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逃到中国的俄国人,为何叫“白俄”?白是指什么?肤色白?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有一段时期,涌入了大量的俄国人,他们通常被称作“白俄”。这个称呼的由来,以及“白”字所指代的含义,其实比单纯的肤色要复杂得多,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区分。

“白俄”称谓的起源与时代背景

要理解“白俄”这个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放回20世纪初的俄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俄国经历了沙皇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尖锐,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后来的共产党)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然而,这场革命并没有得到全俄所有人的认可。在革命过程中以及之后,俄国社会分裂成了两个主要的派别:

支持革命、支持布尔什维克的,被称为“红军”或“红党”。 他们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支持者,代表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反对革命、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就被称为“白军”或“白党”。 他们是旧势力、保皇派、自由派以及其他各种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的集合。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是沙皇军队的军官、贵族、地主、资本家,或者是希望恢复旧秩序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

俄国内战(19171922年)就是在“红军”和“白军”之间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这场战争极其残酷,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红军”取得了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下来。

逃到中国的“白俄”:一群失落的群体

随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内战中的胜利,“白军”及其支持者面临着严峻的处境。许多人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生命危险,或者仅仅是为了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信仰,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

中国,由于其广阔的疆域、相对稳定的局势(尽管当时中国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以及邻近俄国,成为了许多“白俄”流亡者的目的地。他们通过陆路、铁路(如中东铁路)或者海路,陆陆续续地抵达中国,主要集中在哈尔滨、满洲里、上海、天津等城市。

这些逃到中国的俄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在俄国内战中属于“白军”阵营,或者因为政治立场、社会阶层而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人。因此,他们被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很自然地与他们在俄国本土时的政治标签联系了起来——“白俄”。

“白”到底指什么?

那么,“白”字究竟指什么呢?

1. 政治立场上的“白”: 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含义。“白”在这里是与“红”(代表共产党、革命)相对立的颜色。它象征着反革命、反对苏维埃政权、支持旧政权或反对共产主义。这是一种政治阵营的划分,而非个人好恶。他们是俄国革命的“失败者”,是旧制度的残余。

2. 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白”: 在一定程度上,“白”也与传统的俄国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甚至部分贵族阶层联系在一起。虽然“白军”内部成分复杂,但普遍来说,他们代表着在革命前俄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教育水平的群体。这种“白”也包含了某种“文明”、“体面”的社会属性,与布尔什维克被视为“粗野”、“暴力”的革命者形成对照。

3. 并非指肤色: 尽管俄国人普遍是白皮肤,但“白俄”这个称呼并非强调他们的肤色。这就像称呼“中国人”不单指肤色一样,“白俄”是一个包含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的复合词。如果仅仅是因为肤色,那么任何白皮肤的外国人都可以被称为“白俄”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白俄”在中国的生活与影响

这些“白俄”在中国的到来,也带来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一些城市。

经济活动: 许多“白俄”在哈尔滨等地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开办商店、餐馆、洗衣店,或者在工厂、公司任职,也有一部分人从事各种技术或服务性工作。
文化生活: 他们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俄语)、宗教(东正教)、音乐、舞蹈和生活习俗。在哈尔滨等地,形成了具有浓郁俄国风情的社区,有俄国教堂、俄国学校、俄国剧院,吸引了许多中国当地人去体验。
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白俄”这个称呼,虽然普遍使用,但在不同语境下,其含义和情感色彩也有所不同。对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客观的称谓;而对另一些人,特别是与苏维埃政权有联系的中国人,它可能带有一丝敌意或警惕。而对于“白俄”自身来说,这个称呼则承载着他们流亡的身份、失落的祖国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复杂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白俄”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选择离开中国,前往西方国家;另一些人则留了下来,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的身份和生活也随之改变。

总而言之,“白俄”这个称呼,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那些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反对苏维埃政权而逃亡到中国的俄国人。这里的“白”是一种政治立场的标记,是对抗“红”色革命的象征,它包含了历史的恩怨、政治的分野和文化的反差,而非仅仅指向他们的肤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不是指“肤色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东欧人大体上都是所谓白种人,通常都具有相对浅淡的肤色,那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白皮肤的俄罗斯人”的说法。同时此处的“白俄”也不是“白俄罗斯族的简称,“白俄”类似于一个政治概念。

一般认为“白俄”是对一系列以帝俄政府的传统党派为基础,秉持着帝俄旧秩序与法律的人们的统称。这些人一般是帝俄的贵族、旧知识分子、买办商人、地主以及沙俄国政府官员、侵略他国的急先锋(哥萨克)等人群。

实际上“白俄”并不用于种族或者民族上的区分。众所周知,哥萨克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包括多个民族的集合,其中又以从波兰和帝俄境内逃到南俄大草原等地的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为主,中间混有鞑靼人等其他民族。其中的库班哥萨克就被认为是乌克兰族的一个支系。


另一个经典例子是白军中有5万余名奥匈战俘编制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兵团,这些人大抵是1918年5月底被俘虏的奥匈帝国兵士。众所周知,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都是西斯拉夫人,更何况其中还可能有德意志人等其他非斯拉夫民族。

