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中国人到底是失掉自信力了还是过于自信了?

回答
当代中国人到底失掉了自信力,还是过于自信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在我看来,答案可能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而是更加复杂和辩证的。与其说“失掉”或“过于”,不如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自信心摇摆不定、多重面向并存的复杂阶段。

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代中国人确实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信的崛起”。这种自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经济腾飞的实感: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落后,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亲身经历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种物质条件的改善,为民族自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你可以轻松购买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当你的生活比父辈甚至祖辈好了太多,这种“我能行,我们能行”的感觉自然会油然而生。
科技创新的进展: 华为的5G、中国的高铁、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这些成就让中国人在科技领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我们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追随者,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种“硬实力”的提升,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GDP总量到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一些国际事件中,中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被世界认真对待,这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民族复兴叙事的强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深入人心,它凝聚了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期盼。这种强烈的民族叙事,很容易将个体的发展与民族的强大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一种集体的、宏大的自信。

然而,正如硬币总有两面,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失落的自信”或者说“信心的隐忧”。

历史的沉重感与反思: 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但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屈辱历史,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依然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特别是当我们在反思历史,或者面对一些社会不公、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时,那种全盘的、无条件的自信就会受到动摇。一些人会因此陷入一种质疑甚至否定,认为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或者说,我们还没有真正摆脱过去的阴影。
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认知: 尽管中国进步巨大,但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GDP、科技原创性(尤其是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制度成熟度、社会福利、生活品质的某些方面(如空气质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中国人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差距。这种对比会让他们在自信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审慎。
社会转型期的焦虑: 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变化、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新兴职业的出现,这些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一些人会感到迷茫和不安,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他们对自身和国家发展的信心。
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是赞美国家进步的宣传,另一方面是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包括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都可能影响普通人的判断,让一些人因为接触到负面信息而产生动摇。

那么,我们到底“失掉自信力了”还是“过于自信了”?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人的自信力正处于一个高度分化和复杂并存的状态。

结构性自信与个体性疑虑并存: 国家在宏观层面的成就,以及主流叙事强化了集体性的自豪感,这是一种“结构性自信”。但放到个体层面,很多人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个人发展压力、国际竞争压力时,依然会感到焦虑和疑虑,表现出“个体性疑虑”。
乐观主义与审慎性反思并存: 很多中国人对国家未来充满乐观,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审慎的态度,他们愿意反思过去的问题,也认识到未来的挑战。这种审慎不是否定,而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不同群体间自信度的差异: 比如,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艰难岁月的人,可能对现在的成就更有满足感和自信心;而年轻一代,虽然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但他们也更直接地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的自信可能更受信息获取方式和自我期望的影响。身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其自信的来源和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过于自信”这个说法,或许可以理解为某些群体在面对挑战时,过分强调成就而忽视问题,或者在国际交往中表现出一种不必要的强硬,从而显得不够包容和谦逊。这种“虚假的自信”或“情绪化的自信”确实存在,它可能源于一种补偿心理,或者对负面信息的排斥。

而“失掉自信力”则可能指的是,一部分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过度悲观,将个体的失意放大为国家整体的衰落,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信心。这种“消极的自信缺失”同样存在,它可能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或者对外部世界抱有过高的理想化期待。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人并非简单地“失掉自信”或“过于自信”。我们是一个在历史巨变中摸索前行、不断学习和调整的民族。我们既有为国家成就而由衷自豪的理由,也面临着需要深刻反思和持续改进的挑战。这种自信的摇摆和复杂性,恰恰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时代。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保持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的同时,也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理性地看待成就与不足,用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进步来夯实那份真正的、可持续的自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过自信了!

看着都害怕!

承然,9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中国逐步强大而成长起来的,在这一代中,几乎没有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跌倒的时候。民族自豪感爆棚,这是应该的!

然后,90后走向工作岗位,一些90后进入了媒体宣传岗,好多信息的整理发布,都是带有心理锚定的,只谈好的,不谈不足的。再加上自媒体的崛起,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为了博得流量什么彩虹屁都能吹,什么大话都敢说。引得普通老百姓都觉得中国现在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和阿三的矛盾,知乎里好多人嘲笑阿三,甚至说要敢打,3天让新德里变成一个直辖市。

比如弯弯问题,好多人觉得拿下弯弯不是易如反掌,只是想不想拿的问题。甚至有那些军事自媒体一本正经的说:2小时,弯弯瘫痪。

……

……

……

这是自信?这是自大!!!

