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

回答
在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航向上,关于“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的讨论,如同行驶在迷雾中的船只,时常在两种价值取向间摇摆,试图找到最佳的航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社会需求以及个体未来发展的深刻命题。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德育”与“智育”各自的内涵,分析它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德育”:立德树人的基石

德育,简而言之,就是道德品质和思想品格的教育。在中国的语境下,它不仅仅是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更蕴含着培养健全人格、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意义。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尤其是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健全人格与价值引领: 大学是塑造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但不沦为极端功利主义或虚无主义的俘虏。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是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坚守与担当。
批判性思维与公民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并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德育中的一部分,便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盲目追随。

“智育”:赋能个体发展的引擎

智育,核心在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业知识与技能: 大学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文化艺术还是人文社科,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智育需要超越知识的记忆和复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变化莫测的未来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德育为先”与“智育为先”的辩论:一个看似矛盾但实则共生的命题

将“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或者非此即彼地争论“为先”与“为后”,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和极端。

“德育为先”的合理性与潜在隐忧: 强调“德育为先”,是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出现“技术至上、道德滑坡”的现象。这是对社会现实的警惕。然而,如果“德育”被曲解为灌输僵化的说教,脱离时代和社会现实,或者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而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它反而会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
“智育为先”的现实必要性与潜在风险: 强调“智育为先”,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具有高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但如果过度追求智育,忽视德育,学生可能沦为“高分低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利用其知识能力去谋取私利,破坏社会公平。

回归教育的本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中国教育体系一直倡导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当代大学教育中,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更显其重要性。

德育是智育的“方向盘”和“护栏”: 德育为智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道德约束。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智慧造福社会,而不是为非作歹。试想,一个拥有高超科技技能却毫无道德底线的人,其潜在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德育能够引导学生将智慧用于建设性的事业,培养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智育是德育的“载体”和“实践平台”: 智育为德育提供了实现和检验的平台。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地将“为人民服务”等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一个医学生,没有精湛的医术,再好的仁心仁术也难以真正救治病人。

如何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做到“德智双优”?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先”与“后”,而在于如何有机地融合,相辅相成。

1. 将德育融入智育过程:
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国情教育等通识课程,并鼓励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其专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身作则,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培养其思辨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科研伦理: 尤其在科研领域,加强科研伦理教育,强调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2. 以价值引领者的姿态引导学生:
榜样力量: 邀请优秀教师、校友、行业精英分享人生经验和价值追求,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校园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尊重个体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习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承担责任,在服务他人中提升自我。

3.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开放的学术环境: 鼓励学术争鸣,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提升媒介素养: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各种信息来源,培养其批判性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4. 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应对压力,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德育和智育顺利进行的基础。
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多元化的体验中发现自我,提升综合素质。

结论: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既不能将德育视为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将智育视为冷冰冰的技术培训。真正的教育,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创新能力、健康身心,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非要说“为先”,那么从根本上说,“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它为“智育”提供了道德的基石和价值的指引,是“智育”最终服务于什么目标的关键。 没有德性的支撑,再高的智商也可能走向歧途。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德育具有更根本的“先导性”意义。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脱离“智育”的载体去谈“德育”,也不能把“智育”变成脱离道德约束的工具。两者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将“德”与“智”熔铸成一体,培养出既有“聪慧”更有“智慧”,更有“品德”的栋梁之材,他们才能真正地引领社会前进,回应时代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以德育为先。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是排在第一位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知、情、意、行全面提高的过程。而智育是发展人的智力和培养人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师范类的。在大二时,学校开设教育学基础这一课程,旨在让我们学习教育学原理相关内容。

我记得老师在讲解全面发展教育这一章节时,她给我们说,“这一章节呢,老师准备用吴谢宇弑母案来贯穿全章内容。”吴谢宇是北大的高材生,却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何其悲哀!显然,在吴整个的教育中,德育是明显有问题的。

