但已经来不及追赶了。


5、在刘备的阻截下,袁术只能南奔寿春,不久后病死。刘备到达下邳后,杀死徐州刺史车胄,进驻小沛。曹操派刘岱、王忠去征讨,被刘备击败。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三国志武帝纪》)


6、建安五年春,董承失败被杀,曹操打算东征刘备,有人认为当时主要的对手是袁绍,如果去打刘备会被袁绍抄截后路非常危险,但是曹操认为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建议应该去打,于是曹操东征,刘备败投袁绍,袁绍出邺城二百里相迎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三国志武帝纪》)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三国志先主传》)


以上可以看出几点:


第一,曹操、郭嘉、程昱等人对刘备始终是充满戒心的(尤其是程昱),不存在“曹操当时还看不上刘备”的说法。否则曹操不会拿“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去试探,也不会在派刘备出去后立刻追悔,更不会冒着被袁绍抄后路的巨大风险先去收拾刘备,并说出“刘备必为后患”这样的狠话。


第二,曹操之所以不在一开始就杀刘备,是因为当时刘备是主动来投奔曹操的,而且刘备名声非常响亮(能让袁绍出邺城二百里相迎)。当时曹操的势力还远不足以和袁绍抗衡,正是招募天下英雄的时候,刘备大老远跑来投奔,你把人家杀了,那就等于失去了全天下的人心。


第三,曹操最终放跑刘备,一方面是自己犯糊涂,另一方面是刘备实在太狡猾:身边有朱灵、路招盯着,手下又有很多是曹操的兵,下邳还有车胄守着,居然被刘备成功反杀,只能说刘备是真的会玩。


后来曹操再想杀刘备,就没有机会了。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者基本上都答偏了。

曹操如果要杀刘备,肯定是可以杀的,但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要杀刘备?

曹操是政治家,虽然他自己说最初只想当一个县长,但实际上成为一个军阀,特别是挟天子之后,你要说他没有篡位的想法,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要干的事情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另外,某些不懂政治的人认为政治家就喜欢把一切有威胁的人都铲除掉,这种政治水平只能是幼稚园水平,事实上每一个有能力又有地位的人,都有可能是有威胁的人,除非手下全是饭桶。任何一个干大事的人,特别是政治家,不可能见谁灭谁。

刘备是什么人?首先这个人是个大大的人才,不要被游戏欺骗了,真实世界中,刘备这样的人才综合能力是远远超过关羽这种方面之将的。其次,这个人很有名。第三,这个人风评非常好。第四,这个人品德非常好。第五,这个人还是皇亲。一个正常的军阀,看见这样的人才,应该怎么想?你们玩游戏的时候,看见一个所有属性都是S的人,你们是怎么想的?

刘备在此前的表现,完全是一个落魄之人。他出身低微,织席贩履,缺少支持,没有后台。他虽然满怀抱负,但理想一次次的被现实击破,从游学开始,劳累奔波了20多年,结果一事无成。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才与曹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恩怨,他救徐州是各自立场不同,而且救之前还先礼后兵试图说合。刘备的徐州牧是曹操认可的,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曹操表的,可以说两家关系良好。这样的人,对于曹大老板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臂膀呀。你们去翻翻各种YY书,看看主角们遇到这种人才是什么态度的?

一方面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S,缺少自己的势力,之身来投的人才。一方面是坐拥最大的资源皇帝,有志于天下的曹大老板,他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可以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外泄,让刘备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刘备是皇亲所以不会支持篡位?笑话,刘焉是不是皇亲?刘晔是不是皇亲?刘备这样一个皇亲如果都被曹大老板拿下了的话,其他人岂不是更没有话说了。


我们不要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来看历史,身在其中的人是不可能预知未来的。曹操得到刘备的心情,恐怕不会比刘备得到诸葛亮差。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刘备这个人能力太强,不好驾驭的问题。事实上用好诸葛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诸葛亮背后是诸葛家族,他亲哥哥在孙权那边,他自己可以算是刘表的亲戚,刘备能用诸葛亮,曹操凭什么认为自己不能驾驭刘备?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公案。大家认为曹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一:曹操喝醉了,胡乱说的。既然是胡话,至少不能证明曹操就忌惮刘备。

