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当时为何愿意派出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冯·赛克特上将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战役。 他的作用更侧重于战略规划、军队组织、训练以及顾问性质的指导。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德国当时为何以及如何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以及赛克特的角色:

一、德国派遣军事顾问的背景与动机:

1. 历史的巧合与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陆军规模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德国陆军的参谋部体系和训练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仍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来检验和发展其理论。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希望建立一支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军队,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这为德国提供了一个输出军事技术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2. 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 《凡尔赛条约》不仅限制了德国的军事规模,还规定了德国不得向其他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然而,德国陆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包括赛克特本人,都对《凡尔赛条约》深恶痛绝,并积极寻找绕过条约限制、维持和发展德国军事力量的方法。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既能为德国军方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也能为未来德国国防军的重建积累人才和技术。

3. 政治与经济的双重考量:
政治上: 德国希望通过在中国建立强大的军事影响,来制衡其他在华拥有军事势力的国家,尤其是英、法、日等国。同时,扶持一个强大的、亲西方的中国政权,也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
经济上: 德国希望通过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换取中国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钨砂等),以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模式。

4. 对中国军队现代化潜力的看好: 赛克特上将本人对中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并采用先进的战术理念和训练方法,中国军队具备相当的潜力。他本人也非常注重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而国民党政府也愿意接受他的建议。

二、冯·赛克特上将的角色与作用:

1.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灵魂人物: 冯·赛克特在德国军队中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战略眼光和对陆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曾是德国国防军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凡尔赛条约》下德国陆军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正是他本人,被德国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选中,担任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总顾问。

2. 战略规划与组织指导: 赛克特上将抵华后,并非直接去前线指挥作战,而是主要负责为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提供战略层面的指导。他的主要工作包括:
整编和改造军队: 他深入研究了国民党军队的现状,提出了整编和改造军队的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更加专业化、有纪律、训练有素的部队。例如,他参与了中央军校的建设和训练,以及组建所谓的“德械师”。
制定战略战术: 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日益壮大的威胁,赛克特上将为国民党军队制定了“剿共”战略。他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利用优势装备以及建立纵深防御和后勤补给线。
顾问性质的参与: 他的角色是“顾问”,而非直接指挥官。他向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政领导提供建议,并派德国顾问深入部队进行指导和训练。他会在战略会议上发表意见,分析敌情,并提出作战方案。
对“围剿”的指导: 在第五次“围剿”期间,赛克特本人虽然已因健康原因回国,但他之前制定的战略思想和顾问团的持续工作,仍然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术运用和组织部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设计的“堡垒主义”战术(即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筑碉堡,压缩红军生存空间)是第五次“围剿”的指导方针之一。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稳扎稳打,避免与红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和歼灭战,而是依靠兵力、装备和工事优势,逐步蚕食红军的根据地。

3. 对国民党军队的影响: 在赛克特及其领导的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国民党军队在组织、训练、装备和战术理论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中央军校成为培养国民党军队骨干的摇篮,而德械师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三、关于“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

需要明确的是,在赛克特上将派遣到中国时,他已经不再担任德国陆军参谋长或国防军总司令的职务。他是在退役后,以其在德国陆军的声望和专业知识,被任命为军事顾问团的总顾问的。尽管他的过去经历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但他此时的身份并非直接指挥作战的军事统帅,而是战略指导者和顾问。

总结来说:

德国之所以愿意派遣以冯·赛克特上将为代表的军事顾问团,是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机遇。赛克特上将作为总顾问,其核心作用在于为国民党军队提供先进的组织、训练和战略战术指导,尤其是在应对红军挑战方面。他的战略思想,如“堡垒主义”,在第五次“围剿”中得到了体现,并对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他的角色是“顾问”而非直接指挥官,他并非以德国军队最高统帅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这一时期德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是两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军事合作的产物,对中国近代军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德苏关系有何关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阳明山顶的捕路爪雷达是否“危害远超在韩萨德”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几个概念。这里的“捕路爪雷达”很可能指的是台湾方面在阳明山部署的用于侦测解放军导弹来袭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而非一个广为人知的具体装备名称。而“在韩萨德”则明确指向部署于韩国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关于阳明山顶雷达的“危害”.............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德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如果假设德国现在拥有了核武器,那么它“敢”为自己的历史平反吗?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理解“平反”在德国语境下的含义。对于德国而言,“平反”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其20世纪的二战罪行。德国政府和人民对这段历史的态度非常清晰且坚定:.............
  • 回答
    在印度政治光谱中,纳伦德拉·莫迪的名字总能激起一股强大的能量,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身上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当他以压倒性优势再次问鼎总理宝座时,印度民众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显而易见,并且不少人期待着他能带来“本质性的变革”。要理解这份期望的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影.............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的师徒关系,是相声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也是很多观众好奇的点。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阴谋”或者“纠葛”,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和选择。郭德纲虽然以“德云社”的创始人身份广为人知,但他的相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他也经历过曲折,并且学过很多不同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郭德纲是从天.............
  • 回答
    在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航向上,关于“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的讨论,如同行驶在迷雾中的船只,时常在两种价值取向间摇摆,试图找到最佳的航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社会需求以及个体未来发展的深刻命题。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德育”与“智育”各自的内涵,分析它们在中.............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打进了中国,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足以颠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集中在“生存空间”的获取,也就是对东欧及苏联的征服。他们对远东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平衡和对苏联的牵制,而不是直接的领土占领。.............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处境,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扼腕的军事悲剧之一。当包围圈形成后,仅靠空运补给的幻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如果当时执行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能否改变这个令人绝望的局面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关于德国占领青岛时修建下水道,并因此延用百年至今青岛不淹水的故事,大致是真的,但需要更详细和准确的阐述,其中也包含一些夸大和简化的地方。以下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详细阐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一、 德国占领青岛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山东胶州湾地区,并于1.............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在德国政坛的执政经历可谓是德国现代政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她能够长期担任总理,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的政治生涯、德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她个人特质的独特结合。一、 扎实的政治根基与稳健的执政风格默克尔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总理的。她在东德长大,.............
  • 回答
    德国经济的强大毋庸置疑,它在欧洲乃至全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谈及“文化输出大国”时,德国的名字似乎并不像美国、法国或英国那样如雷贯耳,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反差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面纱,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经济的逻辑: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