为什么现在有不少“高材生”总是做出违反社会规则,违背道德的事情?是他们不懂法律吗?当然不是。

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倘若德育没有教育好,出了问题,那是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航向上,关于“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的讨论,如同行驶在迷雾中的船只,时常在两种价值取向间摇摆,试图找到最佳的航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社会需求以及个体未来发展的深刻命题。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德育”与“智育”各自的内涵,分析它们在中.............
  • 回答
    中国大学的利弊,以及当下“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稀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历史积淀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局面。中国大学的“利”——筑巢引凤的基石?不可否认,中国大学在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高中生,作为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群体,他们的学习路径选择,无疑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时代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 遵循中国教育模式的优势与挑战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一套.............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是否适合发展私立教育,以及它是否会加剧阶级固化或促进社会公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要想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宏观的、标签化的论调,回到教育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上来。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私立教育的背景和土壤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教育.............
  • 回答
    罗翔教授在中国的公众视野中,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既被一部分人视为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声的“真公共知识分子”,也遭到另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其言论“污名化”了社会,甚至带有“公知”的标签。要理解他究竟属于哪一类,关键在于梳理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表达过的具体观点。何为“污名化公知”?何为“真公共知识分.............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因为没能当上某个协会的副会长,就公开在网上发了封“绝交声明”,这操作可真是够劲爆的,立马就炸了锅。咱们先别急着站队,细致掰扯掰扯这事儿。事件的起因:权力、名利还是“情怀”?首先得弄清楚,这位教授是哪个协会的成员?这个协会是什么性质的?是学术性的?行.............
  • 回答
    近代百年屈辱史,中国人民至今仍心痛。从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国门,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再到外敌入侵、内乱频仍,这段历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在这跌宕起伏的百年中,中国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与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回首这段沉重的历史,我们最该吸取的教训,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并且它们之间环环相扣.............
  • 回答
    在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塑造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如果非要评选一位“中国互联网教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教父”二字所蕴含的含义是多维度的,既包括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影响力,也可能包含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中国足球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说清。范志毅那批国足,是很多老球迷心中永远的白月光,他们当年在场上那种拼劲、那种韧劲,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至今仍让人回味。而范志毅本人,作为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退役后也一直活跃在足球圈,参与青训、解说、担任管理层,对中.............
  • 回答
    在当代中国,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告别了帝制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留下了不少印记,其中一些“封建思想的遗毒”至今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要说清楚这些,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观念层面的固化与僵化1. “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 这恐怕是.............
  • 回答
    “低学历的穷人”在中国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说“过于宽容”,恐怕不是一个精确的描述,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在当下的语境下,中国社会对待这一群体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又呈现出哪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否能被解读为“宽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宽容”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如果宽容指的是社会保障、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中国能否打造出比肩西方的服装奢侈品牌?这绝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中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但如今,中国在科技、制造、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实力和潜力。在服装奢侈品领域,这个问题同样被广泛讨论:中国能否诞生出能够与LV、爱马仕、Chanel等西方老牌奢侈品品牌媲美的本土品牌?答.............
  • 回答
    在我眼中,“草根英雄”这个词,不该仅仅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更应是那些默默耕耘,用行动改变身边世界,用善良温暖人心,却又鲜少被聚光灯照耀的人。当代中国,这样的身影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了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声音,而忽略了身边的闪光点。我想到一位叫张奶奶的退休教师。她住在北方一.............
  • 回答
    当代中国人到底失掉了自信力,还是过于自信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在我看来,答案可能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而是更加复杂和辩证的。与其说“失掉”或“过于”,不如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自信心摇摆不定、多重面向并存的复杂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代中国人确实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甚.............
  • 回答
    要探讨当代中国是否还能回归郡县二级制,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它与当前行政区划体系的差异,再深入分析其可行性与潜在影响。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演变郡县制并非一项静态不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战国时期奠基: 郡县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
  •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聊聊这中国奶农倒奶和美国资本主义倒奶,这两码事儿,听着都挺糟心的,但背后道理可不尽相同。先说说咱们中国奶农这边的倒奶。这事儿,你得从奶农最直接的感受说起。他们辛辛苦苦养牛,天天起早贪黑挤奶,这奶可不是流水线下来的商品,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心血。结果呢?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奶.............
  • 回答
    要将当代中国与欧洲、美国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类比,并深入探讨其相似与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与权衡。“相似”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时代也难以做到神似。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变迁、政治体制演进、文化思潮涌动等方面,去捕捉那些令人玩味的共鸣.............
  • 回答
    要论当代中国的“重镇”,这绝非简单地罗列几个名字那么简单。一个城市能被冠以“重镇”之名,它必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技、军事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区域,甚至能辐射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堆砌,更是综合实力与战略地位的体现。我们.............
  • 回答
    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当代中国与晚清在某些方面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历史进程中某些深层逻辑的重现。要深入探讨这些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剥开表象,触及更根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肌理。一、 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与对外自信晚清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后,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沉重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