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当时无论曹魏还是孙吴,甚至自己家的大管家和亲信都认为刘备不应该也不能伐吴,但是刘备却反其道而行?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动。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各方为何认为刘备不应伐吴?

1. 曹魏的立场与分析:

根本原因: 曹魏虽然与蜀汉、东吴都是政治军事上的对手,但他们更希望看到蜀汉和东吴互相消耗,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方便自己日后统一天下。
具体考量:
消耗蜀汉国力: 一旦刘备与东吴开战,蜀汉必然会投入大量资源,这会极大地削弱蜀汉的国力,使其在面对曹魏时变得更加脆弱。
渔翁得利: 曹魏可以静观其变,在双方两败俱伤后,再伺机而动,轻松地吞并衰弱的蜀汉或东吴。
局势稳定: 曹魏内部也需要时间来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与蜀汉、东吴的任何一方长期对峙,都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对刘备的认识: 曹魏深知刘备的雄心和能力,但也明白蜀汉的国力与东吴相比并不占优势,尤其是水军方面。他们可能预测到刘备此次伐吴胜算不大。

2. 孙吴的立场与分析:

直接威胁: 东吴面临的是灭顶之灾,刘备的伐吴行动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具体考量:
共同抗曹基础: 东吴一直以来都将曹魏视为最大的威胁,与蜀汉联合抗曹是其立国的基础和战略选择。刘备伐吴打破了这一联盟,对东吴而言是背叛。
军事实力判断: 虽然刘备在陆战上有一定优势,但东吴在长江上的水军实力强大,且拥有熟悉地形的优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抵挡住刘备的进攻。
政治失算: 东吴认为刘备此举是政治上的短视和冲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防御策略: 东吴必然会集中兵力,利用长江天险,死守各个关隘和水域,等待刘备露出破绽。

3. 刘备阵营内部的反对意见: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说明了刘备的决策是多么不被看好。几乎所有刘备阵营的核心人物都表示反对。

诸葛亮(尽管当时可能未直接参与或未公开极力反对,但从后来的分析和诸葛亮一生谨慎的战略风格来看,他很可能持保留态度,或者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才会行动):
隆中对的战略: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核心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最终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明确指出了与孙权联合是蜀汉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
“联吴抗曹”的基石: 夷陵之战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这是诸葛亮外交政策的重大挫败。诸葛亮更倾向于稳固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
国力对比的现实: 蜀汉在人口、兵力、经济等方面与东吴相比都处于劣势,一旦开战,很可能消耗掉蜀汉最后的力量。
军事地理的挑战: 东吴占据长江天险,水军强大,而蜀汉缺乏强大的水军,陆军想要渡过长江并成功攻下江东,难度极大。
时机不成熟: 当时曹丕篡位,内部尚不稳固,但东吴经过孙权多年的经营,国力也日益强盛。此时进攻东吴,无异于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主动攻击一个强大的敌人。
诸葛亮后期北伐的思路: 诸葛亮后来的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兵,目标是关中,以直接对抗曹魏。这与刘备伐吴的战略方向完全不同。

赵云:
忠告: 赵云是刘备最忠诚、最信赖的部下之一。他在刘备伐吴前曾明确进谏:“国家虽大,民少将寡,动众为止,恐有不利。且二臣分势,宜各保据一方,待天下有变,则命一强将,统国家之众,出其不意,攻其要害,可 D,则图之。不然,则距江南,安不忘乱,何也?吴、蜀虽称兄弟,实是唇齿。今若破吴,强弱悬绝,操之之日,吴必为魏所并。一旦为魏所并,则荆州为不可守。不如先抚山东,鲁连之徒,可致之,待天下有变,然后一统也。”
核心论点: 赵云的进谏逻辑非常清晰:
蜀汉国力不足: 蜀汉民少兵寡,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唇齿相依”的联盟: 孙吴和蜀汉是战略上的唇齿关系,共同对抗曹魏。
伐吴的后果: 一旦蜀汉击败东吴,东吴被曹魏吞并,那么蜀汉将失去一个缓冲地带,直接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荆州也难以保住。
更优的战略选择: 赵云建议“先抚山东”(指山东一带的汉室旧部和潜在力量),积蓄力量,等待天下有变时再统一。
对刘备的劝诫: 赵云的劝诫并非否定刘备报仇的决心,而是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指出当前的战略方向是错误的。

魏延:
支持伐吴(但原因复杂): 魏延虽然表面上支持刘备伐吴,但他的理由可能更多是出于对关羽的义气以及对刘备命令的执行,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且,魏延的战略思想(如“子午谷奇谋”)本身就比较激进和冒险。
对蜀汉兵力的认识: 即使是魏延,也可能没有完全认识到伐吴的巨大风险,或者他过于相信自身的军事能力。
缺乏“隆中对”的全局观: 魏延的战略更多是局限于军事层面,而非诸葛亮那种长远的政治和外交考量。

其他大臣:
张飞: 虽然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关于他是否极力反对,史料记载不多。但考虑到他对关羽的感情,他可能会支持报仇。然而,作为一名将领,他也应该懂得军事上的风险。
黄忠: 黄忠年事已高,可能更倾向于保守策略。

总结反对伐吴的原因: 无论是外部的曹魏还是内部的诸葛亮、赵云,他们都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三国国力对比、军事地理以及蜀汉长远发展的冷静分析,认为刘备伐吴是“逆流而动”、“自取灭亡”的举动。

二、 刘备为何反其道而行?