那么,我们也可以知道,“白俄”自然是不能指代“白俄罗斯族”这个民族,因为白俄罗斯族的旧称是“别洛露西亚人”,和“白俄”没有必然关系。当然,我从不否认白俄罗斯族中可能也有一部分人会是“白俄”的一份子。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哥萨克人”在内的人群之所以被称为“白俄”,实际上和帝俄皇室有一些关系。因为帝俄皇室以白色为代表色,沙皇常冠以“白色沙皇”之名。被称为“白俄”的人群既然是支持沙皇政府,并以帝俄的传统党派为基础,那么白色也就成了他们的代表色。

同时,当时上述这些反对红色政权的分子组建的军队镇压革命、妄图恢复旧秩序,因此这类群体也被红色政权认为是“白色恐怖”的象征。当然,“白色恐怖”一词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或者“巴黎公社时代”,我国方面最早使用“白色恐怖”一词的被认为是鲁迅先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有一段时期,涌入了大量的俄国人,他们通常被称作“白俄”。这个称呼的由来,以及“白”字所指代的含义,其实比单纯的肤色要复杂得多,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区分。“白俄”称谓的起源与时代背景要理解“白俄”这个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放回20世纪初的俄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
  • 回答
    中国经济想要重回10%的增速,绝非易事,这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策略性的调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着力点,旨在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 激活内需,释放消费潜力: 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尤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可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亚历山大真的率领他的铁军一路西征,最终抵达了那时的华夏大地,秦军能否抵挡住马其顿方阵?这不仅仅是两个军事体系的较量,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仔细审视双方的底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亚历山大最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张爱玲从大陆逃到香港,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大背景梳理清楚了。那会儿,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跟共产党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共产党赢了,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在大陆上的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国民党政府里当过官的、有点名气、有点资产的,都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一来新政权肯.............
  • 回答
    提起亚历山大大帝,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位年轻气盛、目光如炬的青年,他以惊人的速度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可触及。要说他当年到底有多强大,那得从多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他的军事成就来看,亚历山大的强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并非生来就握有绝对优势的资源。他继承的马其顿王国.............
  • 回答
    当然,非典型性肺炎,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SARS,的确在当年(2002年底到2003年)扩散到了中国境外,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这场疫情的种子最初是在中国内地发现的,但由于其高度的传染性和在初期阶段对病情的认知不足,病毒很快就跨越了国界。当时,最早的国际传播案例与一位从中国前往香港的医生有关。这位.............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王者荣耀的“长安赛年”确实在诸多细节上精心雕琢,力图还原和展现盛唐的辉煌风貌。以下我将从游戏中的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这些细节是如何体现当年盛唐的独特魅力的:一、 视觉呈现:华丽、大气与多元的城市风貌 长安城主城: 宏伟的城垣与建筑: 游戏中的长安城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板,而是充满活力的城市.............
  • 回答
    要评价抗美援朝的“值不值得”,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到太多层面——历史的宏大叙事、国家的核心利益、人民的生命代价、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后世无数的解读和反思。要从一个“值得”与否的简单二元对立来看待它,本身就可能忽略了其背后那股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情感纠葛。我尽量尝试从几个角度,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触及了拜占庭帝国衰落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拜占庭帝国在某个关键时刻,比如在曼齐刻特战役(1071年)之前或者之后的某个时期,选择将首都从君士坦丁堡迁往安卡拉,这会对小亚细亚半岛的突厥化进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要描述当年苏联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那是一个既令人畏惧又充满矛盾的巨兽,它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力量足以撼动整个国际格局。军事上,核力量与常规军力的双重压制首先,谈到苏联的强大,军事是绕不开的核心。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是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而军事竞赛更是双方.............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好好梳理一下当年俄国为何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这件事。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政治、军事,甚至地理和心理上的因素。要说这件事,咱们得先回到彼得大帝的时代。彼得大帝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雄心勃勃的改革家,把俄国带向了欧洲,也算是俄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为了实现“面向西方.............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说起来,孙悟空当年在天宫那是何等威风,搅得玉帝寝食难安,十万天兵天将都拿他没办法。可到了西天取经,怎么好像他遇到的妖怪,一个比一个难缠,动辄就要搬救兵?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单单是法力强弱的问题,里面藏着不少玄机呢。首先,我们得看清楚,大闹天宫时的“厉害”和取经路上的“厉害”,.............
  • 回答
    当年苹果从 PowerPC 阵营转向 Intel 平台,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换心脏”手术,而是一场涉及软件生态、硬件设计、市场策略乃至公司文化的大变革。之所以能够做到“顺利”,背后是苹果多年积累的实力和一次极其周密的战略规划。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苹果自身的技术积累与战略远见: .............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如果当年高尔察克将军能够成功带领百万兵民转进到萨哈林岛,那无疑将是一场改变俄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后续影响之深远,绝非几句话能概括。我们不妨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看看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首先,百万兵民的撤离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军队的转移,还包括了随军家属、官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 C 语言设计哲学与 C++ 语言在系统编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之间的根本矛盾。如果 C 当初就被设计成“纯粹的 AOT 编译、拥有运行时”的语言,它能否真正取代 C++?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一、 什么是“彻底编译到机器码”但“有运行时”?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