二:曹操忌惮刘备,说这话是为了震慑他不要乱来。这种解释其实是说不通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曹操真的忌惮刘备,那么只有两种手段,其一是承认能力并拉拢为己所用。这时候曹操会采取类似后来对关羽那种,用各种手段拉拢他,化解他的异志,让其心服。如果是这样,那么曹操肯定不会去震慑刘备,因为震慑和拉拢是南辕北辙的。正常人的拉拢是怎样的?如果真的要拉拢,曹操甚至会夸奖刘备的大志,会空言许诺有条件时放刘备单飞,但绝对不会说“我觉得你要反叛”这样的话。其二是暗中忌惮,限制和控制他。这种时候,就算不杀,也绝对不可能一点防范都没有。刘备在许昌都干了什么?被册封皇叔,被皇帝授予衣带诏,甚至,最后还带兵出征了,带着曹操自己的兵出征了。如果曹操真的忌惮刘备,前面两件事还可以说是心大,他绝对不可能同意刘备带兵。

三:曹操在拉拢刘备。不错,排除所有选项之后,这是唯一合理的选项。我们要拉拢人会怎么说?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得到刘备之后,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不是拉拢是什么?明明是拉拢人才,盼望着哪天人才俯首下拜了,怎么可能突然就说:“你和我一样叛逆,我忌惮你哟!”所以,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肯定是夸刘备呀,拔高他的长处呀。刘备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治理地方?虽然不差,但显然不是最擅长的。带兵打仗?虽然厉害,但估计还是不顶尖。刘备最大的长处,一是声望领域的,比如品德、皇族、风评,二是意志方面的,也就是坚韧不拔,努力攀登。曹操说就我们两个是英雄,什么是英雄?显然不是贬义词,肯定是说,这天下就我们兄弟二人最厉害,言下之意,我们兄弟同心了,什么事情办不成?结果刘备自己心中有鬼,还以为被曹操看破了,所以筷子吓掉了。如果曹操是为了震慑刘备,他吓掉了筷子,岂不是不打自招吗?曹操并没有因此就拿刘备怎么样,这正好说明,曹操根本不是为了震慑他。估计曹操也纳闷呢,我使劲夸你呢,你怎么把筷子扔了?

各位想象一个场面,有一天马云落魄了,去投奔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既欣赏马云这个人才,又害怕他把自己当作中转站,他会怎么干?一方面肯定是情感攻势,另外一方面,在和马云聊天的时候,肯定会说:“马云呀,你看天下搞IT的,IBM外宽内忌,GOOGLE不识时务,BAIDU冢中枯骨,就我们两个最NB了。你来投我就对了,我们微软老硬核了,来来来,看看我的二十年计划,以前我还没有把握,有了你的加入,我们二十年内肯定会一统浆糊的。”言下之意,你如果去投别人,那是没有眼光,而且最后可能一事无成,只有投我,才能发挥你的价值,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不要以为我是用现代的思想去硬套三国,事实上三国时期就是这么干的,就在1年前,曹操和刘备去灭了吕布,吕布最后是怎么说的?“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翻译过来就是“这天下就我们两个最NB,现在我服气投降了,我们两个联手,必定会一统天下。”是不是和前面说的一个意思?如果按“忌惮”说,吕布这不是在找死吗?但事实上吕布这样说了之后,曹操就犹豫了,如果不是刘备补刀,说不定曹操也会动心降伏吕布。

user avatar

因为曹操虽然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但是实际上他是真没把刘备当回事儿。只是刘备在眼巴前儿,他只好客气客气。

他当时的意思是,天下英雄只有我。

刚咱们聊的那些人都是渣渣,小刘你也是渣渣,但是我不好意思正面告诉你,你领会一下我的精神。

小刘赶紧点头,是啊是啊,我是渣渣,您是领导~

老曹吹比吹过瘾了,就挥挥手,好了好了,你走吧,看你马屁拍的不错,以后有口饭吃就带着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要聊曹操想当的“征西将军”,咱们得先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期,具体得说是在曹操刚刚崛起,势力还在逐步壮大的阶段。首先,咱们得明白“征西将军”这官位本身是什么意思。“征西”顾名思义,就是去攻打西边。在古代,尤其是中原王朝,对于西部边疆的关注和防御是相当重要的。西部地区常常有游牧民族,或者一些地方政.............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车胄在曹操初期能够担任徐州刺史,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并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以下是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车胄的个人背景与曹操的早期战略1. 曹操早期的权力基础薄弱: 曹操在早期虽然勇猛善战,但其政治根基并不深厚。他曾依附于董卓,后又加入反董卓联盟。在他崛起之前,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各路.............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
  • 回答
    话说曹操当年若有今日这般“脑洞大开”的念头,想将日本的幕府制度搬来中原,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足以颠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切认知。要仔细掰扯,这可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细细捋一捋。一、曹操的“幕府之思”:为何会有此奇想?首先,咱们得揣摩一下,是什么让曹操动了搞“幕府”的念头。别说三国时期了,就算放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