尽管有如此多的反对声音,刘备为何仍然一意孤行?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情感因素:兄弟情义与复仇的冲动

关羽之死带来的巨大打击: 关羽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是蜀汉早期创业的核心力量,也是刘备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的军事统帅。关羽的遇害,对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一位大将,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和人生中的重大创伤。
义字当头: 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他对兄弟的情义尤其看重。“桃园结义”是其人生信条的基石。关羽的死,对他而言是一种“失信于兄弟”,他必须为关羽报仇,否则何以立足?何以号召天下?何以服众?
无法容忍背叛: 东吴违背了孙刘联盟的约定,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在刘备看来,这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背叛,是对蜀汉颜面和尊严的极大损害。
情感压倒理性: 此时的刘备,可能已经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情感上无法容忍东吴继续存在,急切需要通过复仇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也向天下证明自己对兄弟的忠义。

2. 战略误判与对局势的错误评估

低估了东吴的实力: 刘备可能过于自信蜀汉在陆战上的优势,而低估了东吴在长江水战和地理上的优势。他可能认为,只要派遣主力部队,就能迅速击败东吴,为关羽报仇。
误判了曹魏的动向: 刘备可能认为曹魏会坐视东吴被吞并,但实际上,曹魏更希望看到蜀吴相争。当蜀吴开战后,曹魏可能会抓住机会攻击蜀汉。
荆州战略的惯性: 荆州是隆中对战略中连接荆益的关键,也是北伐曹魏的出川门户。关羽的失荆州,对蜀汉的战略打击是巨大的。刘备急于收复荆州,为的是恢复其战略布局,但他选择了错误的手段。

3. 个人性格与政治理想的驱动

英雄主义情结: 刘备虽然以仁德著称,但骨子里也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一生颠沛流离,屡败屡战,最终建立了蜀汉。这种经历塑造了他不畏强敌、敢于冒险的性格。
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 刘备毕生的理想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伐吴的同时,他可能认为这也能为日后北伐曹魏扫清障碍,从而实现他的终极目标。但这种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未能顾及现实的困难。
为后世立规矩: 刘备可能也想通过这次战争,向世人展示蜀汉的实力和决心,树立蜀汉在三国鼎立中的强势形象,并警示其他势力不得背叛。

4. 外部环境的刺激与误导

部分臣子的鼓动: 尽管诸葛亮、赵云反对,但可能也有一些将领,如张苞、关兴(关羽之子),因父仇而热血沸腾,情绪化地支持伐吴。他们的鼓动可能也对刘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东吴内部的误判: 刘备阵营可能对东吴内部的稳定性和军事部署存在一定的误判,认为东吴内部存在可乘之机。

总结刘备反其道而行的原因:

刘备之所以在举国上下普遍反对的情况下伐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个人情感上的巨大创伤和复仇的强烈冲动,以及在特定时刻,情感压倒了理性的战略考量。 同时,他可能也存在对局势的误判,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和自己阵营的劣势。虽然他有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但在夷陵之战中,这个理想的光芒被个人情感的驱动所遮蔽。

后世的评价:

历史对刘备伐吴的评价是负面的,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夷陵之战导致蜀汉精锐尽失,主将糜竺、黄权(后投降曹魏)、冯习等战死,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害、刘备伐吴失败,一系列事件导致蜀汉国力大幅衰退,也为后来诸葛亮艰难的北伐埋下了伏笔。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使得三国鼎立的均势被打破,最终为曹魏统一天下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总而言之,刘备伐吴的决定,是情感、战略误判、个人性格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尽管他拥有伟大的理想和过人的能力,但在面对国仇家恨的巨大冲击时,他最终选择了最不被看好,也最危险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一个反其道而行。

吴人臣服曹氏,背刺荆州,又袭杀关羽,这就是替天行道。

刘备欲讨汉贼,夺回失地,为关羽报仇,便叫反其道行之。

若能做到财产被掠夺不反抗,受伤欺辱不还击、兄弟亲友被伤害不愤怒,龙哥追着砍也不还手,那么我会理解你这个提问,但不会认可你这种道,并呼吁所有人反其道行之。

人家刘备集团遭到背叛,损失惨重,还手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刘备为啥要顺应吴人这种我抢你地盘杀你兄弟,你还不能还手的道。

刘备入益州,荆楚人贵,这些人后院起火,祖宗基业都落入敌国地盘,你觉得他们有几个能反对东征夺回家园的?即便反对声音不少,相对于支持声音依然是少数派。想把刘备置身于一意孤行的设定属于枉费心机。

敌国怎么想关你什么事,若以敌国的道为准则,项上之物怕是该换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