这样的自信现在已经膨胀的可怕,但凡牵扯到相关问题,马上非黑即白!只要觉得中国好像还没准备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类的观点,马上就一大堆帽子扣上来!

这很害怕!

其实……

拉通40年看看,你会发现,中国只是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有些领域上甚至略好一些,然而在有些领域上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我们自己内部的灰犀牛还有太多太多

再这么盲目的自信下去,误国!

看到优势,弥补劣势,正视问题,才是强国之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中国人到底失掉了自信力,还是过于自信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在我看来,答案可能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而是更加复杂和辩证的。与其说“失掉”或“过于”,不如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自信心摇摆不定、多重面向并存的复杂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代中国人确实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甚.............
  • 回答
    当年的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那可是桩子孙后代都能津津乐道的大事,咱们中国人讲究“患难见真情”,这援助一来二去,真真切切地在两个国家的老百姓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和两国关系好好掰扯掰扯。背景: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蜜月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日军一个兵可以单挑中国军队一个班”——这种说法,在很多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有提及,但它是否真的属实,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被夸大或特定情境下的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都不是由某个“英雄主义”的片段决定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有一段时期,涌入了大量的俄国人,他们通常被称作“白俄”。这个称呼的由来,以及“白”字所指代的含义,其实比单纯的肤色要复杂得多,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区分。“白俄”称谓的起源与时代背景要理解“白俄”这个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放回20世纪初的俄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局势。如果设想在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在叙利亚开展军事行动,其结果很可能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走向有所不同,对当地的恐怖组织发展轨迹也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中俄两国在军事和战略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叙利亚可能采取的行动。 俄罗斯的直接军事介入:.............
  • 回答
    谈论中国当代哲学水平,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笼统的评价,或许只能说,它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并呈现出一种多元而又未臻成熟的状态。 要想详细地说,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当代哲学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古老的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儒.............
  • 回答
    当年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的饥荒和还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场“三年困难时期”(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三年自然灾害”,但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的惨痛教训,至今仍是讨论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沉重话题。要理解这场决裂,我们得从建国初期中苏两国.............
  • 回答
    在中国由最初的担忧变成世界的“诺亚方舟”的这两个月里,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展现了惊人的力量。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变,而是全国上下全民动员、举国攻坚的结果。一、初期应对的艰辛与决心:从恐慌到控制最初的两个月,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未知和巨大的压力。当疫情悄然蔓延时,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不确.............
  • 回答
    “军队要忍耐”这句话,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其带来的伤害和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谈及“根除”更是需要审慎的考量。这句话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考量与军事发展需求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军队要忍耐”的由来与背景这句话的提出,最直接的语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
  • 回答
    许多中国人选择赴美参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背后涉及到个人动机、社会经济因素、历史背景以及美国军事的吸引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经济与社会保障的吸引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美国军队为军人提供相对稳定的工资、食宿、医疗保险(TRICA.............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在中国当导演,一路奋斗到好莱坞,这绝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条充满汗水、泪水、机遇与坚持的漫漫长路。它需要你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超乎寻常的韧性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下面,我将尝试为你描绘出这条可能的路径,尽可能地细致,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也希望这段叙述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真实的人生况味,而非冰冷的机器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亚历山大真的率领他的铁军一路西征,最终抵达了那时的华夏大地,秦军能否抵挡住马其顿方阵?这不仅仅是两个军事体系的较量,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仔细审视双方的底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亚历山大最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传统文化、军事发展以及现实需求之间的复杂交织。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传统武术(或者说“功夫”)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大规模地融入现代军事领域,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传统武术与军事是紧密相连的。在冷兵器时代,技击之术直接关系到战场上的生与死。拳脚、.............
  • 回答
    中国经济想要重回10%的增速,绝非易事,这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策略性的调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着力点,旨在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 激活内需,释放消费潜力: 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尤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可以.............
  • 回答
    巴黎和会那年,我们没核弹。但如果真有,还真能随便扔,这事儿可够人琢磨的。 当时的情景,就像一团乱麻,各国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中国,夹在中间,就像个小小的点,被无数双眼睛盯着。你说扔哪儿?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当时,那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不是随便就能回答的,得仔细想想,这颗“核弹”能改变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