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孟子仁政在当时为何不被采用?

回答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那可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没法理解,更别说采纳了。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一连串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个什么光景?

战国时代,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乱世”。礼崩乐坏,周天子早已是诸侯脚下的摆设,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那是兵戈相见,血流成河。各种政治思想、军事策略层出不穷,大家都在拼命寻找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富强、称霸天下的方法。

在这种环境下,什么“仁爱”、“民生”、“德政”,听起来就像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各国君主和士大夫们,更关心的是怎么训练士兵、怎么充实国库、怎么出奇制胜。孟子那一套,讲究“仁者无敌”,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甚至主张君主不能随心所欲地剥削人民,要施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不至饥寒也,则民无怨矣”。这简直是跟当时主流的“法家”、“纵横家”的思路背道而驰。

你想想,一个君主,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凭什么要听你孟夫子说什么“爱民如子”?我需要兵源,需要赋税,我得扩张,我得压制国内的反对势力,这些才是当务之急。你说的那些,听起来是好听,但能打胜仗吗?能让我吞并邻国吗?不能啊。所以,很多君主觉得孟子的话是“迂腐”、“不合时宜”。

其次,孟子思想的“民本”内核,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下是很难被接受的。

在那个时代,君主集权是主流,而且权力几乎是绝对的。孟子把“民”放在如此高的位置,甚至高于社稷和君主本身,这在君主看来,无异于在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君主真的把孟子的思想奉为圭臬,处处顾及民意,那还怎么能推行严刑峻法?还怎么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还怎么能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威?

很多君主宁愿听信那些能够立刻提升军事实力、巩固统治的法家思想,也不愿意去琢磨孟子那些“养民”、“教民”的道理。他们更看重的是 immediate results,而不是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再者,孟子的推广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孟子虽然周游列国,到处宣讲他的仁政思想,但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游说君主,而很多君主并不采纳。他没有像墨子那样组织起一个严密的、有强大执行力的团体,也没有像法家那样能够得到强有力君主的鼎力支持,从而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的学说虽然得到了很多弟子的拥护,但这些弟子在各国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无法形成一股能够左右国家政策的政治力量。而且,孟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清高和自负,不太愿意为了迎合君主而改变自己的原则,这使得他在一些时候显得比较“不近人情”。他不是那种会为了争取支持而委曲求全的人,这在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往往不容易获得成功。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孟子的仁政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

战乱年代,各国都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挣扎,哪里顾得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当务之急是活下去,是战胜敌人。孟子所设想的“仁政”,需要国家有充足的财力、物力,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人民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保障。这些在战国时期都是极其稀缺的资源。

当一个国家还在为粮食短缺、兵源不足而发愁的时候,你跟他谈“不忍人之心”,谈“不违农时”,就像在沙漠里给一个快渴死的人讲海鲜大餐一样,听起来美味,但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最后,时代思潮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百花齐放。法家追求的是富国强兵、中央集权;纵横家以辩术和权谋游说各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名家则致力于辨析名实。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活跃的时期,孟子的仁政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并不是唯一或者最被看好的选项。

尤其是法家思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治国之道,并且能够满足君主对权力和扩张的欲望,所以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了青睐。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更侧重于长远的、德治的建设,其效果显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在急功近利的战国君主那里,吸引力自然不如法家。

总而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不被广泛采用,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触及了当时政治权力结构的核心,挑战了君主的根本利益;它所依赖的和平稳定环境尚未形成;它的推广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其他更具实用主义色彩和即时效果的思想也抢占了先机。这并不是说孟子的思想不好,而是说它生不逢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思想的孕育和实现,面临着巨大的阻碍。不过,也正是因为孟子在乱世中坚持这样一种“人道”的理想,才使得他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你去读读《孟子》。除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比喻类比包装起来的(可能连论证都算不上)肯定“政治正确”的大道理,比如“仁政”,有没有具体的实现方略和可行性分析?

《隆中对》里要是诸葛亮只跟刘玄德大谈“仁者无敌”,估计张飞就抢到三国演义里第一个放火的称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那可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没法理解,更别说采纳了。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一连串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个什么光景?战国时代,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乱世”。礼崩乐坏,周天子早已是诸侯脚下.............
  • 回答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串名字,都是咱们网文圈里响当当的角色,各有各的精彩。要说最欣赏哪个?这就像问我最喜欢吃什么一样,其实都很喜欢,但总有那么几个,在你心里占据的位置会更特别一点。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可能会投给克莱恩·莫雷蒂。我知道,提到克莱恩,可能会有人觉得他过于“普通”,甚至有些“.............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孟子之所以反复提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构建的一种“民本”思想的具象化体现,是其政治哲学和仁政理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出现频率之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哲学理念和实践目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孟子所处的战.............
  • 回答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我们脑海中回响,引发着关于权力、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将这句古老的箴言置于当今世界的光谱下审视,探究其是否具备“普世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剖析、细致辨析的过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孟子这句话.............
  • 回答
    孟子“君轻民贵”的思想,并非直接一蹴而就地演变成了理学,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诸多思想家、社会变革、以及时代精神的沉淀与升华,才最终融入了理学的宏大体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这个演变过程,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君轻民贵”的萌芽与核心首先,我们要回到孟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
  • 回答
    孟子之所以说墨翟(墨子)和杨朱是“禽兽”,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大有文章。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看看孟子推崇的是什么,再对比墨子和杨朱的主张,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了。首先,孟子可是儒家的大宗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仁”。孟子坚信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这颗心就是“仁”的种子,是人之为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对荀子和孟子的看法不太一样。与其说谁比谁“厉害”,不如说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让你可能觉得荀子更“有道理”或者更“现实”。咱们就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讨论,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孟子:仁道的捍卫者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这位被尊称为“亚圣”的先贤,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学说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激昂的辩才,为后世树立了仁道政治的理想蓝图,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注入了独特的印记。评价孟子,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一个是“性本善”,一个是“性本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同照亮人性光谱的两盏灯,至今仍引发着无数的思索。孟子:善,如水之就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如何治国安民.............
  • 回答
    问“如何对付孟子这样境界的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白,“对付”这个词,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带着一种对抗、制约的意味。但面对像孟子这样的人物,用“对付”这两个字,可能就显得有些轻率了。孟子他所达到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寻常的“你来我往”,他更像是一座巍峨的山,一种深邃的学说,一种超越.............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孟子义,一个在网络上被“黑”得体无完肤的名字。提起她,似乎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作精”、“心机”、“颜值大于实力”等标签。但如果我们剥开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深入探究一下,或许会发现事情并非总是如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黑”的根源:从初入圈子的“不懂事”到“过度解读”要说孟子义的“黑料”,那得追溯到她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常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出自孟子,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仿佛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灯塔。可回头看看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灭亡,这样的“民为贵”的社会,似乎总是遥不可及。要想把这个问题说透,咱们得把这“孔孟之道”和“民为贵”拆开来看,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一点一.............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